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将简要分析纳博科夫《洛丽塔》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并论述小说的悲剧意义。基于道德倾向视角的纳博科夫《洛丽塔》解析中,将探讨《洛丽塔》中蕴含的伦理及不伦现象,通过这些现象了解小说中蕴含的伦理维度及伦理价值。
关键词:道德倾向;《洛丽塔》;解读
作者简介:刘文娟(1979-),女,河南平顶山人,平顶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从事英美文学及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2
引言:
纳博科夫作为《洛丽塔》的创作者,曾一度表示希望销毁这部作品,究其主要的原为人们对于这部作品产生了较深的误解,其中最主要的误解是将这部小说定义为关于“情色”及“伦理缺失”的作品。基于道德倾向视角的纳博科夫《洛丽塔》解析,将更加深入的分析小说中存在的伦理维度及伦理价值,避免盲目的对《洛丽塔》进行抵制及抨击,而是借助小说深入的了解人性之中的黑暗与扭曲。
一、《洛丽塔》的悲剧解析
纳博科夫《洛丽塔》是一部充满欲望的悲剧作品,小说之中的悲剧性并非单纯的到以及失去,而是对一种忠诚及背叛的讲述,这部充满“欲望”的小说向读者讲述了有关生活伦理的家庭故事及涉及刑法的情杀案件。《洛丽塔》中亨伯特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陷入自以为是的聪明之中,而自身的行为却是愚蠢且缺少伦理约束,为了接近洛丽塔他愚蠢的挑战着社会之中正常的家庭伦理关系。而当奎迪拐走洛丽塔后,因难过绝望失去理智的亨伯特强杀奎迪,并最终自己也死在狱中,这部小说最终的结局并非是仅是欲望的破灭,也是因欲望蒙蔽双眼后而衍生的悲剧。
二、《洛丽塔》内容概述
(一)创作背景
《洛丽塔》的创作想法于纳博科夫在来到美国之前产生,而当纳博科夫来到美国以及美洲大陆之后为《洛丽塔》之后小说的创作得以实现,美国时期的生活经历为《洛丽塔》的创作提供了小说中的时代背景、时代精神以及小说人物,在小说之中第二部分的发展线路及结局的产生也得益于美国时期的创作。在美国时期的现实生活为纳博科夫创作洛丽塔与男子同居的开放思想提供真实案例,纳博科夫大量关注各种情感故事、关于性的犯罪案件及谋杀新闻等,并将这些新闻内容的大致案情记录下来,在《洛丽塔》之中甚至大部分的引用这些真实的故事及案件。因此纳博科夫的《洛丽塔》的故事是美国社会的真实写照,通过纳博科夫对这些真是发生的案件及故事与《洛丽塔》的创结合,使得小说更加生动真实。
(二)主要内容
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主要描述了一位由法国移民至美国的中年男人亨伯特的故事,亨伯特在少年时期与一位十四岁的少女安娜产生感情,但安娜因感染风寒而逝世,亨伯特在打击之下患上严重的恋童癖,其中年龄限定在九岁至14岁。亨伯特在安娜之后的情感经历先是被一个富有的寡妇抛弃,而后他喜欢上房东12岁的女儿,并将房东的女儿洛丽塔成为“小妖精”。由于对安娜的情感无处宣泄,亨伯特对洛丽塔的喜欢之情无法自拔,为了得到洛丽塔亨伯特最终与房东结合为夫妻,成为洛丽塔的继父。逐渐长大的洛丽塔为了脱离继父的控制,与奎迪了离开但最终被骗,亨伯特为了帮洛丽塔复仇最终强杀奎迪并死于狱中,17岁的洛丽塔最终也因难产而亡。整部小说之中大多数为亨伯特的独白讲述,于1955年在美国首次发行。
(三)艺术特色
在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之中具有鲜明的创作艺术特色,小说之中较为复杂的情节结构主要是自我的映射,其中借助暗指、巧合等创作方式进行故事的讲述。首先,小说中暗指的描写艺术手法较为常见,亨伯特在自述之中借助暗指等叙述方式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继而博得人们的同情及怜悯。在小说的第一章之中,亨伯特的自白之中将自己与洛丽塔的情感与埃德加及阿娜贝尔的爱情进行对比,并将自己与知名的文学作家相提并论,使得读者去逐渐相信其畸形爱情可被理解,亨伯特还将自己的爱情与佛洛依德的理论进行联系。其次,巧合是小说情节发展之中的重要一种形式,一系列具有巧合性的事情发生使得亨伯特的故事得以继续,并且小说之中更是形成了具有巧妙性的故事情节。亨伯特在小说之中因为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而苦恼,但是每次都会有命运之神帮助他实现狂野的想法。例如在夏洛得知亨伯特的目时,再去揭秘亨伯特行为的路上被出车祸而亡,也使得亨伯特成为洛丽塔的监护人。
三、基于道德倾向视角的纳博科夫《洛丽塔》解析
(一)《洛丽塔》伦理与不伦
《洛丽塔》出版之初人们对于这部小说最直观的解读为过于情色且伦理丧失,例如约翰·戈登一度表示这是他阅读“最为肮脏及淫秽”的书,也正因如此这部小说的出版工作经历了较为艰辛的历程。《洛丽塔》中对于性爱场面的描写较多,以至于给人们一种“庸俗”、“淫秽”的直观感受,换种角度进行分析这种性爱场面的描写是一种爱情的描写,而主人公亨伯特处于情感而产生的乱论行为是人性之中无助与黑暗的体现。我国著名作家苏童曾表示这是一部在道德层面乱伦的作品,对于儿童的猥亵行为是肮脏的,而这部乱伦和诱奸少女的作品不能被因情感便披上道德的外衣。基于道德倾向视角下的《洛丽塔》是一部以“色情”及“乱伦” 为主要特点的作品,但与此同时作者纳博科夫借助这种畸形、不被世人接受的爱情表现了现实世界的道德的丧失及人性的泯灭,小说也淡化了在传统文学作品中关于道德是非及伦理底线的界定,小说的存在并非为了对世人进行说教,而是超越了社会的伦理道德以美学的形式而存在。
(二)《洛丽塔》的文学伦理
基于文学伦理的维度进行分析,《洛丽塔》是一个关于社会伦理的作品,伦理因素成为小说创作之中的核心内容。在小说之中亨伯特对于洛丽塔的情感及两人之间的关系将挑战社会道德中的人伦禁忌,首先,一名中年男子与年仅12岁的少女产生恋情是不被法律及世俗所能容忍的,并且小说中的情感体现及故事情节有悖于人性伦理。纳博科夫文学创作的高明之处也体现在小说虽然被人们因道德伦理而抨擊,但是其能坚守人类伦理的基本底线,并将道德伦理及法律结合至小说的故事情节之中,因此在整部小说中能够感受到纳博科夫借助道德的方式处理不道德的事情。纵观《洛丽塔》整部小说作者的伦理取向及作品内在的伦理意义是内在精神,伦理与道德问题成为这部文学作品产生的重要动力。基于文学伦理分析这部作品,主人公亨伯特的叙事与读者的情感难以产生一致性,继而这篇小说在读者的内心世界将具有更高的伦理意义。
(三)伦理维度与伦理价值
基于道德倾向视角的纳博科夫《洛丽塔》解析,本次论述将会从伦理维度及伦理价值进行分析。首先,伦理价值是后现代小说创作之中主要的现实意义,这也取决于后现代小说中不确定性及内在本质,后现代小说主张的艺术表现形式及思维模式更加多元化。在小说《洛丽塔》之中,作者表达出鲜明的伦理趣味及伦理叙事方式,并通过小说展现出现实生活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彼此映射,但小说《洛丽塔》这部后现代主义的小说具有的现实意义及伦理价值不容置否。其次,伦理维度是后现代主义小说中进行叙事描述的主要发展动力,后现代小说的创作语境之中就纳博科夫而言,小说的故事情节并非小说的全部思想内容,不能通过小说中隐晦色情的性爱场面描写便认定这是一部毫无文学价值的庸俗小说,“唯美式”的阅读方式中将这部小说视作通过爱情故事表达思想的小说。基于道德维度对小说的结构、故事情节及讲述模式进行分析,伦理价值是小说进行创作的根本动力,也是对其进行道德评判的重要标准。
结语:
基于文学创作的维度《洛丽塔》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树立了一个典范,即后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伦理维度,而小说内部的情节张力也是人类伦理底线破灭的表现。《洛丽塔》作为一部具有伦理挣扎特色的小说,小说中亨伯特的悲剧是由于欲望及伦理缺失导致,但也并非能够通过“道德”与“非道德”进行评定,因为亨伯特的行为挣扎于社会伦理规范之中,因此基于道德倾向视角的纳博科夫《洛丽塔》解析,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及文学意义。
参考文献:
[1]汪奕君. 失落的“他者”与“主体”——从结构主义视角看《洛丽塔》与《心经》中的“失落者”[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33(01):107-110.
[2]王卓. “不伦之恋”的伦理维度——从《洛丽塔》的悖论式误读说起[J]. 山东外语教学,2015,36(04):69-79.
[3]吴中东,宫玉波. 错失与错置:《洛丽塔》中的流亡意识与道德存在探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153-157.
关键词:道德倾向;《洛丽塔》;解读
作者简介:刘文娟(1979-),女,河南平顶山人,平顶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从事英美文学及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2
引言:
纳博科夫作为《洛丽塔》的创作者,曾一度表示希望销毁这部作品,究其主要的原为人们对于这部作品产生了较深的误解,其中最主要的误解是将这部小说定义为关于“情色”及“伦理缺失”的作品。基于道德倾向视角的纳博科夫《洛丽塔》解析,将更加深入的分析小说中存在的伦理维度及伦理价值,避免盲目的对《洛丽塔》进行抵制及抨击,而是借助小说深入的了解人性之中的黑暗与扭曲。
一、《洛丽塔》的悲剧解析
纳博科夫《洛丽塔》是一部充满欲望的悲剧作品,小说之中的悲剧性并非单纯的到以及失去,而是对一种忠诚及背叛的讲述,这部充满“欲望”的小说向读者讲述了有关生活伦理的家庭故事及涉及刑法的情杀案件。《洛丽塔》中亨伯特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陷入自以为是的聪明之中,而自身的行为却是愚蠢且缺少伦理约束,为了接近洛丽塔他愚蠢的挑战着社会之中正常的家庭伦理关系。而当奎迪拐走洛丽塔后,因难过绝望失去理智的亨伯特强杀奎迪,并最终自己也死在狱中,这部小说最终的结局并非是仅是欲望的破灭,也是因欲望蒙蔽双眼后而衍生的悲剧。
二、《洛丽塔》内容概述
(一)创作背景
《洛丽塔》的创作想法于纳博科夫在来到美国之前产生,而当纳博科夫来到美国以及美洲大陆之后为《洛丽塔》之后小说的创作得以实现,美国时期的生活经历为《洛丽塔》的创作提供了小说中的时代背景、时代精神以及小说人物,在小说之中第二部分的发展线路及结局的产生也得益于美国时期的创作。在美国时期的现实生活为纳博科夫创作洛丽塔与男子同居的开放思想提供真实案例,纳博科夫大量关注各种情感故事、关于性的犯罪案件及谋杀新闻等,并将这些新闻内容的大致案情记录下来,在《洛丽塔》之中甚至大部分的引用这些真实的故事及案件。因此纳博科夫的《洛丽塔》的故事是美国社会的真实写照,通过纳博科夫对这些真是发生的案件及故事与《洛丽塔》的创结合,使得小说更加生动真实。
(二)主要内容
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主要描述了一位由法国移民至美国的中年男人亨伯特的故事,亨伯特在少年时期与一位十四岁的少女安娜产生感情,但安娜因感染风寒而逝世,亨伯特在打击之下患上严重的恋童癖,其中年龄限定在九岁至14岁。亨伯特在安娜之后的情感经历先是被一个富有的寡妇抛弃,而后他喜欢上房东12岁的女儿,并将房东的女儿洛丽塔成为“小妖精”。由于对安娜的情感无处宣泄,亨伯特对洛丽塔的喜欢之情无法自拔,为了得到洛丽塔亨伯特最终与房东结合为夫妻,成为洛丽塔的继父。逐渐长大的洛丽塔为了脱离继父的控制,与奎迪了离开但最终被骗,亨伯特为了帮洛丽塔复仇最终强杀奎迪并死于狱中,17岁的洛丽塔最终也因难产而亡。整部小说之中大多数为亨伯特的独白讲述,于1955年在美国首次发行。
(三)艺术特色
在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之中具有鲜明的创作艺术特色,小说之中较为复杂的情节结构主要是自我的映射,其中借助暗指、巧合等创作方式进行故事的讲述。首先,小说中暗指的描写艺术手法较为常见,亨伯特在自述之中借助暗指等叙述方式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继而博得人们的同情及怜悯。在小说的第一章之中,亨伯特的自白之中将自己与洛丽塔的情感与埃德加及阿娜贝尔的爱情进行对比,并将自己与知名的文学作家相提并论,使得读者去逐渐相信其畸形爱情可被理解,亨伯特还将自己的爱情与佛洛依德的理论进行联系。其次,巧合是小说情节发展之中的重要一种形式,一系列具有巧合性的事情发生使得亨伯特的故事得以继续,并且小说之中更是形成了具有巧妙性的故事情节。亨伯特在小说之中因为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而苦恼,但是每次都会有命运之神帮助他实现狂野的想法。例如在夏洛得知亨伯特的目时,再去揭秘亨伯特行为的路上被出车祸而亡,也使得亨伯特成为洛丽塔的监护人。
三、基于道德倾向视角的纳博科夫《洛丽塔》解析
(一)《洛丽塔》伦理与不伦
《洛丽塔》出版之初人们对于这部小说最直观的解读为过于情色且伦理丧失,例如约翰·戈登一度表示这是他阅读“最为肮脏及淫秽”的书,也正因如此这部小说的出版工作经历了较为艰辛的历程。《洛丽塔》中对于性爱场面的描写较多,以至于给人们一种“庸俗”、“淫秽”的直观感受,换种角度进行分析这种性爱场面的描写是一种爱情的描写,而主人公亨伯特处于情感而产生的乱论行为是人性之中无助与黑暗的体现。我国著名作家苏童曾表示这是一部在道德层面乱伦的作品,对于儿童的猥亵行为是肮脏的,而这部乱伦和诱奸少女的作品不能被因情感便披上道德的外衣。基于道德倾向视角下的《洛丽塔》是一部以“色情”及“乱伦” 为主要特点的作品,但与此同时作者纳博科夫借助这种畸形、不被世人接受的爱情表现了现实世界的道德的丧失及人性的泯灭,小说也淡化了在传统文学作品中关于道德是非及伦理底线的界定,小说的存在并非为了对世人进行说教,而是超越了社会的伦理道德以美学的形式而存在。
(二)《洛丽塔》的文学伦理
基于文学伦理的维度进行分析,《洛丽塔》是一个关于社会伦理的作品,伦理因素成为小说创作之中的核心内容。在小说之中亨伯特对于洛丽塔的情感及两人之间的关系将挑战社会道德中的人伦禁忌,首先,一名中年男子与年仅12岁的少女产生恋情是不被法律及世俗所能容忍的,并且小说中的情感体现及故事情节有悖于人性伦理。纳博科夫文学创作的高明之处也体现在小说虽然被人们因道德伦理而抨擊,但是其能坚守人类伦理的基本底线,并将道德伦理及法律结合至小说的故事情节之中,因此在整部小说中能够感受到纳博科夫借助道德的方式处理不道德的事情。纵观《洛丽塔》整部小说作者的伦理取向及作品内在的伦理意义是内在精神,伦理与道德问题成为这部文学作品产生的重要动力。基于文学伦理分析这部作品,主人公亨伯特的叙事与读者的情感难以产生一致性,继而这篇小说在读者的内心世界将具有更高的伦理意义。
(三)伦理维度与伦理价值
基于道德倾向视角的纳博科夫《洛丽塔》解析,本次论述将会从伦理维度及伦理价值进行分析。首先,伦理价值是后现代小说创作之中主要的现实意义,这也取决于后现代小说中不确定性及内在本质,后现代小说主张的艺术表现形式及思维模式更加多元化。在小说《洛丽塔》之中,作者表达出鲜明的伦理趣味及伦理叙事方式,并通过小说展现出现实生活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彼此映射,但小说《洛丽塔》这部后现代主义的小说具有的现实意义及伦理价值不容置否。其次,伦理维度是后现代主义小说中进行叙事描述的主要发展动力,后现代小说的创作语境之中就纳博科夫而言,小说的故事情节并非小说的全部思想内容,不能通过小说中隐晦色情的性爱场面描写便认定这是一部毫无文学价值的庸俗小说,“唯美式”的阅读方式中将这部小说视作通过爱情故事表达思想的小说。基于道德维度对小说的结构、故事情节及讲述模式进行分析,伦理价值是小说进行创作的根本动力,也是对其进行道德评判的重要标准。
结语:
基于文学创作的维度《洛丽塔》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树立了一个典范,即后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伦理维度,而小说内部的情节张力也是人类伦理底线破灭的表现。《洛丽塔》作为一部具有伦理挣扎特色的小说,小说中亨伯特的悲剧是由于欲望及伦理缺失导致,但也并非能够通过“道德”与“非道德”进行评定,因为亨伯特的行为挣扎于社会伦理规范之中,因此基于道德倾向视角的纳博科夫《洛丽塔》解析,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及文学意义。
参考文献:
[1]汪奕君. 失落的“他者”与“主体”——从结构主义视角看《洛丽塔》与《心经》中的“失落者”[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33(01):107-110.
[2]王卓. “不伦之恋”的伦理维度——从《洛丽塔》的悖论式误读说起[J]. 山东外语教学,2015,36(04):69-79.
[3]吴中东,宫玉波. 错失与错置:《洛丽塔》中的流亡意识与道德存在探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153-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