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隐性课程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changyou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当今人才竞争激烈,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工作的实效性,是教育工作者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依据学校德育的规律和现代德育理论,针对德育隐性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加强学校德育隐性课程有效实施的研究策略。
  关键词:德育隐性课程 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策略
  一.德育隐性课程的内涵及特征
  1.德育
  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德育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笔者研究的德育主要指狭义的德育,即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遵循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期望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是由美国学者菲利普·W·杰克逊于1968年在其《教室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1]。实际上,在20世纪30年代实用主义学者杜威早就指出学生除了学习正规课程,同时还学到了不同的东西:即“附带学习(collateral learning)”,并且认为其比正式学科的学习更加重要,这已经包含有“隐性课程”的含义。唐晓杰认为隐性课程是指学校社会关系结构以正规课程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价值、态度、信仰等非学术的学识。[2]
  3.德育隐性课程
  美国著名道德理论家柯尔伯格曾指出,隐性课程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比正规课程来的更加有力[3]。
  我国对德育隐性课程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随着德育隐性课程研究的不断深入,教育理论家更加认识到,德育隐性课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对于思想道德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即完整的思想道德课程体系应该包括德育显性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两方面。
  4.德育隐性课程的特征
  隐性课程的基本特征有传递方式的隐蔽性,教育影响的非预期性,内容接受的愉悦性,教育影响的持久性,影响结果的难量化性[4]。德育隐性课程是一种特殊的课程形态,即以一种非公开的、非强制性的方式,将社会价值、道德观念、行为规则等无意识地传授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品德的一种课程形式。德育隐性课程对学生的情意、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产生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德育隐性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是潜在性,这是德育隐性课程的核心特征,是区别于显性课程最本质的特征。
  第二是持久性,显性课程有固定地授课时间,时间结束授课停止,而隐性课程不受时间的影响,只要学生身处于为隐性课程所创设的环境中,每时每刻都在受到此环境的熏陶、浸染。并且无意识的影响一旦形成,就会在学生心理中逐渐内化、持续出现。
  第三,依附性,德育隐性课程因为其性质的特殊,必须存在于一定的客体上,客体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学校、班级、名人名言、校园雕塑、学校制度、教师人格品质、校园的物质条件等等。
  二.德育隐性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1.高等学校对德育隐性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认识和重视不足。
  高等学校从管理层到一线教学老师,对德育隐性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认识和重视不足。主要表现在:一、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在德育隐性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良好教育作用的自主开发与研究的实践几乎没有。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德育显性课程中起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虽然有一些教师有利用德育隐性课程的行为,但也是不系统的,并且是不自觉行为。二、学校在课程设置与评价方面,仍然是以成绩为导向的,甚至重视学生课堂表现高于学生品德素质的提高,课程内容、学生课堂表现、学习态度作为反映课程优质与否的课程较为外在的特征作为重要指标,而与最终教学效果看起来不是那么明显的相关的品德素质、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等特点却少有人关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教育亟待改革,它仍然局限于传统的以提高成绩为主要目的,智育为重而德育缺失的考核标准。在这样的考核标准下,终会妨碍德育隐性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学校教师与学生对德育隐性课程构成要素的认识存在偏差。
  德育隐性课程由物质环境、学校制度环境和学校人文环境三大因素构成。这三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对学生品德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学校的设施、场景的布置等等硬件设施都属于物质环境,这些对学生能够产生影响,学生在学校走廊上、教室里、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东西对他的精神面貌形成有重要意义,无形之中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校的规章制度,在约束和引导教师、学生行为的同时,也提供了关于成为一名社会成员所必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学习,学生在无意识中就内化了这些规则。它产生了一种无形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力量,有权威性、客观性,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社会规则的运行和学习自我控制及管理。学校人文环境是德育隐性课程的核心因素,教师是学校人文环境中最核心的主体,教师的人格魅力、个人风格品德、师生互动等,会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塑造。老师在师生互动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品德的发展。这些因素对学生的作用远远超出学校德育显性课程和家长的作用。但现实教育中中存在忽视人文环境、物质环境和制度环境这三项因素。
  3.教师对自身因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没有成为德育隐性课程实施的重要方面。教师是德育隐性课程中的动态因素,教师自身品德素质在与学生的交互活动中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教师可以通过增强自身素质修养来吸引学生的学习模仿,通过一言一行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由此可见,教师可以将自身变为隐性课程中的一部分。教师的自身品德对于德育隐性课程的作用的发挥甚至比教师的知识技能更重要。德育过程中我们不仅需学生受教心态必须谦和,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也需要有谦和的态度。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使得教育不只是一种单向交流过程,而是双向交流的社会交互行为,教师在其中既可以是教育的主体,也可能在一定时间转化为教育客体,教学相长。现今教师和学生都认为非常重要,但没有自觉地将这一因素作为德育隐性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以至于在德育隐性课程的实施中形成“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忘记”的局面,德育隐性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不好。很多教师没有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因为不明确自身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良好的言传身教比任何空洞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都能产生好的效果。   三.德育隐性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的研究
  1.转变观念,通过加深对德育隐性课程的认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转变观念,加深对德育隐性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认识,以及对德育隐性课程各因素的了解及运用。学校教育者首先转变教育观念,认识到学生品德的发展是人才的核心素质,学校应以学生道德的提升为主要任务。在提高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的过程中,不仅关注显性德育课的教学与评价,应拓宽思路,改革德育工作的模式,更应充分认识到德育隐性课程的价值,重视德育隐性课程的开发实施。首先,无论是一线教师到管理层人员都应从态度上重视德育隐性课程,改变原有陈旧的课程观,建立新的课程观,做到时时事事发挥隐性课程的优势。其次,加深对德育隐性课程的认识,组织开展对德育隐性课程的了解和分析,主要包括加深教师对隐性课程本身的认识和对隐性课程中重要因素的认识和运用,建立正确的课程意识。同时向有经验的学校和教师学习。教师对德育隐性课程的清晰认知能够促进对德育隐性课程的开发、应用,使教师自觉地运用德育隐性课程并判断课程的效果。由于隐性课程的无意识性,更需要教师细致深入了解学生,观察能够影响到学生的因素,运用创造性思维使之成为隐性课程的一部分。
  2.教师提高自身修改,努力改善师生关系,提高德育隐性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果。
  1)加强教师品德修养
  教师的自身品德对于隐性课程的作用的发挥甚至比教师的知识技能更重要。不仅是教育客体的受教心态必须谦和,教育主体的也需要有谦和的态度。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使得教育不只是一种单向交流过程,而是双向交流的社会交互行为,教师在其中既可以是教育的主体,也可能在一定时间转化为教育客体,教学相长。有谦和的态度使教师能够将学生放在教育中心的位置上,平等地对待学生。
  2)改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影响着德育的效果。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才能在教师的人格、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架设充分交流沟通的桥梁,使双方在潜意识层面彼此影响;教师的个人人格、世界观、价值观、为人处世、言谈举止才能被学生认可接受并无意识地学习和模仿。从调查来看,教师和学生也都对师生互动有更深的认识和认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密切,尤其在中等职业学校阶段,教师已经超过家长成为和学生接触最多、影响最大的人。
  3.从重视学校制度层面的改革,规范行为,使德育隐性课程的实施达到良好思想政治效果。
  德育隐性课程的开发中学校制度建设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研究和开发。它产生了一种无形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力量,有权威性、客观性,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社会规则的运行和学习自我控制及管理。现在学校中的制度规章的制订基本上沿袭一些传统和根据学校管理的方便进行设置,缺少学生本身的参与,所以它的作用还比较被动,不被学生认可关注,有时甚至游走在学校制度的边沿。因此,如要发挥学校规章制度的德育功能必须让学生参与进来,如可以要求各班教师和学生共同制订学生认同的,符合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班级规定,学校各项检查的制度等。学生参与学校组织运行和制度设计工作,这样的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德育隐性课程的活动,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制度存在不足的同时,引导学生思想道德往教育者既定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J.Dewey.Experience and Education.New York:Free Press, 1997.
  [2]唐晓杰.西方“隐蔽课程”研究的探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88,(2):35
  [3]Power,C. Kohlberg, L.Using a Hidden Curriculum for Moral Education.The Education Digest, 1987, 52(9).10.
  [4]季诚均.试论德育隐性课程.课程、教材、教法,1997,(2):11.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煤炭工业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掘进机在地下工程和采矿工程中大量使用,掘进机作为一种能够完成截割、装载、转载煤岩,具有喷雾灭尘等功能的巷道掘进机组,要求其施工向安全、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因此对掘进机制造质量和制造要求也越来越高。EBZ160型掘进机具有生产效率高,掘进速度快,适应性强,调动灵活等优点,目前已成为各主要产煤国家不可缺少的生产设备。本文主要是针对EBZ160掘进机的伸缩保
内容摘要:《尚书·康诰》是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它阐明了敬天爱民、明德慎罚的道理,规定了施刑的准则和刑律的条目,强调用德政教化殷民,巩固周王朝的统治。本文以《尚书·康诰》为研习对象,一一剖析其所蕴涵的周公许多重要的政治思想。  关键词:《尚书·康诰》 周公 政治思想  《尚书·康诰》是周公旦告诫周武王同母幼弟康叔如何治理殷民的诰词。西周初期,三监叛乱,周公以成王命带军东征,杀武庚、管叔,放蔡叔,把先
怎样让“枯燥”的政治课“鲜活”起来?怎样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把学生的注意力持久吸引到政治课?这些都要靠政治课的魅
【摘 要】文中介绍了科技信息传播的形式, 探讨了地方政府投资村级网络教室和地方政府与网络资源的关系,着重较少了地方政府要支持网络会议,要利用网络资源,要利用电话会议传播科技信息,使科技信息传播与农业推广得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科技信息;黑龙江省;农业推广  0.引言  农业推广实践中,经常采取的工作方式之一是:针对一项推广内容,举办技术培训与讲座,聘请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理论扎实的专家讲课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具体学情出发,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本文作者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深入浅出的讲解了构建多
内容摘要:文章考察了河南作家小说中的底层形象,在分析河南作家作品中的底层形象基础上,探讨河南作家底层写作中表现出来的地域色彩。  关键词:河南作家 底层写作 地域色彩  “河南作家群”是一个绵延数千年的庞大创作群体, 从徐玉诺、冯沅君开始,历经师陀,后经姚雪垠、李凖等文学大师,中原作家历经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在上个世纪末被文坛冠以了“文学豫军”的称号。而且新时期以来,孙荪、周同宾、王大海、卞卡、廖华
【摘 要】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及煤炭等能源价格的不断提高,发电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确保机组运行安全性与环保性的同时,要求进一步降低发电成本与管理成本,故机组的节能降耗与优化运行管理的需求也越来越突出。本文以最优化方法确定锅炉最佳煤粉细度的过程为引子,探讨了优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尝试提出优化运行的发展方向与趋势,以期为电厂优化运行提供借鉴。  【关键词】最优化;发展趋势;综
小学生比较幼稚、思想单一,在小学阶段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小学学生思想现状的分析、学生思想特征的提出,结合现代教育原理,学校各方面的工作人员,特别是
本文通过对某高校2011-2014年引智工作数据的分析,展示了引进外国专家的多种类工作模式、成果及其对学校教学、科研及国际化工作的促进作用,为今后更好地研究高校引智工作的特
故障诊断始于机械设备故障诊断,主要指制造设备和制造过程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制造设备主要指加工机床、夹具、量具和刀具;制造过程指制造工艺过程、工艺参数。机械设备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