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画医徐建华:曾参与修复《清明上河图》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chengwang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曾参与修复《清明上河图》等国宝级古代画卷,被称为“故宫画医”。
  “故宫里珍藏的都是宝贝,每接到一件受损文物,内心都充满敬畏,甚至害怕。”
  5年前他到了退休的年龄,现在还每天坐公交车来到裱画室。他希望能多带几个徒弟,把故宫的文物再往下传600年。
  徐建华,1951年出生,故宫博物院古书画修复专家,古书画装裱修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曾参与修复《清明上河图》、《游春图》、《五牛图》等国宝级古代画卷,被称为“故宫画医”。
  真迹回归,十年一现
  《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在宋徽宗朝任翰林画院待诏时所作。这幅歌颂太平盛世的历史长卷完成后,张择端将它呈给了宋徽宗。宋徽宗欢喜不已奉其为“神画”,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此后的800多年里,《清明上河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它曾五次进入宫廷,又四次被盗出宫。最后由末代皇帝溥仪偷运出宫,辗转流落在长春民间。1951年初,刚成立不久的东北博物馆开始着手整理、鉴定解放战争中留下的文化遗产。
  这天,年轻的书画鉴定专家杨仁恺像往常一样来到寒冷昏暗、条件艰苦的临时库房。在已被其他工作人员认定为赝品的书画作品中,无意间看到了一卷题签上写着《清明上河图》五个字的残破画卷。当这幅不起眼的画卷在眼前展开,杨仁恺前一亮。难道这就是已神秘失传,千百年来闻名遐迩的稀世珍品《清明上河图》的真迹吗?
  几百年来,人们对它的真实面貌始终一无所知。民间流传着30多个名为《清明上河图》的仿作。此前,杨仁恺已见过十几件《清明上河图》,最终都是明清时苏州作坊所绘制的仿摹本。
  而手中的这幅长卷,画面呈古色古香的淡褐色,行家一望便知它的年代十分久远。古卷气势恢宏、人物栩栩如生,特别是画法明显体现了独特的北宋绘画特征,与自己先前所见的所有仿摹品有着天壤之别。不久,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将这幅画卷调往北京,后经鉴定,确认这就是千百年来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的真迹。由此,《清明上河图》在百年漂泊后再次回到故宫。如今,在真迹回归64年后,故宫举办的“石渠宝笈”特展轰动京城。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愿意在武英殿外等待6到10个小时,只为一睹《清明上河图》的真容。这是《清明上河图》10年来首次全卷展出。每天有将近8000观众看到这幅古画。
  故宫里公开展出的文物,很多都在受损后经过修复才能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清明上河图》便是其中之一。看着武英殿外排着曲折的长队,修复者之一的徐建华有感而发:“要是老师傅们看到这一天,肯定也非常高兴。”
  修复波折,一搁十年
  徐建华所说的老师傅们,是当年书画鉴定、装裱方面的权威。“伤痕累累”的《清明上河图》能容貌再现,全凭这些老师傅的精湛手艺。如今,当这幅古老的画卷再次在面前展开,大到浩荡的河流,雄伟的城楼,小到市招上的文字,舟车上的人物,全卷浑然一体,看不出一点破损和修复的痕迹。
  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著名书画鉴定专家杨新回忆,《清明上河图》在50年代回归故宫时,故宫里也是断垣残壁,废池乔木,要修复的建筑、文物众多。
  为修复这些珍品,1953年,故宫博物院招纳全国的文物修复高手。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王冶秋亲赴上海,邀请书画装裱师傅进驻故宫。
  徐建华的师兄回忆,1958年之后的一两年里,许多来自全国各地,操着各种方言的裱画师傅们走进了故宫。
  对《清明上河图》的修复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杨新记得,故宫对《清明上河图》的修复很慎重,特别召集了书画鉴定、装裱方面的权威,徐邦达、刘九庵、杨文斌等人一起商量,决定了“修旧如旧”的原则。
  论证完成后,《清明上河图》的修复工作本可以开始。但始料不及的是,红墙内一心抢救国宝的老师傅们未能躲过“文革”的风暴。张金恩跟着师傅杨文彬下放到湖北干校,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清明上河图》的修复被搁置。直到1972年,下放的师傅们陆续回到故宫。文物新一轮的抢修又在故宫西北角的这个修复厂开始了。这回,《清明上河图》被第一个捧到了老师傅们面前。已过耳顺之年、正值技艺巅峰的杨文斌,被指定为《清明上河图》的主修人。作为杨文斌的徒弟,徐建华和师兄张金恩也得以参与部分工作。
  张金恩回忆,按照传统,每一次书画送修时都会带一张修复单,上面标明画的现状和修复要求。《清明上河图》送来的时候,也一样有一张修复单,上面特别强调《清明上河图》很珍贵,因此修复时务必保证画的原貌。但时过境迁,如何才能让近千年前的珍画恢复如初?
  师傅不爱说话。徐建华记得,当师傅被委任主修《清明上河图》时,什么都没说,只是默默注视着这幅名画,一根接一根地抽烟,要么就是抱着茶杯一杯接一杯地喝水。这不是—般的画作,它也曾在明代经历过一次修补,而这一次的修复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洗揭补全
  64岁的徐建华坐在披麻挂灰、经桐油浸透后又上了大漆的裱画案子前。他身后,用于晾干装裱后书画作品的“大墙”从地面到屋顶,当年《清明上河图》修复后就是在这贴了整整两墙。
  “看,这是修《清明上河图》用的马蹄刀,手打的,多好。”徐建华用手抚摸着刀片,桌上是他多年来一直保留的修复记录。记录上记载,修复前的《清明上河图》已出现明显破损。画面竖着很多道折痕,上方的亭台楼阁散布着白色的斑驳,有的地方已看不清原来的画意。
  徐建华说,师傅经过几天的考虑,最后把《清明上河图》舒展着平铺到案子上。23岁的徐建华当时还是小徒弟,在师傅身边不敢说话,也不敢靠前,站在身后远远看着。
  修复的第一步是清洗去污。
  杨文斌用排笔蘸上温水,清洗图上的灰尘脏物。折叠处不均匀的黑色斑迹用清水去除不掉,他用马蹄刀细致地剔除。这一步的关键是保证“去污而不伤纸”,这种刚刚好的力道十分微妙。   待画面自然风干后,下一步是加固画面。《清明上河图》的画芯是绢面材质,加固时,必须用自制的水油纸贴在画面上,保证绢丝画面的图案、人物不走形。然后将画芯从原来装裱的背纸上揭下,以便在画芯背面补漏。“千年古绢,纤维之间已经没有任何拉力了,把画芯从背纸上揭下来时,如果坏了一根丝,画上小的人物脑袋就没了。”时隔40年,回忆起这段经历,徐建华仍感慨万千,称每一步都惊心动魄。揭下画芯后,杨文斌便开始在画的背面补洞。补洞的关键是找到合适的材料。要保证补洞材料和要补画芯同+材质,同一个颜色,同一个厚薄度。在补洞时把画面补得跟原画一样,有逼真感。时隔千年,去哪能找到北宋的绢布,把破损的画卷还原如初?
  好在故宫里还保留了一些非文物的老卷,可以裁剪后补在洞上。徐建华说,如果实在找不到,只能自己加工。按照画卷所在时代的织法,做出新绢后暴晒、上色、打薄,经过多少次尝试才敢补到画上。否则,新绢补上后太硬,容易使老绢裂缝。补洞之后是给画面全色接笔。后补上去的绢面一般比原卷的颜色浅一些,需要用颜色调成一致。另外,随着时间的流逝,画芯上的藤黄、花青等植物颜料会挥发走色,而墨色、赭石这类矿物颜色则不会退化。全色和接笔时要与原作一致,所用颜料就得跟画芯的底色一模一样。把颜料分析请楚之后,需要给画卷补上颜色,再把画意缺失的地方补全,使整张画浑然一体。
  这也是个功夫活。随着外界自然光变化,补出的颜色也不同。头天补上的颜色,第二天水分挥发后又变了。“如果辨别力不强,可能十天半个月都配不好”。当时杨文彬带着两个徒弟反复做实验,从小到大、从上到下、由浅入深,经过一遍遍E色,最后徐建华从正面竟找不出来哪是师傅补过的。
  最后,用平整的鹅卵石把画芯轧平,加上背纸“上墙”晾干,修复的工序就完成了。从1973年起至1974年末,《清明上河图》的修复历时一年多。亲眼目睹并参与修复的徐建华说,经过这次修复,《清明上河图》至少300至500年不必再修。
  敬业至老。再传600年
  “石渠宝笈”特展结束,《清明上河图》等珍品又被细心收起,送至地库保存。回到小院,徐建华又想起40多年前自己刚到故宫当学徒的情景。“原来的修复厂,现在的科技部,除了暖气替代以前的火炉,环境一点都没变。”徐建华说,这里变化最大的是人,那些70年代修复这些古书画的老师傅们,相继生病去世。而自己也从23岁连刀都拿反的小徒弟,变成了头发花白的老师傅了。
  回首往事,他开始学艺,正是从跟着师傅修《清明上河图》开始的。
  书画装裱修复是门古老的手艺,原在父子、师徒之间口手相传。在那个年月里,裱画室的年轻人像对待父亲一样侍奉师傅。徐建华每天早早到单位,生炉打水,裁纸磨刀,贴条全色,为师傅拿药、寄信、跑腿……
  手艺精进的同时,情谊也在增长。按他的话说,慢慢地,就喜欢上了。学徒时,徐建华开始站在旁边看,趁师傅休息试着在破洞的地方贴上贴条,拿笔全点颜色。后来胆子越来越大,一接到难度大的、品级高的古书画就兴奋。
  杨文斌看出了他的心思,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书画勿论价格都要同等对待,就像医生看病不论穷富,医德最重要。”后来,故宫安排他去北大学考古,他不去。让他当科技部主任,他不当。
  “去做行政,离开修复厂、裱画室?我不能干!”如今,徐建华是裱画室里资格最老的师傅,徒弟们也常听他念叨这一句,我们是文物的医生,就是一块卫生纸拿过来我们也得给裱好喽。
  2012年,徐建华被选为“国家古书画修复非遗传承人”,41年间参与修复了世界上最早的绢本画《游春图》,完成了十三陵出土龙袍的保护加固,复原了湖北出土的战国帛画,还用一双巧手揭开新疆出土一千七百年前纸鞋下隐藏文字的秘密……5年前他到了退休的年龄,现在还每天坐公交车来到裱画室。他说,古书画有时寿,手艺也有,所以格外珍惜还能为故宫修复出力的时光。他希望能多带几个徒弟,把故宫的文物再往下传600年。 彭立昭据人民网整理
其他文献
尹星云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技术部特技车间主任,他被称为“中国第一炸”,拿过3次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烟火奖。雷管、炸药、棉絮、白烟,是烟火师的工具,他们靠着这些看上去极其危险的东西制造出电影中所需的战争场面。  进入这行之前,尹星云是南京军区的一名军人,作为工兵,每天与雷管、炸药打交道。1979年底,八一厂拍摄《今夜星光灿烂》时正好在该部队,烟火团队就找了尹星云所在的部队来负责。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影视
期刊
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籍俄裔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有两个特别之处:一是他获奖时才47岁,是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二是他是一个流亡者。  布罗茨基,1940年出生在列宁格勒一个犹太知识分子家庭,幼时受到良好教育。他的父亲原是一名海军军官,后因为有犹太血统,不得不被迫退役。从此养活一家人的重担就落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布罗茨基不忍心让母亲这样辛苦,15岁就离开了学校。他先后做过车工、水手、
期刊
今年是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诞辰125周年,同时是他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中献出自己宝贵生命76周年。作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简称和院)的子女、白求恩战友的后代,我们在白求恩逝世76周年纪念日的前夕“重走白求恩道路”。  倡议提出后,立即得到了院子女的赞同和响应,大家群策群力,出主意想办法,起草活动主题、制定方案、定制旗帜。赵明宪大姐专程从北京赶回石家庄,并和郭庆华大哥、王于洪等按照活
期刊
2015年,包贝尔成了娱乐圈的宠儿,从《奔跑吧兄弟》第三季,到电影《港囧》,他被粉丝赞为“黄渤第二”。而包贝尔内心最为感激的却是妻子包文婧。  包贝尔与包文婧相识相恋于北京电影学院,一路走来,有艰辛时的温暖相伴,也有针尖对麦芒般的争执,如今爱情瓜熟蒂落,包贝尔深情地说:幸福,难以言表……  两个“包子”相遇北影,生命里不可错过的缘  年少时的包贝尔,因为成长于特殊的家庭,使得他的性睛有些顽劣。早在
期刊
在形神兼备地扮演了小龙女之后,19年间,李若彤再也没能拿出更好的角色,失恋和抑郁症彻底将她从演艺圈抹去了。今天,重新开始的她,清瘦而优雅,用一张不再清丽的脸提醒我们:不老的只有小龙女,李若彤没这么幸运,那些惊天动地的事再也不属于她。  她只能在劫后余生的世界里寻觅平静。“开心、健康最重要。病过以后,我才发觉,世界上没有比这更宝贵的了。”  脆弱的幸福  十年,对于李若彤来讲,是个逃不开的魔幻数字。
期刊
和朋友聊天,我问:“遇到看不惯的人你们一般怎么做呢?”  几个姑娘干脆利落地回答:“怎么做?走开啊!无视,自动屏蔽,置之不理啊!”另外几个姑娘的反应与之不同,但也相当一致:“一般我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觉得看不惯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不能理解他们。”我仿佛看到了前几个姑娘对她们的嗤之以鼻:没劲儿,干吗折腾自己,你以为自己是神啊!  后来,我又把这个问题陆续抛给了很多人,大部分人会选择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期刊
我的父亲侯建中。当年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外部亚洲部主任,负责对亚洲广播。1966年日本组成听众代表团访问中国,广播事业局也十分重视这次活动,特委派我父亲候建中作为中方领队,陪同日本听众代表团访华。
期刊
李俊峰在武打影片中饰演的男主角,如《武林志》中的东方旭,《巴林盗贼》中的柳河东,《侠女十三妹》中的铁罗汉,《侠女除暴》中的纪献堂等,曾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俊峰在北京体育大学武术系学习期间,就曾多次为各国来华专访的元首及周恩来、贺龙、陈毅等中央领导表演。毕业后,他做过北京武术队的总教练,也做过国家队的武术教练。在全国性比赛中曾连续12年荣获武术团体冠军,其培养的运动员在全国、亚洲和国际性比
期刊
近日,北京卫视《芈月传》热播,孙俪向媒体透露,为了拍《芈月传》,只身离家5个月。不仅如此,接戏的时候,女儿邓涵一刚出生4个月,对于工作与照看女儿该如何“取舍”,孙俪说愿意为好的角色去付出:“既然选择了演芈月,我一定要做好,不喜欢浪费时问。我离家5个月去专心演好这个角色,一门心思拍完后还可以早点回家看孩子。”  不贪心的演员难有作为  近日,北京卫视《芈月传》热播,想起当年《甄嬛传》热播时也是这般寒
期刊
刘汁子:徐静蕾上学时有点懒散,但素养好很大气  刘汁子老师的书房兼会客室,书柜就占领了一半面积,而书柜中又挤满了五花八门的文件袋、书包、纸箱,里面全是他教过的北京电影学院学生们的论文、成绩单、录像带等资料。自己的照片,刘汁子找了半天也找不着,而学生的东西,伸手可得。  “从入学考试到大一、大二、大三,所有学生的声、台、形、表,我全有录像带。那回,《艺术人生》给徐静蕾做节目,借我的带子录了一段—一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