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请家长”

来源 :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LoverQ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长只有与老师这个“大夫”,齐心协力地为孩子“消炎杀菌”,孩子思想或行为上的“病”才能早日“痊愈”。
  一位老师朋友私下向我抱怨,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行为出现问题,她喜欢“请家长”来解决问题,家长却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借口拖延到学校的时间,甚至有的學生父亲将去学校见老师的事推给母亲,母亲又推给公婆,年迈的老人好不容易来到学校,却对孩子的情况一问三不知,既起不到管教孩子的目的,还会让孩子变得有恃无恐,本来是出于为孩子着想的“请家长”,却费力不讨好,家长和孩子都不领情,甚至会加深老师与家长、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误会和矛盾,使老师陷入尴尬与无奈的境地。可是,如果老师对学生的行为听之任之,又有悖于师德,我的这位老师朋友因此感到很头疼。
  相信这个情况不是个例,而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不由得让我想起电影《大师兄》中的情节,该片的主人公是一名叫陈侠的老师,也是一个遇到问题学生,喜欢和家长沟通的老师。举个例子来说,陈老师班上有一对孪生兄弟关启程和关启贤,母亲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丢下他们走了,父亲因此而一蹶不振,整日用酒精来麻痹自己,从不关心两个儿子,两兄弟因此自暴自弃,一个整天就知道打游戏,另一个因为注意力存在缺陷而导致成绩很差。陈侠去见两兄弟酗酒的父亲,真诚地劝说他到戒酒中心戒酒,然后再邀请两兄弟及班上的同学去戒酒中心采访,借这个契机,让父亲说出埋藏在心底多年的忏悔,两兄弟最后原谅了父亲,并和父亲抱头痛哭,他们和父亲的心结解开了,在学校的表现也变好了。
  影片中的例子,并不全是艺术的虚构和渲染,而是反映出一个道理: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这个时候,老师一味地纠正孩子的行为偏差,是远远不够的,而要先从各个方面了解这个学生的家庭背景与各方面情况,在掌握基本信息后,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家长的苦衷和难处,然后有针对性地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当然,这个过程也许有些漫长,这就需要老师讲究一些策略和技巧,让家长觉得,老师这么做不是多此一举,而是真心出于关爱学生的目的,同时也可以改善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当家长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积极地配合老师,对于孩子的教育,自然就成功了一大半。
  当然,现在的家长生活和工作压力非常大,如何采取得当的方式,既达到“请家长”的目的,又不招致家长的反感,也需要老师在尊重家长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以征求意见的方式将“请家长”的时间和地点交待清楚,如果家长的时间确实不允许,老师不妨去家访,这样才能保证“请家长”的效果。
  刚才说了老师应该采取的策略,那么家长面对老师“请家长”,应该注意什么呢?
  首先,家长不应该把“被请”当成一种思想或精神负担,而应该觉得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哪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被老师请过家长呢?不妨换一个角度想一想,老师请家长去学校面谈,既是相信家长有教育好孩子的能力,又是相信孩子有改正错误的可能。有的家长在单位叱咤风云,在学校面对老师时,却不知所措,其实大可不必,家长可以把“请家长”,当成孩子“生病了”,只有与老师这个“大夫”齐心协力为孩子“消炎杀菌”,孩子思想或行为上的“病”才能早日“痊愈”。因此,无论老师向家长反映孩子哪方面的问题,无论老师怎么说,家长的心态一定要平和,一定要这么想:孩子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别人家的孩子也同样会有。从情绪上,首先要战胜和克服对老师威严的恐惧,这样,孩子的问题就不会显得那么“不可饶恕”,家长也就不会有“为什么只有我家的孩子才这么调皮捣蛋、难以管教”的想法了。
  其次,家长应向老师全面了解孩子在校的综合表现。家长的眼睛切莫只盯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而应该关注孩子的学习态度、体育锻炼、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等方面,并且要把孩子在家的表现及时反馈给老师。
  第三,作为家长一定要充分信任老师,并且充分肯定老师的工作和教育成果。当家长给予老师积极的支持和赞同时,也能让老师对家长和孩子的印象更深、更好。只有家长和老师“友好结盟”,孩子才能充分感受到家长和老师两方面的权威,才不会尊重一方,而不把另一方放在眼里。
  第四,家长回到家后,不要急于对孩子进行责罚或打骂,而应该心平气和地找孩子了解情况,然后区别对待。对孩子做的不对的地方,要想出对策和方法,不能一味地要求孩子“必须如何去做”,而是告诉孩子“如何做才会变得更好”;如果孩子的错误是无心的,或者是有苦衷的,甚至可能是个误会,家长一定要第一时间跟老师说明情况,解开老师和孩子之间的心结,但同时要注意方式方法,既不要指责老师,又不能让孩子得理不饶人。
  第五,家长应该积极反思自己有哪些行为偏差,这些错误行为是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孩子,或在不知不觉间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坏榜样。家长要勇于检讨自己,并且用实际行动给孩子树立“家长也是人,也会有错误,但家长错了也能主动认错、积极改正”的正面形象,这样,孩子才能对家长心服口服,才能在家长的带动下与过去的自己告别。
  当然,“请家长”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家长跟老师谈过孩子的情况后,并不是万事大吉了,而应该继续和老师保持联系,及时将督促孩子改正的情况或对孩子采取了哪些教育方法及时反馈给老师,让老师加以监督或指导,这样才是对孩子负责,也才能不辜负老师的良苦用心。
  “请家长”并不可怕,只要老师和家长秉承“一切为了孩子”的理念,共同面对、互相理解、彼此尊重,就能达成携手把孩子教育好的共识,促进家校联系和沟通,拉近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让家长感受到老师的责任心,使对孩子的关爱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延伸……
  (责编 刘国栋)
其他文献
在家庭教育中,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家长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如果家长的说话方式不对,孩子就不爱听,不肯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所以,跟孩子说话也很有讲究.以
期刊
在适当的时机,用最轻松自然的方式,一两句话或简单的一个动作,不着痕迹地给孩子一些启发,让孩子自己从中领悟,必然会有所得。  儿子六七岁时,有次带他出门,不料却下起了大雨。我招了五六次手,好不容易拦到了一辆出租车。  上了车后,我对儿子说:“若不是司机伯伯慈悲停下来载我们,我們就会被淋成落汤鸡了。”从此,无论何时坐出租车,孩子下车时都不会忘记向司机道谢。  又有一次,我和儿子为了买一瓶玻璃罐装的酱油
期刊
他们有强壮的身躯,他们有熟练的技术,他们常年在灯光昏暗、烟雾弥漫、酷热难当的简陋作坊里和铁水、黑砂打交道。做砂型、浇铁水、开大炉、抬工件,再到车、镗、铣、刨、漆。
尽快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和性格非常必要。  孩子如果出现寻衅、脏话、违抗、撒谎,其至偷窃之类的行为,会使家长们感到烦恼和困惑。了解这些问题的症结所在,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对尽快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是非常必要的。  对待寻衅行为  孩子有时会寻衅惹事,但父母对孩子偶然出现的拳打脚踢现象不必多虑,要及时制止和处理,否则会发展成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过度的寻衅
期刊
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为父母,必须清楚和了解自己孩子的气质特点,这样才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日常生活中,常听有些孩子的父母说,“我的孩子特别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的孩子整天坐不住,爱说爱动。”“我的孩子特别‘肉’,做什么事都是慢腾腾的。”“我的孩子特别小心眼儿,话说重一点儿他就受不了。”  孩子们的上述不同表现,在心理学上分别属于不同的气质
期刊
根据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总体要求,广播电视媒体,一方面承担着繁荣和发展广播影视事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任,一方面还必须在竞
儿子上小学三年级,在班里是中队长,考试都在前五名以内,学习上不怎么讓我操心,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和想象。  每天放学后,我都会和儿子一起预习功课,写生字、画画、弹电子琴,还要把数学课后面的作业题通通做一遍,这样他就会很容易理解和消化新课程,不至于课堂上听老师讲解时稀里糊涂了。给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讲醋是什么滋味,不如让他试探着去闻,然后再小口地喝一点效果好。  他喜欢数学,我经常买来许多数学趣味题和他
期刊
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比别人慢半拍一点儿也不可怕。人生赛道很长,可以慢慢超车,但如果一起步就累倒了,直接躺在起跑线上起不来了,这才可怕。  孩子上一年级前需要报学前班吗?小学阶段有必要上补习班吗?兴趣班会耽误孩子学业吗?陪孩子写作业,你是不是又被气得够呛?这些问题如果困扰着你,那么,请听听心理专家的建议。  不上学前班行不行?  一般来讲,刚上一年级,入学年龄月份小的孩子比年龄月份大的孩子能力稍弱;没
期刊
每个人都是平凡人,这个平凡的世界是由千千万万的平凡人创造的。神童只是昙花一现,童年值得永远怀念!能否成名成家,除了努力奋斗之外,还要靠天时地利人和。  我出生在大山深处的一条老街上,那条老街叫吹角老街。每年寒暑假,我都会带儿子去吹角老街玩。吹角老街是我的故乡,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那里有我童年的故事,那里有我最美的乡愁。  记得儿子读幼儿园大班时的那个寒假,他和我一起回到了吹角老街。一个中年妇女逗儿
期刊
知道事情真相后,我眼眶一热,泪珠滚落下来。为了我能够考上大学,父亲可谓绞尽脑汁,用心良苦啊!  这是几年前的事了。  连续两年的高考,我都以几分之差名落孙山,当我第三次怀揣父亲给我的学费走进县一中复读班时,像一只战败的公鸡,耷拉着脑袋,一点斗志也没有。  在学校里,我情绪低落。假如这次我还考不上大学,我的大学梦就彻底破灭了。由于我想得太多,脑袋就像灌了铅,每日神志不清,无精打采。就这样,浑浑噩噩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