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准课程取向 拓展开发途径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ting_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国防 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首批“齐鲁名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无锡市社会事业领军人才,无锡市“教育名家”培养对象,无锡市教育督导工作先进个人,无锡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梁溪区人民政府兼职督学。先后有两百余篇文章在省级以上专业期刊发表,主编参编教师培训用书十余本,应邀赴北京、上海、山西、青岛等地讲课讲座三百余场次。
  【关键词】课程资源 内容 学生 教师
  课程资源是指应用于课堂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文本资源、信息技术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生成性资源,等等。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该如何依托国家教材、地方教材和校本课程,结合当地实际及学生现状,积极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利用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取向及开发途径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把准课程取向,让资源丰富、有内涵


  课程资源,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与健康发展方面發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开发、利用与整合课程资源时,应谨而慎之,尽可能做到课程资源的科学性、严谨性、发展性与实效性。然而,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是开发者利用自己的经验与智慧,结合自己的理解与认识,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课程再生与再创造的过程。其间,自然会融入开发者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人才观等系列价值取向。因此,教师的价值取向会直接影响课程资源的开发效果与质量。
  1.内容取向
  当教师为了丰富与拓展教学内容而进行资源开发时,即是内容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此时,课程开发主要是为了优化和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深度学习提供机会、创造可能。
  如“分数的意义”一课,对学生来说有两大难点,一是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二是对单位“1”内涵的把握。我为了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辩证认识单位“1”的神奇意义,课的最后设计了“蹲一蹲”活动。把全班学生分为人数不等的6个小组,先全体起立,然后“蹲下本组人数的二分之一”,最后“再蹲下本组站着同学的二分之一”。接下来,依次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次要求蹲下二分之一,为什么每组蹲下的人数都不同呢?”“第二次还是要求蹲下二分之一,为什么此时每个小组蹲下的人数和第一次蹲下的人数也不同呢?”以活动为载体,用问题引领思考,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到了单位“1”的神奇与深刻内涵。
  2.学生取向
  当围绕学生的学习需要、认知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时,就是学生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学生取向的资源开发基于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比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我便顺应学生兴趣和需要,展开了如下教学:
  师:我们课余生活中还可以用哪些公平的方法来决定输赢?
  生1:抛硬币。
  生2:“石头、剪刀、布”。
  生3:掷骰子。
  生4:用围棋子猜单数还是双数。
  ……
  师:是啊,只要大家善于开动脑筋,生活中的许多材料信手拈来,就可以制定出公平的游戏方法。
  师:你们想试一试吗?
  生:想!
  师:这里的备选材料有:扑克牌、硬币、骰子,每组任选其中一种材料。先商量一下准备玩什么,然后组长来领材料吧。
  (学生活动)
  师:哪个组来汇报一下你们怎么玩的?
  (学生汇报后,组织评价)
  师:同学们的思考很深入,设计出了这么多好玩的游戏,玩得很开心。我们发现,在等可能的情况下,双方输赢的次数也是不确定的。
  师:刚才,我们利用扑克牌、骰子、硬币玩了公平的游戏,不仅玩得开心,更收获了智慧。
  提供机会,让学生自选材料,然后设计公平的游戏,不仅完全尊重了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巩固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更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紧密关系。
  3.教师取向
  当立足学生发展,围绕教师的需要、兴趣、爱好和特长等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时,就是教师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这种取向,教师围绕自身实际考虑较多,因此对学生的关照会相对较少。由于教师的个人兴趣、爱好、特长和对教育教学及学科理解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在课程资源的开发时便会有所倾向。这种倾向,常常也会促使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时有所偏重。
  比如,有的教师特别喜欢足球,他就总会结合教学需要开发设计与足球相关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走近足球、认识足球、感受足球,让足球与学习资源融合,让学习过程变得丰富、生动而有意义。
  4.混合取向
  当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和教师的实际情况时,就是混合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这种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追求的是课程内容、学生需要与教师实际的统整与融合。混合取向的资源开发,在实施中虽然融合了学生、教师和教学内容的诸多要素,但也会有所侧重,尤其是对学生的关照,始终是几种取向所关注的重点。

二、拓展开发途径,让资源深刻、有挑战


  课程资源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媒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没有丰富而有内涵的课程资源,课改的宏伟目标就很难实现。课程资源,一方面来自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另一方面来自教师校本化的课程开发。一线教师,如何立足学科教学,开发贴近学生实际、富有挑战性与开放性的课程资源呢?我们不妨进一步聚焦学科本质,立足学生发展,打通生活与数学的内部关联,积极进行探索与实践。   1.挖掘生活素材,让资源充满实践性
  数学作为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既有它自身严密的逻辑体系,也有它服务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意义。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我们要在把握数学内涵和逻辑体系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对接生活,让生活与数学完美融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如在学习“游戏公平(可能性)”一课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赵老师去超市买了下列商品:
  大米:总价7.05元 实付金额7.10元
  苹果:总价5.01元 实付金额5.00元
  师:为什么大米总价7.05元,却实付金额7.10元,苹果总价5.01元,却实付金额5.00元?这用到了什么方法?
  生:四舍五入法。
  师: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用“四舍五入”法公平吗?
  (生思考)
  生:不公平。“四舍”的可能性有4种,“五入”的可能性有5种,这样对顾客不公平。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四舍”的可能性有4种,“五入”的可能性有5种,这样对商家有利。那你想对超市经理说点什么呢?
  生1:你太黑了!
  生2:这样做生意不公平啊!
  生3:你该改改计算货款的方式了。
  ……
  师:如果你是超市經理,你会采取什么措施呢?
  生1:如果我是超市经理,我会准备足够的零钱,准确收取顾客的货款,不采用四舍五入法。这样对双方都公平。
  生2:如果我是超市经理,我会采取一种全舍去的方法。即只要有零头,一律不收。这样尽管超市会有点损失,但此举让利于顾客,生意一定会越做越好。
  生3:如果我是超市经理,我会采取五舍四入的方法。即1~5的时候舍去,6~9的时候进上去。这样顾客舍去的可能性大,他们赚到便宜,以后会常来这里买东西。
  ……
  对接生活,让数学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生成资源。这样设计,对学生而言,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应用能力,又让他们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联,深切体会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课程资源在对接生活中得到了生发与升华。
  2.巧用现成学具,让资源富有挑战性
  学生身边的文具、学具等就是现成的材料和工具,只要我们结合教学需要,进行巧妙设计之后,它们完全可以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支撑。同时,由于它们是学生身边最为熟悉的材料和工具,所以用起来更得心应手,有时还会有新的创造与超越。特级教师强震球在执教“认识平行”一课时,在“平行线的画法”环节引导学生巧妙利用直尺和三角尺,一步步探索,一步步尝试,用学生熟悉的工具创生了宝贵的学习资源,方法探索在充满挑战性的活动中自然形成。
  师:大家想不想画平行线?
  生:想。
  师:同桌交流你想怎么画。
  (生同桌交流)
  生1:用直尺的上边和下边这两条边来画。
  生2:用数学书的边来画平行线。
  师:刚才大家都是用已有的平行线来画平行线,下面我也来画画。
  (师用尺子连续画了几组平行线)
  师:你们觉得有什么美中不足之处吗?
  生:画得不一样长。
  师:直线可以延长。
  生:有横的,有斜的。
  师:直线是可以变化的。我来点明吧,大家看,这些平行线都这么宽,想不想让它们再宽些?
  生:想。
  师:怎样才能你想多宽就多宽呢?
  生1:先点一个点,然后把尺子向下移到这个点就可以了。
  师:哦,你说的是平移,那我按你的说法来做。如果老师移得不对,你们可要大声制止啊。
  (师动手移动直尺,移得歪了一些后,学生喊停止)
  师:我可是按照你们说的做啊,怎么回事呢?
  生:你移斜了。
  师:好,我再移。
  生:又斜了。
  师:那怎样移才能不斜呢?请大家看一个小动画。(视频:一个小女生开窗户)大家看窗户的左右两边在移动过程中平行么?
  生:平行。
  师:为什么?
  生:在平移。
  师:为什么能平移?
  生:是沿着轨道在移动。
  师:哦,那能不能给尺子装一个轨道呢?
  (师生合作摆放三角板和直尺)
  师:好,轨道安好了。下面我们画图时,应该先用哪一把呢?怎么做?
  生:先用三角板,贴着这条已知直线。
  师:这叫作“贴”。(师板书:贴。生演示)然后呢?
  生:再用尺子靠住三角板的另一条边。
  师:这简称为“靠”。(师板书:靠。请另一名学生上台帮忙演示。然后,师将直尺分别靠在三角板的另两条边上,问学生:可以吗?在争辩后,确定只要不是刚才贴的那条边就可以了)接下来怎么办呢?
  生:把三角板沿着直尺进行移动。
  师:这就是“移”。(师板书:移。生演示)下面就可以做什么了?
  生:画直线。
  (师板书:画。然后请两名学生到前面再次演示整个画平行线的过程,之后学生自己在练习纸上画平行线。展示学生作品,及时反馈。)
  在一步步探索、实践与反思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找寻并完善着画平行线的方法。直尺、三角尺等材料和工具被学生充分利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师精巧的设计、适度的放手、及时的引拨,让学生身边的工具发挥了重要作用,发掘出了宝贵的资源。
  3.活用数学史料,让资源富有文化味
  法国著名数学家亨利·庞加莱曾说过:“研究这门学科的历史与现状是我们预测数学未来的适当途径。”同时,在利用数学史料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历程,掌握思维方法,加深数学理解,增强学习兴趣。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可结合具体内容,适度选择相关史料,让史料充分发挥其应有价值,让教学资源充满文化味。著名特级教师张齐华执教“圆的认识”一课时,基于“数学是一种过程”的认识,巧妙地将数学史料融合于学生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深切感受到了圆的神奇魅力,生发了影响学生一生的宝贵资源。   (课的最后环节)
  师: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关于圆的精确记载。墨子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道:“圆,一中同长也。”所谓一中,就是指一个——
  生:圓心。
  师:那同长又指什么呢?大胆猜猜看。
  生1:半径一样长。
  生2:直径一样长。
  师:这一发现,和刚才大家的发现怎么样?
  生:完全一致。
  师:更何况,我国古代这一发现要比西方早一千多年。听到这里,同学们感受如何?
  生:特别自豪。
  生:特别骄傲。
  生:我觉得我国古代人民非常有智慧。
  师:其实,我国古代关于圆的研究和记载还远不止这些。老师这儿还搜集到了一份资料,《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说“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现在这种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的。(动画演示:圆向方的渐变过程)现在,如果告诉你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你能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
  生1:圆的直径是6厘米。
  生2:圆的半径是3厘米。
  师:说起中国古代的圆,下面这幅图案还真得介绍给大家(出示阴阳太极图),认识吗?
  生:阴阳太极图。
  师:想知道这幅图是怎么构成的吗?(生:想)原来它是用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的。现在,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你又能知道什么呢?
  生1:小圆的直径是6厘米。
  生2:大圆的半径是6厘米。
  生3:大圆的直径是12厘米。
  生4:小圆的直径相当于大圆的半径。
  ……
  师:西方数学、哲学史上历来有种说法:“上帝是按照数学原则创造这个世界的。”对此,我一直无从理解。现在想来,石子入水后浑然天成的圆形波纹,阳光下肆意绽放的向日葵,天体运行时近似圆形的轨迹,甚至于遥远天际悬挂的那轮明月、朝阳……所有这一切,给予我们的不正是一种微妙的启示吗?至于古老的东方,圆在我们身上遗留下的印痕又何尝不是深刻而广远的呢?有人说,中国人特别重视中秋、除夕等佳节;有人说,中国古典文学喜欢以大团圆为结局;有人说,中国人在表达美好祝愿时最喜欢用上的词汇常常有“圆满”“美满”……所有这些,难道和我们今天认识的圆没有任何关联吗?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今天起,真正走进历史、走进文化、走进民俗、走进圆的美妙世界吧!
  数学史料和知识探究完美融合,创生了丰富而有文化意蕴的宝贵资源。这样的设计,不仅彻底打开了学生思维,丰富了认知视域,更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感受到了伟大祖国数学研究的悠久历史,增强了民族自豪感。特别是最后,借助“解释自然中的圆”和“欣赏人文中的圆”这一活动,层层推进,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真正浸润于学生的心间,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平添了非凡动力。
  上述三种资源开发途径既可以单独采用,也可以相互结合,交叉运用。此外,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还有很多,诸如借助家长资源、社会资源、地域资源等优势和条件进行开发。
其他文献
“教是为了不教”是叶圣陶的教育思想精髓。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要把依赖性的“受教育”转变为主动性的“自我教育”,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需教。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合一》中也提出了相同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学科教学的目的固然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的方法,使学生离开教师的教也能独立学习,终生受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提到:“教师要发挥主导作
【摘要】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错误的原因可谓五花八门,寻找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中自主纠错能力的方法是非常有意义的探索。针对学生的主观因素,可以采取在学习中养成认真仔细读题的好习惯,减少错误率,平时鼓励学生独立出题,同伴互改,提高学生的纠错能力。根据教师的教学管理,可以建立学生错题档案,在复习与整理知识中做到有的放矢,建立数学板报,拓宽纠错渠道等一系列措施,帮助学生提高自主纠错能力。运用上述手段,使学生的
【摘要】能否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捕捉课堂教学中的微小细节,并能善加利用,成为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要能敏锐发现、做出迅速反应并很好地应用有价值的细节,抓住教育时机,深入挖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知识,那么英语课堂将会变得更精彩,更具魅力。  【关键词】课堂 细节 智慧  细者,小也;节者,环节或者情节也。所谓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教学细节,顾名思义,就是教学中一些不易察觉的细末之处、关
在一次数学教师骨干班培训活动中,我有幸参加了在江苏海门举办的第二届“学程导航、活力课堂”全国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令我激动的是,我听到了来自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特级教师吴正宪执教的《认识方程》。  《认识方程》是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记得一年前自己执教这个内容时,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学生脑中搭建的“方程”这个模型不够全面,导致课后作业一半学生错误。那么,吴老师是怎
【摘要】文本插图,作为英语课本中必不可少的教学资源,占用了文本的大量版面,插图是为教学服务,对文本插图进行微观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拓展学生的思维,更好地为文本服务,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文本插图 微观察 教学资源  文本插图,作为直观的教学资源,通过学生眼睛的仔细观察,有着语言文字无法表达的直观、简洁的特点。图文并茂的教科书为我们教师提供了运用图片教学的第一手素材,
作为一线教师,我对数学活动课的教学有过思考,执教的《观察和测量》一课曾在县内教学展评中荣获一等奖,但纵观我们平时的数学活动课教学,我发现许多时候都是流于形式,怎么转变这一现象,如何让我身边的老师有效开展活动课教学,现就数学活动课低效的原因及转化方法谈谈我的想法。  一、数学实践活动课,“想说爱你不容易”  1.教师对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开设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数学实践活动课能让学生从中获得对数学知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句话落实了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反映了教学要面向全体,体现了基础性、广泛性和发展性合一的总体目标。数学课程应该是顺应“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的课程,而不是凸显优秀学生的筛子,更不应该成为淘汰沙粒的大浪。在同样的教学模式和同样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下,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只有采取不同的教学
【摘要】依据史海寻根——课堂匹配——活动支撑——效果检测——拓展延伸这四大关键环节,让数学史从历史知识形态走向教育教学形态融入小学数学课堂。基于数学史实去琢磨数学家曾经走过的弯路、碰到的认知障碍,才会对数学教育有新的感悟,才能有效实现数学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机融入,有效发展理性思维。  【关键词】数学文化 课堂 探究 抓手 理性思维  数学学科本身有着漫长的发展之路,每一个定理,每一个分支
【摘要】数学学习中的自省是指对数学学习过程、结果、方法的评价与反思。自省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发现错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拓展思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把握本质和规律,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为了培养这一能力,教师应通过设疑,唤醒学生的自省意识;通过引导,让学生的自省更加深刻;适当放手,让学生逐渐养成自觉自省的好习惯。  【关键词】自省 数学思维 策略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教学最根本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猜想不是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而是有根据的想象,所以既要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又要引导学生小心验证。在循序渐进式的猜想中,引导学生发现并概括出规律,从本质上把握规律的本质。  【关键词】猜想 验证 数学模型  近日有幸参加一个培训活动,聆听了一位名师执教的《钉子板上的多边形》一课,对执教者循循善诱,引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