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意外”:教学必须关注的领域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98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封闭的系统,而是多维、开放的系统。教学过程也不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而是师生相互碰撞、接纳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课堂上会随时出现一些教师事先没有预料的“课堂意外”。那么,如何关注这些节外生枝的“课堂意外”呢?
  一、善待“课堂意外”
  在学习七年级科学《新生命的诞生》时,许多学生是带着好奇、想要揭开神秘面纱的心情来学习的。在教坛新秀汇报课课堂上,学生提出与此内容相关的问题:①为什么精子很小,而卵细胞很大?②会不会出现两个精子同时进入卵细胞?我引导学生分析,给予圆满的解答。课堂上“受精作用”概念刚完成,突然有一个学生冒出一句话:“毓婷,72小时有效。”学生轰地一下笑了。我先愣了一下,但没有回避,很快说:“对该药,你们还想了解哪些内容?”这时学生七嘴八舌地问:“这些药的成分是什么?对人体有害吗?”我告诉学生说:“这些药实际是一些雌性激素,最好不要吃,否则会引起内分泌失调,同时还对肾脏有危害。”结果,学生的奇思异想得到了教师的回应,也为后面的“避孕”知识作了铺垫。同时,节外生枝的“课堂意外”得到了教师的重视,学生的人格也得到了尊重。
  现在,社会上有多种渠道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新信息,但很多信息对他们来讲是模糊的。当学生脱口而出时,教师随意的“你捣什么乱”“这个问题和课文无关,没有什么价值”或“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课外自己解决”,把皮球踢回给学生的话,都会使学生自信心、探究欲、好奇心严重受挫。所以,教师选择逃避或训斥学生的“课堂意外”都是下策,而应尊重、善待学生,多一些欣赏,多一份耐心,并积极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探究,通过旁敲侧击,观点碰撞,使其明白。
  二、认识“课堂意外”的精彩
  课堂教学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发现意外的通道,我们应化意外为亮点,给课堂增光添彩。
  1.“课堂意外”活跃了课堂气氛
  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所以课堂意外事件不仅是对教师个人素质的考验,而且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挑战。然而,并不是所有意外事件都会对教学产生负面的影响。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巧妙和灵活地处理,意外事件反而能对教学起到深化、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我曾听过《测量电功率》的实验课,学生依照科学探究要素完成了实验,在进行交流与合作时,其中一组平时较爱捣蛋的学生提到这么一个现象:他们在做完测定3.8伏小灯泡功率的实验后,看到桌上有一个玻璃泡破了(灯丝完好)的3.8伏的小灯泡,他们把好的灯泡换下,换上了这个灯炮,继续实验,结果发现灯丝发红但不亮,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都变小了。教师让他们给全班同学又演示一遍,这时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家感到十分惊奇,面对实验现象有一个学生提出问题:灯泡有电流通过,灯丝为什么几乎不发光?
  学生:可能与灯丝的电阻有关。
  各组学生又在原来电路中用伏安法分别测出规格相同的新灯泡和外壳破碎的灯泡的电阻,结果发现新灯泡的电阻远大于外壳破碎的灯泡的电阻。
  学生:同一灯丝电阻为什么会变小?
  学生继续讨论总结:灯泡外壳破碎,由于散热使灯丝温度降低,电阻变小,达不到白炽状态而无法发光,因此玻璃外壳的作用是减少散热,提高灯丝温度。
  这个“课堂意外”很好地活跃了这节课的气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出了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应用,寓教于乐,使整个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2.“课堂意外”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是学生最基本的素质。而创新能力使学生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增强适应社会发展的意识。“课堂意外”的出现为学生搭建了宽广的舞台,学生有了创造的苗头,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思维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如: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学生猜测与铁钉的枚数(即铁芯的粗细)、线圈的匝数、电流的大小、铜芯线的粗细等有关。其中铁钉的枚数和铜芯线的粗细这两大因素并不是课本上的内容,这说明学生的思维已经发散,有自己的创新见解。而此时,他们富有创造性的见解更可以进一步使教师得到某些启发,调整预案,鼓励和帮助他们设计实验方案,让猜想得到验证,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使教学活动步步深入,富有活力。同时,他们感到了自己思维成果在课堂上的价值,大大激发了创新欲。如果教师不及时把握这些意外,那么它就会在平淡中失去,学生就不会有更大的思维空间,更不会碰撞出这么多闪光点。
  三、捕捉“课堂意外”
  古人云:“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种种“意外”,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从而偏离教学主题,需要用教学机智,用新的课程观去领悟、冷静分析,合理捕捉课堂中有价值的各种“意外”,引导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发表对这一问题的见解,从而让教学沿着预设之外,却又妙手偶得的最佳轨道运行,让课堂更加完美精彩。
  1.要做一位学习者
  教师是什么?传统的教师观认为,教师要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是知识的宝库,是活的教科书。但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地位受到了动摇。课堂的民主化使学生常常会向教师提出许多教科书上没有提及的问题。如:镁带和氧气的反应,当我用砂纸磨去镁带表面的黑色物质时,有学生问:“镁带表面为什么是黑色?这黑色物质是什么?”当时,我有点紧张,说这黑色物质是氧化镁吧,氧化镁又是白色的,对此我无法解释。无奈之下,我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用实验证明,结果全否定了“氧化镁说”“氮化镁说”。后来,我在查阅化学实验用书时,终于弄明白镁带表面的黑色物质是镁在空气中与氧气缓慢反应生成的氧化镁,此颗粒为纳米级尺寸,所以看上去呈黑色。
  学生的这个问题使我学到了不少以前未知的知识,也为以后的课堂教学储备了教学资源。我想教师首先应是一个会思考的人,一个对新问题积极动脑的人;当面对自己错误答案时,会反省的人;有缺点、有矛盾、会思考、会反省正是一个“学习者”所具有的特征。因此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榜样,经常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关注课堂中不断产生的各种“意外”,及时捕捉意外的闪光点,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生成性资源。
  2.要充分预设教学流程
  教师要随时捕捉课堂中的各种“意外”,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就需要课前充分精心“预设”。因此,钻研教材、设计教法是“预设”,关注学生的兴趣、行为和他们的精神也是在“预设”,教师的读书、学习理论和教学研讨都是在“预设”。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中才能预测到学生最想问什么,能在第一时间里捕捉到“课堂意外”,面对“课堂意外”时,也不会惊慌失措,从而想到更为周全的解决方案。
  我在《物质的构成》这一节中的一个知识点——分子之间有空隙的教学中,问:你能否设计实验研究分子之间有空隙?
  学生1:黄豆和芝麻混合实验。
  学生2:酒精和水混合实验。
  学生3:就用水和水混合可否进行实验呢?
  对于这个课堂意外我没有放过,马上让学生用水和水混合做实验。当然,“水和水混合,体积是不会减小的”,我在课前已经有预设。于是我引发学生思考:是不是水分子之间就没有空隙呢?经过一场讨论,学生知道:水分子和水分子是一样大,水分子不能进入空隙,体积才不会减小,但不能说明水分子之间没有空隙。这样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到自己思维的价值,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如今,“意外”已成为教师关注的领域。它也许蕴含着另一种收获,让我们善待“意外”,捕捉“意外”,巧用“意外”,期待一份出乎意料的喜悦。
  
  参考文献:
  [1]王心媛.让课堂涌动生命之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中学生物教学,2006.7.
  [2]郑青岳主编.科学课程100个教学案例.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摘 要: 创新是标志设计的核心与灵魂,作为其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支撑力量的标志设计课程教学,就必须在教学中把各种有利于培养学生标志设计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引到教学中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经过教学实践的总结,有益于培养学生标志设计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启发式教学法、实践式教学法和课堂讲评式教学法。这三种教学法互相穿插,相互补充,贯穿于整个标志设计教学的整个过程,对如何强化培养学生以独特的、
目的:观察分析临床上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和该病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所搜集的310例EMT患者的观察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类,用统计学
摘 要: 社会、家庭、学校、自身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和教育的误区直接或间接地造成聋哑学生诸多的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直接影响聋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改革传统教育模式,运用新型教育方法引导,让聋生成为残而不废的时代新人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基础教育战线面临的突出任务。  关键词: 聋生 行为习惯 责任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聋哑人由于无法用语言跟外界交往,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障碍,其人生价值观念的
热爱学生是每一位教师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关爱每一个学生是教师的天职,而实际上教师很难做到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因为有的学生似乎非常调皮,无论你怎样批评教育都我行我素;有的学生似乎真的很笨,不管你如何苦口婆心地辅导帮助,他们依然是成绩单上的最后几名;有些学生似乎永远品质恶劣,自上小学起便是班里的捣蛋鬼、老师们的眼中钉。而这些学生也有自己的小天地,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排斥所有的老师,故意制造恶作剧,惹
目的:观察针刺对家兔臂丛神经损伤(Brachial plexus injury BPI)后脊髓和颈膨大背根结节中胶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P75受体的影响,探讨针灸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机理。   方
1 流行病学rn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强传染性、高死亡率的细菌性传染病,多见于1~8周龄雏鸭,2~3周龄雏鸭发病风险较高,成鸭发病较少.rn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多发于春夏、秋冬交替时节,
期刊
目的:通过实验观察仙鹿壮骨方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骨密度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探讨仙鹿壮骨方治疗因雌激素缺乏导致的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理,为防治骨质疏松提供实验依据
从小学到初中,对初一新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初一学生进入一个新学校的大门,面对陌生的环境,面对新同学、新老师和一大堆新课本,面对作息时间及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
9月14日,广东省第十九期领导干部党章党规党纪教育培训班在广州举行.省委书记李希出席开班式并作动员讲话李希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认
期刊
一、开展科学尝试学习的必要性  初中科学教学是学生进入科学知识宝库的钥匙,是学生培养学习科学兴趣,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尝试学习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原理,有针对性地创设条件,使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程序,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亲身体验、发展个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采用尝试学习法不仅能够冲破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而且能够充分体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