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ht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以及国家对教育的大力投入,现如今我国农村学校大大优化了育人环境,多媒体技术已经走进农村学校的课堂,在物理教学中已经发挥了独特作用,在实践中收到良好的成效。在此,笔者谈谈在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中使用多媒体的一些感受。
  1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物理现象,变抽象为直观,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有许多物理情景,学生难以想象。如在讲摩擦起电的原因时,由于物质的组成及原子、分子的结构这部分内容化学放在了后面,这就给物理教学造成困难。这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钠、镁、氯、炭等原子的结构,然后介绍核外电子的排布,让学生明白最外层是8个电子的为稳定结构,如果外层小于4个电子的就不稳定而容易失去,大于4个的也不稳定而容易得到,从而分析到不同的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摩擦时束缚电子能力强的就得电子带负电,束缚电子能力弱的就失去电子带正电。这就降低了难度,使学生容易理解。
  再比如条形磁体、蹄形磁体的磁场,电磁感应以及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等,只能通过分析现象,归纳、推理总结得出结论,达不到预定的目的。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些抽象的现象模拟出来,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容易理解,这样就摆脱这些认识的障碍,走出误区。
  2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微小的物体放大,增加直观性,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教学仪器和进行实验操作的技能
  在讲电学实验时,电路的连接是关键。由于初学,学生对电路的连接是一点儿不懂,教师在实验台上做示范,下边只有前排学生能看到,后边的学生就看热闹,这就造成教师演示实验只成了前面学生的专利,照顾不到大多数学生,到了自己动手做实验就不知道摸什么。最后,整个实验课秩序混乱,没完成任务就下课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形成恶性循环。多数学生以后再也不想上实验课,对实验产生畏惧感,对物理也充满恐惧。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实物投影讲解,使每位学生都能看清楚电路元件以及它们的连接方法,学生看得认真,听得出神,学得更快,一节课下来,轻轻松松就完成任务,效果非常好。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了知识,还增强了实验技能。
  再如,在讲电流表、电压表、电能表、万用表使用时,由于仪器本身很小,在示范时可见度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笔者在讲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几块表的读数、操作过程制成幻灯片打到屏幕上,让每位学生都能看到、练到,这样不仅增大练习量,还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效果很好。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物理的自信心。
  3 利用多媒体课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课堂生动活泼
  中学生十四五岁,花一样的年龄,正处于好动、好玩时期,自制力比较差,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还是靠兴趣维持的。如果教师上课还是一支粉笔、一本书,按照传统的“填鸭式”讲课,他们对物理的感觉就会枯燥无味。这样没有了学习兴趣就没有了动力,更没有学习目标,课堂效果可想而知。如果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下载一些与课堂有关的视频,采用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方式,就会适应学生的要求,较大地激发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电流这个概念时,笔者先播放了些迁安美丽的夜景,灯光闪烁,景色迷人,学生完全被课件动画中的各种场面所吸引。笔者顺势问道:这些灯光时亮时暗,为什么?学生很容易说出是因为电流不同。笔者就引出这节课的主题:电流。然后又让学生看一段关于水流课件,笔者又放了电流的课件并做了对比,让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明白电流似水流也会有大小,清楚了电流的概念,从而很好地理解了电流。
  4 应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物理过程,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利用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资源,展现复杂的物理过程,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理解动态的物理过程,形象地建立起相应的物理过程。这样一方面能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去消化当前所学的知识,从而实现对知识框架建构;另一方面能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更有利于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如在讲电磁感应时,演示感应电流产生的过程,利用实验室的器材进行实际操作会很难成功,笔者就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效果很好。尤其是分析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1)闭合电路;2)部分导体;3)切割磁感线运动。学生兴趣高涨,提出不少有价值的问题。如切割磁感线时必须正切,斜着切可以么?如果导体不动,磁场动,也切割了磁感线,能产生电流么?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等。更令笔者吃惊的是,有学生问如果是整个闭合电路切割磁感线,为什么没电流产生?这让笔者感到茫然,要解释,用现有的知识解释不透,只好把这个问题压下,说了句:带着这些问题进入高中,你就会有更多的发现。
  5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切实解决课时矛盾
  现在随着中考科目增多,学生作业繁重,真可谓“时间紧,任务重”。以前那种搞题海战术来提高教学成绩的方法已经被历史的车轮所淘汰,所以必须向45分钟要效益,必须通过优化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来提高教学成绩。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切实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把重点的内容、题型、实验通过网络搜索下载一些课件,整理归类,课上重点练习。
  利用多媒体课件还能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教学中如果发现学生忘了或是没理解一些实验或规律,教师随时播放课件讲解理论知识或演示实验步骤,指导学生学习或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这样,学生既能学习到理论知识,又掌握了实践操作技能;既能做到省时,又能做到高效,课时矛盾也就迎刃而解。
  例如,复习温度、热量、内能三者的关系:在没有做功的情况下,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一定增加,但温度不一定升高;放出热量,内能一定减小,但温度不一定降低。学生对此理解非常吃力,笔者给学生也举了例子: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内能增加,但温度不变;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内能减少,但温度不变。笔者说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理解,而年年考试涉及这个问题,学生的丢分率很高。笔者经过考虑,直接播放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课件,让学生自己找出晶体熔化和凝固规律,然后应用到这个地方。他们恍然大悟,豁然开朗,说了句“原来如此”,脸上终于露出笑容。
  多媒体在教学中确实带来方便,丰富了教学手段,但是它不是万能的,不能以动画取代实验、鼠标代替粉笔。更不能为省事,该操作的实验不做,用计算机包办,这样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动手能力。再有,应该注意使用计算机的时间,它只是辅助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如果从头到尾放幻灯片,不精心设计,学生是不可能学得很好的。
  随着社会发展,教学手段不断完善,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物理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利用多媒体,让它在物理课堂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邵青.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受到冲击,高速发展的时代呼唤新型的作文教学模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技术,扩展语文学习环境。”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当中,笔者对信息技术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有了一些收获。  1 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帮助学生积累   写作素材  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
查新咨询与信息检索是为科研管理服务的一项内容,我们从1990年开始开展这项工作。经过6年来的实践,在查新检索三个综合课题96分项的研究项目和进行58项课题的信息检索服务中,
消毒法规和专业知识培训要在不影响正常的医疗秩序的情况下进行,我们在时间、形式、内容上采取了如下做法。 在时间上,每1~2年要求辖区内的医疗卫生单位选派一定数量的医务人
对钢板拱型储存设施拱脚节点上,采用聚氨酯涂膜防水新工艺。现场施工,涂布固化形成柔软,耐水,抗裂,防腐,不老化,富有弹性的整体防水层,实战证明防水效果非常好。
不确定度是80年代以来,BIPM等国际组织建议并推广用来表述测量结果的可信赖程度的方法。目前,在物理实验中计算测量的不确定度尚属尝试阶段,对不确定度的A类分量与B类分量的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着眼于这个总目标。作为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管理工作的直接组织者—
经过这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笔者发现,现在学生的实际情况具有以下特征:1)由于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学习过程比较枯燥,而且教材上编排的某些教学内容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去甚远,往往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2)探究学习的课堂是自由的动态课堂,而信息技术课与语文数学等文化课相比,缺少一定的“威慑力”,因此在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时,教师也要合理地加以调控;3)少部分学生家中有电脑,这些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较强,
德育教有对于体育工作来说,可以通过体育所特有的形式寓德育教育于体育锻炼过程之中。本文试对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问题予以探讨。
摘 要 目的:当前医学专业认证背景下研究医学生学习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提供一些对策建议。方法:以潍坊医学院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标准,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抽取12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多因素回归分析得主要影响因素为性别、预习复习习惯、实验技能教学比重、过度上网等。结论:加强学生管理,针对具体问题采取相应措施,积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
2013年9月16-17日,“敦育管理信息化·智慧校园建设研讨会”(第十三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