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吕布:我喜欢看事物的表面,那里有灵魂在皮肤上漫步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jun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看事物的表面。希腊人说灵魂在皮肤上漫步,是这样的,它并非如基督教徒所认为的那样是存在于人体内……”这是马克·吕布说过的最令人深思的一句话。
  马克·吕布,法国著名摄影师,于当地时间8月30日过世,享年93岁。这位摄影师是第一个用摄影记录红色中国时代的摄影师,曾手执相机22次踏入中国,记录下这片土地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变化。
  事实上,马克·吕布称得上是一位货真价实的流浪摄影师。他用自己的一生,走过非洲、中东、亚洲的多个国家,记录下战乱、贫穷、发展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马克·吕布很少拍摄残忍刺眼的画面,照片里更多的是生活的细节和温柔,他自己说,“我一向更善于发现这世界上美好的事物,而非那些丑恶的暴行和怪物。”
  他登上了埃菲尔铁塔,遇上了一群握着刷子的工人,他偷偷地在一旁试着构图,他刚举起相机,一个倒挂在埃菲尔铁塔上的工人就凝固在布列松刚刚送给他的老式取景器里。正是这张《铁塔上的油漆工》,把他送进了玛格南图片社。


  1957年1月1日,马克·吕布成为第一个批准入华拍摄的西方摄影师,记录下中国的6亿人经历的动荡和发展。在此之后,他一生往返中国22次,但却从未尝试过学习中文,也很少去主动了解中国文化,他始终保持一个陌生人和旁观者的姿态来拍摄作品,找到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却动人的画面,并按下快门。
  那些穿着开裆裤的孩子、在公园边上聊天的情侣,还有正在拍摄红高粱的张艺谋和巩俐……这些偶然的照片,除了发生在中国之外,它们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他经常被送去混乱发生的地方:尼赫鲁的葬礼中、尼泊尔国王的加冕礼上、1968年5月的巴黎……在这些地方,摄影师挤破了头,希望拍摄到最震撼的画面。但他觉得“我常对暴力心怀抵触,而温存里面藏有力量。”
  1967年10月,身处华盛顿的马克·吕布亲历了美国青年反越战游行。他在五角大楼面前拍摄了一张他认为关于战争最有力量的照片——一朵柔软的花,被固执地举在一列刺刀面前。
  “那些相片只是一些琐碎的细节,它们不代表任何观点或价值判断,更无法为中国历史变迁提供见证。”这位用50年走遍世界且饱受赞誉的纪实摄影师不太喜欢“见证”这个词,“我一点也没想去见证世界,我只是去绕了绕地球。我没有做伟大的事,不能用‘见证’这个堂皇的字眼儿。一张照片并不比任何一個人在公共汽车里随便说的一句话更重要。”
  马克还说,“摄影是一种日常小工作,但要以狂热去从事。”这份狂热让他在87岁都没有办法放下相机。2010年3月,他在上海举办了生前在中国的最后一次个人摄影展。他依然用胶卷拍摄,只是胶卷的度数换到了3200度——因为身患帕金森的他已经无法控制双手的抖动。
  一辈子能有一种让自己终生不渝的坚守和爱好,那是一件真正浪漫的事情。
  (陈茜整理)
其他文献
郝景芳,天津人,小说作者,散文作者。2002年荣获全国中学生第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2016年8月,郝景芳凭借《北京折叠》摘得第74届雨果奖。这是继2015年刘慈欣《三体》获奖之后,中国作家再次获得这个由世界科幻协会设立的在全球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科幻文学大奖。  从物理学霸到科幻作家  常常有人用“年轻”“温柔”“诗意”等词汇描述郝景芳,许多网友也感叹“她随便拿出一段经历,也够我们艳羡好久”
期刊
小时候,常常将鹅卵石投入河中,激起一圈圈涟漪。这场景似乎很像人生,那无心漾开的一笔,会在光阴的涤荡中绘就怎样的图画?只有将时间的坐标轴拉长,才能看清当年似是不经意的一件小事,对以后人生产生的影响。  《弟弟的背影》中那个瘦小的弟弟,是何时成长为带领姐姐坚定前行的人呢?也许是从姐姐受伤开始,也许更早,在他观看姐姐比賽时,心中就已经暗暗许下心愿,要像姐姐一样坚强勇敢。一定要等一段时间,姐姐才意识到,弟
期刊
罗伯特·德尼罗是美国著名电影演员,曾获得国际无数大奖,被称为戏王之王。实力代表着他的努力,他的艰辛成长之路,也为我们诠释了成功的另一种含义。  他和几位老戏骨主演的电影《最后的维加斯》上映后,引起了巨大反响,尤其是他扮演的一位单身汉,获得好评如潮。公映后第一天,他接受了众多媒体的采访。记者问他,这么多年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想了想,说出了四个字:先挤进门。记者一头雾水,德尼罗给他展示了几张手机里的照
期刊
《飞乐鸟的手绘旅行笔记:苏州·杭州》由国内知名插画家飞乐鸟倾心原创。书中近千幅精美的手绘画作,将苏杭市井风情以温柔的笔触,幻化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水彩画作。  人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部水彩手绘集,从多个方面介绍了苏杭的幽静与美好:四季万景的西湖畔、温柔的水乡、精致的园林……苏杭天气,宜雨宜晴,漫步街道,品茗,听昆曲、评弹,淡然的苏杭文化弥散在空气中。苏杭美食,也像她的文化一样,应时应景。 
期刊
9月4日晚,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在西湖唯美上演。在这场国际顶级的水上舞台大型演出中,著名服装设计师劳伦斯·许应邀为开幕式表演的四位艺术家设计的礼服,华丽而耀眼,惊艳全场。  歌唱家雷佳优雅的刺绣礼服以杭州市花——白色桂花为主,精美的桂花刺绣在白色薄纱中若隐若现,领口处的珍珠点缀更是给予整件衣服以生命。古琴演奏家金蔚身着的服装以谦谦细竹为灵感,用竹子表现古琴的意境深远,彰显了中国文人
期刊
中国科幻女作家郝景芳的小说《北京折叠》获得雨果奖,这是继刘慈欣的《三体》之后,中国作家再获雨果奖。连续获得这样的国际性大奖背后,都与一个萌萌的男人有关,他就是《北京折叠》的英文译者,刘宇昆。他不但是《北京折叠》的英文译者,也是《三体》的译者。  奇幻文学界的世界级大咖《冰与火之歌》系列的作家乔治·马丁老爹,曾称赞刘宇昆翻译的《三体》说:“文体很干净、紧凑,翻译作品往往不是这样,有的时候会比较滞涩。
期刊
搞体育,好像天天就在考虑“成败”这两个字。熟人朋友见了我,首先不是问我生活怎么样、身体好不好?第一句话就是:啊呀,最近不錯,又赢啦!要不就是:什么时候赢古巴队、拿冠军?而报刊杂志似乎有个统一的语调:郎平,你何时再创辉煌?  一听到这样的问候,我脑子就晕了,特别是刚从美国回来的时候,也许是接受了一些美国文化的影响,我对成败胜负,心里没有太大压力,因为,美国人的观念是,只要你尽全力、做最好的尝试就行,
期刊
在葡萄牙里斯本,有家总共还不到80平方米的小店,却被孤独星球评为:旅行者们的第一选择。  而这只是一家只卖花砖的……建材店。  在这里任意角落摆个拍,发到朋友圈,都能收获无数个赞。因为里面的每一块砖都不会再生产,每一块砖的年龄都超过了三十岁。  如果不是一位有点木讷的老人,30年如一日的坚持,这家潮爆朋友圈的店压根不会存在。  老人叫Joaquim José Cortio,在2012年,他的孙子R
期刊
曾获得多项国际大奖的中国80后设计师张雷,虽然使用最先进的电脑技术作为设计的辅助,但材质一直都是选用最具中国风格的竹、瓷、纸等东西。  有一次,一个记者问他:“您的设计风格,在本质上说还是固守传统,您作为现代设计师,为什么不试着去颠覆传统?”  张雷反问记者:“你喝过糖水吗?感觉如何?”  记者不明白张雷为何要说到糖水,就据实回答:“喝过,感觉很甜。”  张雷说:“那就对了。”  之后,张雷对记者
期刊
最近,一部新疆题材的纪录片在网上走红。片子里,导演库尔班江给我们讲述了18个生活在中国各地新疆人的人生历程。有放弃稳定工作找回“飞翔梦”的阿布来提,有为治疗脑瘫儿子坚守在北京的烤串大叔艾力克,也有佟丽娅、李亚鹏等从新疆走出来的明星。  导演库尔班江1982年出生在新疆和田一个普通家庭,1998年,14岁的库尔班江第一次离开和田,来到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师范学校汉语言专业就读。临近毕业时,库尔班江的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