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梅花是故人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onis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值天寒地冻、北风凛冽之时,南京紫金山南麓梅花山的梅花却开得异常热烈,三万多株梅树亭亭玉立、蓬蓬勃勃、云蒸霞蔚,开满了密密层层的花朵,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儿空隙,竟是这样饱满,这般豪放和烂漫,带着狂野和自信。空氣中弥漫着点点香气,这新鲜的奇香,不像玉兰花那样浓郁,倒像水仙花透出的淡淡香气。
  梅花把一个冬天所蕴藏的精、气、神都尽情地散发出来。梅树风姿卓雅,铁骨虬枝。细细的花蕊似抽穗,像刀刻,挺拔向上;每一片花瓣晶莹剔透,薄如蝉翼。片片白梅胜似白雪香气洋溢;瓣瓣绿梅如蜻蜓之翼,立于枝头;朵朵红梅像爆竹炸开报春绽放,还有胭脂点朱的朱砂梅、红颜淡妆的宫粉梅、浓艳如墨的墨梅、木蕊发红的骨里红……犹如一大群风姿绰约的美女把梅花山装点得丰富灿烂、清新高雅。难怪这座六朝古都每年前来探梅、寻梅、赏梅者人山人海,络绎不绝。
  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它不仅以清雅俊逸的风度倾倒了多少古今文人墨客,更以冰清玉洁、傲雪凌霜、独立开放的风格被世人所敬重,还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
  梅花山赏梅一幕已过去了好多年,可是留在我心中的香气总是挥之不去。每当乍暖还寒的早春时节,总是勾起我丝丝缕缕的记忆。
  在一次画展上,我欣赏到韩山书院的郭教授所作的一幅画,名曰《我与梅花是故人》,我顿时眼睛一亮,梅花图神韵备至,远处层层叠叠的梅林,眼前一棵高大斑驳的百年梅树上长满华茂梅花,几片花瓣从空中飘荡而下,陆游站在树下,仰视梅树,似是在赏梅,又像在与梅花窃窃私语,倾诉衷情。“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放翁这首诗把自己融进了高洁的梅花之中,他的一生不正是梅花品格的化身吗?他喜梅爱梅之情可见一斑,让我在心灵深处产生了震撼与共鸣。
  梅花恰似冰美人,早春的使者,带来了百花的盛开,缱绻的春天。于是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竞相咏梅赞梅。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写出梅花不畏严寒、敢为天下先的品质。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表现其坚贞气节和高贵品格。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表现了梅花独立的人格魅力,不愿同流合污的个性。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现出不屈不挠的高尚情操。
  毛泽东赋予梅花凛然高洁的气质:“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爱梅爱得如痴如醉的是北宋诗人林和靖,与梅花朝夕相伴,终身偕老。凭借“一味清新无我爱,十分孤静与伊愁”的名句,把天真、闲旷、清新、幽静的境界赋予了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花如人,人同花,仿佛人花合二为一。
  情悠悠,爱悠悠,上千年来上至显达,下至布衣,都对梅花深爱有加,文学艺术史上,梅诗、梅画数量之多,足以令任何一种花卉望尘莫及。湖北黄梅县有一株1600岁的晋梅,迄今还岁岁开花。梅花斗雪吐艳、凌寒留香、铁骨冰心、高风亮节的形象,鼓舞人们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去迎接春天的到来。这样的气节、这样的品格,不正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和高尚品格的真实写照吗?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其他文献
远方的朋友一路辛苦,请你喝一杯下马酒,洗去一路风尘,来看看美丽的草原……  略带油渍的白围裙裹住隆起的腹部,红润的瓜子脸上镶嵌一对含情的眼睛,笑起来声音像草原上的百灵鸟的鸣叫一样动听,她是西日嘎村的一家旅店里的老板,双臂抬高显出敬酒的神态,在飘满的肉香、奶香与酒香中,向我们唱起了蒙古人的敬酒歌。  《下马酒之歌》本是深情而豪迈的,是表现草原人广阔的胸怀与热情好客的美好心灵的歌曲。但从老板娘腹腔里唱
期刊
背靠着黄河面对着天  陕北的山来山套着山  东山上的糜子西山上的谷  黄土地里笑来呀黄土地里哭  夜黑着,我贴着窗站着,清楚地看见外面还有一个我,正默默地紧盯着我看。我跟“我”只隔着一层厚玻璃。夜越来越黑,正前方的山头有亮着的灯光,证明那里存在着一个家。太远了,太远了。除了那点光,我啥也看不见——在黄土地上的无数个夜晚,我都是这样与窗外的“我”对视,我从来没有看清过“我”,却无比清晰地看见了时间的
期刊
冬日的午后,闲散,房间里空气有些闷,情绪就有些躁动。百无聊赖,翻开家里的一本旧相册,随意看看一些过去的旧照片。突然,一张老照片映入我的眼帘,看着它,过去一些温暖的画面就浮现在眼前了。  这张照片是奶奶生前为我们过年摊米黄时留下的记忆。我上高中的那年腊月,放寒假后从城里赶回老家过年,刚进院子,就闻到一股久违的味道。走进窑里,土炕上的大笸箩里放满了米黄,奶奶盘腿坐在炕上摊米黄的鏊子前,消瘦的脸上染上了
期刊
这是一片苍茫辽阔的黄土地,沟壑纵横地北枕梁山、东依黄河,乱而有序地在黄河岸边排列着。这延绵百里的黄土台塬屹立在黄河岸边,似有万马奔腾的震撼,与黄河的壮阔浑然天成,铸就了这一个独特的自然地理奇观。  在它的身后,是连绵起伏的黄龙山脉,它护佑着这一沉淀着几千年来具有厚重历史沧桑感的黄土塬。站在这山脉最前沿的禹山之顶,向东而望,好一派大好河山,尽收眼底,韩塬大地尽在脚下。远处的黄河似一条宽阔而洁白的哈达
期刊
夜已深,此时对我正是“一窗明月半床书”。全然没有睡意的我,禁不住在想,自调入伊旗矿区联社七年多来,究竟在得失间收获了什么,摒弃了哪些。是啊,七年弹指一挥间,目睹了伊旗矿区联社在经济鼎盛时期的辉煌和低谷中的蓄势待发,亲历了改革与发展中的拼搏,在回眸与展望间有快乐、有艰辛、有汗水、有赤诚,当然最多的是一天天成长起来的作为农信人的自尊与自豪。  回想逝去的年轻岁月,那时在一家国有大型企业就职,主要负责工
期刊
飞絮飘落,融入了那一池春水,孳生出满眼的绿萍;春笋一个尖一个尖迫不及待地从土里冒出来,转眼已是棵棵秀竹。姹紫嫣红的花瓣被谁偷偷挪移到了这亭轩中,池塘畔?不远处,零落的花枝间仍有“留连戏蝶时时舞”。葱郁的庄稼外,绿荫浓密,乳鸠稚燕嬉戏盘旋。  在这些芳情氤氲的暮春别样情致中,穿着谢公屐的史达祖,扶着祓兰,看着流淌的曲水,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一阕浓浓的伤情:  “坠絮孳萍,狂鞭孕竹,偷移红紫池亭。余花未落
期刊
老屋原本不老。  三十年前,村子里落成第一幢一楼一底的八间砖瓦房。  苍翠的柑橘林掩映着白墙、青瓦、朱红的木窗、透明的玻璃。房前有一宽敞、用水泥硬化得平平整整的地坝,地坝干爽、整洁,找不到一星半点的枯枝败叶。地坝的边缘砌有花台,山野里最寻常的花经过姐姐的手便增添了不少姿色,桃花还未谢幕指甲花已迫不及待地登台,野菊花还未收起笑脸蜡梅花已悄悄地献上花蕾。  村口,上山下街的村民都会停下来,指手画脚地谈
期刊
我这只孤雁划破青天,奋力的飞,不停不止,不悔不怨,衔着真诚,怀抱夙愿,投下一片清影,留下了几许爱恋,把泪水,把悲伤留给自己,把真诚,把深情写上蓝天祝愿于你们,我就是这只悲伤的孤雁。  我说我怎么就那么爱听古琴,马头琴,悲哀的曲子,原来你在荒野中拉的就是那古琴,拉的也是那悲伤的曲子,飘渺的天空幻化成的彩云,飘荡在平静的心湖。我不禁努力向前奔跑,只为捕捉你遗留下的背影与灵魂。一次与你平常的相识,竟有一
期刊
相对于各种诗歌节、朗诵会频仍的青海诗歌现场,青海散文作家们依然保持着少有的矜持与沉稳。这样的创作姿态在微信写作之风席卷过纯文学的平静湖面之后,面对不断扩大的快餐文学涟漪,显示了一种守望的诗意与可贵。评论家彭学明在《走进沼泽:迷路的中国散文》中也持有类似的观点:“散文跟任何文学样式一样,需要诗心、诗意和诗情,诗心、诗意和诗情是一切文学艺术所必需的。文学艺术有了这三点基本要素,就会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期刊
这块鱼跃龙门硅化木石73cm×19cm是存放于亿昌博物馆众多藏品之一——鱼跃龙门石。  它的整个轮廓像一条大鲤鱼,身体向前上方直立起来,鱼翅像两把划桨的竹篙,扑闪着腾跃而起,大鲤鱼嘴形宛如一个“o”型,有吞吐天地的韵味。仔细再看,在它的怀抱中又隐藏着四条相对小的鱼,四条小的鱼在母腹中也翩翩向上遨游。排在最前面的那条侧着水面体型偏大,显然精神状态极佳,大有冲锋陷阵,时刻牺牲自我的精神状态在为后面的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