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驻村干部的扶贫梦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u198608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成为规范和衡量每个党员是否合格的基本尺度。
  担任运城市闻喜县礼元镇杏花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以来,市商务局党组成员、总经济师荆富功立足岗位职责,将“四讲四有”标准落实到行动上,具体到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等工作上,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下乡帮扶,他是跑得最勤的那一个
  杏花村位于闻喜县北部,四面环沟,北邻侯马、新绛、绛县。全村233口人,祖上多是从河南、山东、陕西等地迁徙而来。由于地处丘陵干旱地带,多年来村民只能靠天吃饭,生活水平普遍不高。2015年7月,运城市商务局成立帮扶队进驻杏花村,荆富功被选派为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从小生活在农村的荆富功从驻村开始看到杏花村落后的生产条件和村民们期盼脱贫致富的眼神,他便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村民的生活好起来。从那以后,他扎根村里,整個人就像上了发条,每天都忙个不停。
  翻开荆富功的下乡驻村日志,记录着他开展扶贫工作的点点滴滴。他最多的一个月有25天待在村里,最少的也有18天。为了尽快摸清杏花村的贫困“家底”,他一家一家跑、一户一户看。前后3个月时间,他记录了一本厚达200页的杏花村村民家庭情况调查笔记。村里每个家庭及其成员的基本情况、收入情况、社保参与情况、有何特长和务工期望等信息,在他那本厚厚的笔记中都记录得清清楚楚。
  产业脱贫,他是点子最多的那一个
  走进杏花村“两委”活动室,扶贫工作领导组、扶贫现状图、贫困户脱贫目标任务图……几张大幅的扶贫展板,不仅让人对扶贫工作组织机构和18户贫困家庭的基本情况一目了然,还逐户列出了致贫原因、具体帮扶措施和责任人。
  在摸清整个村子底数的基础上,荆富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多管齐下实施脱贫项目规划。他首先从完善基础设施开始,争取扶持资金10万元,建成了村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村民卫生室“三合一”的办公场所,填补了全村没有村组织专门活动场所的空白;硬化、绿化了村中心文体广场,安装了5套体育健身器材,丰富了村民业余文化生活;积极联系公路部门,在杏花村闻喜方向、侯马方向分别设置村庄指示牌,使这个深居沟中的“杏花村”也有了“名分”。与此同时,他多次自费前往太原,争取国家拨款20万元打成了灌溉水井,将全村500亩旱地全部变成了水浇地。
  基础设施的完善,大大拓宽了杏花村的致富路。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特点,荆富功狠抓农作物调产,积极培育扶贫新路子。在他的带领下,杏花村规划了种植双季槐、发展大棚蔬菜、改造废窑洞发展蘑菇产业、利用沟壑纵横的天然条件放养家禽家畜等多样化发展之路。为了搞好后续科技服务,他还专门邀请“早生双季槐”的研究发明者雷茂端到杏花村讲授双季槐管理技术与效益分析,大大提高了村民管理双季槐的水平。
  筑梦小康,他是担当最重的那一个
  为了提高村党组织的带头致富能力,荆富功坚持每周组织村党员干部学习政策法规,探讨农科技术,谋划发展出路。他积极争取名额,带领村干部参加广交会、考察深圳电子城,学习南方先进地区电子商务发展经验,并邀请吉林大学教授王建红为村民讲解电子商务发展情况,加深村民对现代“互联网+农业”的认识,鼓励村民通过新技术、新产业脱贫致富。
  “在杏花村,现在有什么事,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去找荆书记。”提起荆富功,村民石富林骄傲地说。担任第一书记以来,荆富功把这个“第一”重任扎实地扛在肩上。村里年轻人外出务工,他积极到企业联系岗位;贫困户史长义患白内障,他与医院多方沟通,最终为老人免除了治疗费用;村民张红卫外出务工被中介骗了,他帮助其索回了全额劳动中介费用……这一桩桩、一件件大大小小的事,荆富功能担的统统都揽进自己的挑子。
  一年多来,在荆富功和县乡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杏花村取得了可喜的变化:管理制度走向健全、活动场所从无到有、硬件设施换代更新、产业发展走上正轨。今年,杏花村被确定为闻喜县首批脱贫村。
  “第一书记履职忙碌而辛苦,却让我的人生更加充实快乐。这里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我会竭尽全力,乐此不疲。”在扶贫工作日志里,荆富功这样写道。
  “不敢懈怠、砥砺前行。”这是荆富功在驻村伊始写下的感悟,也是他驻村工作以来的真实写照。在带领村民奔小康的路上,荆富功没有停歇,他计划将自己的扶贫经验和热情传递到礼元镇,甚至整个闻喜县……
其他文献
“创造真正具有智能的机器。”这曾是掌上电脑的发明者杰夫·霍金斯的愿望,现在已成为全世界追逐的热点。当人类尝试把部分思维活动委托给机器时,指示世界经济发展方向的罗盘就指向了“智能”,中国已经洞察了这一世界创新发展的大势,在迈向智能社会的号角吹响时,中国的步伐迅速而坚实。  6月29日,世界智能大会在天津隆重开幕,来自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领军企业的代表及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共同探讨智能科技发展趋势,共同
期刊
科技报从20世纪50年代创刊,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而坚持至今。当前,在传统纸媒均受到挑戰与冲击的形势下,科技报要想实现更好的发展,关键还要通过强化自身实力、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科技报应当继续围绕科协中心工作,做好科普宣传、科普服务、科普资源建设以及科普信息化建设。此外,希望各科技报能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积极向各级科协呼吁,争取科协对科技报的政策及资金支持。  在科技报发展史上,科技报
期刊
山西科技报是山西省的一份科技类报纸,服务全省科技中心工作,除在做好原有“科技生活”“科普惠农”“科研动态”“新村官·产业周刊”外,今年在省林业厅、省科协的支持下创办了《山西科技报·山西林业》周刊,并将在6月底之前推出《脱贫攻坚》周刊。  为顺应媒体市场的发展变化,报社下大力气推动融媒體建设,今年2~3月,完成了报社微信公众号、报纸微报刊的调试测试,低成本提供了报纸手机端电子版的解决方案。同时,对报
期刊
当前形势下,科技报虽然具有媒体的属性,但作为媒体生存面临着困难,应当将其作为科协工作的一种延伸,作为科协开展科普工作的抓手。科技报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各级科协科普工作职能。报纸系列和科技场馆系列在功能上可以说具有相似之处,甚至在内容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及时性、普及性以及公众的认可程度方面都优于科技场馆。然而问题在于,在顶层设计方面,科技报没有受到重视。如果科技报的功能得到重视,那么科技报在科协的科
期刊
今年以来,内蒙古科技報通过与内蒙古科协、中国科协信息中心、科技传播中心等各层面的多次协调,合并区科协网络中心,并经编办批复,于6月底之前正式更名为“内蒙古科技信息传播中心”,为一类公益类单位,由财政全额拨款,这是全国唯一一家由差额逆向变更为全额的事业单位。报刊社原有的蒙文编辑部、汉文编辑部、经营部、报刊发行部等四个部门,调整为蒙文科普信息科、科普资源科、网络技术科,分别承担蒙文科普信息化、汉文科普
期刊
青海藏文科技报社前身为青海科技报社,出版发行《青海科技报》汉文版及藏文版两种报纸。2013年,青海科技报社进行转企改制并一分为二,一部分改为青海科普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汉文《青海科技报》的采编发行;另外一部分是青海藏文科技报社,变为全额事业单位,将原有在编职工全部入编,解决了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青海藏文科技报社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家藏文专业科普报刊出版单位,最近正在准备向全国新闻出版总局申请将《青海
期刊
新疆科技报创刊于1959年,是新疆唯一一份综合性科技报,其中维文报于1979年开始出版,哈文报于1984年开始出版,目前以汉、维、哈三种文版向全国发行。2016年,新疆科技报由全额事业单位变为差额事业单位。  《新疆科技报》目前发行量10万余份,是新疆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其中通过“东风工程”发行的报纸占到近一半。“东风工程”最初是国家在新疆地区开展的一项公益性文化惠民工程,根据报刊在当地的影响力,每
期刊
武乡县岭头村扶贫新模式  近日,武乡县岭头村村民魏宝玉的两次种地直播因媒体报道而引發关注,在试水直播之前,魏宝玉是一名微店店主,店内售卖的是自家种植的小米、核桃和黄豆。岭头村“第一书记”史小兵告诉笔者,村里像魏宝玉一样的微商有100人,组织整村发展微商,是他们探索出的一种新的扶贫方式。  直播下地种谷子  47岁的魏宝玉一身农民装束,站在谷子地里,将手中一盆黑色的肥料一把把撒下。脚上的布鞋沾染上土
期刊
技术讲座细致入微,手把手教会真本领。6月20日,山西省科技助力精准扶贫领导组办公室组织精干力量,特邀农科110专家、山西省林科院经济林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史敏华,在吕梁临县雷家碛乡举办了一场实用的“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实用技术培训班”。全乡100多位核桃种植大户、专业户参加了培训班。培训班主办方向当地村民发放了农业技术资料,推荐了扶贫专供农资产品,介绍了科普中国乡村e站便民举措。培训班得到临县科协、
期刊
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山西各级党委政府正在改变救济式的、大水漫灌式的传统扶贫方式,探索用市场化方式带动贫困农户持续稳定增收。  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位于晋冀交界处的灵丘县红石塄乡下北泉村热闹非凡,一片树林內新建的集装箱酒店吸引了山西、河北的众多游客。这个脱贫攻坚项目由上北泉村和下北泉村这两个相邻贫困村合办的旅游公司运营。  上、下北泉村依托乡村旅游脱贫,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自然优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