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教课评价初探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h07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随着电教设备的逐渐普及,电教课不断增多,如何评价电教课是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本文从评价原则上作了一些初步探讨,认为可从电教媒体的选用、电教媒体的操作和使用效果上来进行价。
  【关键词】:电教媒体 选用 操作 效果
  
  去年参加学校教学比武评课时出现了电教课评价有争议的现象,有的教师认为用多媒体多的分应高一些,有些认为课件漂亮的分应多一些,有些认为应主要看教学效果。随着电教设备的逐渐普及,电教课的逐渐增多,而学校的课程评价体系没有相应地改变,导致电教课评价不一的现象也许很多学校都遇到了或将遇到。应怎样评价一节电教课呢?笔者从评价原则上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电教媒体的选用
  
  电教媒体的选择应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策略、电教媒体的特性和经济性等因素,还要注意多种电教媒体的优化组合,不能片面地认为媒体越多越好,越先进越好。
  
  1、电教媒体的选择是否顾及学生的各项特征
  贝罗的传播理论中影响受播者接受的因素有:① 传播技术:指受播者对信息的理解技术,包括听,读技能等;② 态度:指受播者对信息内容的喜爱,厌恶等表现;③ 知识:指受播者原有知识水平是否能接受传播者所传递的知识;④ 社会背景:指受播者在社会上的地位,威望与影响;⑤ 文化:指受播者的文化背景,学历和经历。因此要想得到最好效果必须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各项特征。
  例如: 因年龄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就有差别。日本的研究中有这样一个实例:12岁以下的学生,对画面的某一部位特别感兴趣,而较年长的学生则关注图象的整体内容。成人阅读有图象辅助的文章,对内容的记忆就优于阅读只有文字的文章。
  
  2、电教媒体的选择是否考虑了经济性原则
  美国传播学家施兰姆(Wilber Schramm或译称宣伟伯)提出的决定媒体选择几率的公式,是选择媒体的理论依据。公式表示为: P=V/C,P——媒体选择的几率 ,V——教学功效,C——成本(包括物质的价值和使用者付出的精力、心血等)。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低代价,高功能,即成本越低越好,效能越高越好。如果有两种媒体,其功效相同,我们应该选择代价小的媒体;如果需付出的代价相同,我们就应该选择多功能的媒体。
  代价包括制作媒体所需的费用(设备损耗,材料费用,人员开支等),以及所需付出的努力程度(如:安裝准备所需花费的时间,操作的难易程度,配套资料是否齐备,储存维护条件等)。各类教学媒体制作成本不同,根据经验大致可按下表判定。
  


  
  3、媒体软件的选用是否得当
  (1)所使用的教学软件的功能是否能充分发挥,其形、声、影、色等是否在教学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2)演插的画面清晰度怎样?画面大小能否被后排学生看清?
  (3)电教软件的使用是否紧密围绕教材来进行?
  (4)电教软件的选用在突破难点和突出重点上是否发挥特有的作用?
  (5)电教软件的选用有无自制?自制软件在本课教学中的作用如何?
  
  二、电教媒体的操作
  
  选择电教媒体的目的是为了在教学中加以运用,要提高教学效果,电教媒体运用的好坏是非常重要的。
  
  1、电教媒体的使用时间是否选择恰当
  中小学课堂教学媒体插播时间不宜太长。时间长了,学生易产生疲劳。而呈现时机则比较灵活,关键是教师要把握学生注意力在一堂课中的分布情况。根据研究,较好的媒体呈现时间段基本有两种情况,(1)在学生注意水平呈上升和保持阶段(上课后10—25分钟),提供视听信息,使学生单位时间内的接收信息的效益提高。(2)在学生注意力水平从低到中等水平上升(刚上课到上课后10分钟),或呈下降(上课30分钟—45分钟),此时呈现可提供新刺激,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在这两个波谷段的注意力水平相对提高,这样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2、电教媒体的操作是否正确
  操作正确与否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机器安放的位置是否适当?(2)有关教学软件的演示与播放是否适时? (3)教师的有关电教器材的操作是否熟练,有无错误?(4)演插的画面和教师的解说配合得是否妥当?(5)电教软件的演插与教师讲授是否彼此联系、互为作用?
  
  三、电教媒体的使用效果
  
  电教媒体的使用效果主要是看能否达到教学目标,解决重难点,其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培养创造力。具体可以看以下几方面: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高涨? 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成为学习的主体?⑶学生能否对所学的知识作到学懂、会用,知识巩固率是否高? ⑷学生的能力(表达、操作、阅读、分析、观察等)是否得到培养? ⑸非智力因素是否在教学中得到重视和培养?
  
  (作者单位:425300湖南省道县第五中学)
其他文献
优秀班主任具有精湛的班级工作艺术,班主任工作艺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教育契机术”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经常大量出现。仔细回味一下,教育契机至少有三个特点。(1)教育契机是不规则出现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2)教育契机对班主任而言,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3)教育契机是稍纵即失的。这三个特点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有敏锐的“眼”,善于发现;要有迅急的“手”,善于捕捉;要有睿智的“脑”,善于利用。一句话,
期刊
班主任是学校班级工作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学校目标管理的落实者。一个班级怎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和班风呢?那就需要班主任倾注爱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发展潜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只有这样,各种教育措施才能产生效果。其根本出发点就是让学生积极适应学習,适应生活,适应人际交往,适应身体变化,达到会学习、会交往、会生活、会做人,成为有着健全人格的人的目的。下面就几年来的班主任工作实践,谈谈
期刊
合作教育学认为,要使学生学得好,关键在于:使学生乐学,使他们体会成功,进步和发展的喜悦,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而要作到这一点,必须在快乐、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中进行。 良好的合作氛围,能让每一名学生体验到合作的乐趣,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品味到成功的喜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民族精神、团队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必须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死读书学生改变读死书的学习方式。老师应该
期刊
[摘要]: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实施者,在构建和谐班级体过程中要发挥重要作用,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认识,树立威望,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要有爱心和耐心,要注重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才能建立和谐的班级体。  [关键词]:班主任 和谐班级体 人本理念 爱心与耐心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潮中,班级管理也要力求和谐化,只有和谐团结的班级体,才有凝聚力,才能确保
期刊
隨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教研愈来愈受到关注,这是课改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深化课改的内在动力。课程改革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校本课程的组织实施是否成功。那么如何开展校本课程呢?下面谈谈笔者肤浅的看法:    一、什么是课本教程    课本教程即是以学校为主体开发或选用的课程。详细地说,校本课程是由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校外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
期刊
教师对待后进生的态度,是师生关系优劣的一个显著标志。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应从多给后进生“一点爱”入手。  1、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后进生通常是指那些在学业或思想品德等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因为后进,他们有自卑感,因此更需要得到老师的理解与尊重,要多给他们关怀和帮助。  2、多一点信任和支持。有的后進生在各方面表现都比较差,缺点比较多。他们经常挨批评,遭遇到的是冷眼光。教育转化他们,教师要信任他们,使
期刊
班主任的工作对象是有情感、有思想的活生生的学生,他们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特有的个性,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文化环境的差异,又决定了他们面临的难题和困惑存在巨大的差异,这就造成了班主任工作的复杂性。教育是一个需要时间的社会活动,任何教育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即使在短期内可以看到一定变化,但最终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巩固、完善,特别是对学生的不良习惯的矫正和消极思想的转变工作,这又
期刊
后进生,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难啃的“骨头”。其往往学习兴趣不足,违纪现象频繁,心性淡漠古怪,或许自卑,或许狂傲,逆反情绪很强。 教育这类学生,依我浅见,还是得抓住—些看不上眼的细节进行教育,以父母般的温情去感化他,以小见大而动之以情。这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察其状    后进生的行为往往有别于一般,其个别间也有很大的差异。这些行为都很刺眼,但不能怒制其行,而应静察其状,以静制动。
期刊
班主任与后进生个别谈話,是教育转化后进生的一条重要途径。班主任只有以真诚、热情的态度、巧妙娴熟的机制,用心用情,有礼有节地进行个别谈话,才能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    一、与后进生谈话要抓住思想契机    从后进生思想行为的表现看,班主任的谈话契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兴趣点。班主任应抓住学生的内心活动心理,找到学生感兴趣的谈话焦点。2、荣誉点。也就是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多加表扬,使其树立信心。
期刊
【摘要】教师的教学方法往往直接响学生的学习方法,我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以有利于学生学习及发展为原则,积极探索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根据对平时教学的总结,归纳出五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法并加以阐述。  【关键词】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同步教学法 示范教学法 任务式教学法 探索教学法。     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教学的不断深入,其教学从不规范到基本规范,教学方法从无到有,教学模式从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