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语文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初探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wa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土文化资源进入课堂是一个紧迫而又现实的问题。人是作为文化的存在而存在的,但长期以来乡土文化没有进入农村学生的学习课程之中,乡土文化本应有的尊严没有得到体现。学生每天学习与现实生活关系并不十分紧密的课程,学生的生活实际被忽略,这对人的尊严构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危害。学习城市化倾向课程的结果是农村学生自己看不起自己乡村人的地位。一方面学生感受到自己在专家、出版商、学者、教育家面前地位低下;另一方面,他们明白自己是被忽略的、是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边际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农村社会虽然缺少城市社会中设备齐全的各种展馆,但也有自己独特的田园风光和风俗人情,在语文教学中如能利用这些资源,学生会感到异常亲切,会大大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不仅提升了语文素养,而且陶冶了情操。那么,如何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发乡土文化资源呢?笔者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品读乡土佳作,激发学习兴趣
   溧水县位居百里秦淮之源头。溧水自唐代以来雅称为中山。因此,清代形成的溧水八景也被称之为“中山八景”。它们是:琛岭神灯、芝山石燕、观峰耸翠、金井涌泉、龙潭烟雨、洞壁琴音、东庐叠遄、臼湖渔歌等。溧水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资源,可谓人文荟萃。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大诗人李白到溧水一带漫游。此时的李白,因得罪李林甫和外戚杨国忠等权贵,被唐玄宗“赐金还山”,人生正经历着大失意。然而,丹阳湖的美丽风光浸润了他这颗失意的诗心。他提笔即景,一首关于丹阳湖的美丽诗篇便成之于胸中,出之于笔端,传之于后世。这首诗大气而不失细腻,豪放而又清丽缠绵,的确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湖与元气连,风波浩难止。
  天外贾客归,云间片帆起。
  龟游莲叶上,鸟入芦花里。
  少妇棹轻舟,歌声逐流水。
   家乡的石臼湖竟然与大诗人李白有关,学生惊喜之余,反复吟咏,学生张龙强抑制不住激动,写下了这样一段赏析文字:一个天朗气清,艳阳高照的日子,李白乘扁舟一叶,载酒行吟于湖上。当西天布满了落日的余晖,美丽的丹阳湖水天相接,朦胧间,他仿佛置身于人间天上为一体的奇妙境界。商旅的归帆、渔妇的歌声,让他看到了也感到了劳动的美好和收获的愉快。他想起了自己曾有的抱负,宦海的沉浮,一切是那么虚无缥缈,相比之下,眼前如诗如画的美景是那么真实可爱。
   我们溧水的无想寺早在南朝时就颇有名气,在吟咏无想山的诗篇中,最为有名的则是北宋大词人周邦彦的《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也正是因为周邦彦的这首词,无想山和无想寺的名声才更为大噪。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鸟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这首词上阙非常形象地写出了无想山初夏景色的优美,对实境的描绘刻画入微,山下的卑湿,引起对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怀念,身世相同,深有感慨,从而引发了下阙的思想感情,抒发了漂泊的悲哀。自称为“江南倦客”,曲折地传出了作者流宦他乡的苦楚,他自比暂寄修椽的燕子,又想借酒忘愁而苦于不能,但终于只能以醉眠求得内心短暂的安宁。这首词的特点是蕴藉含蓄,词人的内心活动也都隐约不露,特别是“憔悴江南倦客”是作者自况的真实写照。学生读到此词,如获至宝,工整摘抄之后,吟咏成诵,课后饭余,时而来上几句,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当学习的内容一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那学习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溧水山水风光无限,学生徜徉其间,探寻名人古迹,吟咏文人墨客们留下的诗文,兴致极高。学生归来以游记的形式写成随笔,颇有文采,流露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一方面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一方面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溧水的历史,进而让学生更热爱溧水,振兴溧水。
   二、收集民俗传说,传承传统文明
   寒暑假期间,笔者要求学生利用假期闲暇时间,多方收集家乡传统习俗和民间传说。开学后交上来的收集材料非常丰富,涉及范围广,且多篇有人文思考的深度。比如某学生的《蒸团子》,详细介绍了团子的制作过程,又将过年的热闹气氛渲染得恰到好处,结尾有浓郁的人文气息,表达出他对家乡的一份挚爱之情。另有同学:“嗅一嗅,今年的年味似乎特别香:混杂着煮咸货香,油炸豆腐果香,团子香,还有花香,雨后春泥香,众香齐集,聚出了浓浓的年味”,等等众多对传统的描述和热爱将铭刻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新桥河小白龙救母,不忍离去,频频回望,有了新桥河九九十八湾的传说。赵氏寡妇捐赠出全部家产,建成蒲塘桥;狮子山上贪婪和尚……每一个传说背后,都表达出家乡人对美善的褒扬和对丑恶的贬抑。学生们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讨论,挖掘传说背后质朴的传统美德和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和追求。最底层的也是最质朴的,学生们深深地为此而感动,很多的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对民间传说不屑一顾了,反而去收集更多的民间传说和民俗风情。
   三、记录乡村生活,感受纯朴乡情
   亲情是人生永恒的话题,而农村学子的亲情因生活的艰难而更显纯朴和珍贵。结合写作教学,让学生记录真切的亲情,记录美好的乡村生活,很多生活细节令人难忘,引起共鸣:在村口张望儿子放假归来母亲的背影,突然回家发现饭桌上只有一碗老腌菜……每读到这些,无不勾出记忆,令人热泪盈眶。
   纯朴的乡情也令人神往:春天碧绿茶园里的欢声笑语,秋收时节村人的相互帮助,农闲时一日三餐总爱端着饭碗聚在巷口;邻居的热情,村人的善良,乡村的生活总以美好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
   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在语文学科中进行渗透,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亲近,感受自然风光的秀美,更要用心灵去亲近理解家乡人文精神的美好。与自然对话、与名胜古迹对话、与农村现状对话,在对话思考中,扩大自己的视野和见识,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全面提升农村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走进中学语文课堂的乡土资源很多,只要我们充分发掘,不失时机地把乡土资源与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巧妙结合,既增强学生的乡土意识,又增加他们的人文和传统文化积淀,从而促进他们和谐发展,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第三高级中学(211200)
  
其他文献
《作为偶像》是东方卫視记者方宏进采访航天员杨利伟的实录节选,隶属于苏教版必修四第四主题单元“走进语言现场”的“问答之间”教学板块。有不少教师在处理这个教学单元时所花费的精力和处理方式过于简单化(多在演讲类作品的内容理解方面下工夫作讲解),甚至还有的老师就把本文放弃了,不做任何处理,认为没有必要浪费师生的精力去“学习”。我认为,本文的教学不仅不应被忽視,而且在如何“问”“答”方面很有学习的必要。  
期刊
所谓“活动单导学”教学,就是针对课堂必须完成的教学内容、三维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的由若干学生活动组成的学案——活动单,教师将要研究的内容呈现在活动单上,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达到教学目标。每个活动都包含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相互完善、点评提升、课堂反馈这几个过程。其中,点评提升是由教师完成的,课堂反馈既可以是课堂的即时练习,也可以是课后作业,其他活动由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来完成。一般一节课讲
期刊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結尾展示了欧·亨利小说一贯的結尾特色,即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作者没有正面描述老画家贝尔曼用生命画出那片藤叶的场景,只是在結尾以苏艾之口转述:“我有些话要告诉你……亲爱的(指琼珊),看看墙上最后一片叶子。你不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动吗?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有评论认为“作者总是平平淡淡地娓娓而谈,如诉家常,既无跌宕起伏也无
期刊
许多人批评当下的语文课,“语文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语文课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可谓一语中的。语文教师每看到一篇课文,往往都会不由自主地沉浸于文中的内容,甚至以文章所写的内容为话题,围绕这一话题进行教学。课堂也丰富热闹,有图像、有声音、有文字、有拓展,风风光光。但总给人感觉这样的课堂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根本没有对文本作深入的解读。语文课是不能丢失文本的,幼稚的热闹掩盖不了本质的虚空。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无视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全面发展,企图用“灌”、“压”的办法实施高难度和高速度的原则,那么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可想而知了。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倡导“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教学的中心在“做”,就是实际生活,教学活动如果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教育应该从生活中汲取充分的营养,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期刊
古诗文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半壁江山”,也是日常教学中的一块难啃的“骨头”。如何引领学生快乐地徜徉于古诗文的殿堂去感悟传统文化的根脉,如何提高古诗文的教学效率,“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尤其应当注重”(叶圣陶语)。笔者认为,古诗文教学最最紧要的是要调动起学生的言语、行为及思维等各种潜在能力。一句话:让学生动起来!   一、让学生动起来,就要引领他们去品悟   阅读古诗文需要去品悟、咀嚼。然而
期刊
有效课堂不仅是一个教学过程,还是一种教育理念。新课标对课堂有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还应指导学生自主探究与构建知识,并形成健康的情感意识、正确的学习态度与价值观。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作为一种与学生沟通、对话及合作的有效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与发现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生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以便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有效
期刊
写作教学,通常是分为四步骤:作前指导、学生写作、作文批改、作后评讲。这些步骤有三步是以老师为主体的,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特别是最后两个步骤,多少老师为之所累,却收效甚微,这是有目共睹的。学生大多没有从写作中获得乐趣,甚至厌烦写作 。最近,笔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几本有关生本教育的书后发现,如果我们在作文评改中渗透生本教育的理念,将作文评改生本化,以改定教,也许可以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期刊
教师常把学生作文的平庸归咎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有限,但事实是学生作文不好的原因存在于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将作文形式凌驾于作文内容之上,造成了学生写作心理上的依附与盲从,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个性和创新能力,使作文这种精神性实践活动,戴上了重重的镣铐,学生写出的作文大抵是胡编乱造,缺乏鲜明个性。作文教学中不见感情,不见人性的各种活动表现、展示,缺少生活真实,这就是当前作文教学的病根所在,自由写作
期刊
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就已经写尽了,所以宋人在词这种文学样式上,使之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繁荣,成为我们诗歌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花间”到宋词的过渡  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唐入宋的过渡。在这一阶段,晏殊,欧阳修的创作,主要在于继承,这在两人的作品集(晏殊《珠玉词》,欧阳修《近体乐府》)已看出。张先、晏几道的创作,则已稍露宋人特色,张先创作了若干慢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