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概念本质 落实有效教学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sliuxin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石,是发展数学思维的必要条件。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存在着矛盾,使概念教学成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那么,教师如何寻找“撬”起概念的支点,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灵活运用概念呢?笔者有幸听了北京刘延革老师执教的“认识周长”一课,深深地感悟到了“突出概念本质,落实有效教学”的浓墨重彩,并选取其中一些片段进行赏析,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寻找“撬”起概念的支点。
  一、借用表象,感受概念
  师:刘老师对门也住了一个三年级学生,他叫小明。他因为不喜欢参加室外活动,体质很差。小明的爸爸给他订了一个锻炼计划:每天绕着操场跑一圈。
  师:请大家看看小明是怎样跑的(见下图),你有什么想法?
  生:小明跑得不对,要沿着边线跑。
  师:小明第二天是这样跑的(见下图)。
  二、辨析比较,形成概念
  师:从生活中的操场到我们学过的三角形,谁能指一指三角形的一周?
  生1指,生2指(指边线,回到起点)。
  师:他们指的时候有什么不同?(起点变了)
  师:谁来指一指圆的一周?
  生3指,师帮助其画起点。
  师:谁能换一个起点再指一指圆的一周?
  师:那这两个图形,谁的一周更长呢?怎么比?
  生:可以用尺子量。
  生:尺子只能量直的边,三角形可以用尺量出它三条边各是多少,再把三条边的长度加起来。但圆是曲线围成的,不能用尺子量。
  生:可以用软尺。
  生:可以用2根线分别绕三角形、圆形各一周,再把线拉直,比较2根线的长短就可以了。
  师:用一根线可以把曲的边线长度变成直的线段长度,真是个好办法。(板书:化曲为直)
  操作演示,用线绕图形边线一周,拉直成一条线段,并量出长度。
  师:同学们,这个三角形一周的长度是?
  生:47厘米。
  师:那62厘米是什么?
  生:圆一周的长度。
  师:我们可以说47厘米是三角形的周长,圆的周长是62厘米。
  师:下面请同学们指一指自己手上这个图形的周长,再用尺或线量一下它的周长。(生动手操作)
  抽生汇报:先指图形的一周,再说量出来的周长。
  师:第二个图形比第三个图形要大,但周长怎么还是五角星长?
  生:图形的大小不能决定周长的长短,五角星的边比较多,所以比五边形的周长长。
  师:经过对三角形、圆形还有这些图形周长的研究,你们能说说什么是周长?
  生:图形边上的线。
  生:图形最外边一圈线的长度。
  生:一个封闭图形边线的长度。
  师:在“周长”这个名字中找一找,“周”说的是(封闭图形的一周),“长”指的是长度。
  师板书并追问:“封闭”两个字必须要加吗?(师出示: )
  生:角没有周长,因为不封闭,从一个起点出发不能回到这个起点。
  师:所以什么样的图形才有周长?(封闭图形)
  板书完整概念,生齐读: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赏析】从操场迁移到图形,引导学生第一次比较学生所指出的三角形和圆形一周的异同,发现不同的人指的一周从不同起点出发,但都从起点指一圈后又回到起点,在无声无息中强化了“一周”的概念;接着组织学生第二次比较“三角形和圆形谁的一周更长”,促使学生经历测量图形一周长度的活动,尤其是绕线法让学生感悟到了三角形一周是三边合拼成一条线段、三边长度累加,圆形这样的曲线图形可以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出周长;然后让每个学生又经历了测量自己手上图形的周长,把先前的感悟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更深化了概念,重点辨析了“”,它看似比“”小,但周长更长,从中深化了周长概念的本质是长度,不是面积;趁热打铁,刘老师及时引导学生回顾了三角形、圆形及手上图形一周长度的研究过程,在学生已经相当成熟地概括了“周长”的概念后,完善了“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拿“∠”辨析“封闭”两字的含义;周长的概念早已经随着层层递进的辨析比较潜入学生心内了,真可谓水到渠成,落物无声。   三、通过练习,内化、应用概念
  练习1:
  师:请同学们运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测量下面三个图形并计算周长。(测量数据取整厘米数)
  师:你们觉得测量哪个较困难?
  生:爱心的边线是弯的,得用线量了。
  生:反正是取整厘米,我觉得也可以用大拇指去估计弯的部分大概多长。
  师:你真的好聪明,如果不需要非常准确,我们可以借用身体上的尺子估出图形周长大概是多少。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答案。(11厘米、8厘米、9厘米)
  师:那在量边和计算周长时,这些图形有什么不一样?
  生:图1要量四条边,但图2长方形我只测量了两条边。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个梯形四条边都不相等,长方形对边相等。
  师:那计算时按几条边算?(都按四条边算)
  师:图3呢?
  生:测量图3时也量一半就可以了,计算时再乘2,因为心形左右对称。
  师:你们很有智慧,能根据图形特征灵活解决问题。
  练习2:
  课件出示下图,把正方形沿曲线分成两部分。
  师:1号、2号图形的周长谁长?还是一样长?
  生:1号长。
  生:一样长。两个图形的周长都是一条长加一条宽,再加上公共的不规则的边。
  师:在比较图形周长的时候我们要看仔细了,不是图形大周长就长。
  课件出示下图:将等边三角形沿曲线分成两部分。
  【赏析】内化巩固环节分两个层次推进周长概念的进一步理解。第一层次,通过较简单的测量计算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计算各类图形的周长的方法,也体会了分析图形的特征对计算周长的帮助。第二层次,利用有关联的图形增加了面积的干扰,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反思,加深了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同时渗透了图形转化的方法。
  总之,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上概念课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概念的具体特点,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来开展教学工作,以保证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桃花镇中心学校 316100)
其他文献
【摘 要】现行使用的北师大版数学四上教材中有“温度”一课,教科版科学三下教材中有“温度和温度计”一课、科学四下教材中有“温度和气温”一课。本文以“温度”一课为例进行了实践研究,围绕“温度”主题,首先从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材编排、教学设计、学习材料等方面将两学科进行了对比。并提出了三大关乎课程整合的教学再思考:理顺内容,厘清目标;整合教材,重组内容;引入“微课”,适时整合。  【关键词】小学数学
【摘 要】课堂教学中,通过一定的情境创设,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的起点,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算理,在两者之间的不断沟通中开展学习活动,并且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合于生动的活动之中,达到知识的重组和内化;在各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进行学习和探索,感受计算所带来的乐趣;通过不断反思计算中的错误,从而减少计算中的错误率。在进行计算教学时,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要让学生的数学
南宋末年,元兵南逼。宋皇从杭州败移福州。景炎帝二年(即公元1277年)的春天。文天祥为了抗击元兵,率大军从闽西进军漳州,听说福州失守,宋帝败逃海上,他只好西撤,翻越闽南与闽西交界的坂寮岭,退到险要的倒岭赶筑营垒,沉着应急。元兵来势凶猛,紧追在后,文天祥的兵马渡过下畲溪的木桥,仰望天空,说了声“天助我!”立即,风起云涌、   电闪雷鸣,咆哮的山洪把元兵阻隔在崎岖的对岸。   那拆掉的虽只是一座木
【摘 要】学本课堂并非弱化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数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智慧导学,适时把握导的契机,在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处,在学生学习的难点处,在学生对思想方法的感悟处进行导学,从而引领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循序建构数感。  【关键词】智慧导学;数概念;数感  人教版“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起始部分,它上承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又是后
近年来,“学本课堂”逐渐受到关注,所谓“学本课堂”是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学本课堂”是对新课改中“以生为本”理念的课堂实践,顾明远教授提出:“素质教育要以学为本。”《人民教育》在2014年第16期推出了“学本课堂”专辑。由此可见,对“学本课堂”的研究,已经由理念向操作层面推进。那么,在小学数学学科领域,怎样开展“学本课堂”实践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以学为本
笔者最近上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在试教过程中对教材例2情境导入环节进行了多次的尝试和思考。通过一次次的实践与学习,一遍遍的否定与调整,对情境创设的设计从模糊走向了清晰,对教学的认识经历了从困惑到明朗的过程。  第一次教学设计  第一次试教之前,笔者认真研读了教材,教材中的例2是“量一量课桌有多长”。(如下图)  教学参考书上对此是这样分析的: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长度单位,
2017年1月7日晚7时,一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时刻。自那一天起,《教学月刊》开设了导读栏目,为我们找到了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从纸质阅读延伸到网络听读,从一个人读书到一群人分享,从一种视角到多元品读。刊物中的观点、思想、设计不再是纸面上黑与白的孤独对话;刊物中的理念、想法、案例,有了在现实课堂被展读、重现、改编、建构的鲜活生命力。  在首期的三方会客室中,三位非常有代表性的嘉宾做客会客室。有教学经验
【课前思考】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教材以雅典奥运会女子双人十米跳台比赛的得分为素材,通过观看节目的父子对话和配套的竖式计算把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直接呈现出来,然后通过设问“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和学生的回答“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把数位对齐,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把小数加、减法的关键要素表达出来。“做一做”配了一些基础性的计算练习
【摘 要】“圆的认识”一节课的教学特色鲜明,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知识的建构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发现”的过程结合“有意义学习”的要求,情感的体验体现“教育性教学”的思想,三维目标的巧妙融合体现了“整体学习”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整体学习 知识建构 发现学习 有意义学习 情感体验  一、问题提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1]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课堂提问是主要面向认知领域目标的学习,它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最基本的手段,好的课堂提问是优质教与学的核心。很多教育家认为:提出少量的、经过精心组织和陈述的好问题,比提一大堆问题更能促进学生思考。结合以上观点,笔者尝试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分为四类:陈述性问题、技能性问题、策略性问题和管理性问题。  陈述性问题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学习过程大部分都要经历陈述性阶段,有指向符号表征、事实性知识、知识体系的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