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于旷达下的悲戚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120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轼的诗词一向以豪放旷达著称,但是在旷达背后隐藏着的更多是志向得不到实现的苦闷与悲戚。这种悲戚不是消极的人生态度,而是思考生命真谛,寻求更好人生的探求。他既出世又入世,在达观超然与幽怨无奈中时刻存在的人生中最真实的矛盾。这就构成了苏轼诗词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宋词;苏轼;旷达;悲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3-0-02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是北宋文学成就最高的代表,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一、不平凡的人生遭际
  苏轼的一生坎坷不平,北宋嘉祐二年,进士及第。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病逝。高宗时追赠苏轼为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的词历代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但他的婉约词成就也很高。苏轼的婉约词不仅仅止于吟风弄月,而是在这些物象的背后都富有深意,寄托着他的政治理想和高尚情操。陈师道在评价苏轼时说他是“以诗写词”。苏轼解放了词的题材,开拓了词的功能,拓展了词的意境。
  《宋史本传》中对苏轼的评价是:“虽嬉笑怒骂之词,皆可书而诵之。其题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鲜矣。”陆游对他的评价是:“不以一身之祸福,易其忧过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总结起来,我觉得苏轼在一生中都是一个“性情中人”,所以他的感情是会发生矛盾与冲突的,但这些丝毫不会影响他的卓越,反而得更加真实而可爱,让人对他又爱又敬。苏轼一生中多次遭贬,他的人生道路颇为崎岖,但生活经历与感悟也丰富了许多。在这些人生经历中,苏轼融入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观。苏轼一直处于出世与入世之间,那种文人怀才不遇却又渴望为国立功的思想情感伴随了他的一生。在这些看似旷达的诗词的背后,其实隐藏着的是苏轼对于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苦闷与悲戚。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结合使苏轼的诗词形成了一种于豪放出见含蓄,达观出露幽怨的独特风貌。苏轼有着古代做官文人的普遍思想,既思君又念家,为君王,为家族有着一种厚重的责任感。
  二、悲戚隐于旷达下的独特诗词风貌
  苏轼的词风一向豪迈旷达,于作品中无不显露出他的达观心态。他写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展现了他虽身处逆境但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体现了东坡词雄奇奔放的特点。
  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则体现了对于自在的生活的向往。他有着旷达不羁人、潇洒如仙的襟怀,不满世俗与对追求自由。
  但是,在这些旷达的背后,始终隐藏不变的是他内心的痛苦与无奈。元丰二年三月,苏东坡作《湖州谢上表》其中发了几句牢骚:“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他“其”为自称,将自己同“新进”相对,说自己不“生事”而暗指“新进”人物“生事”,但却被别有用心之人抓住了把柄。监察御史舒亶与御史中丞李定等人,又查找苏轼的其他诗文进行断章取义,认为苏轼“玩弄朝廷,讥讽国家大事”。
  由于案件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又在多种柏树并常有乌鸦栖息的御史台狱受审,故称"乌台诗案"。这是苏轼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原本顺风顺水的人生直转而下。在苏轼被传唤进京,途经扬州江面和太湖时,他想跳水自杀。但最终,因担心给家人带来麻烦而放弃。在狱中,苏轼对子由写下了他那时最真实的心理状况:“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可见,这一事件给苏轼的打击是巨大的。即使时间过去,但这样一道深刻的伤疤在苏轼的心中依旧时时会隐隐作痛。
  在乌台诗案险遭灭顶之灾,被贬黄州惊魂未定的时候,苏轼来到了黄州定惠院。在这里,他写下了《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全词情感压抑,表现出一种寂寞、孤单的心态。苏轼在这首词中将自己比作“月夜孤鸿”,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表现了出来。这里的苏轼是悲戚的,他孤高自许、蔑视流俗,不甘于和其他人同流合污,在他初贬黄州之后身体和心理受到的双重痛苦让苏轼深切地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他无法再自我开解,只有将这种内心的感情真实地表达了出来。这里的“幽人”指的是苏轼自己,而这时的苏轼心态颇似被逐的屈原。在《前赤壁赋》中就可以看出他模仿屈子《思美人》所作的一段话:“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唐圭璋先生认为这首诗上阕写鸿见人,下阕写人见鸿。鸿与人已经不分彼此,此时孤鸿的境地与苏轼相同,这一手法类似于诗经中兴的手法。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君而侍,即使是被无辜降罪的苏轼依旧想着的是为君王效力,儒家文化带给苏轼的影响已经与他的生命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只有建功立业,为国解难才是真正的人生價值。
  在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写道:“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首词中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将写景、咏史、抒情三者融为一体。但是,苏轼最后发出“人间如梦”的感慨时,已经有一种无奈与怅然的感慨。对于个体生命的渺小,对于个人命运的悲戚之感都让苏轼深觉一切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终而化作如是观。
  苏东坡一直都没有放弃对于建功立业的追求,因为求而不得所以会更加痛苦与无力。这种情感在他的《黄州寒食诗帖》中体现地更为明显,第二首诗中“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诗中营造出凄迷的意境,“空庖、寒菜、寒食、乌鸦、坟墓、死灰”等意象都体现了苏轼心境的苍凉、惆怅与孤独。最后一句“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用了阮籍穷途之哭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已经处于困境中并且绝望的状态。黄庭坚在此诗后跋题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虽然这一个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诗帖的书法影响力要大于它的文学影响力,但是这是苏轼遣兴的诗作,真实地表达了苏轼的内心的苦闷与痛苦。苏轼在很多诗词中彰显出他的旷达于豪放,虽然是个人心胸开阔,气量宏大的证明,但是在旷达之后,苏轼依旧归于一种愁闷与苦痛,而不得志一直都是所有文人心中一个解不开的结。
  在《水调歌头》中,苏轼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对于琼楼难登的感慨也是暗示了他无法置身朝中,为国效力的无奈与痛苦。虽然苏轼为人以达观闻名,其词也以豪放著称,但是文人的心态意象都是复杂的,他不可能完完全全的旷达,我们总能在他的作品中看出他掩藏在豪放下的含蓄,在旷达中流露出的悲戚。“九死南荒吾不恨,此游奇绝冠平生。”佛老思想让苏轼能够解脱困境,超脱自我,这正是苏轼能够在悲戚之中找到以旷达来解脱释放情感的方式,这种独特的表现特色,让苏轼的诗词耐人寻味,经久不衰。
  在《自题金山画像》中,他自嘲般地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是苏轼磨炼心性之所,虽然条件恶劣,却让他真正反思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从自我的恐惧与放纵,到本我的接受,沉静,再到超我的旷达潇洒与反思,关心自己的悲苦更关心人民的悲苦,都无不令人动容。
  三、总结
  其实,苏轼就是既有超然自适,宠辱不惊,不同流合污的旷达心态但却又希望为君王所任用,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因此不断感伤、苦闷又不旷达的心态。但是东坡会常常强做慰藉,去追求旷达。他就是这样一个真实的、坦诚的性情中人。他的前后赤壁赋就是一篇是旷达安稳,而另一篇则透露着隐隐的悲戚。小妾朝云所说他的满腹的不合时宜都是他在经历宦海沉浮,阅尽人间百态之中思想的不断矛盾、冲突但却又不断升华而产生的结果。
  正是苏东坡的于旷达之中隐藏着悲戚这种真实的情感,让他为历代的读者所亲近,所喜爱,因为人们在他的身上也看到了自己生活中的影子。同时,他的处世态度为人们提供了于逆境中超然旷达榜样,使他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闪耀的明星。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苏东坡传[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2]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其他文献
摘 要:系列电影的产生是电影工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的产物,是从市场利益出发而形成的新的影视创作规律。系列电影的创作需要准确把握其中叙事元素的继承与发展,尤其体现在创作者对于不同影视作品中时间跨度、空间表现以及因果逻辑的平衡,以及对于母题创新、类型丰富以及美术视觉的探索。  关键词:系列电影;叙事元素;《玩具总动员》  作者简介:闫琨骜(1998.3-),男,汉族,河北保定人,本科在读,现就读于中国传
摘 要:《左传》关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刻画,成绩斐然。寥寥数语,便把人物的个性和重要信息嵌入其中。仔细推敲,就能够比较全面地把握事情的来龙去脉,人物形象也能跃然纸上。一直以来,对于“春秋五霸”都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那么秦穆公究竟是“五霸”之一还是偏霸呢?本文将从《左传》中描写的秦穆公这个人物入手,分析他
摘 要:近些年,“文创”受到人们的热切关注,北京故宫博物院从默默无闻到如今的炙手可热,是其看清了文创产品背后的审美转型,汲取传统文化与时代特点,创造出符合大众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高效广泛地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文创;审美转型;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02  一、引言  说到“文创”,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
摘 要:沈从文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赫赫有名的作家,一生著作繁多,其文学成就主要集中于小说作品,其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深化了作者的文化追求与思索。“神性”是沈从文极力推崇和书写的艺术精神,也是沈从文小说生命意识范畴的一个重要支柱。通过对“神性”生命的抒写,阐释其小说的神性之美,挖掘其对理想“人性”的建构。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作品;神性;美  作者简介:朱建宏(1979-),男,甘肃临
今天是七夕,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情人节。母亲虽然不甚识字,但小时候,母亲不知讲过多少遍牛郎织女的故事,至今耳熟能详,深深地印刻在记忆里,流淌在血脉里。  相传,每年阴历的七月七日这一天人间不见了喜鹊的踪影,它们相约飞到天河岸边,用嘴衔来树枝,齐心协力在天河上架起一座桥,好让隔河相望而不能相见,等待了一年之久,备受离别之苦的牛郎织女这对苦难的情侣,在鹊桥相会,诉说相思之情,享受团聚的喜悦。鹊桥因此
摘 要: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从性别角度对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研究,萧红的女性主义创作通过其独特的身体叙事方法再现了底层女性被压抑被损害的真实面貌,颠覆了男权文化中的女性形象,体现了萧红在民族话语大背景下对于女性个体生命的关注,对男权中心文化的消解与批判。  关键词:《生死场》;女性形象;女性主义  作者简介:庞婧(1993.4-),女,汉族,河北沧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
朦胧的雨  一下雨,世界就朦胧了起来,不那么清晰了,除了眼睛,别的感官似乎都变得更加的灵敏起来。我嗅到泥土的气息,混合着腐败的味道,还杂糅着令人作呕的汗臭,飘散在城市一角的空气里。它在给我诉说一个故事,有关一位在工地上辛劳的搬着沉重的钢筋的老汉的亲身经历,他蹒跚的步伐似乎讲述着他不想提及的过往岁月,或许,还有从年少懵懂至今,依然坎坷的情爱之路。那故事,一定很感人肺腑吧!  我听见高跟鞋的哒哒声,并
摘 要:中国著名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英译本在译入语市场的接受度和欢迎度很高,本文以英译本的隐喻翻译为视角,以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为策略,尝试探索译者如何翻译隐喻,从而探讨译者的翻译思想及其启发意义。  关键词:《尘埃落定》;隐喻翻译;交际翻译;葛浩文夫妇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0-02  长篇小说《尘埃落定》于20世纪末
摘 要:吴伯箫《灯笼》所表达的情感是局限在书斋中的作者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抒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乡土的眷恋,同时交织着对革命的热忱和浪漫憧憬的态度体验,具体表现为眷恋怀念幼时故乡的柔情与投身沙场、憧憬革命的热血豪情相互交织。从结构和风格出发探寻其“表达特色”,作者利用时空架构营造出古今、虚实交织的多元世界,使文章结构灵活多变;通过对事件、画面、词句进行分析,文章呈现为古朴悠远、含蓄隽永和雄浑豪壮的风
鱼越鸟飞躲避忙,  百花拥簇原为王。  靥笑春桃羞西子,  枝偕夏柳愧王嫱。  相逢仅存魂一缕,  别离涌动诗千行。  只身靜待无眠夜,  背倚栏杆数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