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来源 :临床护理与医学进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btt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以其操作简单、套管柔软、套管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且不易穿破血管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它能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疼痛感;维持血管通路,利于紧急抢救;减少护士穿刺操作次数,提高工作效率[2]。然而在應用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良反应,特别是长期置管的病人出现了并发症,因此,我们探讨了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1常见并发症及预防
  
  使用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有穿刺部位感染、皮下血肿、液体渗漏、导管堵塞、静脉炎及静脉血栓形成。
  1.1穿刺部位感染
  在进行静脉穿刺时,操作技术不熟练、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病人机体抵抗力极度低下、留置时间过长等原因,容易引起穿刺部位感染。因此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静脉留置针的操作技术,在进行穿刺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
  1.2皮下血肿
  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练、技巧掌握不好、操之过急、动作不稳等,往往容易使留置针穿破血管壁而形成皮下血肿。因此,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应轻、稳、准。依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以有效避免或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
  1.3液体渗漏
  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牢、患者躁动不安、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或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太大等原因均可导致液体渗漏。轻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等刺激症状,重者可引起组织坏死。为避免液体渗漏,护理人员除加强基本功训练外,应妥善固定导管,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同时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物勿过紧,并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1.4导管堵塞
  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静脉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封管液种类、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患者的凝血机制异常等有关。因此,在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并注意推注速度不可过快。
  1.5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多见血流缓慢的静脉内。据报道,久病卧床患者发生在下肢静脉的血栓比上肢静脉血栓多3倍。另外,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使用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导致血管壁损伤,也是血栓形成的促发因素。为防止静脉血栓形成,穿刺时尽可能首选上肢粗静脉,并注意保护血管。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尽量避免在下肢远端使用静脉留置针,且留置时间不能过长[3]。
  1.6静脉炎
  静脉炎其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如绳索般硬、滚、滑、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护理人员应注意各操作环节的严格无菌;选择静脉尽量从血管远端开始,力争一次穿刺成功;输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2观察与护理
  
  2.1做好患者健康教育
  置管前护士应将静脉留置针应用的目的、意义告诉患者及其家属,让其了解有关留置针的护理知识、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禁止淋浴等,以便积极配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2合理固定
  穿刺成功后根据病人留置期间的活动度及合作程度选择固定方法。对于活动少、合作程度好的一些病人用无菌透明敷贴做封闭式固定,再在敷贴处用长条胶布与血管走行垂直方向上加强固定,长条胶布最好固定在套管针送入血管内的软管上1/2处;对于活动度大,又不太合作的病人,则应根据病情在一般固定的同时再用物理方法适当制动。
  2.3观察局部反应
  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要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肿胀及局部炎症反应等,及时发现并发症的早期症状。一旦发生局部并发症,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应立即拔管,并根据情况及时给予相应处理,减轻病人痛苦。
  2.4置管期间护理
  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应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穿刺部位周围皮肤应每日用0.2%碘伏消毒1次,并盖以透明贴膜。连续输液者,应每天更换输液器1次,肝素帽至少每周更换1次。注意留置针的通畅情况。输液过程中,须密切观察滴速,以防输液速度过快造成循环负荷过重或药物不良反应。快速输液须严防液体滴空。如为动脉留置针,更应加强监测,防止意外发生。
  
  参考文献
  [1]陈显春,封悦.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42.
  [2]董淑华,王建荣,潘庆联,等.静脉输液相关技术的应用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3,38(9):719.
  [3]汪赛进.新编护理知识1000题.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36.
其他文献
【摘要】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质量的好坏,护理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医院的医疗水平。作为从事繁琐、复杂护理工作的护士,绝大多数是女性,她们生理特点和在家庭社会中的不同角色决定了在护理工作中易产生各种不良心理因素。而不良心理因素是发生护理差错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细心观察、了解护士心理因素,认真分析造成其不良心理因素的原因,摸索并掌握其规律,在尽可能的条件下满足护士的合理需要,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兒窒息发生的原因及并发症。方法:对146例新生儿窒息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窒息的主要原因是:胎儿宫内窘迫(26.71%)、羊水Ⅲ°污染(21.23%)、妊娠高血压(16.44%)等。重度窒息主要造成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的并发症。分别占66.67%、32.61%、31.70%。窒息时间越长,神经系统的发病率越高;窒息程度越重,神经系统的发病率越高。结论:
期刊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是利用膀胱镜和电视摄像系统,将电切电极经尿道进入肥大的前列腺内部,在电视直视下从里往外象匙子刮苹果一样一层一层地切割。其优点是不用开刀、无需输血、疗效确切、手术安全、费用低、并发症少,术后3~5天即可出院。  1用物准备  1.1器械及仪器的准备  膀胱镜包及各类敷料,德国storz前列腺电切器械一套,用2%戊二醛浸泡10小时(使用前用灭菌蒸馏水反复冲洗,以免刺激尿道
期刊
肠内营养(EN)是目前人们普遍公认的经济、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具有符合生理要求、有助于维持肠道形态和功能、操作方便、并发症少等优点[1]。经空肠造口肠内营养是一种常用的营养方式,是指通过手术方式行空肠造口置入空肠造口管,以管饲来提供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法[2]。早期行空肠造口EN,对促进肠蠕动的恢复,防止肠粘膜萎缩,预防创伤应激时发生的肠道菌群移位,减轻腹胀,降低感染率,加速
期刊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腺、胆道病变引起的出血,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引起的出血。大出血是指在数小时内失血量超过1000毫升或占循环血容量20%。主要表现为呕血和黑便,常伴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本病是临床常见的急症,及时观察病情变化,积极准确治疗,细致护理,是抢救病人生命的重要环节。    1病情观察    1.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每15分钟观察1次,并
期刊
音乐有许多功效,它影响人们的思维、身体和情感。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音乐护理是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物理学等形成的一项新型护理手段。眼科疾病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在现代医学模式下,传统的护理已经不能满足其需求。在越来越注重患者身心护理的潮流中,音乐护理已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1音乐的生理、心理效应    音乐信息可以刺激大脑边缘系统,促使边缘系统调节人的情绪活动,往往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引起情绪
期刊
【关键词】眼科外伤;文化休克;护理    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是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环境中的人初次进入到另一种文化环境,如到了不同的民族、社会群体中或地区甚至不同的国家所产生的思想混乱与心理上的精神紧张综合征[1]。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眼科急诊外伤事件的发生日益增多。急诊患者从熟悉的家庭或环境到医院急诊,其日常生活和某些习惯以及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改变,造成不适应而出现一系列精神紧张症
期刊
精神病患者多数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表现异常,生活能力差,缺乏自我防护能力,不能主动接受治疗,还有的患者出现自杀、自傷或毁物等行为。由于精神病患者与躯体疾病患者不同,在护理上也有其特点,护理工作大部分是个体单独工作。因此,护士的医德修养,特别是慎独精神极为重要。    1药物治疗     目前,精神病患者多数以封闭式强制性药物治疗为主,而精神科药物多为剧毒药物,护士是药物的管理和施药者,而
期刊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的意志能主宰机体的生理和病理,情志太过,就会导致各类疾病的发生。眼科疾病主要是由“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所致,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采用补肝益肾、营养气血的饮食疗法来调理,摄取营养价值高的食物。同时,还要注意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做好中医眼睛的保健。    1中医眼科患者的饮食疗法    据医学研究调查,有眼部疾病的患者,绝大多数是因营养不良引起的。当人体缺乏维生素A时,会引起视力
期刊
【摘要】本文是我在口腔科治疗的护理配合中,对四手操作法的护理体会。文章介绍总结四手操作法的概念、原则、医护的正确位置、器械的传递方法,并介绍四手操做法的优点以及护士在其中的作用和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关键词】口腔科治疗;护理;四手操作法    在传统的口腔内科治疗护理工作中,护士忙碌穿梭于各治疗椅之间,医生常常在等待病人嗽口、吐水、等待护士调配材料、准备器械等,不但增加了护士的劳动量,延长了医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