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尝试找出现在CI设计教学中的主要问题,针对性的提出了改革的策略和方法:强化课程内容的完整性、教学实践与练习选题与业界对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等,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为我国CI设计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品牌时代 CI设计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4年度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编号:XYX2014005)阶段性成果之一。
一、前言
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工业和工商业发展迅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单纯依靠产品质量获得市场的时代渐行渐远,CI设计应运而生。随后在70年代CI传入日本,并进一步发展演化成为包含MI、BI和VI的CI战略系统,直至80年代初进入中国。然而在中国,最初CI是作为设计院校的课程以理论的形式引进的,一些高等院校开设CI设计相关课程,培育的CI设计人才进入社会,才真正开始了中国CI设计实践的第一步。所以,CI在中国自产生至今,一直是在学院理论教学的引导下发展着,而前期国内的市场状况对CI设计效果的考验度也不高,所以实际上,中国CI设计与市场需求一直存在脱节问题,中国CI设计也一直没有经历过激烈市场竞争的验证。如今,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经济高速发展,企业间的产品制造水平与服务水平日益趋同,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据不败之地,必须着力于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品牌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企业对自身品牌形象的建立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等院校的CI设计课程如何跟紧时代的步伐,适应发展的需要,进行与时俱进的教学改革,是广大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尝试找出现在CI设计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并对改革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探索。
二、CI设计教学的现有问题
CI设计缘起于市场竞争的诉求,而由理论发展起来的中国CI,缺少了市场的指导与验证,其特殊的发展历程,直接造成了今天国内CI设计教学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学中过度偏重VI。CI是一个系统化的整体的策略设计,其中MI作为企业的灵魂是统领整体CI策略的关键。然而,诞生于中国设计院校的CI,教师本身都是设计人,对企业、对市场缺乏足够的了解,对MI和BI在CI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毫无实践认知,仅擅长于VI系统的研究与教学,这直接导致CI设计教学中偏重VI部分,MI和BI部分的相关知识点到即止,结果就是学生对CI系统的认知有失全面,逐渐造成目前国内很多设计公司做的CI策划约等于VI设计的尴尬局面。
2.从教学到练习都是“学院派”。CI教学实践性很强,但如今在CI设计教学中,学生外出调研和考察的机会少之又少,同时,在练习选题中,教师让学生设计的项目多数都是虚拟题目,没有进行实际调查的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一些想当然的设计,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样的设计作品注定无法与市场接轨,根本不适用于现实实践和市场需求,所以学生的设计成果都成了“学院派”的艺术摆设。
3.练习作业“模板化”严重。不仅CI设计教学偏重VI部分,CI设计课程的最终作业也常常体现为VI手册,教学中对MI的BI的一带而过,致使大部分学生并未真正理解CI系统的整体效用,学生们在制作VI手册过程中,大多直接使用现有的模板进行粘贴组合,缺少了MI的引导和与BI的呼应,学生做出的VI手册浅薄苍白,几乎是千篇一律的“模板化”产物。
4.学生各做各的设计,团队协作培养缺失。
CI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个人力量难以完成,需要所有人员不计得失地全力合作,集思广益,众志成城,从而导出最有价值的设计方案。然而从目前来看,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基本都是各做各的设计,团队协作培养严重缺失。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现有的CI设计教学已经无法培养适应品牌时代的市场需求的CI设计人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势在必行。
三、CI设计教学的改革探索
1. 强化课程内容的完整性。
CI是由MI、BI和VI共同组成的缺一不可的整体系统。教师在教学中应向学生传授CI设计的整体知识结构,首先保证他们对CI系统的宏观把握能力。在学生掌握整体知识后,让他们明确MI在CI中的核心领导地位,BI与VI设计都是围绕着MI这个中心展开的。不仅在课程教学中要强化CI的系统的完整性,在课题练习中也应加入MI与BI的调查设计内容,使学生认知和掌握完整的CI设计系统及流程。
2. 教学实践与练习选题与业界对接。
CI设计与市场联系十分紧密,学生一直坐在“象牙塔”中,依靠教材和书本是难以真正了解到完整的CI系统的。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为学生多提供外出考察和调研的机会,讓他们带着相机和眼睛,到社会中感受真实生动的CI系统。比如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企业品牌,对其品牌精神和文化进行调研,并与其他企业品牌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发现和了解优秀的CI系统设计。同时,在练习课题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现实的题目进行CI设计,因为CI设计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它终归要落到实践中,接受市场的考验。比如让学生从自身出发,让他们针对自己,或者自己的专业、所在院系进行CI设计,这样学生就会有清晰的设计目标;再比如直接使用社会上正在进行的CI设计招标作为选题来进行作业设计。作业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前期策划、调查分析、创意题案、方案确定等环节,让学生进行具体的操作,让他们的方案设计落于实践中,接受各方评价。
3.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设计。
针对学生的CI作业“模板化”严重的现状,教师首先要正确引导,让学生明确CI系统中MI的统领地位,明白将企业独特的企业精神准确的表达出来的BI和VI设计才是成功的。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有方向、有目标的进行针对性的个性化设计,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各自独有的风格和形式将他们对企业精神文化的感受表现出来,最终做出各具特色的设计作品。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CI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很高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前期调研、创意开发、方案设计、品牌展开、品牌反馈等环节,这需要一个掌握市场营销学、传播学、广告学、新闻学、新闻学、计算机技术等相关知识的设计团队。学生今后在进入相关行业后,都是参与到团队中进行设计工作。有鉴于此,在CI设计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知识基础,提高他们对CI系统的整体把握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具体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经常组织小组协作,在CI系统设计的某个环节和整体策划中,让学生进行分工合作,一起收集资料、调研分析、交流讨论,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课程作业。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为他们的日后进入社会的工作与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当今的社会是品牌的时代。企业单纯依仗好产品、好服务就能赢得市场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消费者信任品牌,选择品牌,追求品牌。在这种市场形势下,中国的CI设计迎来了严峻的正式考验。作为CI设计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院校的CI设计教学必须跟紧社会的步伐,适时的进行调整改革,不负教育的使命,为社会进步与发展培养适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为善,陈海燕,陆婷.企业识别:CI 的策划和设计.第二版[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124~126.
[2] 潘鲁生.设计艺术院校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N].光明日报,2007(12).
[3] 涂伟.CI设计[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4] 刘瑛.CIS企业形象设计[M].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关键词:品牌时代 CI设计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4年度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编号:XYX2014005)阶段性成果之一。
一、前言
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工业和工商业发展迅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单纯依靠产品质量获得市场的时代渐行渐远,CI设计应运而生。随后在70年代CI传入日本,并进一步发展演化成为包含MI、BI和VI的CI战略系统,直至80年代初进入中国。然而在中国,最初CI是作为设计院校的课程以理论的形式引进的,一些高等院校开设CI设计相关课程,培育的CI设计人才进入社会,才真正开始了中国CI设计实践的第一步。所以,CI在中国自产生至今,一直是在学院理论教学的引导下发展着,而前期国内的市场状况对CI设计效果的考验度也不高,所以实际上,中国CI设计与市场需求一直存在脱节问题,中国CI设计也一直没有经历过激烈市场竞争的验证。如今,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经济高速发展,企业间的产品制造水平与服务水平日益趋同,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据不败之地,必须着力于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品牌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企业对自身品牌形象的建立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等院校的CI设计课程如何跟紧时代的步伐,适应发展的需要,进行与时俱进的教学改革,是广大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尝试找出现在CI设计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并对改革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探索。
二、CI设计教学的现有问题
CI设计缘起于市场竞争的诉求,而由理论发展起来的中国CI,缺少了市场的指导与验证,其特殊的发展历程,直接造成了今天国内CI设计教学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学中过度偏重VI。CI是一个系统化的整体的策略设计,其中MI作为企业的灵魂是统领整体CI策略的关键。然而,诞生于中国设计院校的CI,教师本身都是设计人,对企业、对市场缺乏足够的了解,对MI和BI在CI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毫无实践认知,仅擅长于VI系统的研究与教学,这直接导致CI设计教学中偏重VI部分,MI和BI部分的相关知识点到即止,结果就是学生对CI系统的认知有失全面,逐渐造成目前国内很多设计公司做的CI策划约等于VI设计的尴尬局面。
2.从教学到练习都是“学院派”。CI教学实践性很强,但如今在CI设计教学中,学生外出调研和考察的机会少之又少,同时,在练习选题中,教师让学生设计的项目多数都是虚拟题目,没有进行实际调查的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一些想当然的设计,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样的设计作品注定无法与市场接轨,根本不适用于现实实践和市场需求,所以学生的设计成果都成了“学院派”的艺术摆设。
3.练习作业“模板化”严重。不仅CI设计教学偏重VI部分,CI设计课程的最终作业也常常体现为VI手册,教学中对MI的BI的一带而过,致使大部分学生并未真正理解CI系统的整体效用,学生们在制作VI手册过程中,大多直接使用现有的模板进行粘贴组合,缺少了MI的引导和与BI的呼应,学生做出的VI手册浅薄苍白,几乎是千篇一律的“模板化”产物。
4.学生各做各的设计,团队协作培养缺失。
CI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个人力量难以完成,需要所有人员不计得失地全力合作,集思广益,众志成城,从而导出最有价值的设计方案。然而从目前来看,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基本都是各做各的设计,团队协作培养严重缺失。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现有的CI设计教学已经无法培养适应品牌时代的市场需求的CI设计人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势在必行。
三、CI设计教学的改革探索
1. 强化课程内容的完整性。
CI是由MI、BI和VI共同组成的缺一不可的整体系统。教师在教学中应向学生传授CI设计的整体知识结构,首先保证他们对CI系统的宏观把握能力。在学生掌握整体知识后,让他们明确MI在CI中的核心领导地位,BI与VI设计都是围绕着MI这个中心展开的。不仅在课程教学中要强化CI的系统的完整性,在课题练习中也应加入MI与BI的调查设计内容,使学生认知和掌握完整的CI设计系统及流程。
2. 教学实践与练习选题与业界对接。
CI设计与市场联系十分紧密,学生一直坐在“象牙塔”中,依靠教材和书本是难以真正了解到完整的CI系统的。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为学生多提供外出考察和调研的机会,讓他们带着相机和眼睛,到社会中感受真实生动的CI系统。比如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企业品牌,对其品牌精神和文化进行调研,并与其他企业品牌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发现和了解优秀的CI系统设计。同时,在练习课题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现实的题目进行CI设计,因为CI设计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它终归要落到实践中,接受市场的考验。比如让学生从自身出发,让他们针对自己,或者自己的专业、所在院系进行CI设计,这样学生就会有清晰的设计目标;再比如直接使用社会上正在进行的CI设计招标作为选题来进行作业设计。作业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前期策划、调查分析、创意题案、方案确定等环节,让学生进行具体的操作,让他们的方案设计落于实践中,接受各方评价。
3.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设计。
针对学生的CI作业“模板化”严重的现状,教师首先要正确引导,让学生明确CI系统中MI的统领地位,明白将企业独特的企业精神准确的表达出来的BI和VI设计才是成功的。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有方向、有目标的进行针对性的个性化设计,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各自独有的风格和形式将他们对企业精神文化的感受表现出来,最终做出各具特色的设计作品。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CI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很高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前期调研、创意开发、方案设计、品牌展开、品牌反馈等环节,这需要一个掌握市场营销学、传播学、广告学、新闻学、新闻学、计算机技术等相关知识的设计团队。学生今后在进入相关行业后,都是参与到团队中进行设计工作。有鉴于此,在CI设计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知识基础,提高他们对CI系统的整体把握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具体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经常组织小组协作,在CI系统设计的某个环节和整体策划中,让学生进行分工合作,一起收集资料、调研分析、交流讨论,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课程作业。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为他们的日后进入社会的工作与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当今的社会是品牌的时代。企业单纯依仗好产品、好服务就能赢得市场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消费者信任品牌,选择品牌,追求品牌。在这种市场形势下,中国的CI设计迎来了严峻的正式考验。作为CI设计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院校的CI设计教学必须跟紧社会的步伐,适时的进行调整改革,不负教育的使命,为社会进步与发展培养适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为善,陈海燕,陆婷.企业识别:CI 的策划和设计.第二版[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124~126.
[2] 潘鲁生.设计艺术院校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N].光明日报,2007(12).
[3] 涂伟.CI设计[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4] 刘瑛.CIS企业形象设计[M].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