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语言表现舞台

来源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un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舞蹈是一种以肢体动作和面部神态表现人物情感的艺术,难描难画,更难以用文字来表述。而冰心却在《观舞记》中生动地描绘出了这种美丽的艺术。
  文中,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彩的舞蹈,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等。作者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表达,使读者如临其境,获得了语言和舞蹈的双重审美享受。由此可见,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舞台艺术是《观舞记》一文最突出的特点。
  下面,我们将本文分成三大部分,对其中的精彩语句进行赏析。
  一、第一部分(1~10段)
  文章开头的设问“我应当怎样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一句恰到好处地使读者全身心融入文章;接着行文铺排渲染,文势起伏跌宕地细致作答,给读者平静的心海投进一枚石子,瞬间激起层层波浪。
  作者以颇为作难的设问,引出四个排比的假设句,用准确而调和的色彩勾画出这一对舞蹈家“变幻多姿的旋舞”“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她们“轻捷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以及“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形”。“然而我什么都不是!我只能用我自己贫乏的文字,来描写这惊人的舞蹈艺术”这一句是这一部分的关键。为烘托出“我什么都不是”,作者先以假设褒扬诗人有灵活自如的笔,画家有五彩缤纷的颜色,作曲家有动听悦耳的音符,雕刻家有巧夺天工的刻刀,他们都能充分自如地发挥特长。可“我”既不是诗人,也不是画家、作曲家和雕刻家,“我”只有“贫乏的文字”,足见描写之困难。但作者却以欲抑先扬和欲扬先抑表现手法的交叉运用,收到了起伏多姿的艺术效果,也为下面的动人描写作了铺垫。
  二、第二部分(11~18段)
  倘若把文章的第一部分比作中国画中简练传神的写意,那么文章的第二部分则可以视为工整细致的工笔画法。你看,作者用她那丹青妙笔细腻地描绘了台上的装置和它所氤氲的静穆气氛后,又刻画出了舞蹈家出台亮相时那美妙的一瞬,把全场观众的视线吸引了过去。
  如作者在写舞蹈家是如何随着乐声翩翩起舞时,先概述她怎样运用四肢五官、服饰脚铃以及她那时缓时疾的舞步,来表达繁复的人间亘古难诉的离合悲欢之情;然后再作细致的工笔描绘,忽而颦蹙,忽而粲然,忽而垂睫,忽而嗔视,忽而温顺,忽而威武。而对作者为之心折的舞蹈,更是作了细致入微的描摹,从颈的轻摇到肩的微颤,再到平展的双臂如何作柔韧的蠕动,让我们不仅看到了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风姿,更感受到了扣人心弦的音乐旋律。
  三、第三部分(19~22段)
  在最后这一部分中,作者暗引曹植《洛神赋》中的名句,点化泰戈尔的诗章,使全文沉浸于浓郁的诗意中,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令人心醉,耐人寻味。
  【即学即用】
  1.结合语境,从修辞的角度出发,品读下列段落中的画线部分。
  (1)一段一段的舞蹈表演过,我们发现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冰心《观舞记》)
  (2)蛙鼓这东西是有灵性的。它此起彼伏,前呼后应,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在短短的瞬间便唤醒天空,唤醒大地,唤醒庄稼,唤醒花草……在蛙鼓的合唱声中醒来,耳畔飘拂着大自然幻化出来的美妙灵息。这丝丝缕缕的天籁之音,宛如行云流水,又仿佛我故乡土地上父老乡亲脱手而出的种子,撒到哪里,就长到哪里。无时无刻不在我的灵魂深处流淌着生命的韵律。(杨军《倾听蛙鼓》)
  (3)关于母亲的很多故事,我都是从祖母的口中慢慢得知的。长大以后,我甚至忘记了母亲怀抱的味道,回避和拒绝她任何形式的亲近和主动示好,似乎只有和她对抗着、沉默着、屈从着才是我与母亲之间最恰当的距离。
  母亲很勤快。她种的菜总是比别人家的高出半指,她养的猪总是比别人家的膘肥体壮,她织的衣服总是比别人家的光鲜亮丽。她用一双灵巧的手织出波浪花纹的紫色毛衣,至今我都还记忆犹新。(叶浅韵《母爱的硬度》)
其他文献
忽听得远处传来铮铮几声,似乎有人弹琴。令狐冲和仪琳对望了一眼,都是大感奇怪:“怎地这荒山野岭之中有人弹琴?”琴声不断传来,甚是优雅,过得片刻,有几下柔和的箫声夹入琴韵之中。七弦琴的琴音和平中正,夹着清幽的洞箫,更是动人,琴韵箫声似在一问一答,同时渐渐移近。令狐冲凑身过去,在仪琳耳边低声道:“这音乐来得古怪,只怕于我们不利,不论有甚么事,你千万别出声。”仪琳点了点头,只听琴音渐渐高亢,箫声却慢慢低沉
期刊
我所生活的小镇是极为普通的,若将它比作一个人,那也必定是个有张大众脸而又沉默寡言的无趣之人吧。  在我家附近,能勉强算得上公园级别的,就只有北湖了。虽然它不如才知商业街高端大气上档次,也不及市民广场宽阔广远有格调,更没有言程公园幽深秀美的雅致……可它却如一杯香茗,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那沁人心脾的甘甜与醇美。  早晨,北湖的空气里氤氲着悠然的气息。波澜不惊的湖边,晨跑的人们脸上挂着比云朵还柔软、
期刊
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文化,就越是世界的;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正在渐渐地消失……  吹糖人  这是旧时北京的一个行当。手工艺人将麦芽糖高温熔化后,用小铲子取一点热糖稀,放在沾满滑石粉的手上来回揉搓;然后用嘴衔一段,待吹起泡后,迅速放入涂有滑石粉的木模内用力一吹。稍过一会儿,打开木模,糖人就做好了。五颜六色的糖稀就这样变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人物)。  口技  口技是民间
期刊
【写作目标】  1.明确景物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2.掌握景物描写的基本方法。  【技法指津】  景物是客观的,而写景之人是有情感的。观察、描摹景物的过程本身就是表达主观感受的过程。因此,最重要的是在字里行间寓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具体来说,同学们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情随景生,触景生情  生活中,我们常常在看到某种景物时忽有所感,思绪满怀,进而借着对景物的描写把自己的感情
期刊
2.阅读下面的诗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细读这首词,你认为哪一句最贴合工笔的写作手法,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中意境。  3.所谓化用诗词,就是截取诗词的某一部分直接变成作文的语言,或者是用自己的语言去演绎诗词的意境。那么,你知道下面这些诗文名句分别化用了哪些诗句吗?
期刊
渐暖的天气,破冰的流水,渐绿的柳枝,吐芽的苞蕾,这些春的使者驱散了料峭的寒风,送来了温暖的气息。放眼望去,滔滔湖水泛起层层涟漪,隐约间,远处出现了一只小小的船,一个披着旧棉衣的人正匆忙驶回岸边。那个人就是我的爷爷。  爷爷是一个退休了很长时间的保安,他个子不高,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淡淡的眉毛下,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他总是戴着一顶破草帽,露在帽沿外边的头发已经斑白了。我知道,爷爷已经没有年轻时那么
期刊
要想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除了要对词语进行恰当的选择和锤炼外,更重要的是应对句子进行必要的组织和调配。  众所周知,句子是能够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不同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同一个意思也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当然,句式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效果也会有所差异。  下面,我们结合《邓稼先》一文,就句子的整散方面谈一谈句式的组织和调配问题。  文章的句式有时十分整齐,多使用整句,读来颇有排山倒海之
期刊
一对父女在德国一所大学的校园里散步。突然,父亲异常兴奋地告诉女儿说,他闻到了草香!与他们老家内蒙古草原的草一样的香啊!父女俩便被那不寻常的草香牵引着,朝着那芳香浓郁的地方一路走去。最后,他们看到了正在草坪上工作的割草机。  父亲问女儿,可还记得儿时在内蒙古草原上闻到的那草香?来自台湾的女儿懵懂地摇头。虽说她长到五岁的时候,还一直说蒙古语,但是,草香在她的记忆中却已了然无痕。她说:“真是奇怪了,台湾
期刊
啊,如果我有三天视力的话,我该看些什么东西呢?  第一天,将会是忙碌的一天。我将把我所有亲爱的朋友都叫来,长久地望着他们的脸,把他们内在美的外部迹像铭刻在我的心中。我也将会把目光停留在一個婴儿的脸上,以便能够捕捉到在生活冲突所致的个人意识尚未建立之前的那种渴望的、天真无邪的美。  我还将看看我的小狗们忠实信赖的眼睛——庄重、宁静的小司格梯、达吉,还有健壮而又懂事的大德恩以及黑尔格,它们的热情、幼稚
期刊
【技法导入】  生活丰富多彩,而艺术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让我们时刻铭记罗丹的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如丰子恺的《竹影》就通过描述自己儿时与小伙伴们在月下描竹影的故事,引出了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从而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月光下的竹影牵动着孩子们无邪的心灵,三个孩子在月夜里相聚,他们的兴趣是成年人意料不到的——“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是什么道理?”成年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