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访张维迎是个很难避免引发争议的事。
五六年间,他那些维护民营经济和为改革过程合理性辩护的言论,一次又一次地点燃民众情绪的火药桶;在推动北大改革所卷入的是是非非,也让他在学术圈子里四处树敌。
2007年,本刊曾作过封面报道《人民公敌——张维迎》,在报道中力求多角度的平衡和立场中立。随即收到“光华开除事件”的当事人——知名经济学家邹恒甫先生致本刊的公开批评信。
观点的分歧,一旦上升到道德的攻击,往往让我们忘记了那些需要去关注的重大问题。正如吴敬琏先生所说,中国的社会已经到了“往哪里去”的关口,这不光是由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决定和操盘的特权,也需要每一个普通大众去理性和独立地思考,并发生出自己的声音。
在这个经济生活危机不断的年代,记者觉得特别有必要去廓清张维迎那些主张背后的信仰逻辑,和他所在的“黄金一代”中国经济学人与30年改革之间的命运勾连。
抛开那些是是非非和诛心之论,在记者眼中,张维迎是个直率、爱较真、甚至有些偏执的人。他肯定还未能逾越人性的一些弱点。但在这个喧嚣的年代,在一门被称为显学的学科里,一个信仰比较彻底、坚持比较彻底的人是可贵的。
从他选择的学术方向看,也许,张维迎从此要踏上一条通往寂静之路。他似乎对此已有心理准备。他谈在牛津留学的日子,在那么一个环境里,有那么一帮人自得其乐地在享受寻求真理的乐趣。“在国内,我们做演讲,如果台下少于五六百号人,就会有失落感。”
从名利缠身的明星学者到叫“市场”信仰的传教士,他能忍受和甘心于这种可能到来的寂寞么?
6月下旬,张维迎的新书《市场的逻辑》出版。
几年里和大众、媒体一直倔强对立的张维迎罕有地接受了采访。他依然表现得满腹疑虑,一见面就盘问起记者的专业背景,顺手拿过对方手里的书,翻看其中的圈圈点点,“你真的全看完了么?”他逼视过来。
当听到一位普通读者提及读此书并不费力时,头花白发的张维迎竟然显得很兴奋:“我太高兴。我希望每个人都来看看我的书,看看我能不能说服你们。”
相比两年之前,这位性格强硬的陕西人展现出某种豁达的心态。“人总是在成长和学习中的,我现在越来越理解别人了。”按照经济学的视角,无论是谩骂他的网民、炒作那些是非纠纷的媒体,还是其他敌人,都有各自合理的动机与诉求;甚至,他还谈起了佛经里的“慈悲为怀”。
“我现在对未来充满了乐观。你看经济学家,特别是这些坚持市场理论的经济学家,他们活得都特别长久,不管当时所处的环境是怎样的。”
眼下发生的一切,却让他感到焦躁。“我很担心,我很担心,”一谈到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经济刺激政策,他急迫地说。
凭借着逻辑与常识,张维迎相信自己看到了更远。他演讲,他撰文,他出书,甚至违背意愿地配合媒体采访。他俨然把自己当作一个市场的传教士。
可是,在这个当下,这些不合时宜的预言会有市场么?
张维迎的孤独
2009年2月底,寒冷的亚布力,张维迎非常的孤独。
身为首席经济学家的张上台演讲,题目是《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他批评政府对金融危机的“误读”,指责目前应对危机的政策“是在延缓和恶化危机”。他更直指“凯恩斯主义是政府最喜欢的策略,所有政策都不考虑长期的后果,只看到目前的利益”。
当场,中投公司总裁高西庆就和他争论起来。张维迎有些生气,他甚至更为严厉地说,“官员在公开场合说的话,都是假话”,建议大家“不要相信”。
台下哄笑一片。他们在笑张教授太不懂中国国情,笑他过于书生意气——还有一些人则讥笑他危言耸听、哗众取宠。“我觉得,高西庆和张维迎都在演戏”,一位与会者在他的博客尖刻地评论。
张维迎稍稍有些不知所措。他态度严肃地提醒,企业家要学一点经济学知识,不可做市场经济体系中的瞎子。对这些被他视为“最宝贵社会资源”的企业家来说,在这种阴晴不定的天气,最实惠的是多争取到诸如贷款、出口退税之类的直接好处。
在张维迎看来,这些看上去充满诱惑力的经济干预和刺激政策,如同赵本山的小品《卖拐》。“本来你的腿不坏,他一定说是坏的,说到最后,你自己都认为自己的腿不行了,只好买他的。”
“捍卫市场是经济学家的基本职责。”从亚当
五六年间,他那些维护民营经济和为改革过程合理性辩护的言论,一次又一次地点燃民众情绪的火药桶;在推动北大改革所卷入的是是非非,也让他在学术圈子里四处树敌。
2007年,本刊曾作过封面报道《人民公敌——张维迎》,在报道中力求多角度的平衡和立场中立。随即收到“光华开除事件”的当事人——知名经济学家邹恒甫先生致本刊的公开批评信。
观点的分歧,一旦上升到道德的攻击,往往让我们忘记了那些需要去关注的重大问题。正如吴敬琏先生所说,中国的社会已经到了“往哪里去”的关口,这不光是由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决定和操盘的特权,也需要每一个普通大众去理性和独立地思考,并发生出自己的声音。
在这个经济生活危机不断的年代,记者觉得特别有必要去廓清张维迎那些主张背后的信仰逻辑,和他所在的“黄金一代”中国经济学人与30年改革之间的命运勾连。
抛开那些是是非非和诛心之论,在记者眼中,张维迎是个直率、爱较真、甚至有些偏执的人。他肯定还未能逾越人性的一些弱点。但在这个喧嚣的年代,在一门被称为显学的学科里,一个信仰比较彻底、坚持比较彻底的人是可贵的。
从他选择的学术方向看,也许,张维迎从此要踏上一条通往寂静之路。他似乎对此已有心理准备。他谈在牛津留学的日子,在那么一个环境里,有那么一帮人自得其乐地在享受寻求真理的乐趣。“在国内,我们做演讲,如果台下少于五六百号人,就会有失落感。”
从名利缠身的明星学者到叫“市场”信仰的传教士,他能忍受和甘心于这种可能到来的寂寞么?
6月下旬,张维迎的新书《市场的逻辑》出版。
几年里和大众、媒体一直倔强对立的张维迎罕有地接受了采访。他依然表现得满腹疑虑,一见面就盘问起记者的专业背景,顺手拿过对方手里的书,翻看其中的圈圈点点,“你真的全看完了么?”他逼视过来。
当听到一位普通读者提及读此书并不费力时,头花白发的张维迎竟然显得很兴奋:“我太高兴。我希望每个人都来看看我的书,看看我能不能说服你们。”
相比两年之前,这位性格强硬的陕西人展现出某种豁达的心态。“人总是在成长和学习中的,我现在越来越理解别人了。”按照经济学的视角,无论是谩骂他的网民、炒作那些是非纠纷的媒体,还是其他敌人,都有各自合理的动机与诉求;甚至,他还谈起了佛经里的“慈悲为怀”。
“我现在对未来充满了乐观。你看经济学家,特别是这些坚持市场理论的经济学家,他们活得都特别长久,不管当时所处的环境是怎样的。”
眼下发生的一切,却让他感到焦躁。“我很担心,我很担心,”一谈到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经济刺激政策,他急迫地说。
凭借着逻辑与常识,张维迎相信自己看到了更远。他演讲,他撰文,他出书,甚至违背意愿地配合媒体采访。他俨然把自己当作一个市场的传教士。
可是,在这个当下,这些不合时宜的预言会有市场么?
张维迎的孤独
2009年2月底,寒冷的亚布力,张维迎非常的孤独。
身为首席经济学家的张上台演讲,题目是《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他批评政府对金融危机的“误读”,指责目前应对危机的政策“是在延缓和恶化危机”。他更直指“凯恩斯主义是政府最喜欢的策略,所有政策都不考虑长期的后果,只看到目前的利益”。
当场,中投公司总裁高西庆就和他争论起来。张维迎有些生气,他甚至更为严厉地说,“官员在公开场合说的话,都是假话”,建议大家“不要相信”。
台下哄笑一片。他们在笑张教授太不懂中国国情,笑他过于书生意气——还有一些人则讥笑他危言耸听、哗众取宠。“我觉得,高西庆和张维迎都在演戏”,一位与会者在他的博客尖刻地评论。
张维迎稍稍有些不知所措。他态度严肃地提醒,企业家要学一点经济学知识,不可做市场经济体系中的瞎子。对这些被他视为“最宝贵社会资源”的企业家来说,在这种阴晴不定的天气,最实惠的是多争取到诸如贷款、出口退税之类的直接好处。
在张维迎看来,这些看上去充满诱惑力的经济干预和刺激政策,如同赵本山的小品《卖拐》。“本来你的腿不坏,他一定说是坏的,说到最后,你自己都认为自己的腿不行了,只好买他的。”
“捍卫市场是经济学家的基本职责。”从亚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