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改风云

来源 :中国经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mingji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体系和经济都远非均衡,而且不可能用一个直截了当的纠偏措施将其带到近于均衡的状况。”
  ——金融大师乔治•索罗斯]
  
  2005年在中国股民的心中地位绝对不亚于2007年6124的大牛市,因为资本市场里盛传一句话,信心比黄金更珍贵。用在2005年最恰当不过。
  2005年新年过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五年铁底被轻松地一举击破,阴霾重重中国股市更加令人担忧:冬天还有多久,这是市场各方面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股市受到诟病最多的时候,作为改革先锋人物的尚福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在他的倡导下,一个解决困扰着中国资本市场数载的“老大难”问题的重大决策开始启动,那就是股权分置改革。
  尽管股权分置改革遇到重重阻力,但尚福林于5月16日 ,坚定不移地明确提出:开弓没有回头箭。
  5月12日 ,南方证券关闭,此后行情持续 低迷,券商关闭或破产的消息不断传出。5月16日,*ST华圣因连续3年亏损而退市。该股票和两个显赫人物——杨斌和关百豪相关联。杨斌在2001年“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排行榜”上排名第二;2002年9月迪位荷兰籍华人又因担任朝鲜首个经济特区新义州的特首而受到关注,但不到一个月后,他却因“荷兰村”造假诈骗案锒铛入狱。
  
  开弓没有回头箭
  
  时至2005年,中国股市进入一个十分微妙的时期。
  2005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新华网对网民进行“今年‘两会’你最关注什么”问题调查。结果,“证券市场如何走出困境”一项得票高居榜首。
  焦虑中的人们似乎在期盼着什么,等待着什么。
  终于,中国证券市场迎来了具有“非常意义”的事件。因为这一年,人们翘首以盼多年的股权分置改革,开始启动了。一些经济学家认为,2005年股改的正式实施,开启了中国证券市场的新航程。
  股权分置现象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在当时新中国股市的历史十分短暂,股权分置改革之前只有十几年。当初很多人认为股票是资本主义的东西,但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定下了基调,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那么这个“中国特色”具体怎么在证券市场得以体现?上市企业的股本怎么设置?股权的问题怎么解决?如果把国有企业的资产全部变成股票上发行,万一国外投资者进来把股票全买了,我们国有企业尤其是设计国计民生等重要产业的企业,就面临着被收购的危险。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当时国内证券市场的制度设计者想了一个当时被认为是“两全其美”的办法——股权分置为三七开,就是企业70%的股份是非流通(包括国家股、法人股),只发行30%的流通股,那么即使有国外投资者买了全部的流通股,也只有30%,不可能操控整个企业。基于这种思路,以后A股市场的股票都采取这种模式发行。
  而国外的资本市场,股票几乎是全流通的,公司所有者可以随意卖掉自己所持有的股份乃至整个公司,这是再正常 不过的事了。
  中国股市的探索一直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当中国证券市场轰轰烈烈地建立起来,且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和波澜壮阔的起伏之后,股权分置的弊端很快凸显出来。
  由于股权分置,产权关系无法理顺,企业结构治理根本无法有效进行,企业管理决策更无法实现民主化、科学化,独裁和内部人控制在所难免,成为企业产权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最大障碍。因此,要解决股市问题,股权分置问题必须解决。
  2005年5月15日,尚福林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了一句话:“开弓没有回头箭”。后来,尚福林的这句股改誓言流传甚广,反映了他和管理层破釜沉舟进行股改的决心和勇气。
  2005年5月9日 ,首批4家上市公司启动股改,即清华同方、三一重工、金牛能源、紫江企业。“而今迈步从头越”,解决中国股市最大难题的谋篇布局终于开始破题。
  
  股改,中国股市的涅槃
  
  时机的选择和火候的掌握太重要了,股权分置已经喊了多年,此次由于在低潮期启动,其顺利的程度大大出乎所有人的预料。5月30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做好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并提出“试点先行、分步推进”的实施策略。
  6月19日,同样是在一个周日的晚上,同样是市场上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证监会启动第二批试点,42家上市公司被圈定。速度之迅疾,行为之果断,态度之坚决,前所未有。
  6月27日,尚福林高调出席国务院新闻发布会,发出股改“总攻令”。这也是自证监会成立以来,证监会负责人第一次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露面。
  仅6月份一个月,证监会、沪深交易所、国资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 ,所有与股改有关的部门全部登场,发通知、指导意见近十项。8月23日晚,证监会联合国资委、人民银行、财政部和商务部,发布了被法学界称之为具有法律性质的文件——《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指导意见》。9月5日,《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并付诸实施。
  8月,随着一批改革试点公司接踵出现,市场终于看到了管理层的决心和努力,立即给予积极回应,股市很快企稳。
  11月16日,股改再次提速。11月21日 ,50家中小板公司的股改圆满落幕。中小板率先进入全流通。1000多家上市公司情况各不相同,有些公司困难较多,但也必须进行股改。
  2006年4月12日 ,上交所发出特急令,划定6月30日 为股改最后期限,所有上市公司必须在此期限前完成股改。
  随着股改的基本完成,困扰中国证券市场多年的最大制度性障碍被清除。2006年6月19日,中工国际在深交所挂牌,G三一限售股份流通。这标志着中国股市开始进入全流通时代。
  至2006年底,1151家上市公司进入或者完成了股改程序,公司股改市值占股市总市值的比重达到92%。
  一场艰难的改革,几经风雨泥泞,中国资本市场升腾起新的希望。股改的完成成为激发中国股市的强劲动力,再加上监管强化了对股市的监管,上市公司“造假”和恶意“圈钱”的行为大大收敛。也就是从那时起,股市在经历了长达4年的持续低迷之后,似乎挣脱了最后的羁绊,从熊市中猛然苏醒过来,呈现出重大的转折性变化,因此而演绎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大牛市”行情。2006年12月,中国股市收复了2001年的2245高点,此后股市一路高歌猛进,史上最大规模的“储蓄大搬家”上演。尤其是2007年,10月上证综指创下了6124点的高点,股民人数超过1亿,财富效应日益显现。自股改以来的大牛市,更是让社会各界深刻认识到,股改对中国证券市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中国股市的命运似乎注定了多灾多难。
  股改实施三周年之际,也就是2008年上半年,中国股市行情从6124点铁顶算起,跌了近60%,市值缩水近14万亿元,股民亏损面超过90%。尽管美国已经发生了资贷危机,但中国A股创造了全球股市下跌之最。股改的收益为市场所提前透支,伴随着“大小非解禁”数量的增加,A股市场再度面临危机。
  分析其中的原因,当时很多经济学家将此视为“股改后遗症”。还有人总结反思3年股改后得出的结论是:A股市场已经演变成为利益集团的角逐场。
  不管怎样,这一次的改革算得上是一次攻坚战,管理层克服困难迎难而上,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决心、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用金融大师乔治 索罗斯《超越金融——索罗斯的哲学》一书中的一句话“金融体系和经济都远非均衡,而且不可能用一个直截了当的纠偏措施将其带到近于均衡的状况。”如果用这句话来衡量、分析看待,全球的资本市场如此,中国的股改亦是如此。
其他文献
本文用GDX、上试400系列吸附树脂对水中9种痕量有机农药的富集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树脂的种类和极性、农药结构、洗脱剂的种类、水样的酸度、离子强度及体积对回收率的影响,并
对我院喉癌17例术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2例,女5例,年龄47~78(平均62.5)岁.手术方法:全喉切除10例,半喉切除7例,其中垂直半喉切除3例,水平半喉切除4
1 病例报告 男,20岁。因车肇事致双下颌骨、口腔、头皮撕裂伤,双眼睑肿胀,面部、前胸、后备、双前臂及手广泛片状擦皮伤。其中以前胸、双上肢,背部为重,面积分别为:6cm×8cm,5cm
本文以D301大孔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为原料制备了一种稳定的氧化树脂——大孔型聚合物氧化三甲胺,并研究了其氧化各类卤代烃成醛的反应。实验结果表明:该氧化树脂能在温和条
以H_2作载气,在微机辅助下用色谱法测定O_2和N_2在13X分子筛填充柱上的吸附平衡常数和传质系数。提出用计算量小的矩量法求吸附平衡常数,再由时域拟合单参数估算总传质系数。
美国面对还不起的债务选择以继续提高债务上限的做法“赖账”。    第二轮金融危机将至。  在世界的关注下,北京时间8月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提高美国债务上限和削减赤字法案,即发债限额将至少调高2.1万亿美元,同时联邦支出必须在未来10年删减约2.5万亿美元。  这份法案,可称之为解燃眉之急的权宜之计,因为到2013年初,美国恐怕将再次面临提高债务上限问题。  当天,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玫瑰花园
胰岛素抵抗(IR)是高血压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与高血压的发生、预后和治疗密切相关,故对IR的干预已成为治疗高血压的焦点之一。本研究目的旨在观察通过降压、调脂对轻中度高血
本文报道了以聚醚为主链的低交联梳型多烯多胺螯合铜树脂,在四氯化碳存在下对MMA等单体具有良好的引发聚合活性,论证了其自由基聚合反应历程,研究了各种反应条件的变化对聚合
新世纪,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加速转型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在商品农业、市场力量、法律支持与政府推动等一系列作用下,我国乡村新型合
现在,描述世界经济可以用“衰退”代替“二次探底”的说法,两者之间的区别只是表述不同。在众多知名经济学家中,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的预测最为“全面”:“全球经济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