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城随想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youwei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恕我直言,在化隆各乡镇中,黑城乡是我难以说出”喜欢”两个字的地方,幸亏有一座古城——黑城。而黑城乡在十几年前的行政机构改革中被并入别的乡镇之中,虽然黑城作做为一级行政单位消失了,但人文地理的黑城依然存在于人们的心目中。黑城人依然说自己是黑城人,并以此为荣。
  今日独自一人登上黑城西部高山,眼前树木葱茏的黑城让我遐思,原来陈旧的见解消解了,一个人文地理的黑城浮现在我的眼前。
  其实黑城有悠久的历史、显赫的地位。化隆县名称的来历与黑城一小村庄挖隆沟有密切关系。根据学者的考证,化隆正是挖隆的变音。在黑城城车村原有一座古老的城堡,十幾年前保存完好,后来人口增长,大部分城墙被毁,改造成为人们的宅院,现在仅有的城墙一角也在铁锹的刮擦声中倒塌了,黑城遗址完全淹没于历史的风尘之中。
  根据民间传说,黑城在唐代已经成为重要的军事重镇。据说镇守此地的是赫赫有名的敬德尉迟恭,人们称敬德为黑敬德,他所驻守的地方也就称为黑城,这是黑城名称的来历,但史书上没有这样的记载。
  又根据人们的传闻,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城车村一带搞农田基本建设的时候,出土了一些陶瓷之类的文物。可惜人们不懂这些古董的价值,竟然在游戏中砸碎,埋入地下。有些人家在建房子的时候,也挖出一些东西,依然被丢弃。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告诉我,那些地方可能是过去人们的墓地,那些出土的东西肯定是陪葬品。由此可见,黑城是历史上本地区政治文化中心,这是不言自明的。
  从最早的传说开始,黑城进入了历代统治者的眼中,在隆隆的历史潮流中不断嬗变。历史上,黑城地区树木茂密,草场广阔,水草丰茂。但由于过度开发、畜牧业过度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变。曾经是苍翠的群山成了草木难以成活的地方。因为人们在每年暴发的泥石流之中发现了掩埋在泥土里的原木——优质的松木。这就证明地震或其他灾害彻底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系统,经过千百年的变迁,竟然成为三十多年前光秃秃的模样。这只是我个人的推断,尚无明确的历史文献的佐证。地震或灾害或许发生在遥远的古代,人们缺乏记载,或许还没有文字出现,无从知道这里发生了什么,现代人只能依靠地下发现的文物来研究历史上黑城以及周边地区发生的事件,可惜这样的东西越来越少了,甚至黑城也不存在了!
  经此巨变,原有的土著居民迁徙他乡,原来的主人抛弃了这块土地,一股新生的力量迁入本地,黑城的人文历史自此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宣礼声替代佛经声。但宣礼者的生活依旧艰辛,他们在这里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因为周围山大沟深,水土流失严重,人口增长迅速,生态更加恶化。可是农产品非常单一,产量很低。在这样的处境下,黑城的“脚户”应运而生,开始从茶卡盐场运输食盐。这一下,黑城起死回生,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中挣扎着活了下去。
  然而,在那混乱的年代,青海处在边疆地区,这里人烟稀少,交通极不发达。脚户算是当时最有优势的“运输公司”,他们结帮同行,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
  从茶卡盐场到化隆数百公里路程,最危险便是出没的“绿林好汉”,他们是黑城脚户的最大威胁。绿林好汉、草莽英雄与彪悍的黑城脚户几经交手后,他们终于知道了黑城脚户哥的厉害。以后每当发起攻击时,他们仔细观察脚户哥留下火堆痕迹,判断这一批路过的脚户是不是黑城的脚户,如果是,他们避免与黑城脚户发生冲突。人们的分析是,或许黑城脚户在火堆旁留下特殊记号,劫匪们通过观察记号来辨别过往的脚户,如果是黑城脚户留下的记号,他们一般不发动攻击。劫匪们心神领会,放过黑城脚户。其实,劫匪与脚户之间有如此默契,这也只是旧闻传说。情况是不是这样,并无文字记录求证。总之,黑城脚户势力强大,则是事实。
  解放以后,黑城脚户消失了,从此黑城人默默无闻,他们在贫困中挣扎,直到改革开放时期。
  两条公路先后通过黑城沟,从此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快速的变化,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黑城人借此东风打理家园,白杨沙棘牧草到处长起来。
  当我从这座山上遥望黑城的山山岭岭,那里绿树掩映,突然感到令人不愉快的黑城变得格外亲切……
  今日之人文黑城在化隆版图上迅速崛起。一所所学校是村里最好的建筑,孩子们穿着漂亮的校服矫健地走进学校,朗朗地读书声改变了人们原有的观念。生态建设、美化家园的工作,终于招引来狼群。有人目睹一群六七只狼在林间转悠,如果这是真的,这是黑城生态历史上的巨变。无论这一传闻是实是真,黑城的生态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明退耕还林政策是2000年以后最成功的决策之一。
  人们可以熟视无睹这些变化,但一个山川秀美的黑城正在兴起,浓墨化隆正在成为可圈可点的现实。
  ——选自2018年第1期《荒原春》

其他文献
这是一片苍茫辽阔的黄土地,沟壑纵横地北枕梁山、东依黄河,乱而有序地在黄河岸边排列着。这延绵百里的黄土台塬屹立在黄河岸边,似有万马奔腾的震撼,与黄河的壮阔浑然天成,铸就了这一个独特的自然地理奇观。  在它的身后,是连绵起伏的黄龙山脉,它护佑着这一沉淀着几千年来具有厚重历史沧桑感的黄土塬。站在这山脉最前沿的禹山之顶,向东而望,好一派大好河山,尽收眼底,韩塬大地尽在脚下。远处的黄河似一条宽阔而洁白的哈达
期刊
夜已深,此时对我正是“一窗明月半床书”。全然没有睡意的我,禁不住在想,自调入伊旗矿区联社七年多来,究竟在得失间收获了什么,摒弃了哪些。是啊,七年弹指一挥间,目睹了伊旗矿区联社在经济鼎盛时期的辉煌和低谷中的蓄势待发,亲历了改革与发展中的拼搏,在回眸与展望间有快乐、有艰辛、有汗水、有赤诚,当然最多的是一天天成长起来的作为农信人的自尊与自豪。  回想逝去的年轻岁月,那时在一家国有大型企业就职,主要负责工
期刊
飞絮飘落,融入了那一池春水,孳生出满眼的绿萍;春笋一个尖一个尖迫不及待地从土里冒出来,转眼已是棵棵秀竹。姹紫嫣红的花瓣被谁偷偷挪移到了这亭轩中,池塘畔?不远处,零落的花枝间仍有“留连戏蝶时时舞”。葱郁的庄稼外,绿荫浓密,乳鸠稚燕嬉戏盘旋。  在这些芳情氤氲的暮春别样情致中,穿着谢公屐的史达祖,扶着祓兰,看着流淌的曲水,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一阕浓浓的伤情:  “坠絮孳萍,狂鞭孕竹,偷移红紫池亭。余花未落
期刊
老屋原本不老。  三十年前,村子里落成第一幢一楼一底的八间砖瓦房。  苍翠的柑橘林掩映着白墙、青瓦、朱红的木窗、透明的玻璃。房前有一宽敞、用水泥硬化得平平整整的地坝,地坝干爽、整洁,找不到一星半点的枯枝败叶。地坝的边缘砌有花台,山野里最寻常的花经过姐姐的手便增添了不少姿色,桃花还未谢幕指甲花已迫不及待地登台,野菊花还未收起笑脸蜡梅花已悄悄地献上花蕾。  村口,上山下街的村民都会停下来,指手画脚地谈
期刊
我这只孤雁划破青天,奋力的飞,不停不止,不悔不怨,衔着真诚,怀抱夙愿,投下一片清影,留下了几许爱恋,把泪水,把悲伤留给自己,把真诚,把深情写上蓝天祝愿于你们,我就是这只悲伤的孤雁。  我说我怎么就那么爱听古琴,马头琴,悲哀的曲子,原来你在荒野中拉的就是那古琴,拉的也是那悲伤的曲子,飘渺的天空幻化成的彩云,飘荡在平静的心湖。我不禁努力向前奔跑,只为捕捉你遗留下的背影与灵魂。一次与你平常的相识,竟有一
期刊
相对于各种诗歌节、朗诵会频仍的青海诗歌现场,青海散文作家们依然保持着少有的矜持与沉稳。这样的创作姿态在微信写作之风席卷过纯文学的平静湖面之后,面对不断扩大的快餐文学涟漪,显示了一种守望的诗意与可贵。评论家彭学明在《走进沼泽:迷路的中国散文》中也持有类似的观点:“散文跟任何文学样式一样,需要诗心、诗意和诗情,诗心、诗意和诗情是一切文学艺术所必需的。文学艺术有了这三点基本要素,就会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期刊
这块鱼跃龙门硅化木石73cm×19cm是存放于亿昌博物馆众多藏品之一——鱼跃龙门石。  它的整个轮廓像一条大鲤鱼,身体向前上方直立起来,鱼翅像两把划桨的竹篙,扑闪着腾跃而起,大鲤鱼嘴形宛如一个“o”型,有吞吐天地的韵味。仔细再看,在它的怀抱中又隐藏着四条相对小的鱼,四条小的鱼在母腹中也翩翩向上遨游。排在最前面的那条侧着水面体型偏大,显然精神状态极佳,大有冲锋陷阵,时刻牺牲自我的精神状态在为后面的小
期刊
正值天寒地冻、北风凛冽之时,南京紫金山南麓梅花山的梅花却开得异常热烈,三万多株梅树亭亭玉立、蓬蓬勃勃、云蒸霞蔚,开满了密密层层的花朵,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儿空隙,竟是这样饱满,这般豪放和烂漫,带着狂野和自信。空氣中弥漫着点点香气,这新鲜的奇香,不像玉兰花那样浓郁,倒像水仙花透出的淡淡香气。  梅花把一个冬天所蕴藏的精、气、神都尽情地散发出来。梅树风姿卓雅,铁骨虬枝。细细的花蕊似抽穗,像刀刻
期刊
五月,炮仗花开了。  我青少年时的家,在村子东北角隅。房子白墙黛瓦,围裾一圈黄色土墙的院子,四不搭邻,稍显突兀和凄落。院子东边不远处,就是田岸;北边稍远一点是一条深阔干涸的河。所以,一年中,我比村里其他孩子,能早看到村外面朝朝暮暮的不同风景,能早领略四季自然界的微妙变化。五月的此时,炮仗花开了,楮树叶长出来了,榆树叶长肥了,我家的猪又有好的吃食了。  此时,我要背起小箩筐,寻着有楮树生长的田岸和荒
期刊
我竟然没有失声赞叹,面对屋外落了一夜的雪。以往常的性格,我会尖叫起来的,会一骨碌爬起等不及系鞋带,趿拉着鞋子往屋外冲。可现在,我迟疑了,我觉察到雪与我之间存在一种斥力,这种斥力令我无法挪步往前。  整个冬天我都沉陷在极度的安静里,我甚至开始讨厌被声音惊扰过的世界。那些雪落下来的时候是安静的,它们连我的梦都舍不得摇醒,便悄无声息地用它们无暇的身子覆盖了粗糙的万物。  好多宿,我无法把梦从现实中抽离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