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淡天真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yufei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密度
  暑热的天真适合看董其昌。董其昌的字里画里都有清凉意。40℃的天气,看这样的书画,能解暑热。
  董其昌一生追其古淡之意,书画立意高远,潜心参禅,绝无跋扈戾气。有颜书筋骨,又有米芾飘逸和二王的精气神,书不尽笔,笔不尽意,董其昌的字,看多了清神气爽,全是中国哲学与真意。
  经历改朝换代,却落得花不沾衣,高寿到82岁,一不小心就“人书俱老”了,而且几乎一生都是得意的——他的字里,有中正平和的人生哲学,是四平八稳明哲保身的态度,高处落墨、远处养势、疏朗清旷之姿是箫散闲远的隐居哲学,往好了说是舒服,从人性讲是圆滑。
  董其昌是圆滑的人。他是儒家文化的坚定执行者。保守中庸、小心谨慎。在明末的竞争之中,他努力躲避,几乎不参与,他害怕得罪任何一派,这反映到他的字中,便是一派姿媚——很多时候,我不是很喜欢董其昌的字,柔弱无骨,而且,面露讨好。那一味的退后远避都在字中。字是一个人的“骨骼密度”和“精神密度”,他缩隐到一个自己的世界中,不问时事,不问疾苦,一味追求平淡。
  他迷恋这个“淡”字。因为苏东坡说:笔势峥嵘,辞采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他以淡为宗,追求古淡天真、秀润闲雅、潇洒飘逸、疏朗空旷、意境深远、悠远空灵、神秘玄妙。一生追求“淡”,淡到了骨子里。
  他信奉禅宗,把禅宗用到书画中,达到极致——他在艺术上几近无可挑剔,创立的“南北宗”影响后辈几百年。但,总觉得最高的艺术差了那么一点点,这一点点是微妙的,是难以用“度量衡”来衡量的,是只有搞艺术的人才心知肚明的。
  渴笔
  董其昌的一生,几乎是花开富贵的一生,除了61岁那一场被乡亲们烧了“董府”的祸事——这一点上,董其昌不是一个仁义之人,惹了众怒让乡亲们点了房烧了几百间房子的,历史上恐只有他一人。
  雕梁画栋全被烧毁,家财洗劫一空……历史上被老百姓这样对待的文人,也是对他的警醒和提示——过度骄縱,一定会招至祸事。
  晚年又渔色。大多艺术家晚年都渔色,大概渔色是创造力的一部分,毕加索、齐白石、董其昌……有时候保持性的能力大概是保持艺术生命力的证明。
  有一年去台北故宫。看到董其昌写的小楷。被震动到无语。在真迹面前有一种莫名的被袭击。甚而理解了他为人之圆滑——在明哲保身的朝代,保住自己才能保住艺术。董其昌的《容台集》编于他76岁,当时他还能:手不释卷,灯下能读蝇头书,写蝇头字,这是福报。凡能长寿的大艺术家在艺术上都能炉火纯青了,因为岁月和光阴会削掉很多尖锐,使艺术趋于老境、熟境、终至平淡天真。
  “淡”是字之灵性。是行到水穷处见到的真。何况,他聪明至极——一直用渴笔,用淡墨,苍润羞涩之间是收敛,绝非豪气和放纵,在字与字之间,是中国“藏”和“收敛”的哲学。
  董其昌的字是略带羞涩的女子一般,尺素之间,高秀圆润,丰神秀美,风华自足——他一生都不愿让人说他像赵孟頰,但他的字最像赵孟頫——这是端丽华美丰神秀美的中国文人的字,骨子里自带中国气,我们大概一生就是想活成董其昌的字一样:丰神俊逸,风华自足、花开富贵、人书俱老、无疾而终。我们年轻时一直想做徐渭、梵高、王铎、苏轼、李白……我们中年时想当赵孟頻和董其昌的字,在字里的山山水水里,是生活的美意和世事的安稳、满足、不动声色。
  一直用渴笔,用淡墨,苍润羞涩之间是收敛,绝非豪气和放纵,在字与字之间,是中国“藏”和“收敛”的哲学。
  淡墨
  董其昌一生忽官忽隐。他妻妾成群、奴仆列阵。他的家财养了他心中的一段“春”,文化的确“富养”,富养出来的文化是有温润的底气的。
  《湖庄清夏图》是北宋赵令穰的长卷绢本设色画,董其昌曾三次题跋,足见对这副画的喜爱。
  40℃的天气,不知如何解暑,我的猫又捣乱作怪,热乎乎围着我不让写下去,狗蛋在稿纸上,富贵趴在我书上,两个小可爱打起呼噜。我索性打开这副画解暑,真是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
  论解暑气,董其昌的字画排第一,有一种“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之美。
  我知道我会越来越喜欢董其昌,因为我会越来越老。而越老越喜欢平淡天真,也越让自己和艺术走向越老越熟。
  董其昌泡了一杯茶,在前面等我。
  编辑/林青雨
其他文献
半城窑火一城灯,点燃了景德镇千年的瓷都之名。白瓷的莹然如玉,青花的素雅端砚,玲珑的明彻剔透,粉彩的瑰丽多姿,影青的色白花青都为景德镇的美施上一层复一层的釉色,窑烧出它绝世的容颜。  中国是享誉世界的陶瓷古国,在英文里,瓷器和中国同为一词。如果中国的陶瓷史是一卷画轴,那么景德镇则是其中最绚彩的一部分。瓷的白,瓷的润,瓷的美都在这里以土为纸,以火为笔摹写下大写的文明和艺术。  陶瓷一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
期刊
商人,一个古老的职业,繁荣的商业往往對社会进步有着重大贡献。古往今来,一位位传奇的商业精英带给了我们太多的故事、经验和思考。即使是重农抑商的古代中国,对于商人,也并未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君不见《史记》中还有洋洋洒洒《货殖列传》一篇。在这些名留青史的富商巨贾中,女性而富甲天下的就更是凤毛麟角。其中滥觞者,便是名为“清”的蜀中寡妇人,史称巴清。  随着时代发展,女性地位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巴清”们跃上
期刊
记得小时候,家中阁楼上有两个白底蓝花胖瓷坛,肚子大大的,坛口小小的。里面总是装有炒花生、炒蚕豆、炒苕片、米爆糕什么的。打开封得严实的坛口,便有一股食物之香扑鼻而出,好不诱人。  我们嘴馋了,想吃点什么的时候,就要爬到阁楼上去。那时,无论是爷爷奶奶,还是爸爸妈妈,都要求我们在享用坛中食物时,一次只能抓一把,不可造次。那坛口小啊,每次伸手进去,若想趁机抓上一大把,有心将欲望塞得满满的,手便无法拿出來,
期刊
2013年夏天,本刊记者寻访千古瓷都景德镇,关于景德镇,仿佛很多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国人的品格与智慧都深藏这小小的瓷器之中,无数匠人让一种手工艺在这个小镇里活色生香了一千年,在人间制造天堂器物。  “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一个人首先要淬炼心性,养成自己,唤醒体内的一流精神,才能达到一流的技艺。这正是传统手工艺人的宝贵精神内核,也是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以及世
期刊
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光彩熠熠的瑰宝。说到瓷器,就不能不说被称为“瓷都”的景德镇,更不能不提那些为瓷器的传承与发展而孜孜以求的瓷器匠人。  在景德镇做瓷器的匠人,为了能使自己的技艺精湛,很多人都是终其一生只做一件事情。比如,炼泥的就是一辈子只是炼泥,拉坯的就是一辈子只是拉坯,吹釉的就是一辈子只是吹釉,烧窑的就是一辈子烧窑,彩绘的画者就是一辈子画而不
期刊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各种文明的演进成为了催生各种人类文化的契机: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成为阿拉伯文化的源头之一;爱琴海边的古希腊文明则成为西方文明的重要渊源;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亚文明则是人类城邦文明的雏形;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则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华夏文化。瓷器是华夏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巧夺天工的工艺和美轮美奂的形态在世界文明史中傲然挺立。哲学家李泽厚在《美的历程
期刊
他们是手艺人也是守艺人,   因为坚守,   他们在这个喧嚣世界显得格外珍贵……   即使世界再喧嚣、社会再浮躁,   总有那么一些人,   因為一份热爱、一份情怀、一份梦想、一份期盼,   在坚守一种手艺、一种传统。   即使过程艰辛、未来不可知,   却从未放弃。
期刊
景德镇是一个充满着岁月痕迹的城市,  在这里,  哪怕衣着普通的人,  背后或许也有着无数不为人知的故事。  这便是景德镇与瓷的魅力。  瓷器  今天来到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书法传承人朱丹忱老师的工作室,小屋不大,却显得精致,里面陈列满满的都是朱老师珍视的作品。  说起陶瓷,朱老师的感触似乎很深,作为一个从小生长在景德镇的人而言,似乎对瓷器的情感是与生俱来的。朱老师说,瓷器的产生是推动了
期刊
中国文化是有鲜明的特色的,我总结了6个方面。  第一,中国文化具有一种独特的把个人和社会、道德和政治、信仰和天命天道、人生和天意统一起来的循环认同。什么叫循环认同呢?比如,为政必须靠道德,道德来自人性,人性乃是天性,所以民心就是天心,从政有了道德才能得到人心,得到人心才能显示最美好的人性,显示了最美好的人性才符合了天意、天道、天命。  修齊治平也是如此,个人也好,家庭也好,在社会上都是负责任的分子
期刊
你是盛開在江南水墨里的一朵青花   你是晕开在昌江春水里的一滴浓墨   你是迎面而来的浮梁旧风   你是踏歌而去的珠山一梦   羽衣霓裳静若寒水   轻如蝉翼   素朴如你温婉内敛   天人合一   古窑的神火还未息   它仍锻造着你的刚毅   江南的墨色尚未远   它仍点染着你的清奇   逝者如斯春水东去   你前生的故事   化成了今生的胎记   千年风情未变几许   你的美极柔弱   只是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