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鸢凌空去,春风如可托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lu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筝艺人张保成,居于南京市军农路,这里满眼是破旧的老楼、幽深的巷道,不见繁华都市的气息,这很符合人们对民间手工艺的印象。这是南京老手工的聚集地:捏面雕的、剪纸的、雕玉器的……每一个房间都是一个单独的工作室,由一位民间艺人坐镇,成为南京老手艺的大本营。而我们要寻找的风筝艺人张保成,就是其中一员。一个人,一房间,一个自己的工作室,他坚守着一门老手艺的同时,也追寻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亦如元代谢宗可所言:“一番春事一番空,放却风筝逐断蓬,博得飞翔纤指上,逞将声势半天中。”
  京城沙燕栖金陵
  工作室门虚掩,一个人佝偻着背面对着窗劈竹篾。当我走进门后,佝偻着的身影转过身来,让我大吃一惊——劈竹篾的不是满脸皱纹的老者,而是容光焕发的年轻人。看出了我的惊讶,张保成反到开起玩笑:“不是我长得年轻,我本来就年轻。只因为我做这老行当,大伙儿就一直把我当老人!”
  “可谁说扎风筝只是老年人才能做的把戏呢?在我老家潍坊,我刚开始走路,就开始跟着大人学劈竹篾了!”8年前,南京举办了一次全国性的风筝节,那时,还在潍坊风筝研究所工作的张保成来到了南京。张保成不是为了赶风筝节的热闹,而只是为了借这机会,研究一下南京本地风筝。作为风筝研究学者,张保成深知南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在全国的风筝流派中,有一种名叫“北京沙燕儿”的风筝,在北方影响极大。“沙燕儿”被冠以“北京”之名,影响了整个北方的风筝。却鲜有人知道,“沙燕儿”起源于南京——南京是曹雪芹从小生活的地方,曹雪芹自幼喜欢扎、放风筝。到北京之后,曹雪芹拿南京的风筝和北京的对比,写了本《南鹞北鸢考工志》,介绍风筝的制造、彩绘和放飞方法,而“沙燕儿”就是从那时开始在北京流传。张保成来南京,只是为了给北方“沙燕儿”寻根。
  但来南京之后,张保成却发现,南京非但没有古老“沙燕儿”的踪迹,历史上有名的“金陵纸鸢”流派也已不见踪影。风筝节上,这产生过“曹氏风筝”的地方,天空中漫天飞舞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风筝。于是,在张保成心里,有一个想法开始萌动:“到南京,做南京风格的风筝!”
  心动后就行动,第二年,张保成就辞去潍坊风筝研究所的工作,只身一人来到南京,在南京夫子庙附近成立了一家名为“南京鸢都绝艺坊”的工作室。
  十年一剑终成器
  中国的风筝已有2000多年历史。从传统的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在漫长的岁月里,祖先不仅创造出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它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不过,风筝虽然流派纷呈,但是每一种风筝流派,工艺不外乎扎、画、糊、放。想要做“南京风格的风筝”,那就要首先练好基本工。来南京以前,张保成过的是学院派生活,更多的是从事理论研究。来南京后,张保成开始实战。
  做风筝第一步是扎骨架。自墨翟削木制木鸟为风筝,鲁班以竹代木改进风筝后,2000多年来,竹子就成为了风筝的骨骼。每一个风筝艺人,制作风筝,都是从选择竹子开始的。竹子一般要选用竹节长,竹肉厚的毛竹。竹子砍下来后不能立即用,要晾干一年,等到竹材不脆不霉,无虫蛀、韧性强时,就开始劈篾。
  张保成正要做一个6寸长的“沙燕儿”。他先在纸版上用尺子画出“沙燕儿”的轮廓,“这是风筝的骨架,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用铅笔在竹篾上按长、宽、厚度,对称部分的经纬度”。标识做好后,张保成用美工刀在标识处截断竹篾。刮去篾上表面的青皮,刮平下表面竹黄上的纹理,剔除疤节后,点燃了一只酒精灯。做过标记的地方,在竹黄处烘烤几秒钟后,把竹篾取下,轻轻弯曲。等待竹篾开始出现弧度后,又把竹篾放在酒精灯上烘烤,反复几次之后,张保成把竹篾往纸板上一靠,不知不觉,“沙燕儿”的一只翅膀骨架已经搭好。接下来,要把“沙燕儿”的各个“器官”用棉线对称绑扎好。
  风筝上天,是一门平衡的艺术,最难的是风筝两边要完全对称。两只翅膀,大小、形状、重量要完全一样,不然风筝不能保持平衡,就不能上天。在学会“扎”的基本功后,才开始进入下一个环节——“画”。这时“金陵纸鸢”才开始由理论转为实践。
  张保成的工作室中,挂着一张名叫“孙悟空”的“金陵纸鸢”。张保成说,直到“糊”成了这个风筝,他“做南京风格的风筝”的心愿才达成。“孙悟空”的骨架只是普通的竹子做成,之所以说它是“南京风格”,是因为“画”的技法,采用的年画的图案,是明清时的风格。而年画上的图案,是用雕版印刷术印刷而成。
  “你看‘孙悟空’身上这缤纷的色彩,是桃花坞独特的‘套版’工艺层层上色而成……”张保成说起自己的风筝时,眉飞色舞,就如时武侠小说中的剑痴十年磨一剑,终成倚天屠龙。
  纸鸢跋扈挟风鸣
  如果把风筝流派比作武林,那么潍坊无疑站在华山之巅,作为一个“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筝”的风筝艺人,离开风筝之都来到风筝界的“老少边穷”地区南京,无疑是自废武功。诚然,张保成到南京来立志“做南京风格的风格”时,有开宗立派的豪情,但是很快,他就遭遇了冰冷的现实。在潍坊历史上,甚至有不少知名画家也参与风筝的绘制乃至设计制作,使潍坊风筝中出现了十分考究的精品。当然,这些精品,一般人玩不起也买不起,而买这些风筝的有钱人,往往提出要求,向艺人订作,这就是那句流传下来的谚语所说的情况“七分主人三分匠”。另外,在新旧朝代更换期间,一些宫廷风筝艺人流落民间,也促进了艺匠派风筝的发展和提高,使其带有宫廷风筝庄重、华贵的特点。传统艺匠派对潍坊风筝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它使潍坊风筝从一般的玩具,上升为有价值的工艺品,成为潍坊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南京,潍坊风筝在人们的印象中只停留在字面上。
  最初,张保成在开风筝工坊,却很快歇业,不是张保成学艺不精,而是他的风筝独树一帜。小到薄如蝉翼、不足1克的蝴蝶风筝;大到100多米长,做一个龙头就要一个星期的“龙头蜈蚣”;抑或是与时俱进、为南京青奥会制作,迎得满堂喝彩的“青奥龙”……张保成为风筝煞费苦心,但是最终无一例外都是落得叫好不叫座的处境。
  因为,南京的风筝市场就那么大,而且,很多风筝爱好者的喜好,完全不符合他认同的传统意义上的风筝。在张保成眼中,风筝工艺“扎、画、糊、放”缺一不可,是工艺美术与体育运动合体。但如今市面上的很多风筝却偷工减料。让风筝的概念“精神分裂”:“有的现代风筝,不讲究画功,随便糊一块布料就敢上天;有的风筝只求装饰,可以出来见人,但是不能上天见风。”有“风筝洁癖”的张保成,只做自己认为的传统意义上的风筝。
  全力以赴地做风筝,在最繁华的地方开店也养不活自己,那就退守到偏僻的创业园中,白天熙来攘往,吆喝卖云锦礼物做营生,晚上则延续着千百年来风筝艺人“扎、画、糊、放”的工艺,做着最传统的风筝。
  “工艺是传统的,但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在设计环节,可以尝试着用CAD绘图;在销售时可以尝试网络营销;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不能为了向顾客抛媚眼,就让风筝变得为了飞而飞,或者为了好看而不能飞,如果为了做风筝而做风筝,那风筝飞起来也不快乐!”一个6寸长的“沙燕儿”,张保成用了两个钟头做完后,迫不及待地到院子里试飞。
  寒流刚刚散去,树梢上还点缀着几点残雪,人们都猫在家里,紧闭了门窗,调高了空调“只把暖气当暖春”。而风筝艺人张保成却迫不及待地捧着冬天扎好的各式风筝,走到肃杀的街道上。他首先举起右手感知到风向后,一只手拉着丝线,一只手把风筝高高举起,迈开双腿迎着料峭的春风奔跑。就像一只老鹰,带着一群刚孵出的雏鹰开始练翅。在张保成看来,春天不是在空调房里等来的,而是被风筝唤醒的。他从风筝之乡潍坊千里迢迢来到南京,就是为了第一时间把这竹扎纸糊的精灵放上天,提醒每一个人:又到风筝飞天时,又是一年春来早。
其他文献
村上春树作为日本当代畅销作家之一,其作品从人物到情节都渗透着浓郁的死亡气息。村上春树对于死亡意象的钟爱与日本传统文化中的死亡崇拜情结不无关系。同时,村上春树从小受到
葛立方,字常之,南宋诗人。作诗话《韵语阳秋》评论了自汉魏至宋代的诗歌作品,兼及诗人佚事、用事考证等,也包含了风俗地理、书画歌舞、花鸟鱼虫等方面资料。在现在尚较完整流传的
经过不懈努力和层层筛选,笔者有幸在南通市高中英语优秀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此次优课评比的课题是“Antarctica”。由于是限时备课,所以准备时间非常有限。要在短时间内把控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和日本都有一个“新感觉派”团体存在,它们积极吸收包括超现实主义、结构派、未来派等在内的外来新兴文艺思想,新感觉派作家聚居于都市,追求与以往写作方式
进口汽车火花塞失效后,如用国产件代替,则应根据安装尺寸及火花塞的冷热型来正确选用.即在火花塞螺纹直径和螺距一致的前提下,选用与原火花塞热值相同的火花塞,或比原来的热
唐诗作为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塔尖上的明珠,同时作为世界文学遗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西传的历史发轫于16世纪来华的法国传教士,而英国的英译唐诗起步则相对较晚。阿瑟·韦利是20世
贾蔼力:2015年4月,中国香港苏富比春拍,贾蔼力油画作品《早安,世界》以11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刷新了他个人作品的成交纪录。36岁的贾蔼力持续制造着艺术市场的话题。然而,无论
利用半波傅里叶算法计算的差流基波幅值与绝对门槛值相比较来鉴别励磁涌流和内部故障电流,存在定值整定困难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改进算法,利用全波和半波傅里叶算法计算的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