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其中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正在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但合作学习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现象,令人深思。现就我曾经听过的课堂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低效合作现象,谈谈粗浅看法。
一、合作学习重形式轻内容
[“病情透视”]一位数学老师在教学二年级《统计》一课时,刚讲解了什么叫统计和统计数据的记法后,就让学生小组合作,一起玩“石头、剪子、布”,并把结果记录下来(此时,还有许多小朋友不知道记什么,也不知道记在哪里);在出示了几个统计图后,立即要求学生把统计表改制成统计图(不少学生根本就不知道是把哪张统计表制成统计图,因为刚才出现的是几张统计表)。教师一声令下,学生纷纷动手制作统计图。这时,有些学生碰到了一个问题:教师给的格数不够。于是有的往上添,有的往旁边添,还有的学生以一格代表两格。而教师本人却在忙着整理教具,对存在的现象不闻不问。学生完成后,交流反馈,然后进行下一环节。而如何处理格子不够(本节课的难点),为什么这么处理,教师却没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分析诊断”]本节课,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流于形式,成了点缀课堂教学的“花瓶”,体现课改精神的“道具”。当前,数学课堂上教师为合作而合作的现象普遍存在,其原因有二:一方面是教者头脑中形式主义在作怪,片面理解合作学习的意义。新课程、新理念、新标准,教学中怎能没有新的东西?要不然评课如何评?于是无论是日常的教学还是公开课、研究课,无论什么教学内容,一概少不了这种模式 。至于学生讨论的内容如何,讨论的结果如何则另当别论;另一方面,低年级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弱,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合作的方法及途径知之甚少。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地提醒和指导各组学生的讨论和交流,致使合作讨论流于形式 。
[“处方治疗”]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个体行为,而是学生间相互交流的结果。基于这一理论,运用小组合作,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群体活动的优势,促进个人发展。但是,哪些内容需要合作学习?怎样合作学习?课前教师都要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果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必要的认识,则容易造成学生的盲从,形成活动低效甚至无效的局面。所以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在合作前要讲清合作学习的要求、目的和任务。如上述案例中,在小组合作前,教师应讲明:(1)同桌两人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一次;(2)判断输赢,平局的结果不记录;(3)赢的小朋友在表格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作记号;(4)重复游戏和记录。这样,教师把操作的步骤都交代的清清楚楚,让学生明确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该做什么。二是要仔细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对那些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的或依靠个人无法完成的问题,再进行合作学习。如上述如何处理格子不够的合作就较有价值,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合作学习重讨论轻思考
[“病情透视”]教师在教学《用乘法口诀求商》一课时,多媒体出示场景,教师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10÷2”后,马上提问:“这道算式的商是多少呢?你想用什么方法求出它的商?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立刻围坐在一起,组成一个个讨论小组。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嗡嗡声。此时,各小组里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在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充当听众,不做任何补充;甚至有的小组里的学困生反把此时当作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教师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
[“分析诊断”]今天的课堂,我们往往会发现存在着许多雷同现象:教师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即进行小组讨论。试想,学生根本就来不及独立思考,怎能进行相关的交流?怎能进行深度的讨论?如果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匆忙地展开讨论或操作,那么,一部分思维敏捷、活跃的小组成员就会凭借自身的优势,以绝对的权威控制着操作过程;另一部分学习能力较弱的、不善言谈的学生要么坐享其成,人云亦云,要么被晾在一边,成为“被遗忘的人”。“弱势群体”对小组内出现的不同的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的意见,“骨干群体”也无法吸取真正有效的建议来修正自己的观点。没有经过个体独立思考的合作学习,最后只能变成少数头脑灵活者表演的舞台,大多数学生只能是忠实的“配角”。
[“处方治疗”]新课程所倡导的小组合作与学生独立思考并不矛盾,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合作讨论、合作操作,必须要以个人独特的见解和认知作为基础。独立思考是学生合作学习成功的前提。学生只有在经过了充分的独立思考,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觉得有话可说后,才会产生交流、表达的欲望。在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必须先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让每个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都有了初步的想法,再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讨,交流各自的想法,才能产生有效的合作,才能实现相互启发、优势互补,使个体没有考虑到的问题的到群体的关注,使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在集体的力量下迎刃而解。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浦南中心小学 江苏】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但合作学习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现象,令人深思。现就我曾经听过的课堂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低效合作现象,谈谈粗浅看法。
一、合作学习重形式轻内容
[“病情透视”]一位数学老师在教学二年级《统计》一课时,刚讲解了什么叫统计和统计数据的记法后,就让学生小组合作,一起玩“石头、剪子、布”,并把结果记录下来(此时,还有许多小朋友不知道记什么,也不知道记在哪里);在出示了几个统计图后,立即要求学生把统计表改制成统计图(不少学生根本就不知道是把哪张统计表制成统计图,因为刚才出现的是几张统计表)。教师一声令下,学生纷纷动手制作统计图。这时,有些学生碰到了一个问题:教师给的格数不够。于是有的往上添,有的往旁边添,还有的学生以一格代表两格。而教师本人却在忙着整理教具,对存在的现象不闻不问。学生完成后,交流反馈,然后进行下一环节。而如何处理格子不够(本节课的难点),为什么这么处理,教师却没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分析诊断”]本节课,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流于形式,成了点缀课堂教学的“花瓶”,体现课改精神的“道具”。当前,数学课堂上教师为合作而合作的现象普遍存在,其原因有二:一方面是教者头脑中形式主义在作怪,片面理解合作学习的意义。新课程、新理念、新标准,教学中怎能没有新的东西?要不然评课如何评?于是无论是日常的教学还是公开课、研究课,无论什么教学内容,一概少不了这种模式 。至于学生讨论的内容如何,讨论的结果如何则另当别论;另一方面,低年级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弱,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合作的方法及途径知之甚少。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地提醒和指导各组学生的讨论和交流,致使合作讨论流于形式 。
[“处方治疗”]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个体行为,而是学生间相互交流的结果。基于这一理论,运用小组合作,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群体活动的优势,促进个人发展。但是,哪些内容需要合作学习?怎样合作学习?课前教师都要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果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必要的认识,则容易造成学生的盲从,形成活动低效甚至无效的局面。所以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在合作前要讲清合作学习的要求、目的和任务。如上述案例中,在小组合作前,教师应讲明:(1)同桌两人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一次;(2)判断输赢,平局的结果不记录;(3)赢的小朋友在表格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作记号;(4)重复游戏和记录。这样,教师把操作的步骤都交代的清清楚楚,让学生明确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该做什么。二是要仔细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对那些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的或依靠个人无法完成的问题,再进行合作学习。如上述如何处理格子不够的合作就较有价值,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合作学习重讨论轻思考
[“病情透视”]教师在教学《用乘法口诀求商》一课时,多媒体出示场景,教师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10÷2”后,马上提问:“这道算式的商是多少呢?你想用什么方法求出它的商?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立刻围坐在一起,组成一个个讨论小组。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嗡嗡声。此时,各小组里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在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充当听众,不做任何补充;甚至有的小组里的学困生反把此时当作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教师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
[“分析诊断”]今天的课堂,我们往往会发现存在着许多雷同现象:教师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即进行小组讨论。试想,学生根本就来不及独立思考,怎能进行相关的交流?怎能进行深度的讨论?如果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匆忙地展开讨论或操作,那么,一部分思维敏捷、活跃的小组成员就会凭借自身的优势,以绝对的权威控制着操作过程;另一部分学习能力较弱的、不善言谈的学生要么坐享其成,人云亦云,要么被晾在一边,成为“被遗忘的人”。“弱势群体”对小组内出现的不同的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的意见,“骨干群体”也无法吸取真正有效的建议来修正自己的观点。没有经过个体独立思考的合作学习,最后只能变成少数头脑灵活者表演的舞台,大多数学生只能是忠实的“配角”。
[“处方治疗”]新课程所倡导的小组合作与学生独立思考并不矛盾,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合作讨论、合作操作,必须要以个人独特的见解和认知作为基础。独立思考是学生合作学习成功的前提。学生只有在经过了充分的独立思考,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觉得有话可说后,才会产生交流、表达的欲望。在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必须先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让每个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都有了初步的想法,再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讨,交流各自的想法,才能产生有效的合作,才能实现相互启发、优势互补,使个体没有考虑到的问题的到群体的关注,使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在集体的力量下迎刃而解。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浦南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