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烽:建造纸上杭州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qer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你受到过所有的挫折,你的心都粉碎的时候,可以到白堤、苏堤去走一走,到于谦、秋瑾、张苍水、章太炎的墓前走一走,到雷峰塔、保俶塔、六和塔走一走……古往今来的所有英雄豪杰美人都会向我们扑面而来。这时候你就会觉得,冲着这么美好的世界,我们还是应该有意义地活着的。
  有一天下着小雨,天气微凉,工欲善撑伞缓缓而行,听到一声近乎凄厉同时又极婉转的莺啼,他一下子顿住了。他看到柳条的微摆中,落红纷纷,湖上一边昏黄,飘飘缈缈地传来长调之声,熟悉的声音,听不清歌词,绝望的榔头不知从何而起,突然重击在他心上。
  这是小说《柳浪闻莺》中的一幕。
  杭州的雨季中,这部小说正在成长为一部电影。
  “工欲善”——也就是演员郑云龙,奔走于杭州与衢州之间,演绎着一段从西湖畔柳浪闻莺生发的爱情。
  《柳浪闻莺》是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的中篇小说。一直在构建文学西湖的她,以小说集《西湖十景》讲述了10个发生在西湖边的爱情故事,《柳浪闻莺》是其中之一。
  一
  电影《柳浪闻莺》拍摄期间,王旭烽在浙江图书馆古籍部的藻思阁,作为文澜读书岛的嘉宾,分享了她的《西湖十景》。
  立于孤山之巅的藻思阁,可俯瞰西湖全景。雨雾笼罩之中,顺着左手的指向,南望柳浪闻莺,似乎可以真切感受到柳浪与莺啼之间那些爱恨悲欢。
  藻思阁曾用于收藏《四库全书》,王旭烽记得,十七八年前,她站在这里戴着白手套翻看《四库全书》,一页一页翻过去,那些小心翼翼的抚摸,仿佛还在昨天。
  身处这样的楼阁之中,很容易对历史与文化产生别样的感喟——为什么有些消逝得无影无踪,有些则源远流长?
  西湖的文化,当然属于后者。
  在王旭烽看来,中华民族的文化在历史上那些非常精致、灿烂、辉煌的形态,至今仍然保存得非常完好。“它保留在杭州的西湖,保留在江南一带。”而这,正是她写《西湖十景》的主要出发点。
  《西湖十景》从萌生到真正成为一套书,用了15年。
  时间回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王旭烽在杭州龙游路上的浙江省文联工作——这里距西湖,仅有几步之遥。
  她还记得当年《杭州日报》下午版发布的那则关于“断桥要断了”的消息。那天午后,她就一个人晃到了断桥。桥边果然围了很多人,大家都在担心断桥是不是会断?
  “当时我就想,万一断桥真的断了,那么白娘子怎么办?许仙怎么办?他们不是没办法相会了?没办法相会的话,千年等一回不是也没有了吗?等的地方都没有了,怎么等呢?”
  由此,她又想到著名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里的一句名言: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待的人。“这句话构成了一个哲学意义上的概念——人与希望之间的关系。”王旭烽说,断桥引发的哲学命题,让她难以放下。
  随后是文学杂志《东海》向王旭烽约稿。不巧,这个时候,王旭烽生病了。她是在病房里挂着盐水,用铅笔写下了《西湖十景》中的第一部小说:《断桥残雪》。
  这部中篇,她写得很过瘾。
  “大家知道我写长篇,还写了很多纪实,还有一些纪录片和剧本,但它们都不能让我有实验性。所以,我一直写得比较规矩,但我又很想满足自己的创作欲望,不管是在修辞上、在内容选择上,还是在文体创新上,都想有自己的另外一种风暴。”
  这些“野心”,在《断桥残雪》中得以施展。
  也正因为这部小说带来的过瘾,王旭烽决定再写9部。
  二
  《三潭印月》是《西湖十景》的最后一部,也是王旭烽自己最满意的一部。
  其实,《三潭印月》本来排行“老七”。
  开写《三潭印月》时王旭烽正在北京开会,“那么厚的一叠方格纸都用完了,小说的头还开不出来,当时我就想:完了,如果一个头要开无数遍的话,说明这个思路是不对的。我突然明白了,我没有想清楚《三潭印月》应该怎么写,所以,哪怕用了100张纸,这小说的头开下来依然是不对的,于是我就搁下了。”
  等其他9部中篇全部写完,必须要重启《三潭印月》的写作了。
  一个中秋的夜晚,王旭烽从她居住的庆丰新村去西湖边散步。
  “走着走着,头一抬就看到天上的月亮,我突然明白《三潭印月》该怎么写了。你看这月亮,既不是什么嫦娥、吴刚,也不是什么白兔、桂花,它是一滴非常饱满的、金黄色的眼泪——天空的眼泪。当我想到这样一个意象的时候,我觉得这部小说就成了。”
  王旭烽要以《三潭印月》呈现一个悲剧。在她看来,悲剧是寻找真相的过程:“你越追求真相,越发现它是一个善的故事,一个美的故事。”
  《三潭印月》中的“我”,围绕西湖,兜兜转转于三潭印月、河坊街、耶稣堂弄……寻找杭州城里鼎鼎有名的“穗庐茶主”的往事,由此揭开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三潭印月》的故事,终结于又一个满月之夜。
  “当一切真相大白之后,你在三潭印月看到好多月亮从圆洞里射出来,从西湖里涌上来,这个时候你才发现,一切美好的东西在那一刹那重新复原了,美又得到了重生的机会,善和美达到了高度结合。”
  是的,西湖就是美的所在。
  正如王旭烽曾经在《走读西湖》里讲的那样——当你受到过所有的挫折,你的心都粉碎的时候,可以到白堤、苏堤去走一走,到于谦、秋瑾、张苍水、章太炎的墓前走一走,到雷峰塔、保俶塔、六和塔走一走……古往今来的所有英雄豪杰美人都会向我们扑面而来。这时候你就会觉得,冲着这么美好的世界,我们还是应该有意义地活着的。
  美是一种依靠。
  所以,《西湖十景》,首先要呈現的就是西湖的美。
  三
  10个爱情故事,让很多对或古或今的男男女女从《西湖十景》中走出。
  显然,对于西湖之美,爱情是最好的表达方式之一。   “人活在這个世界上,其终极意义在于另外的人。”王旭烽说,在人与人的关系里,最本质的关系,到今天她依然认为是爱情,“爱情是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关系中一个最本质的关系。”
  所以,她从爱情出发,构造出独特的“西湖十景”。
  王旭烽并不满足于讲故事,因为,“西湖一点都不缺小说,历史上有无数关于西湖的小说,所以这只是最浅的一个层面”。
  她在每一部小说中,都观照一个文化事项。
  比如《断桥残雪》中的中国民间文学——“我在书里套用了一个雷峰塔永镇白娘子的民间传奇。这样的民间传说,西湖边有很多——葛岭的李慧娘,西泠桥的苏小小,还有万松岭的梁祝等等。这些传奇是中国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在小说里把它们融汇了进去。”
  又比如《花港观鱼》中的金鱼——“金鱼是杭州的文化符号,全世界的金鱼最早是从杭州开始的,宋朝就有,是鲤鱼的变种,后来通过传教士传到欧洲。”
  还有《平湖秋月》的浙派古琴,《柳浪闻莺》的国画、越剧,《南屏晚钟》的宫廷历史……
  但是,王旭烽仍然不满足。毕竟,文化和小说结合并不少见,而且,她在写《茶人三部曲》时已经这么做了。
  所以,她写的《西湖十景》有哲学上的高度。
  《断桥残雪》写到了等待的意义。而“残雪”意味着被侮辱过同时又是纯洁的美,它映照着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千疮百孔的生活。
  “是一死了之,还是觉得这一切经历过的痛苦不但是有意义的,而且是美的?”
  王旭烽说,这里的美,是具有深刻哲理意义的美。
  “如果你认为它是美的,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就都会改变。你可能就不会去报复一个曾经伤害过你的人,你就超越了自己,超越了人自身那种睚眦必报的东西。”
  她又说到了《双峰插云》——它讲述了一个人们司空见惯的故事:因为战争,一位外地的青年军人,在铺着青石板的“雨巷”遇到了一个女学生,两个人只是眼睛对视了一下,这一秒钟就影响了一生。青年军人本来还有一个“童养媳”,大他几岁,他们本来准备战争结束就结婚,但这一秒钟的对视,让军人陷于与两个女人的纠缠之中。
  “我们不能用传统概念来衡量这件事,这里面有很深刻的人性的东西。在两性关系上,没有时代的祝福是不行的,他们怎么也熬不过人性的顽强基因。”
  王旭烽说,如果不是因为战争,青年不会走入战火,也不会遇到女学生,而是会安于父母的安排,和长辈选定的女人过完预先设定的一生。
  即便如此,在《双峰插云》中,后辈在回忆前辈时依然充满美好,在他们看来,他们的上一辈也活在爱情中。
  四
  要说构建文学的西湖,没有哪一位作家能与王旭烽比肩。她的《茶人三部曲》《斜阳温柔》《瑞草之国》《走读西湖》……无一不与西湖密切相关。
  对于这片湖山,她是深入其中的。所以,作为小说集的《西湖十景》仍可读出诸多现实的味道。
  “我”在断桥边看到了老人许宣与小白、小青和海师长之间的情感纠葛(《断桥残雪》);“我”又与罗家父子泛舟三潭,在一轮满月之下,见证美的重生(《三潭印月》)。
  读来如此真切。
  《西湖十景》里的10个故事,在生活中都有原型,只是,用王旭烽的话来说——“(小说)夸张一点而已”。
  “我没有把我个人的生活放进去。这10个故事全部都是从我听到的、看到的、参与过的真实故事中生发出来的。”王旭烽说,在这些故事中,她只是一个叙述者。
  作为西湖最好的叙述者,王旭烽实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我正在建设一个纸上的杭州。”
  除了文本,诸多与西湖相关的影视、戏剧、文化空间……也因王旭烽而生。
  正如电影《柳浪闻莺》接近尾声时的有声有色——有声,是指越剧;有色,是指扇子。
  有声有色,同样适应于王旭烽构造的文化西湖,她以独特的笔力,将这种美延伸至更为广阔的空间。
  Wang Xufeng Reinterprets Hangzhou in Ten Novellas
  By Sun Wen
  It took Wang Xufeng about 15 years to finish writing ten novellas about romances that take place on the West Lake. The ten novellas are named after the ten scenic highlights of the West Lake such as Sunset Glow at Thunder Peak Pagoda and Autumn Moon over the Calm Lake. The ten scenic highlights of the West Lake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1127-1279).
  It was around the mid 1990s that Wang Xufeng wrote the first novella of the series. Back then, she didn’t know she was to write a series of ten romances based on the ten highlights of the lake.
  Back then she worked at Zhejiang Federation of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headquartered not far from the West Lake. While talking about the genesis of her first novella in the series, Wang recalls that after reading about the Broken Bridge in a local newspaper one day, she decided to take a look at the famed bridge which is not far from her office. There was a crowd of people who came to see the bridge after reading the news in the paper. After all, the news said there was a danger that the Broken Bridge might really get damaged. She couldn’t help but wonder what if the bridge really went down and what would happen to the two figures in the famed romance that centers around the bridge and what would happen to the romance itself. The bridge reminded her of , setting her off on a philosophical quest: the relations between man and hope. She found herself becoming obsessed with the proposition after the visit to the bridge that day.   Shortly after the incident, she fell ill and was hospitalized. In the hospital, she got a call from an editor of a literary magazine. The editor asked her to write a story for the literary magazine. The proposition resurfaced. So she penned a romance and named it after the bridge: Lingering Snow on the Broken Bridge, the name of the scenic attraction. She got a kick out of writing the novella. After having written some novels and nonfiction and scripts for documentaries and theater performances, she knew she wanted to stop playing by the book. She tried to do something she had never done before in her writing. The new novella was so inspiring that she decided to write the next nine novellas in response to the rest of the ten highlights of the lake.
  So she plunged into the ambitious book project. Some books came out smoothly. Some got stuck.  was supposed to be number 7 in the ten-novella series. She started it several times, but after using up a thick stack of manuscript paper, she failed to get a good beginning. She realized that she got the whole thing wrong and shelved it. After finishing the nine novellas, she came back to the failed beginning of the novella. One evening, she went out to take a stroll around the West Lake when she looked up at the moon. She brushed aside all the literary allusions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legends about the moon and thought the moon looked like a teardrop. When she hit upon the idea, she thought she knew how to write out the whole romance that would end up in tragedy.
  Nothing in the ten novellas is autobiographical. “I didn’t let my personal life sneak into the stories. All the stories are from real people and events in real life, though there is stretching a bit here and there. They grew out of what I heard of, saw, or involved in. I am a narrator,” says the storywriter.
  One of the ten novellas is now being made into a feature movie in Hangzhou.
  Wang Xufeng is a writer whose literary career grows all around her home city. She won the first prize of Mao Dun Literature Prize in 2002 for the first two books of her epic novel .
其他文献
一rn唐时,日僧慧锷渴望到中国求法,于是坐遣唐使之船抵达中国.同时代的日本高僧圆仁撰《入唐求rn法巡礼行记》,记载了慧锷的大唐之行: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日本为仁明代承和
期刊
▲文物篇  经过渡轮去往普陀,一进山门,便进入观音道场。人们流连于葱茏林木、绵延峰峦和香道古桥、寺院精舍共同构筑的海天佛国之中,移步换景,随处可见皆是文物。  在普陀,有人人都知道的知名文物“普陀三宝”:普陀山唯一保持原貌的最古老的建筑物、元代石塔——多宝塔,法雨寺中从南京明故宫拆移而来的宫殿建筑——九龙殿,杨枝庵中以初唐著名大画家阎立本所绘观音画像为母本、明万历年间刻成的杨枝观音碑。也有并不引人
期刊
客户服务中心的概念 客户服务中心(Customer Care Center-CCC),或者客户关系管理中心(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
震旦第一佛国,第一人间清净地——四大佛教名山中,观音道场普陀山的人气爆棚.rn独一无二的树rn说来也怪,其他像普陀山这般的小岛,大多难以见到成片树林,唯独普陀山,岛上树木
期刊
竹屋虚明卧古松,葛仙丹井留遗踪。  日长无事同僧话,指点云边三四峰。  ——宋·袁燮《慕仙丹井》  丹灶无存汞已灰,一泓泉水碧山隈。  须知当日乘槎意,不为求仙海上来。  ——明·万言《丹井》  上引两首诗,皆为凭吊仙道在普陀山留下炼丹井之诗作。  从普陀山志书中的“大事记”来看,当地发生的第一件事为:  秦,传方士安期生卖药东海边,曾渡海七上普陀,山上现有“仙人井”遗迹。  第二件事为:  汉,
期刊
In this paper, we apply the split-platform automated storage/retrieval systems (SP-AS/RSs) (Hu et al., 2005) to store containers in the yard to improve the yard
“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憶我我忆梅。何时买棹冒雪去,便向花前倾一杯。”这是一首题画诗,表达了我的曾祖父吴昌硕先生对杭州超山梅花的深厚感情。  2020年7月,杭州市余杭区超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在江南梅花圣地——超山梅花园拍摄电视片“艺术大师——吴昌硕”。  我的曾祖父吴昌硕,一生酷爱梅花,对梅有一种发自肺腑的真情。他写梅、书梅、画梅、刻梅,在他的艺术精品中,以梅花为主题的作品占了很大的比例。  他曾题
期刊
今年是傅通先先生80大寿,也是他从事新闻工作和文艺创作55周年.2020年7月15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杂文学会、中国作协作家书画院浙江分院、浙江省科普美术协会、《美术报
期刊
传媒业的空前发展,使各种媒体之间的新闻竞争愈演愈烈。几乎各家媒体都十分注重抢采、抢发独家新闻,藉以扩大自身的影响,使媒体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新闻采写主
我提出把诗稿整理出来印本小书的想法。老人说:“谢谢你!”随后又补充了一句:“我的东西没意思,不值得收藏。我是三脚猫,不会抓老鼠的。”  2020年7月16日凌晨,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周昌枢(别号退密)驾鹤仙游,其孙女周京女史次日发出一长文《他是这样走完一生的……》,罗列了祖父一生的著述,从1988年油印的第一本诗集《芳草集》开始,到今年春天印行的家族文献汇编《宁波湖西周家》,共计28种。最后3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