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怪癖可能就是你的成功秘诀

来源 :启迪·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17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次,我和一位朋友一起吃午饭,他是个在商界非常成功的人。他极为慷慨,将自己的大部分财富——有数亿美元之巨——捐献给了一个基金会。
  当服务生过来听我们点菜时,这位先生点了凯撒鲜虾沙拉,之后,他接着问道:“如果不要鲜虾,你可以换成大马哈鱼吗?”
  “没问题,先生,不过,我想和您说一声,要另加一美元。”
  这位先生沉吟了一下,之后说:“是吗,那就算了吧。我就要鲜虾吧。”
  你管这种行为叫什么?抠门儿?怪异?还是有毛病?我将它称为他成功的秘诀。顺便说一句,不是你成功的秘诀,而是他的。
  这位先生对价值有一种迷恋。如果花出去的一美元不能带来至少两美元的价值,对他来说是不可忍受的。或许,这么做有些极端了,不过,数亿美元的财富(和基金会)同样也是不同寻常的。怪癖并没有阻碍他取得成功,相反,他却因为这个怪癖取得了成功。
  使他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他并不会为自己的怪癖感到困窘,也不会为此感到羞耻。他并不隐藏它,或者抑制它,也不否认。
  他会利用它。
  有一次,我和我认识的一个名人聊天——如果我说出他的名字,你立刻就能认出来—— 聊着聊着他就开始用其他名流来抬高自己。我当时想,等一等,我可以用别人来抬高我自己,可你就不必在我面前用别人来抬高身价了吧,因为对我来说,你的声名已经如雷贯耳了。
  我的这位名人朋友为什么会用别人来抬高自己呢?因为他功成名就之后,依然缺乏安全感。至少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心态正是他大获成功的原因所在。如果他不是这么没有安全感的话,那么,他就不会那么卖命地工作,就不会在他的项目上耗费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了,也就不会在“功成名就”以后还那么一直刻苦努力了。他的“不正常”转变成了巨大的功效。
  《新闻周刊》的编辑马尔科姆·琼斯在最近的一篇书评中写道:“最有意思的小说,是瑕疵和优点无法拆分的作品。”
  人更是如此。最强大的人不会去克服自己的“不正常”、怪癖以及可能令人尴尬的不安全感。他们会天衣无缝地整合他们,用来对周边的世界施加影响。
  我还有这样一位朋友,他是个投资者,他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锲而不舍地研究、思考以及阅读他准备投资的那些公司的财务报告上,这就是他的全部生活。有一次,我曾邀请他周末一起去滑雪,可他并没带滑雪板,而是拿了一摞有三英尺厚的公司年报。简直太不可思议了。但是,他的痴迷却让他成了世界上最出色的选股专家之一。
  我们都有这类的怪癖和“死脑筋”,我们可能并不承认这一点,哪怕是对自己。也许,我们担心它们有损于我们的成功,所以,我们会努力训练自己摆脱它们的影响。
  但是,这是个错误,因为我们的怪癖可能恰恰就是我们力量的秘密源泉。
  风如摘自哈佛商业评论网编辑/叶琪
其他文献
“唔……老板弄错了,你帮我吃这碗好吗?”那个女生把热腾腾的面条端给我。  地点是学校附近的餐馆。  那是附近一带学生聚集的地方,我们球队练完球后,集体到那间餐馆就餐已是惯例。当时是初中二年级的秋天,我刚当上棒球队长,正是食欲旺盛的时节。  “哦?可以吗?那我就吃喽!”  我感激地大吃一气。  几天前天气开始变冷,那碗温热的面条一直暖到我心坎里,何况,端来那碗面条的是个漂亮的女生。  这个很像吉永小
期刊
闲聊是成人社会的一种游戏,一种规则。  中国的大人总是教育小孩,不要跟不认识的人说话。而欧洲人专门教孩子,怎么跟不认识的人说话。  比如在写字楼的电梯里,满满一电梯人还比较好办,大家互相笑笑,看着楼层显示板就行了。如果电梯里只有两个人,相互不认识,或者是半生不熟,那就要开始闲聊了。两个人在一个小空间里不说话,气氛会很别扭。这类闲聊的话题,不能太深,对方随时可能到达他要去的楼层,你总不能追着他继续你
期刊
“为什么中国学生总喜欢一个人独处?”   浙江大学的韩国留学生金毅然已经在中国生活4年了。在校园里,她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中国学生总是独自一人到食堂吃饭,不到10分钟就吃完了;总是一个人骑自行车上下课,而且骑得飞快;总是一个人在校园散步,耳朵里还塞着耳机……这些在她看来要与朋友一起进行的事情,中国学生往往是一个人完成的,难道他们真的习惯独处、享受孤独的感觉吗?    大学里能称得上朋友的只是个位数
期刊
为什么这样说呢?  先来讲个故事吧。  一个音乐学院的学生选修我开的《管理学》课程。一开始见到他时,他总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有时甚至会在课堂上打瞌睡。学艺术的学生在舞台上一般都是神采奕奕的,在舞台下的发蔫,好像也正常。  一次课后我们随意地聊了起来,我才知道他学钢琴专业,我问他:“为什么上课有时候无精打采的?”  他说:“老师,我每天晚上在酒店打工,回学校很晚,所以上课会犯困。”  聊得多了,我
期刊
母亲分苹果的不同方式,造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同时又选出59名有犯罪记录的人,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  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最深。一封来自白宫一位著名人士,一封来自监狱一名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来自监狱的犯人在信中写道:  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
期刊
范儿是个百搭词:大到宇宙范儿,小到不吃午饭范儿,都能成立。作为最佳后缀,前面既可接名词,也可接形容词、动词、短语和句子。它说白了是一种行为模式,这种模式又影响至众生模仿,从而产生“从众效应”,而聚众为群,群起而趋之,则最终演化为一种趣味、一种风尚和一种美学。  范儿类似于“贴标签”和“定位”,戴礼帽、玩摇滚,那是左小祖咒;头发一丝不乱、喝咖啡、说清口,那是周立波;头发一丝不乱、当评委、好大词,那是
期刊
从一而终的女人  “先生,我的命真苦,我这一生是完完全全失败了。如果可能,我真想和您交换人生。”  “老婆总是人家的好。”  “您这是什么意思?”  “听说你和你老婆过得不错。”  “我们不比你们开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好歹得过一辈子。我不跟她好好过咋办?”  “人生就是一个从一而终的女人,你不妨尽自己的力量打扮她,引导她,但是,不论她终究成为什么样子,你好歹得爱她。”    抉择  一个农民从
期刊
1914年的一个冬天,美国一个小镇的镇长接待了一群饥饿的逃难者。那些饥饿的人连一句感激的话都来不及说,就开始狼吞虎咽。只有一个年轻人例外,他对镇长说:“您有什么需要我干的活吗?”  镇长说:“没有什么。”  年轻人一听,目光马上暗淡下来:“我不能白吃别人的东西,我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  镇长赞赏地看了这个骨瘦如柴的逃难者一眼,点头说:“我的确有事情需要您帮忙,不过,您还是先吃饭吧!”  年轻
期刊
有些来美国的亚洲新贵们,很快就发现他们身边少了一份熟悉的羡慕,多了一份失落。于是,他们随时分发印有董事长头衔的名片,但并不管用。  于是,他们又一掷千金,买下华屋名车。可气的是,竟然连那些居斗室、开破车的美国佬也“我自岿然不动”,不肯景仰擦身而过的奔驰老总,当然更不会有人注意到他们袖口或领口的名牌。在美国,高薪、华屋、名车的群众号召力没有在新富国家那样大。  很多美国人身为工薪阶层,也是心满意足。
期刊
一、光明正大地赚钱  给予是健康生活的奥秘……金钱可以用来做坏事,也可以是建设社会生活的一项工具。  如果一个人每天醒着的时候把时间全用在为了钱而挣钱上面,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样的人更可鄙、更可怜的了。  二、为工作要有建设性的争吵  良好的方案往往不是由互相容忍得来的,而是争吵的结果。  三、知识+智慧  知识是外在的,是我们对所见事物的认识;智慧则是内涵的,是我们对无形事物的了解;只有二者兼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