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

来源 :北京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喻》的排练场在通州的左右艺术村,很空旷的一个大厂房,散落着道具,杂七杂八的物品。剧组从下午四五点开始排练,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上。排练的过程很松散,一些人排戏,一些人在边上晃荡,弹弹琴,唱唱歌,还有人在打游戏。李建军只看正在排着的部分,时不时小声地提出意见,反复的尝试。有些段落看起来还很不成熟,让人不禁替他们担心,演出在即,能否按时完成?李建军说,其实早就排好了,现在做的只不过是试图推翻之前完成的部分。
  在鲁迅的思考轨迹里思考
  李建军的戏里有一种很严肃、很正、很重的东西。他将戏剧文本层面的思辨性和舞台的形式感很好的结合,使得他的作品呈现出完整、丰满,几乎没有失衡的统一感。这次《影喻》又跟鲁迅相关,借用了《野草》中《影的告别》的意象和主题,很像去年那部《狂人日记》的续曲,但李建军自己却否认刻意借鲁迅创作,两次都是偶然。
  有人说当人步入中年,逐渐对这个社会有了清醒的认识后才能真正把鲁迅读进去。李建军承认,今年40岁的他也是几年前开始慢慢对鲁迅有了兴趣,前年他在青戏节的提议下排过品特的《背叛》,但排完就觉得很失落,那是一个与他的生活,当下中国人的生活有着些许隔阂的文本。去年偶然重新看到《狂人日记》,觉得特别贴近当下人的生活体验,就排了那个文本。在青戏节上演出后,引起了很大争议。某一场演后谈中,观众泾渭分明地分成两派,彼此争执不休。一派认为李建军的改编歪曲了鲁迅的原意,对于形式的再创造也对文本有所损害。另一派则坚定地支持他,认为他的改编大胆而有新意,有着自己的思考。李建军觉得有争论是好事,梅耶荷德就说过,一个作品如果所有的人都说好,表明这个作品彻底的失败了;如果所有的人都说不好,那也是失败了,但是还算是有特点;如果反响强烈,一部分人喜欢得要命,另一部分人恨得要命,这才是真正的成功。
  今年他本来没想和鲁迅扯上关系,只是想做一个跟自己目前思考的问题有关的戏,但也没想好到底排什么。带着这些疑问他到陕西、甘肃采风。在采风过程中,华东师大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的陕庆加入,两人在寻找素材的过程中翻出了《野草》,李建军发现自己的思考体系还是在鲁迅的思考轨迹里,于是就回到了鲁迅的文本。不同的是,去年他是将结实的故事结构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在舞台上,今年,陕庆写的剧本没有所谓的戏剧结构,更像一个论文,李建军要做的是跟鲁迅对话。
  在空旷的舞台中央,堆放着各种人像,旧时代的杂物,演员将它们一个一个挑下来,放在观众面前。《影喻》没有故事线索,没有心理现实主义的依据,是一些各式各样的人物的呐喊、对话、冲突。观众如何看待,如何接受是李建军好奇和担心的部分,他承认,近几年他越来越在意观众的感受和思考,戏剧不是孤立的表达,而是与观众交流之后的产物。
  那些与我们生命特别近的时空
  在遥远的甘肃农村,有些人仍然在靠天吃饭。下一场大雨,村里的人三天出不去,只能靠皮影戏解闷。这些是我们没见过的,不知道的时空就那样存在着。李建军找到了这样的时空,然后被深深打动。
  他早年做肢体戏,毕业于中戏舞美系,对斯坦尼体系完全不熟悉,也就没有一些偏向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戏剧观念。2006年开始在草场地参加一些欧洲的工作坊,接触到了舞蹈剧场,看了皮娜·鲍什的作品,觉得跟戏剧学院里的东西不一样。于是开始做肢体戏。他想探索在舞台上身体意味着什么,身体的限度有多大,边界在哪里,能够表达什么。
  但做了三部之后,他发现“好像是在一个形式里转来转去,表达的丰富程度有了缺失,我也想看看再进入文本创作是什么样子”。于是就回到了话剧。肢体戏更偏重于情感,情绪,话剧的文本则会带有理性的思辨,很多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都要靠文本来完成。
  但又出现一个问题,究竟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呈现。他经常去欧洲看戏,头几次去的时候特别震撼,特别有方向感,觉得戏剧就应该是人家那样的。但今年看完,就有了种强烈的失落感,有些东西再好,再厉害,也始终是人家的,跟自己的内心还是隔着一层。
  他迫切的需要找到贴近自己的方式,于是就带着演员跑到陕西、甘肃的农村去采风、做训练,去看农村里的人是怎么生活的。在那,他见到了皮影戏,见到了没上过学,只靠手抄剧本、师傅的口耳相传学戏的艺人。他看到艺人20年来演出的,空旷的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破庙,老人们叼着烟袋,眯着眼睛一动不动地听戏。年轻人就像鲁迅《社戏》里写的在戏台附近玩耍,满月的小孩被虔诚地递到皮影戏架子底下,由艺人用手指在脑门上按一个祈福的红点。一切仿佛都没有过变化,也不会再有变化,这种亘古不变的荒凉感和历史感让人为之动容。“看那个演出,我就觉得跟自己的生命离得特别近,跟在欧洲剧院里穿着燕尾服坐着看戏是两个感觉。我们思考过去、现在和历史的关系,我们如何看待我们的过去,未来又会是什么。”
其他文献
一所大学的校长,用“网络体”的真情告白作为给学生的毕业致词而走红于媒体,我们不应该让学生们用四年的时间等一场“根叔”式的价值教诲,我们所希望的是“根叔”式的常规教育,让人自由发展的教育,这才是大学的精神所在。  BQ=杨澜&《北京青年》周刊  L=李培根  毕业前的十几分钟 这是一场集体的作秀吗?  BQ:2010年之后,您的毕业致词演讲,广受社会关注。现在很多大学校长开始群起而仿之,引用网络语言
期刊
“就像你的父母一样,他们养育了,教育了你,但是你肯定不会再成为你的父母。如果我们眼光总只停留在过去,心里害怕或者拒绝新的东西,而故意留着传统的话,那就是不好的。”设计了中国国家大剧院的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说。  创新和传统,在中国城市里一直进行着艰苦的拉锯战。近来一些新奇的建筑在许多城市里横空出世,更让大众对创意的边界产生疑问。2012年,铜钱造型的沈阳方圆大厦连续入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英国《
期刊
在前不久公布的《著作权法》修改草案中,“作者署名”和“二次付酬”在影视界引起争议,BQ为此做了详尽报道《谁的电影?》。8月30日,正在中国进行讲座的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与《你的剧本逊毙了!》的作者威廉·埃克斯做客“微访谈”,与著名编剧王宛平、余飞、胡淑芬、麦田等一起讨论有关“作者署名”、“二次付酬”等话题,这个事件由此进入了更专业、深入的解析。以下是访谈的部分摘录——且看影视老大好莱坞是如何
期刊
陨石悬在天空,城堡落于石上。  顽童扎克赤着身子,将风筝线拉扯。风筝似火车,直往城堡开。城堡里,可有什么大秘密?
期刊
在倡导健康生态学的生活趋势下,人们追求的是舒适与实用。不管是运动时装化还是时装运动化,使得时装大气候日趋舒适与随意,运动的灵活变通与舒适功能,因为结合时装的摩登用色与刁钻剪裁,搭配手法越来越出神入化,已被众多时尚潮人们所追随。  高级时装的运动化,最典型的就是把各类运动项目注入设计主题当中。2012秋冬,Stella McCartney将网球运动服,拉拉队队服等图案元素加入设计中,BCBG Max
期刊
爱德华·韦斯顿把一个“像人体、像拳头”的青椒摄下时,一定没有想到,这张命名为《青椒第30号》的照片会成为世界上最贵的照片之一。他与安塞尔·亚当斯等人成立F64小组时,一定也没有想到,他们开创的“纯影派”摄影会如此深远地影响摄影艺术的发展。  摄影是艺术吗?毋庸置疑。  但摄影在其诞生之初,不过是作为模仿绘画的艺术而存在。直到上世纪30年代,即1839年达盖尔发明摄影术的百年之后,F64小组提倡并践
期刊
在9月刚刚结束的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上,来自13个国家的63部风格各异的戏剧,在北京12个剧场和艺术空间轮番进行了135场演出,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青戏节 “大学生戏剧节”中的“青年单元”的青年戏剧节,走进了它的第五个年头。  北京青年戏剧节创办于2008年,它的诞生顺应了那些年北京小剧场话剧蓬勃发展的大潮。那两年间,各种民间戏剧团体蓄势待发,民营运作资本蠢蠢欲动,朝阳9个剧场、东方先锋剧场
期刊
这次青戏节,徐小朋带来的是《合伙人》,一出民国公路片式的戏剧。  1942年,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农民王阿桂和知识分子吴之洲,在寻死的时候遇到了。就在他们准备一同赴死的时候,一张从天而降的藏宝图改变了他们的选择,从此他们成为“合伙人”,在寻宝的路上,为了活下去,他们做着好人与坏人之间的挣扎,到头来却是一场空。  这是一个听上去有些悲凉的故事,宣传册告诉大家:《合伙人》是一出“荒诞现实主义”话剧。顾名
期刊
采访时,王翀的语速很快,语言很学术,很有魅惑性。他的戏和他的人看上去总是思考大过感悟,智慧先于直觉。问起他当初为什么会一个男导演去排女权主义戏剧《阴道独白》,他说因为那个剧本狠,排练时,忽然感觉“有一阵风吹过来”。说出这话的那个瞬间,噪杂的世界静止,他身上感性的诗意犹如一阵风从空中飘过,转瞬即逝。    《椅子2.0》对传统戏剧性的质疑  《椅子2.0》其实不太像戏,像一次聊天,一个座谈,大家围坐
期刊
Iggy Pop早已过了花甲之年,摇滚和时尚却没有抛弃他。摇滚与时尚,他在游走之间重塑青春和激情。  Eleven Paris本季找来的模特是IT Girl Daisy Lowe和朋克老将Iggy Pop,两人在海报上穿戴得体,又大玩吐舌头游戏,非常有趣。事实上这两人也是极易擦出火花的组合,个性十足的老少配,搞怪得恰到好处,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Iggy Pop是个很重要的时代符号。他象征着一段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