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皂苷Rbl对人表皮黑素细胞黑素生成的影响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人参皂苷Rbl对体外培养的人黑素细胞黑素生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人表皮黑素细胞取自shJL包皮环切术标本,取第2~5代细胞进行实验。采用MTr法测定体外培养的人黑素细胞增殖情况,分光光度计法测定酪氨酸酶的多巴氧化酶活性,氢氧化钠裂解法测定黑素含量,免疫蛋白印记法测定黑素细胞酪氨酸酶、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TF)的表达及cAMP应答元件结合蛋白(CREB)的磷酸化。结果体外培养的人黑素细胞分别加入25、50、100μmol/L人参皂苷Rbl作用72h后,黑素细胞存活率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黑素含量呈浓度依赖性增加(与溶剂对照组相比的相对黑素含量分别为112.4%±5.7%、155.7%士6.3%、217.2%±11.7%),酪氨酸酶活性增加(相对酪氨酸酶活性分别为117.9%±5.7%、158.2%±9.6%、182.6%±10.0%)。100μmol/L人参皂苷Rbl作用72h,黑素细胞酪氨酸酶(225.4%±12.8%)、MITF(313.5%±16.7%)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与溶剂对照组相比,P值均〈0.01),CREB磷酸化明显增加(322.5%±21.1%)(与溶剂对照组相比,P〈0.01)。100Ixmol/L人参皂苷Rbl作用黑素细胞8h,MITF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作用24h后,MITF表达明显增加,与0时间点相比,P〈0.01。10Ixmol/L的蛋白激酶A(PKA)抑制剂H-89预处理细胞,可明显抑制100μmol/L人参皂苷Rbl引起的CREB激活、酪氨酸酶及MITF蛋白表达的增加,与100p,mo]/L人参皂苷Rbl作用72h比较,P值均〈0.01,进而抑制人参皂苷Rbl引起的酪氨酸酶活性作用增强及黑素合成增加。结论人参皂苷Rbl可促进正常人黑素细胞的黑素合成和酪氨酸酶活性。PKA/CREB/MITF/酪氨酸酶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人参皂苷Rbl的促黑素生成机制。

其他文献
皮肤是保护人体诸多组织、器官免受物理、化学、微生物等侵袭的天然屏障,其作为人体的最外层,直接暴露于外界环境之下,尤其是紫外线的照射会使皮肤出现一系列的光损伤,如红斑、免疫抑制、光老化、各种皮肤良恶性肿瘤等.为此成功建立皮肤光损伤的各种模型,对研究光损伤的机制,制定一系列治疗及防护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该研究对354名18 ~ 80岁上海女性夏季与冬季的面部皮肤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皱纹和松弛度等皮肤老化体征不受季节的影响,而皮脂排出量、皮肤颜色、色素沉着斑的黑素含量、皮肤含水量等在夏季增加。
期刊
患者男,1934年出生.1997年8月患者无意中发现左手大拇指桡侧甲缘一米粒大小淡黑色斑丘疹,表面无溃烂,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普外科就诊,诊断为"色素痣",予CO2激光治疗后局部皮损消失.1999年3月患者发现左腋窝淋巴结肿大,约5 cm×4 cm,穿刺细胞学检查见恶性瘤细胞(考虑为黑素细胞),予左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化疗7周期,具体化疗方案及剂量不详.化疗结束予重组人干扰素γ(IFN-γ)100
期刊
患儿女,出生16h.因双足水疱、脓疱伴反应差16h转入我院.系第1胎第1产,孕35周顺产.出生时Apgar评分6分,经清理呼吸道、肌内注射纳洛酮0.1 mg、维生素K1 2 mg、止血敏50 mg等处理后,10 min Apgar评分8分.转入我院时患儿反应差,哭声低微。
期刊
数字切片(即虚拟切片)包含了切片上的所有病变信息,并非一张静态图片,可以在电脑上进行任意的放大和缩小。利用数字切片可以观测到玻璃切片上的任何一个位置,也可以将相应的位置放大到400倍以下的任意倍数,如同在显微镜上的放大和缩小一样。本出版物包含66种皮肤病,共计74张数字病理切片,大部分为常见皮肤病的典型病理改变,部分为刘荣卿教授亲自审定的教学片,也有部分为结合临床材料所形成的疾病诊断。借助于皮肤病
期刊
毛鞘棘皮瘤是一种好发于上唇的毛源性错构瘤,临床少见.我们报道一例发生于脐部的毛鞘棘皮瘤,其皮损类似角化棘皮瘤.患者女,80岁,因脐部结节7年,增大伴疼痛1个月于2011年9月29日来我院皮肤科就诊.7年前无诱因脐部出现一黄豆大结节,无自觉症状,后结节逐渐增大.1个月前皮损出现疼痛,口服头孢氨苄后疼痛好转.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脐部一1.8 cm×1.5 cm×1.0 cm的孤立性、
期刊
目的 评价统一联合化疗(UMDT)后多菌型麻风患者的细菌指数变化和麻风反应频率,并与常规联合化疗(RMDT)后多菌型患者的结果比较.方法 2003-2005年在贵州3个地区和云南1个地区收集新麻风患者,给予6个月WHO多菌型联合化疗方案.对照组为同一地区接受2年RMDT的多菌型麻风患者,所有患者接受每年1次临床随访和细菌检查.对两组患者的细菌学数据和临床麻风反应频率进行比较.结果 共166例各种类
患者女,36岁,维吾尔族.入院前3个月发现双小腿有蚕豆大小的红色结节,触之疼痛,后皮损逐渐蔓延至双大腿,当地医院治疗后皮损消退(用药不详),之后仍有新发皮疹,且累及四肢和臀部,疼痛明显,曾给予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疗效不明显.入院前10天双侧踝、膝、腕和肘关节出现肿胀,伴有发热.否认有口腔溃疡、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不适。
期刊
例1男,37岁,因全身反复起红斑、丘疹伴痒1年,加重1个月于2011年5月18日就诊.2010年5月始无明显诱因于颜面和双上肢出现片状红斑及米粒大小的丘疹,自觉轻微瘙痒.皮疹逐渐增多,累及躯干、四肢,偶有风团样疹出现,瘙痒加剧.在院外曾诊断为湿疹、荨麻疹等,给予抗过敏等治疗后皮疹可暂时缓解,但停药后仍反复发作.自诉与季节和饮食无明显关系.1个月前,皮疹再次复发加重,表现为以颜面、胸背部、四肢为主的
期刊
目的 探讨儿童特应性皮炎血清和CD4+CD25+T分泌细胞因子IL-IO表达,分析其与病程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特应性皮炎患儿按SCORAD指数分3组,轻度10例、中度16例、重度20例.抽取46例特应性皮炎患儿和31例健康对照儿外周血,用免疫磁珠分离获得CD4+CD25+T细胞,用ELISA法分别检测患病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及CD4+CD25+T细胞培养液IL-10水平,并分析IL-10水平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