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究竟变的是什么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2010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宋之变》

  作者:赵冬梅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5月
  定价:88元
  谈到宋朝,王安石变法是绕不开的话题。赵冬梅先生的《大宋之变》给予了这段历史不同过往的制度审视。
  众所周知,司马光和王安石是宋朝改革新旧两党的核心人物,对这二人的评价不仅关于两位古人,其实也折射出我们的历史认知。如果仅仅以保守派来论及司马光,以改革派来定义王安石,那么很多结论还是走不出中学历史教科书范围。如此,我们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失去了当时当地的体察,对历史的认知就会陷入非黑即白的状态。
  诚然,司马光体现了儒家的保守主义。他主张恪守大宋“祖宗之法”,而宋朝的祖宗之法有很多含义,甚至成为党派纷争口实,邓小南先生在《祖宗之法》一书中对此已有很多叙述。总体上,司马光等旧党人的政治取向是反对对内与民争利、对外兴兵拓疆。至于王安石,这位传说中的“拗相公”,其政策取向也并非出自私心,而是希望富国强兵。或许,正是因为自以为绝对正确,他才喊出了“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的口号。这样的豪言壮语固然可以在后世赢得喝彩,甚至被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附会,但其本质却体现了法家的取向。用今天的术语来说,他的很多做法存在强化政府介入经济的倾向,更类似一种继续做大中央的国家资本主义。
  赵冬梅认为,王安石变法导致了北宋政治的逆转。首先,从经济效益来说,其敛财效果是看得见的。经历宋神宗对外用兵,朝廷财政库府还是很充沛,总计达一亿贯以上。这是看得见的效果,那么看不见的效果是什么?
  从政治层面看,王安石变法导致了宋朝政治生态的恶化。面对变法压力,他反对“异论相搅”,主张“一道德,同风俗”,这不仅使得他的个人权力膨胀,也释放了原本在祖宗之法节制下的皇权。经历王安石变法,宋朝政治从宋仁宗时代的宽容走向专制,士大夫群体的心态也从开放走向内向。
  体制生态恶化之下,道德和理念都要求统一。恶性党争的时代开始了。君子与小人不得不正面肉搏,直到彼此都不断拉低对方水准。表面上,是相权集中化,其实丞相的定位也变了,变为皇帝的秘书;看起来是相权的放大,甚至从此宋朝权相辈出,其实不过是君恩。
  在这种只看执行效果的维上生态下,冒出头的并不是君子,而是为了讨好上层不惜践踏民间的官僚。敛财之臣开始走上台面。宋神宗赞赏的是“内外理财之臣未有出其右者”的吴居厚,到了宋徽宗时代,皇帝认可的自然变成了“丰亨豫大”的蔡京之流。一句话,正如明代亡于万历,而北宋或许亡于神宗。
  当然,这些变化背后有各种机缘。比如王安石本身才华出众德性高尚,使得推翻他的理论变得更为困难;比如宋神宗与王安石彼此亲密信任,所谓相得“如一人”;再比如宋神宗的少年天子心气,期待改变父亲宋英宗得位不顺又无所作为的状态。但从根本上看,还是在于宋朝的制度设计。赵冬梅认为,北宋王朝政治可以总结为追求一个“稳定”两个“安全”——整个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的稳定、国家的统一安全和皇权的安全。
  在理想状态下,北宋王朝的治理是怎样的呢?赵冬梅总结了三点:第一,国家制度的设计倾向于地方、部门、机构、个人的分权制衡,以确保皇帝和中央的集权;第二,政策制定要避免对社会的频繁骚扰和过度压榨,以“不扰”为善政;第三,在政治运作中,一方面皇帝应当保持其超越性,另一方面士大夫要能够有效地辅助皇帝治理国家。但这三点的平衡是脆弱的,影响其稳定性的主要是人的因素,包括皇帝因素、宰相大臣因素和士大夫因素。
  不过,对照实际,我认为核心因素始终是皇帝的因素。宋朝的制度并不像有人附会的那样,是现代制衡制度的投射,究其本质,更类似中国官僚制度发展到完善的结果:皇权集中得到加强,官僚彼此制衡。但是其运行结果与效率,仍旧受制于其制度的顶点——皇权。虽然宋朝尤其是南宋的一个现象是权相辈出,但这种权力往往不是正式的权力,而是君弱相强的个人因素的结果。
  好的历史普及需要学养与洞察,并不容易,到今天也还是很稀少,而赵冬梅先生显然是合适的人选。好的历史学家不仅让人理解历史,更让人思考当下。读这本书让人不禁思考,如果再来一次王安石变法,今天人们会如何评价?

新书推荐

《将成为国王的教宗》

  作者:[美]大卫·科泽
  译者:苑默文
  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索恩
  出版时间:2020年8月
  定价:99元
  1848年革命后,当选教宗仅仅两年的教宗庇护九世发现自己实质上成了一个被困在自己宫殿中的囚徒。在这本充满背叛、悲剧色彩和国际强权政治的戏剧性著作中,作者向我们揭示了西方基督教神权的逐步退场,以及一个崭新的现代欧洲的出现。
《土星之环》

  作者:[德]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译者:闵志荣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出版时间:2020年8月
  定价:64元
  本书是塞巴尔德继《移民》之后又一享誉国际的作品,记录了叙事者“我”的一段穿越英格兰东海岸的徒步旅行。这是一段真正的文学之旅,集体与个人回忆交织,梦境与现实共生。读者受邀进入这座回忆博物馆,与塞巴尔德一同观察生存与记忆、变化与遗忘。
《残酷剧场》

  作者:[荷]伊恩·布鲁玛
  译者:周如怡
  出版:北京日报出版社·理想国
  出版时间:2020年6月
  定价:88元
  本书是伊恩·布鲁玛多年来在《纽约书评》发表的艺文评论和历史散文精选。作者直视人性中的邪恶深渊,剖析暴力、残酷、权力与艺术的神秘联结。其关怀扩及今日世界的认同危机,重新赋予20世纪的经典电影、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全新的时代意义。
《病患悖论》

  作者:[英]玛格丽特·麦卡特尼
  译者:潘驿炜
  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鼓楼新悦
  出版时间:2020年5月
  定价:82元
  身体健康、境遇良好的人最不需要照护,却得到最多的照护;身患疾病、境遇较差的人最需要政策扶持,实际上却又没有得到。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全科医生和获奖作家,作者揭示了过度医疗背后的真相。她认为,这既傷害了那些需要治疗的人,也伤害了不需要治疗的人。
其他文献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科学地利用游戏来辅助教学,将枯燥乏味的学习变为生动、活泼、有趣的,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数学教学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运用游戏教学法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游戏教学就是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它照顾了小学低年级学生好玩的天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甚至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学“数的顺序及比较大小”时,
[摘要]“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之一。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认识与计算”时,教师不仅要重视从学生的现实出发,努力探寻几何知识与学生真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还要创设更为合适的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后实践等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做几何”中发现几何,从而使得他们的空间感知积累变得丰厚,空间意识得到有效发展。  [关键词]做几何;空间意识;长方体的表面积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借助一系列问题,了解学生认知的困惑,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以“认识平行四边形”为例,从问题设计出发,以合理、适宜的问题为学生建构数学概念搭建支架,强化课堂学习的效度与深度,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问题设计;自主建构;图形的认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32—0006—02  “图形
一天,妈妈在阳台上侍弄花草,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也跑过去看。妈妈说:“在烈日的暴晒下,阳台上养花受到很大的限制,但是只要我们巧妙安排、细心照料,也会取得满意的效果。”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心想:妈妈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妈妈见我不明白,就给我讲起阳台上养花的诀窍。  首先在阳台的四个角竖立四根木棍,把它们固定住。然后把绳子结成网,围绕四根木棍悬挂。接下来,在网下种植几盆攀援植物,如牵牛花、紫藤、木
選民在美国各地参与投票。图/人民视觉
如何使学生的认知发展始终处于“平衡——失衡——再次平衡”的不断反复渐进的过程,这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探索的关键。在数学活动中,我尝试创设“质疑辩驳”的活动形式,旨在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不断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持续深入发展。下面,结合“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学片断加以阐述这一活动的环节构成与操作流程。  一、冲突引疑——引疑是基础  这是学生进行质疑辩驳活动的铺垫,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认知上的冲突而产
周末,我在街上看到一位魔术师,他神秘兮兮地拿着一张纸在表演魔术。  突然,我打了一个非常响亮的饱嗝,就像飞机引擎发动的声音一样,然后,我就看见魔术师手中的纸抖了一下,竟然从纸上跳下来一只小恐龙!魔术师也没料到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他扔掉道具,一溜烟似的逃走了。  小恐龙像认识我似的,飞快地跑到我的面前。我惊恐万分,吓得浑身发抖,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本能地闭上了眼睛。没想到,它竟然奶声奶气地对我说:“别害
“知识会被遗忘,但能力却能伴随你终生。”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知识的不断更新换代,“终身学习”成为当今社会的必然要求,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就显得比掌握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因此学校教育在重视知识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  新的课程改革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自学能力是重要的学习能力之一,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自主地、科学地去掌握和理解各学科的真谛,独立地去解决问题
追求简约高效的课堂,是有效教学的呼唤,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广大一线教师努力追求的境界。我在平常的教学中也不断进行这样的尝试,下面是我教学苏教版第八册“用字母表示数”一课的一个片断。  师(出示“△”):像这样摆一个三角形用几根小棒?  生:用三根小棒。  师:摆两个这样的三角形用几根小棒?  生:用六根小棒。  师(板书2×3):猜一猜,老师为什么不直接写6呢?  (半分钟之后,几位学生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