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 新规划 新发展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_xu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7月13日,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标志着历经两年、全社会期盼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颁布实施。纵观《规划纲要》全文,深切感受到时代的脉搏、政府的决心、民意的力量和教育的希望。《规划纲要》的精髓集中体现在20字工作方针上,成为引领《规划纲要》的灵魂和指导《规划纲要》实施的旗帜。
  
  优先发展——“强国先强教”战略的重要保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先导性和基础性特点,这早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党的十四大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之后的历次党代会都高度强调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把优先发展教育列为改善民生六大任务之首,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决策。从全面推行免费义务教育,到推进免费师范生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同城同学等,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已经由执政理念逐步转变为执政实践。
  但是,在很多方面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还存在很多障碍,致使教育的很多问题难以得到解决,社会对教育的批评意见越来越尖锐,教育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要求相比,差距似乎日趋加大。其中,教育投入不足与发展不平衡是主要原因。事实上,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实施一种“以小投入办大教育”的做法。早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要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达到4%。但17年来,这一“承诺”一直未能兑现,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之一,承载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太多的期待与呼唤,以至于很多学者大声疾呼:教育要保持适度的超前发展,宁可在别的方面做一些牺牲,也要把教育搞上去!强国必先强教!
  然而,4%这个并不算高的目标,要实现之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尽管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GDP总量早已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进入了世界经济大国行列,但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仍然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阶段的人口大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多方面似乎依旧百废待兴。所以,让各级政府把要解决现实问题篮子里的蛋糕切下来,放在一个解决未来问题的篮子里,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这也是17年来4%问题一直悬而未决的主要原因。令人欣慰的是,《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达到4%”的目标。尽管《规划纲要》在2012年实现4%这个目标的具体途径选择、2020年目标值的确定、地方政府的责任落实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明确,但作出“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达到4%”这一郑重承诺,显然已是个很大的进步和突破,也是国家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执政实践的一个重大跨越,表现出政府在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方面的坚定决心,被教育界人士认为是这个《规划纲要》的“重大利好”!
  
  育人为本——学校根本任务的理性回归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这本来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学校如何落实“育人为本”这个核心任务,还存在很多争议。学校往往把建校、扩招、升学、评比等放在工作的中心位置,把吸引名师、提高师资水平、培养学生等当作创造教育业绩的手段。特别是,很多学校都把升学率、考研率、优秀率看作是教育学生的主要目标。大家一直在强调,办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但在很多地方,学校整天围着资金、建筑、设备、评比、优秀、升学率转,这种见物不见人和本末倒置的做法在现实中比比皆是,很多人都已经习以为常,对此社会反映非常强烈。在《规划纲要》制定过程中,最初有关方面对强调“育人为本”的认识也并不统一,存在很大的分歧。鉴于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学生家长的强烈呼吁,《规划纲要》最终把“育人为本”这一思想纳入了进来,并列入工作方针的重要位置,这无疑是《规划纲要》的一个不算亮点的重要成果!
  强调“育人为本”,就是要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这两个群体的积极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人才培养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落实“育人为本”教育思想,必须正确对待教师,正确对待学生,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要改变教育以智育为主和分数至上的做法,不能把眼光只盯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既要重视授业,也要重视传道,培养学生不能只学会做题的本领,要学会做事的本领,更要学会做人的道理;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快乐成长,使每一名受教育者都能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要改变以教育者为中心的观念,树立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思想,更多地关注学生群体的时代特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生终身学习的特点;要改变教学以讲书为主、学习以背书为主的思想,提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寓教于乐;要强调尊重学生个性特点,推行启发式教育,创造满足多样化人才成长的教育环境,营造鼓励创新的教育氛围;要改变见物不见人的思想,突出以人为本,强调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育人为本;要改变教育以学校教育为本的观念,树立大教育观念,更加重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协调配合,强调建立学习型社会,大力倡导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教育经费要更多地投向提高教师能力和素质方面、投向学生学习资源扩展方面、投向学校文化环境建设方面,使一流的校园真正具有一流的教育质量。
  
  改革创新——新一轮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
  
  当前,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已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教育发展的重点发生了变化,但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仍然是教育机制体制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而改革的关键是体制机制,这是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如果说过去30多年国家发展主要得益于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那么在新的历史阶段,更需要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过去,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主要是突破教育供给的约束瓶颈,是一种突出教育资源供给,以满足快速增长的教育需求为主的强调效率优先的政策选择。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一种以质量为导向的教育发展新阶段,需要强调更加注重教育公平的政策选择,以满足社会对教育公平、质量和多样化的需求。
  《规划纲要》顺应潮流,明确提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政府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强调要加快解 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应该说,这是抓住了促进新一轮教育发展的牛鼻子!
  但是,新一轮的改革会更加艰难,现在要解决的是深层的、难度更大的问题。改革即将进入“深水区”!
  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创造有利于人才(尤其是创新型^、才)辈出的制度环境。因此,人才培养制度的改革无疑是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而学校制度改革是人才培养制度改革的必要条件,学校制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治理制度的制约。这样,“政府治理制度一现代学校制度一人才培养制度”的改革路线图就构成了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组成部分。其中,前提是政府治理制度即教育行政体制改革;重点是让学校校长把主要精力由校外拉回到校内,从日常行政事务中抽身出来,更多地关注教师、教学和学生;核心是让广大教师将主要精力集中到学生的成人和成才教育上来,加强与学生的接触与互动,钻研教学、热爱教育。
  总之,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教育真正回归育人本位!让学校的工作真正回归到学生的成人与成才!让教师的精力真正回归到教书育人!
  
  促进公平——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教育公平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所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各级各类的学校成倍增加,上学难的矛盾已经得到大幅度缓解。但与此同时,由于教育资源配置与流动的不平衡,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教育水平的差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师资和办学条件的差距拉大,导致教育移民与择校等现象日趋严重,“能上学”矛盾解决之后,“上好学”的矛盾开始凸显,问题日趋尖锐,成为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可以说,这是新时期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也是教育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出现和不可回避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必须认真面对和着手解决的问题。
  《规划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这表明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心,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坚定不移追求的目标。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公平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促进教育公平,是个任重道远的艰难过程。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底子薄弱、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基本国情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促进教育公平的问题牵涉面广、情况复杂,需求标准不确定,只能坚定方向、积极努力,立足国情、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分步实施。
  但是,我们必须从现在做起,全力推动教育均衡化发展。重点是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通过重点部署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任务,引导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教育、职业教育、西部教育等倾斜,重点向薄弱学校倾斜。公共教育资源的投入要转变“堆宝塔”式的教育政策取向,改革重点学校重点建设的做法,更多地树立均衡、协调和多样化发展的观念,着力解决重点建设政策引发的盲目攀比学重点校和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等弊端,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与特色化发展,以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提高质量——教育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
  
  同经济发展一样,过去30多年的教育发展,遵循的主要是总量扩展型模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扩大高中阶段就学机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跨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等都是以扩大教育机会的供给为重点,以满足教育资源短缺为主要任务。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教育大国,教育供给短缺的局面已得到根本改善。
  展望未来教育的发展,与当今世界的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水平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未来教育的发展应摒弃以扩大规模为重点的扩展型发展模式,积极推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模式。教育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密围绕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着力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统筹与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我国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是教育永恒的主题。《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可以说,只有教育走上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道路,才能保证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教育发展方向才不会跑偏!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一方面,教育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强调德智体美有机结合,坚决纠正只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实践教育的错误思想观念,扭转读死书和死读书等教育方式,改变盲目追求高分数和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做法。要真正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注重学生的人格养成,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另一方面,要以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以多样化的教育质量去服务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为此,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根据国家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因校制宜,发挥优势,鼓励创新,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我们坚信,只要能坚定不移地落实《规划纲要》的20字工作方针,扎实工作,持之以恒,就一定能使教育真正办成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办成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教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责任编辑:蔡桂兰]
其他文献
鉴于国内外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高校之间的学生交流将成为常态,逐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学分转换机制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开放和国际化的重要制度基础,也成为我国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建立一套规范的、可操作的学分转换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外高校学分转换机制简况    1.欧洲学分转换机制  “欧洲学分转换体系”(缩写为ECTS)最早可追溯到1953年在巴黎
在北京瑪吉阿米西藏歌舞餐厅一间充满藏文化特色的包房里,藏餐大厨罗布先生侃侃而谈,讲述藏餐的前世今生。  玛吉阿米是第一家将藏餐体系化的餐厅,历经20年发展,已成为连锁店,无论在高原还是内地,都能在原汁原味的藏文化环境中品尝藏餐,体验藏族礼仪和歌舞。  罗布是玛吉阿米连锁餐厅总厨,常驻北京团结湖店。罗布说藏餐  罗布说,在人们的印象中,藏族以食用牛羊肉为主,其实不是这样。  追溯藏餐历史,可分为官家
第一次接触三国是在小学,央视里放着老版的《三国演义》,每天放了学后便搬着小板凳蹲守在电视机前,其实那时候也并不能全部看懂,但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还是深深烙印在了脑海里。再大一点之后开始读原著,之后又去搜罗更多的史籍资料,在打破了固有的印象之后,我终于有这份荣幸能够接触到那段历史里一个个更为真实和鲜活的“人”。没错,是“人”,而不是小说演义中被定义的“角色”。人是无法被定义的,因为他有自身
胡晓松,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校长,亚洲开放大学协会(AAOU)执行委员。长期从事高等成人教育管理和研究工作,曾任北京市成人教育局副局长兼自考办主任、北京市教委专职委员、北京市东城区政府副区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    记者: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电视大学之一,在建校50周年之际,请您介绍一下学校的发展情况。  胡晓松: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北京电大)创建于1960年,是全国最早
作家人气榜  叶落桃园(短篇小说)/刘庆邦  未尽胸臆之笔(评论)/孙郁现实中国  養老院里的故事(报告文学)/修白好看小说  玫瑰的荣耀(中篇小说)/王传利  口红式防狼喷雾器(短篇小说)/戈悟觉  心的形状(中篇小说)/二湘  寻找绿日乐队(短篇小说)/赵挺天下中文  惊蛰(散文)/陆春祥  家风十日谈(散文)/张建云  还在圣·彼得堡(散文)/刘元举  城市的声音(散文)/武建华  故乡的韶
想象中,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应是隆重严肃和秩序井然的。然而,2007年7月4日,我参加了博茨瓦纳执政党民主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感觉更像一次党员活动“嘉年华”。  与我们中国共产党一样,博茨瓦纳民主党的“党色”也是红色。我们党的标志性红色主要体现在党旗上,博民主党的红色可以说无处不在。比如,在党的正式活动场合,人们爱穿红色衣服。我有一次宴请民主党总书记恩凯泰,他是穿着红色衬衫来的,我事先也做了一点准备,特
在中国人民大学有这样一位教师:她是潜心耕耘的学者,独著、主编、参著的学术著作和教材达26种之多,曾在国内外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她是诲人不倦的教授,从教20余载,培养了为数众多的博士生、硕士生及本科生;她还是高效廉洁的校领导,分管学校财务、科研工作多年,创造佳绩无数。  她,就是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冯惠玲。    为师:进德修业 自强不息    1969
宋维明,1982年2月在北京林业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历任社科系副主任,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院长,教务处处长,校长助理,副校长。后在韩国汉城大学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在北京林业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2010年8月任校党委常委、校长,研究生院院长。  长期从事产业经济、林产品市场与贸易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编教材和出版论著10余部。兼任国务院学位办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林业
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是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基本制度。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北京大学确立了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在各行各业起引领作用、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以增加学生的选择为基本取向,不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持续进行本科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近10年来,学校本科教学管理制度实现了两个核心转变:一是
《幻术师》试图讲述古老的眼睛骗局。鉴于欲望与现实的遥远距离,人们需要制造视觉骗局来劝慰失望的灵魂。于是,一种叫作“幻术师”的职业应运而生。他们运用幻术的魔法,架设出一种用以娱乐的街头幻景。这种魔法最初源自身毒,汉代开始在华夏地区流行,与杂技、角氐和游戏一起,成为城市世俗生活的重要部分。  但这种幻术一旦侵入日常生活,就会给心智带来严重的困扰。幻术引发了一种流行性疾病,那就是幻象依赖综合征。我们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