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06-000-01
摘要我国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1995年颁布。为了促进各个城市的体育设施建设,特别是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从1997年开始,国家体育局从体育彩票收益的小部分资金中提取一部分,作为场地设施建设资金。这一措施无形中就加快了我国“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健身路径基本上覆盖了我国城市的每一个社区。
本文采用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等对新乡市区四个城区的全民健身路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健身路径设置、使用、管理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引导社区居民进行健身路径锻炼,促进新乡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推动新乡市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关键词全民健身路径设置使用调查
一、前言
有了体育场地设施之后,群众才能更好的进行健身活动。场地及设施的缺乏是目前建设的一大困难。健身路径是在我国现有的国情下,各个城市根据自己的经济水平及个社区的基本情况而建设的,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种公共基础设施。它是世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新的产物。全民健身工程是为了配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进行而实施的[1]。所以,为了进一步加快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调查研究全民健身工程的发展现状是很有必要和意义的[2]。
二、问题的提出
自《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之后,全民健身活动,在全国各地市火热开展起来。位于祖国中部的新乡市、有着良好的历史传统和群众基础,社区体育更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是,新乡市社区健身路径目前还存在好多问题,比如说:健身路径的管理、群众如何锻炼、场地的环境等问题,特别是一些具有危险性的器械造成的顾虑,这都影响了群众参加锻炼的情绪。
三、新乡市健身路径的设置现状
表1 居民希望健身路径摆放的地方
绿化带空地上 街道路旁、河边 公园、广场
人数467 310 60
%55.437.17.5
调查发现居民参加体育锻炼以室外为主。有55.4%的居民希望健身路径建在绿化环境较好的绿化带旁边,有37.1%的居民希望建在河边的道路旁,他们都认为建在这些地方不会影响交通,而且能美化市容。但还有7.5%的居民愿意选择建在公园和广场里面。
四、新乡市健身路径的使用现状
表2居民在健身路径锻炼过程中对自己锻炼持续时间与练习强度的注意度
很注意 注意 一般 不太注意 不注意
人数7023030016869
% 8.5 27.7 35.4 20.2 8.2
调查发现大多数新乡市居民在使用健身路劲锻炼时、对锻炼的时间与强度不是太注意。但有36%的人会注意到自己锻炼的时间、练习强度,还有28.4%的人表示不注意。调查显示,居民不敢放心使用健身器械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安全保护措施,其次是健身路径摆放地的地质过硬,据调查研究发现仅有少部分的社区健身路径摆放在塑胶地板或草坪上,其余以硬地面为主。
表3居民在健身路径锻炼过程中受伤情况
有、不严重有较严重没有
人数 21522600
% 25.6 2.7 71.7
调查发现在进行健身路径锻炼时,轻微受伤者占到25.6%,重伤者较少,担忧占有2.7%。调查原因包括地质过硬,对器械使用方法不清楚、儿童在没有大人的帮助下使用成人器械等。据调查发现大部分器械告示牌上都使用方法、功效、健康禁忌等说明,但对使用者年龄没有明确的告示,一些看护的家长由于一时的疏忽,这些对儿童来说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五、结论
(一)新乡市区健身路径的设置基本上满足居民的需求,但仍有少部分社区健身路径的设置环境、合理布局不如人意,显得杂乱无章不美观。并且少儿、中青年、老年3组人对社区健身路径的使用情况各不相同。
(二)新乡市区居民使用健身路径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错误使用导致受伤,儿童误用成人器械,器械未标有详细的使用细则,器械损坏没有及时修理,难度大的器械没有安全保护措施等。
六、建议
(一)建议有关管理部门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同时根据社区居民年龄层次不同、需求不同设置摆放相应的器械,器械可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强度到高强度循序渐进摆放,以便提高器械利用率。
(二)建议生产户外健身器械的厂家相应开发出供儿童使用的产品。
(三)建议社区在健身路径设置位置时应该考虑天气、气候季节变化因素。
(四)建议加社区应加大对健身路劲的管理力度,有条件的可以安排社区健身路径器械督察员这一岗位,对器械进行察看,发现有器械损坏或存在安全隐患的锻炼器械,立即上报,进行维修,及时设立警示牌。另一方面,提高居民自觉维护和监督意识,以延长器械使用寿命。
(五)建议社区管理部门应结合社区健身器械每年组织一些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健身比赛,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健身路径锻炼的积极性,形成制度化,突出娱乐休闲性和健身性,推广科学健身。
参考文献:
[1]孙淑惠.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有关问题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1):22-25.
[2]张建业,王艳红等.对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现状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30-32.
摘要我国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1995年颁布。为了促进各个城市的体育设施建设,特别是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从1997年开始,国家体育局从体育彩票收益的小部分资金中提取一部分,作为场地设施建设资金。这一措施无形中就加快了我国“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健身路径基本上覆盖了我国城市的每一个社区。
本文采用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等对新乡市区四个城区的全民健身路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健身路径设置、使用、管理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引导社区居民进行健身路径锻炼,促进新乡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推动新乡市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关键词全民健身路径设置使用调查
一、前言
有了体育场地设施之后,群众才能更好的进行健身活动。场地及设施的缺乏是目前建设的一大困难。健身路径是在我国现有的国情下,各个城市根据自己的经济水平及个社区的基本情况而建设的,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种公共基础设施。它是世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新的产物。全民健身工程是为了配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进行而实施的[1]。所以,为了进一步加快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调查研究全民健身工程的发展现状是很有必要和意义的[2]。
二、问题的提出
自《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之后,全民健身活动,在全国各地市火热开展起来。位于祖国中部的新乡市、有着良好的历史传统和群众基础,社区体育更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是,新乡市社区健身路径目前还存在好多问题,比如说:健身路径的管理、群众如何锻炼、场地的环境等问题,特别是一些具有危险性的器械造成的顾虑,这都影响了群众参加锻炼的情绪。
三、新乡市健身路径的设置现状
表1 居民希望健身路径摆放的地方
绿化带空地上 街道路旁、河边 公园、广场
人数467 310 60
%55.437.17.5
调查发现居民参加体育锻炼以室外为主。有55.4%的居民希望健身路径建在绿化环境较好的绿化带旁边,有37.1%的居民希望建在河边的道路旁,他们都认为建在这些地方不会影响交通,而且能美化市容。但还有7.5%的居民愿意选择建在公园和广场里面。
四、新乡市健身路径的使用现状
表2居民在健身路径锻炼过程中对自己锻炼持续时间与练习强度的注意度
很注意 注意 一般 不太注意 不注意
人数7023030016869
% 8.5 27.7 35.4 20.2 8.2
调查发现大多数新乡市居民在使用健身路劲锻炼时、对锻炼的时间与强度不是太注意。但有36%的人会注意到自己锻炼的时间、练习强度,还有28.4%的人表示不注意。调查显示,居民不敢放心使用健身器械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安全保护措施,其次是健身路径摆放地的地质过硬,据调查研究发现仅有少部分的社区健身路径摆放在塑胶地板或草坪上,其余以硬地面为主。
表3居民在健身路径锻炼过程中受伤情况
有、不严重有较严重没有
人数 21522600
% 25.6 2.7 71.7
调查发现在进行健身路径锻炼时,轻微受伤者占到25.6%,重伤者较少,担忧占有2.7%。调查原因包括地质过硬,对器械使用方法不清楚、儿童在没有大人的帮助下使用成人器械等。据调查发现大部分器械告示牌上都使用方法、功效、健康禁忌等说明,但对使用者年龄没有明确的告示,一些看护的家长由于一时的疏忽,这些对儿童来说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五、结论
(一)新乡市区健身路径的设置基本上满足居民的需求,但仍有少部分社区健身路径的设置环境、合理布局不如人意,显得杂乱无章不美观。并且少儿、中青年、老年3组人对社区健身路径的使用情况各不相同。
(二)新乡市区居民使用健身路径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错误使用导致受伤,儿童误用成人器械,器械未标有详细的使用细则,器械损坏没有及时修理,难度大的器械没有安全保护措施等。
六、建议
(一)建议有关管理部门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同时根据社区居民年龄层次不同、需求不同设置摆放相应的器械,器械可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强度到高强度循序渐进摆放,以便提高器械利用率。
(二)建议生产户外健身器械的厂家相应开发出供儿童使用的产品。
(三)建议社区在健身路径设置位置时应该考虑天气、气候季节变化因素。
(四)建议加社区应加大对健身路劲的管理力度,有条件的可以安排社区健身路径器械督察员这一岗位,对器械进行察看,发现有器械损坏或存在安全隐患的锻炼器械,立即上报,进行维修,及时设立警示牌。另一方面,提高居民自觉维护和监督意识,以延长器械使用寿命。
(五)建议社区管理部门应结合社区健身器械每年组织一些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健身比赛,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健身路径锻炼的积极性,形成制度化,突出娱乐休闲性和健身性,推广科学健身。
参考文献:
[1]孙淑惠.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有关问题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1):22-25.
[2]张建业,王艳红等.对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现状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