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字时代信息化的展示设计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swe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技术的进步势必推动新时代的到来,进入20世纪后期,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开始进入到数字时代。数字化的技术和数字化的生活给展示设计带来了新的技术和要求,展示设计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的契机。数字信息已经成为展示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展示设计的结合让人们深刻参与到信息化的展示设计中,无可比拟的展示效果给受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
  关键词:数字时代;信息化;展示设计
  新技术必将推进时代的进步,蒸汽机将我们从农业时代拖送到工业时代,电能将我们从工业时代推送到电气时代,而今,这种时代的变革正再次上演,我们正大踏步进入到数字时代。数字时代是信息时代的代名词,上世纪末,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全球开始进入到数字化时代。在全球信息化的进程中,全球化经济以高速、密集的状态快速发展,人们享受着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更加高效、便捷的生活。
  展示设计历经多次变革。最初的展示设计一直運用静态的实体展示方式,信息的传达和受众的交流实现单向的交流,这种交流主要通过大量描述性的文字、图片、实物模型的展示来实现。观众在观看展览时是一种被动的接受。传统的静态展示设计把视觉呈现作为设计的首要任务,寄希望于通过展台的新颖吸引受众给其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吸引客户。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子技术的成熟,静态展示的格局被悄然打破,出现了很多突破静态展示形态的动态展示设计。受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像,展示设计开始留意动态的美感,尝试运用电子技术、动态影像、音频媒体等综合手段进行信息传达和展示。这种综合了光影、电子、影像、音频等各种媒介的动态的展示设计,传递出更多的信息含量,同时由于其时代感和趣味感,更能吸引受众的目光,拉近了展品和受众的距离。进入本世纪以来,受技术发展与时代裹挟,展示设计也有一个由单一手段表现的边缘设计走向综合设计的趋势。数字时代商业发展的需要对展示设计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来适应时代的需要,来展示多主题的社会与文化的方方面面。彼此相互的需要,促成展示设计的发展与新的时代特色。数字化时代的展示设计正经历着一次新的技术革命,传统展示设计开始进行展示语言的重构和视觉符号的创新,展示设计的传播模式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在数字时代这个新的技术背景下,社会的发展对展示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展示设计面临着更新换代。
  数字时代的展示设计最明显的形式特点是由单一的展板走向了虚拟化、情景化、多媒体的方向。可操作控制的数字平台,声光电技术创造了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特殊的展示效果。这种展示形式、手段、材料技术上的不断更新改进,可以创造性假设未来、还原过去,多种时空的交叠使展示设计的概念获得更为丰富的定义与外延。具体来说,数字时代的展示手法上融合高科技,形成多元化、灵活多变的方式。采用活动式、操作式、互动式等。观众可以操作展品,制定模型,互动的参与由以往静态展示走向了动态的展示。展示形式采用多种对比效果与混合的形式:标本与活体的结合、室内与室外的结合、动静的结合、实物与虚拟信息的结合等。设计最终要涉及到人与物这样更加深入的探讨。在信息化的展示中,展品与人有着前所未有的密切联系,几乎透过过去的一切媒介展示的都是因特网展示的内容。因而,展品所传达的信息也是前所未有的丰富,在如此丰富的信息含量面前,作为负责任的设计者应该充分考虑到受众的感受与接受的选择。从展示的物理、功能、社会、心理的层面满足受众多方位的需要,设计最终以人为根本。
  数字技术首先带来的是展示设计程序上的便利与简化。与以往的复杂工艺不同,数字技术的设计用可反复调整修改的鼠标代替了传统的纸、笔、绘图工具制作里工艺的繁琐;软件中运用逻辑运算的三维技术的模型构建代替了实物模型的难以客观、精准;虚拟技术的多媒体体验的进一步发展则代替了物理空间里感知的局限。特别是虚拟展示所模拟的人,在三维环境中的感知体验将成为展示设计里最为重要的部分。作为模拟现实环境的部分,虚拟技术的设计发展合并了传统展示设计里所有的要素,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方式,使得受众在物理空间对展示信息的感知转向了新的维度。虚拟技术设计构建的空间不仅仅是具备真实可信度。一切在真实展示空间里难以实现的效果都可以在逐渐完善的技术里模拟,设计者的工作并非完全模仿现实,而是提供技术的开放性设计引导了受众对展示信息的参与和创造。这种设计的未完成性看上去是比真实物理空间的展示更具想象力,同时展示要达到目的实现得更加简便与充分。在虚拟现实里的设计,除了技术的支持带来展示效果的丰富性,更由于其信息的更新,带来展示效果的可持续发展与更正。如果运用在具体的博物馆虚拟展示里,可以展示博物馆的外观、室内布局大的外观,也可以具体到每一个书架与文字内容的细节,提供对传统的书本信息视觉参与,也可以提供多媒体样式地有声或者视频浏览。博物馆的虚拟建设也可以随时体现在受众面前,开放性的技术还可以帮助受众拓展新的博物馆功能与样式。及时的信息反馈,使得展示效果中的疏漏可以及时得到设计者的完善与修正。数字技术整合的信息资源提供了设计者丰富的材料,可以实现多种质感与材料的表现效果。在视觉的层面,受众所完成的信息接收无一不靠形与色,来产生软硬、粗细、明暗、模糊等视觉体验。虚拟现实里设计的展示效果更是突破了信息展示的平面与静态的固定模式。受众足不出户,便可以身临其境。加速受众对信息的了解,可以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
  数字技术所提供的交互性,使得展示的关键在于人们可以与虚拟的环境互动。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参观设定。目前,为了让观众有充分的参与感,交互式展示在实体展览中应用的比较多,观众可以与现场的场景和展品进行互动,展馆提供给观众的是大量的数字展品和信息以及可以实施影响的应用软件等。观众也可以更进一步地对展示信息进行反馈。虚拟展示与实体展示相比,在展示信息传递的准确、速度方面有了极大的提高。通过网络传播的双向互动中,在准确表达展品信息和展示环境的同时,还可根据反馈意见及时更新和调整信息内容。
  我们不难预见的是数字技术已经成为展示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结合,以及在展览方式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数字技术让人们深刻参与到虚拟展示空间中,无可比拟的展示效果给受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丰富感受,也带来新的问题,如隔断的实体的直观感受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等等,无论如何信息技术开辟了展示设计发展的新领域,给展示中的产品、企业、社会都带来一种新的诠释。
  【参考文献】
  [1]董芳.新媒体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黄秋野.博物馆中的数字化展览及展示技术研究[D].江南大学,2008
  [3]王燕妮.数字化展示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6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我国档案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一些地方的人才市场管理中心都进行了信息化管理,建立了数字化档案,最大限度的节约了工作场地空间,突破了纸质化管理的时效弊端。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档案管理还存在着一些不安全的因素,制约着档案管理的长足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当前形势下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新形势;档案管理;
《黄鸡白酒》是被评论界所忽视的一篇典型的“迟子建式”的小说,在这篇对传统所做的挽歌式的作品中,作者将自身的生命感受营造成为一种“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气质,在对尘俗庸常
进入新世纪以来,广东实施了省部院产学研合作、重金延揽世界一流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选派科技特派员入驻企业、颁布全国首部自主创新地方法规等举措,努力构建开放型国际
[摘要]创新是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前提,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社会和科学进步都非常重要。本文就小学生创新品质的重要性、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创新品质的培养,作些分析与探讨,意在期望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通过阅读教学、阅读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创新品质    创新是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前提,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创新能力对于整个社会和科学进步的
以实践教学“反哺”理论教学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向.然而,不论是实践教学,还是理论教学,其教学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且都是通过人并为了人,因此,要
“背叛”和“遗弃”是麦卡锡时代的缩写,《我嫁给了共产党人》将这种社会遗弃和背叛丑闻放大,通过描写艾拉?林格的人生经历,菲利普?罗斯致力于反映那个时代美国主流价值观的“剑
1.安徽省级教学质量工程《设计学类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3zy171)项目阶段性成果;  2.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大教研项目《基于徽文化的应用型设计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2014zdjy121)项目阶段性成果  摘要: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对室内空间及各类家居装饰有了更高的要求,并且随着“轻装修,重装饰”装修理念的渐入人心,软装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在越来越受到青睐的同时,也成为人们追求和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框架,对个人职业选择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启示有如下五点:第一,选择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职业可能获得更高的收入;第二,选择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职业可能
7月18日 国民党中常会正式讨论通过设置大陆工作咨询委员会, 下设大陆台商服务中心、 大陆台生服务中心及陆配服务中心.rn20 日 台湾国泰金控发布7月全民经济信心调查. 结果
期刊
《简?爱》作为英国早期的性别意识形态的代表作,该书集中体现出了女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和不断被激发的性别意识,反映出在中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在社会转型开始阶段的特殊情感,本文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