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带有疑问状态下的学生,求知欲望和好奇心比较强,他们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的兴趣很高、效率也高。在质疑的同时,他们还能对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这样不但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有利于素质的提高。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笔者根据自身的体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培养 质疑 能力
面对以科技创新和人才竞争为核心的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新形势,世界各国普遍把教育改革作为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措施。对我国来讲,要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而创新源于教育,源于适合时代潮流适合人类全面发展的教育。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这说明学生要创新,首先得善于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在提问的基础之上,产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欲望,最终产生探求新知识的动力。实践证明:带有疑问状态下的学生,求知欲望和好奇心比较强,他们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的兴趣很高、效率也高。在质疑的同时,他们还能对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这样不但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有利于素质的提高。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笔者根据自身的体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问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古人的精辟论断充分说明了质疑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但我国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应试教育长期占据着教学领域,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呆板,学生的质疑动机被扼杀了。在今天的教学实际中,我们有必要创设一定氛围让学生敢问。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我们要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归还给他们,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允许学生针对知识发表个人见解、允许学生进行讨论,把课堂变成“百家争鸣”的讨论会。
其次,教师要放下架子,把自己真正转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鼓励学生提问,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学习。
再有,将课堂教学转换为开放式,在课外创设质疑环境,使学生的质疑动机得以延续,让学生敢问的精神得到培养。
二、因势利导、适时点拨,让学生会问
在我们创设了有利于学生质疑的氛围,培养了学生敢于发问的精神后,我们应该因势利导,使学生学会发问。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就说明学生会问是极其重要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做到:
1、教师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引导学生会问
人类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和借鉴开始的,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我们的学生因长期受应试教育的限制,思维单一、发问精神缺乏。因此,在教授新课之前,教师应把自己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自己学习知识的方法,展现出来。使学生有可参考的例子,让他们学会对知识的学习应怎样发问。如讲授“大气的垂直分布”时,我们有的老师先让学生思考:地球大气的热量来自何处?大气的温度在垂直方向上有什么变化规律?问题提出后,有的说大气的热量来自太阳,大气的温度自然离太阳愈近温度愈高,离太阳愈远愈低。有的学生则说,在高山上,山顶温度低,山下温度高。由此可见,离地面愈近温度愈高,离地面愈远温度愈低。就在学生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时,出示“大气的垂直变化图”。学生通过读图就不难发现:气温垂直向上是呈蛇状分布的,跟他们想像的不一样。他们一个个很自然地露出了惊奇的目光。这时趁热打铁,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地球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是什么?形成原因是什么?(2)各层还有什么其他特点?他与气温的垂直变化有何联系?各层大气与人类的关系如何等等。从而使学生有例可寻,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师要采取多方式,多途径,调动学生发问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学生的质疑精神,需要教师培养和引导。我们在教学中,可针对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发问。也可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利用不同的途径进行引导学生发问。如新授课中,利用教师设计的问题引导。复习课中给出习题,引导学生自主发问。也可利用地理模型、图标、资料等引导发问。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介,重现地理现象,引导学生发问等。
3、教师要适时点拨,善于引导,使学生问得有深度
在学生敢于发问后,他们问的问题是多向的,往往不着边际,或所问问题极其肤浅。在这个时候,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发挥出来,教师要把学生所问的各种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总结,并进行必要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的问题有深度,有价值。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又能使其思维在变式和逆向上得到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内部潜力,达到“存疑能长智”目的。
三、引导升华,从会问到会解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际上是一种信息传递过程。在这一传递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需要不断从对方获取信息来调控自己思维的对象、趋向、进程和节奏,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当我们的学生具备了敢于发问又善于发问的精神后,我们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学生探求答案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帮助和鼓励,真正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实现素质教育的突破。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有这样一段话“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创造性的行动的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那就让我们从日常教学工作做起,对学生进行质疑能力的培养,为培养跨世纪人才而努力。
关键词:培养 质疑 能力
面对以科技创新和人才竞争为核心的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新形势,世界各国普遍把教育改革作为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措施。对我国来讲,要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而创新源于教育,源于适合时代潮流适合人类全面发展的教育。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这说明学生要创新,首先得善于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在提问的基础之上,产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欲望,最终产生探求新知识的动力。实践证明:带有疑问状态下的学生,求知欲望和好奇心比较强,他们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的兴趣很高、效率也高。在质疑的同时,他们还能对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这样不但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有利于素质的提高。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笔者根据自身的体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问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古人的精辟论断充分说明了质疑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但我国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应试教育长期占据着教学领域,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呆板,学生的质疑动机被扼杀了。在今天的教学实际中,我们有必要创设一定氛围让学生敢问。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我们要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归还给他们,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允许学生针对知识发表个人见解、允许学生进行讨论,把课堂变成“百家争鸣”的讨论会。
其次,教师要放下架子,把自己真正转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鼓励学生提问,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学习。
再有,将课堂教学转换为开放式,在课外创设质疑环境,使学生的质疑动机得以延续,让学生敢问的精神得到培养。
二、因势利导、适时点拨,让学生会问
在我们创设了有利于学生质疑的氛围,培养了学生敢于发问的精神后,我们应该因势利导,使学生学会发问。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就说明学生会问是极其重要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做到:
1、教师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引导学生会问
人类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和借鉴开始的,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我们的学生因长期受应试教育的限制,思维单一、发问精神缺乏。因此,在教授新课之前,教师应把自己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自己学习知识的方法,展现出来。使学生有可参考的例子,让他们学会对知识的学习应怎样发问。如讲授“大气的垂直分布”时,我们有的老师先让学生思考:地球大气的热量来自何处?大气的温度在垂直方向上有什么变化规律?问题提出后,有的说大气的热量来自太阳,大气的温度自然离太阳愈近温度愈高,离太阳愈远愈低。有的学生则说,在高山上,山顶温度低,山下温度高。由此可见,离地面愈近温度愈高,离地面愈远温度愈低。就在学生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时,出示“大气的垂直变化图”。学生通过读图就不难发现:气温垂直向上是呈蛇状分布的,跟他们想像的不一样。他们一个个很自然地露出了惊奇的目光。这时趁热打铁,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地球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是什么?形成原因是什么?(2)各层还有什么其他特点?他与气温的垂直变化有何联系?各层大气与人类的关系如何等等。从而使学生有例可寻,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师要采取多方式,多途径,调动学生发问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学生的质疑精神,需要教师培养和引导。我们在教学中,可针对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发问。也可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利用不同的途径进行引导学生发问。如新授课中,利用教师设计的问题引导。复习课中给出习题,引导学生自主发问。也可利用地理模型、图标、资料等引导发问。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介,重现地理现象,引导学生发问等。
3、教师要适时点拨,善于引导,使学生问得有深度
在学生敢于发问后,他们问的问题是多向的,往往不着边际,或所问问题极其肤浅。在这个时候,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发挥出来,教师要把学生所问的各种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总结,并进行必要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的问题有深度,有价值。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又能使其思维在变式和逆向上得到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内部潜力,达到“存疑能长智”目的。
三、引导升华,从会问到会解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际上是一种信息传递过程。在这一传递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需要不断从对方获取信息来调控自己思维的对象、趋向、进程和节奏,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当我们的学生具备了敢于发问又善于发问的精神后,我们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学生探求答案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帮助和鼓励,真正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实现素质教育的突破。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有这样一段话“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创造性的行动的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那就让我们从日常教学工作做起,对学生进行质疑能力的培养,为培养跨世纪人才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