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甫是谁?最标准的答案是: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对中学语文课本记得清楚的,大概还能说出他生活潦倒、晚来寂寞。杜甫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就是个有些迂腐的老头。
当代民谣歌手周云蓬在他的歌曲《杜甫三章》里选用了杜甫的三首诗歌:《赠卫八处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及《登高》,这三首诗歌符合杜甫一贯“沉郁顿挫”的风格,事实上,这至少是杜甫经历了世事沧桑以后的作品。一个刻板的人,无论如何也成不了诗人,诗人也需要生活:从公子爷到一贫如洗,通过“在京置业”到后来小有余财的庄园主,这是杜甫跌宕起伏的财富人生。
少年裘马
且不说杜甫是否富二代,但官二代是肯定的。杜甫的祖父是初唐的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父亲也当了县令。从他的诗歌中其实可以看到,《壮游》一诗中的“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可以窥见他在年少时候的日常生活里,完全就是公子爷,而《秋兴》中可以知道,他“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这句话在传统的理解中,意思是:当年的同窗好友,如今大部分混得都不错,一个个都挺像模像样的。但也有一种解读则是:周围的同学都是富家子弟,家住在当时京城有钱人聚居的五陵。
在35岁去长安入仕之前,杜甫基本上都“人在旅途”。在遥远的唐朝,游历天下不仅是为了增长见识,更多的,是为了在旅途中拜会、结识各地的名门望族,权贵人物。此外,游历是个技术活,身体遭受的磨炼是其次,关键是开销不少。直到如今,有关李白穷游天下的资金来源依然众说纷纭,但关于杜甫,却鲜有人猜测。大概是因为杜甫晚年的潦倒给人的印象太深,以至于在一些李白传记中,杜甫被描述成了依靠朋友李白的盛名而混吃混喝的落魄书生。
事实上,杜甫和李白的齐鲁游历,以及后来与李白、高适相约游梁宋之前,杜甫的脚步已经踏遍了吴越之地,甚至在和李白见面之前,他正和一个名叫苏源明的官场人士游历。这没有大量金钱的支持,几乎是难以完成的。
杜甫与李白的会面,被闻一多称为“仅次于‘孔子见老子’的伟大会面”。但事实上,却很可能有些像富二代追星族遇见了超级巨星:一向遵循儒家伦理的杜甫在见到李白时,献了一首充满了道家色彩的诗歌。因为众所周知,李白是虔诚的道教徒,有过隐居深山炼制丹药的经历。杜甫甚至和李白一起去了王屋山,寻访道士。不过李白对杜甫并不太在意,他的朋友遍及天下,杜甫在后来写了20多首诗歌怀念李白,其中不乏“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样的句子,可是李白写到杜甫的诗歌寥寥可数,甚至可以说没有一句是用了心的。换而言之,在李白的诗歌里,安徽农民汪伦都比杜甫重要。
李白为什么不待见杜甫,没有人明说,《新唐书》里说杜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这种富家子弟的做派,大概是李白疏远他的原因。
困守长安
在网络恶搞的“千面模特”杜甫之外,杜甫大多时候以伟岸的诗圣形象出现,但“附势”这一唐诗人特有的习性,无疑也存在于杜甫身上。
对李白的示好在杜甫的生平际遇里算不上丑事,甚至能看得到他的真性情:对自己的偶像崇拜不已。可杜甫有时确实肉麻,譬如给皇上献了三大礼赋,并同时“高自称道”,自我吹擂。当时的杜甫,正处于赤贫的状态里:在长安的10年,被后来杜甫的粉丝们称之为“困守长安”时期。在这段日子里,杜甫参加了一次由唐玄宗组织的官员选拔,但没有上榜。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是李林甫蒙蔽了皇帝,使参与选拔的人士集体落榜,事后他宣布政治清明,野无遗贤。这段日子可能是杜甫最穷的时候。
当时的唐玄宗迷恋道教,在长安郊外办了个道教道场,为了能和皇帝见面,杜甫先是好好地拍了一个驸马爷的马屁,然后终于获得了献赋的机会,但玄宗对赋感兴趣,却对杜甫不感兴趣,他花心思得到的不过是暂时待命的结果。
为了能尽快上位,他吹捧过李林甫,在李林甫倒台以后,他又开始吹捧杨国忠。长安对于杜甫而言,并不是一个好地方,但为了出仕,他来到了都城长安,可不久后他的父亲死了。长期以来最为稳定的经济支持就此失去。
这是杜甫最潦倒的时候,当时有个叫郑虔的人,是杜甫在长安时期交往最久,友谊最深厚的一位朋友。他长于诗歌、绘画和书法,并曾写诗在自己的画上献给唐玄宗。郑虔在长安担任过闲差,经常和杜甫一起吟诗喝酒,杜甫有一段时间靠领政府的救济粮过日子,可他一旦有了一点钱就去找郑虔,二人买酒痛饮。
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杜甫去奉先县。他的一个亲戚是那里的县令,妻儿也被托付给亲戚照料。在走过骊山的时候,他看见了华清宫的万间宫阙,而当走到家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幼子因为冻饿而死。此后短短一个多月,洛阳失陷,长安陷入危机。
贫穷于杜甫是坏事,于文学史却是好事。杜甫正是这时开始从少年凌人的华章中解脱,开始写出《兵车行》、《丽人行》这样的作品。安史之乱中杜甫追随了新的皇帝唐肃宗,他穿着麻鞋跑到流亡皇帝的住所,皇上大为感动,给他当了个左拾遗。
何谓拾遗?拾遗的本意是“捡起遗漏的东西”,唐代的皇家付薪水养了一批谏议大夫、拾遗、补阙、正言、司谏之类,用以捡起皇帝遗留的错误。杜甫毕竟是官宦子弟,母亲出自唐朝望族清河崔氏,在朝中也有众多亲戚、妻族,虽然没有数据可考,但他应该是在这个相对安稳的时候开始置业的。因此,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里,杜甫自己在“便下襄阳向洛阳”一句后“余有田园在东京(洛阳)”,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听到安史乱军溃退后会“漫卷诗书喜欲狂”了,因为他想回故乡享清福。而在他晚年的《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诗歌里,他写到了“两京犹薄产”。
四川地主?
在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里,杜甫被描述成了一个“大地主”,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三重茅”被郭沫若理解为有钱人才会住,因为普通百姓家的草屋只有一重茅,或者《舍弟占归草堂检校聊示此诗》中的“鹅鸭宜常数,柴荆莫浪开”也被理解为地主阶级的趣味。尽管这些在现在看来都有些牵强,但至少,杜甫在入川以后过得不差。
从公元760年到公元770年,杜甫都在四川。从他的诗歌里,我们可以知道,他能向成都附近的县令索要桃树苗、能向绵竹县令求购竹子,甚至向诗人韦应物的侄儿韦班索要精美的瓷器。试想,假如杜甫彻底沦为破产的穷诗人,这几乎是无法完成的任务。而且杜甫草堂,尽管只是草堂,但周围种花种树的,面积也不小。
杜甫在成都最好的朋友是高官兼诗人高适以及后来的节度使严武。在此以外,杜甫的本家杜济是当时成都尹兼剑南使裴冕幕府中的一位得意人物,而他的表弟王十五也在成都当司马,正是他们和后来他结识的一些朋友帮他建起了草堂,让他有了一个安居之处。
那时候的成都并不安定,位居高位的严武曾经短暂离开过,但蜀地立即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危局。不过,这些军阀对杜甫还不错,例如梓州的东川使章彝是严武的老部下,他看在严武的面子上对杜甫挺客气,给杜甫提供住的地方,每日有大鱼大肉美酒佳酿,杜甫离开时,他甚至给了盘缠。
后来离开成都时,杜甫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呆过一段日子,在这里,他受到了一个小军阀柏茂琳的优待,他送了一个庄园给杜甫,有吃有喝,还有仆人。杜甫就是在这写下了著名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这期间他还吃到了一种叫“槐叶冷淘”的小吃,据说是用槐叶榨汁,并与面和在一起,看上去就是富贵人家闲来无事吃的小零嘴,其实大有讲究。在唐的礼典规定里,夏日的宴会中,皇家御厨大官所供应给官员的食物中,即有此味,甚至要动用到冰窖,可见原为宫廷食品。
“潦倒的”杜甫吃完这道宫廷名菜后,甚至发出了“如果君王也能吃到这个该多好”的感慨。可见杜甫的生活还比较优越。不过杜甫似乎并不太喜欢这样寄人篱下的生活,因为觉得被人养着挺丢面子的,故而他还是选择了离开。
流落湖南的时候,杜甫似乎做过一阵子郎中,据说在长沙的时候,因为没人接济自己,杜甫经常带着儿子从船上到城里卖药,借以维持生活。最后,他死在湘江的一艘小船上,是因为暴食胀死、还是肠胃炎暴毙、或者落水而死,各有说法。他最为得意的儿子宗武似乎并没有得到什么遗产,甚至杜甫的遗骨在岳阳停留了43年,才被孙儿带回故乡。
他诗文中所提到的“家产”、“薄业”,并没有下文,在那个年代,唐朝正在每况愈下,谁还会关心京城里杜甫的那些产业呢?
唐朝诗人富豪榜
王勃:不但写得快,而且文辞华丽。请他写文章的人很多,因此,他家里“金帛盈积”。
李邕:文章好,书法更是一流,朝廷中的达官贵人和各地寺庙,纷纷拿着金钱请他写文章。李“受纳馈遗,亦至巨万”。《新唐书》本传上说,当时大家公认,自古以来,因为写文章获得钱财之多,没有人可以比得上李邕。
韩愈:很多人找他写墓志铭,因此收入很丰厚。韩愈写了一篇《平淮西碑》,唐宪宗将这文章的一块石刻赏赐给韩弘,韩弘就馈赠韩愈500匹绢。韩愈写了《王用碑》,王用的儿子馈赠韩愈一匹带鞍的宝马和一条白玉带。韩愈生前好友刘禹锡在他的悼文中这样写道:“公鼎侯碑,志隧表阡,一字之价,辇金如山。”
皇甫湜:他为裴度写了《福先寺碑》,裴度赠送给他车马缯彩已经很多,但是皇甫湜仍然很不满意,说:“碑文三千字,每个字三匹缣,给得也太少了!”裴度于是笑着送给他九千匹绢。
白居易:白居易的诗歌远销朝鲜,朝鲜商人曾拿着卖高丽参所得的钱向白居易购买诗歌新作。白居易跟元稹结交数十年,情逾兄弟。元稹去世之后,其家人请白居易撰写墓志铭。写好之后,元稹家要馈赠白居易奴仆、车马、绫罗绸缎以及银制马鞍、玉带等物,价值六七十万钱。白居易力拒。但几次三番都无法推脱,不得已,白居易只好接受下来,再转赠给了一座寺庙。
当代民谣歌手周云蓬在他的歌曲《杜甫三章》里选用了杜甫的三首诗歌:《赠卫八处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及《登高》,这三首诗歌符合杜甫一贯“沉郁顿挫”的风格,事实上,这至少是杜甫经历了世事沧桑以后的作品。一个刻板的人,无论如何也成不了诗人,诗人也需要生活:从公子爷到一贫如洗,通过“在京置业”到后来小有余财的庄园主,这是杜甫跌宕起伏的财富人生。
少年裘马
且不说杜甫是否富二代,但官二代是肯定的。杜甫的祖父是初唐的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父亲也当了县令。从他的诗歌中其实可以看到,《壮游》一诗中的“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可以窥见他在年少时候的日常生活里,完全就是公子爷,而《秋兴》中可以知道,他“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这句话在传统的理解中,意思是:当年的同窗好友,如今大部分混得都不错,一个个都挺像模像样的。但也有一种解读则是:周围的同学都是富家子弟,家住在当时京城有钱人聚居的五陵。
在35岁去长安入仕之前,杜甫基本上都“人在旅途”。在遥远的唐朝,游历天下不仅是为了增长见识,更多的,是为了在旅途中拜会、结识各地的名门望族,权贵人物。此外,游历是个技术活,身体遭受的磨炼是其次,关键是开销不少。直到如今,有关李白穷游天下的资金来源依然众说纷纭,但关于杜甫,却鲜有人猜测。大概是因为杜甫晚年的潦倒给人的印象太深,以至于在一些李白传记中,杜甫被描述成了依靠朋友李白的盛名而混吃混喝的落魄书生。
事实上,杜甫和李白的齐鲁游历,以及后来与李白、高适相约游梁宋之前,杜甫的脚步已经踏遍了吴越之地,甚至在和李白见面之前,他正和一个名叫苏源明的官场人士游历。这没有大量金钱的支持,几乎是难以完成的。
杜甫与李白的会面,被闻一多称为“仅次于‘孔子见老子’的伟大会面”。但事实上,却很可能有些像富二代追星族遇见了超级巨星:一向遵循儒家伦理的杜甫在见到李白时,献了一首充满了道家色彩的诗歌。因为众所周知,李白是虔诚的道教徒,有过隐居深山炼制丹药的经历。杜甫甚至和李白一起去了王屋山,寻访道士。不过李白对杜甫并不太在意,他的朋友遍及天下,杜甫在后来写了20多首诗歌怀念李白,其中不乏“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样的句子,可是李白写到杜甫的诗歌寥寥可数,甚至可以说没有一句是用了心的。换而言之,在李白的诗歌里,安徽农民汪伦都比杜甫重要。
李白为什么不待见杜甫,没有人明说,《新唐书》里说杜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这种富家子弟的做派,大概是李白疏远他的原因。
困守长安
在网络恶搞的“千面模特”杜甫之外,杜甫大多时候以伟岸的诗圣形象出现,但“附势”这一唐诗人特有的习性,无疑也存在于杜甫身上。
对李白的示好在杜甫的生平际遇里算不上丑事,甚至能看得到他的真性情:对自己的偶像崇拜不已。可杜甫有时确实肉麻,譬如给皇上献了三大礼赋,并同时“高自称道”,自我吹擂。当时的杜甫,正处于赤贫的状态里:在长安的10年,被后来杜甫的粉丝们称之为“困守长安”时期。在这段日子里,杜甫参加了一次由唐玄宗组织的官员选拔,但没有上榜。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是李林甫蒙蔽了皇帝,使参与选拔的人士集体落榜,事后他宣布政治清明,野无遗贤。这段日子可能是杜甫最穷的时候。
当时的唐玄宗迷恋道教,在长安郊外办了个道教道场,为了能和皇帝见面,杜甫先是好好地拍了一个驸马爷的马屁,然后终于获得了献赋的机会,但玄宗对赋感兴趣,却对杜甫不感兴趣,他花心思得到的不过是暂时待命的结果。
为了能尽快上位,他吹捧过李林甫,在李林甫倒台以后,他又开始吹捧杨国忠。长安对于杜甫而言,并不是一个好地方,但为了出仕,他来到了都城长安,可不久后他的父亲死了。长期以来最为稳定的经济支持就此失去。
这是杜甫最潦倒的时候,当时有个叫郑虔的人,是杜甫在长安时期交往最久,友谊最深厚的一位朋友。他长于诗歌、绘画和书法,并曾写诗在自己的画上献给唐玄宗。郑虔在长安担任过闲差,经常和杜甫一起吟诗喝酒,杜甫有一段时间靠领政府的救济粮过日子,可他一旦有了一点钱就去找郑虔,二人买酒痛饮。
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杜甫去奉先县。他的一个亲戚是那里的县令,妻儿也被托付给亲戚照料。在走过骊山的时候,他看见了华清宫的万间宫阙,而当走到家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幼子因为冻饿而死。此后短短一个多月,洛阳失陷,长安陷入危机。
贫穷于杜甫是坏事,于文学史却是好事。杜甫正是这时开始从少年凌人的华章中解脱,开始写出《兵车行》、《丽人行》这样的作品。安史之乱中杜甫追随了新的皇帝唐肃宗,他穿着麻鞋跑到流亡皇帝的住所,皇上大为感动,给他当了个左拾遗。
何谓拾遗?拾遗的本意是“捡起遗漏的东西”,唐代的皇家付薪水养了一批谏议大夫、拾遗、补阙、正言、司谏之类,用以捡起皇帝遗留的错误。杜甫毕竟是官宦子弟,母亲出自唐朝望族清河崔氏,在朝中也有众多亲戚、妻族,虽然没有数据可考,但他应该是在这个相对安稳的时候开始置业的。因此,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里,杜甫自己在“便下襄阳向洛阳”一句后“余有田园在东京(洛阳)”,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听到安史乱军溃退后会“漫卷诗书喜欲狂”了,因为他想回故乡享清福。而在他晚年的《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诗歌里,他写到了“两京犹薄产”。
四川地主?
在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里,杜甫被描述成了一个“大地主”,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三重茅”被郭沫若理解为有钱人才会住,因为普通百姓家的草屋只有一重茅,或者《舍弟占归草堂检校聊示此诗》中的“鹅鸭宜常数,柴荆莫浪开”也被理解为地主阶级的趣味。尽管这些在现在看来都有些牵强,但至少,杜甫在入川以后过得不差。
从公元760年到公元770年,杜甫都在四川。从他的诗歌里,我们可以知道,他能向成都附近的县令索要桃树苗、能向绵竹县令求购竹子,甚至向诗人韦应物的侄儿韦班索要精美的瓷器。试想,假如杜甫彻底沦为破产的穷诗人,这几乎是无法完成的任务。而且杜甫草堂,尽管只是草堂,但周围种花种树的,面积也不小。
杜甫在成都最好的朋友是高官兼诗人高适以及后来的节度使严武。在此以外,杜甫的本家杜济是当时成都尹兼剑南使裴冕幕府中的一位得意人物,而他的表弟王十五也在成都当司马,正是他们和后来他结识的一些朋友帮他建起了草堂,让他有了一个安居之处。
那时候的成都并不安定,位居高位的严武曾经短暂离开过,但蜀地立即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危局。不过,这些军阀对杜甫还不错,例如梓州的东川使章彝是严武的老部下,他看在严武的面子上对杜甫挺客气,给杜甫提供住的地方,每日有大鱼大肉美酒佳酿,杜甫离开时,他甚至给了盘缠。
后来离开成都时,杜甫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呆过一段日子,在这里,他受到了一个小军阀柏茂琳的优待,他送了一个庄园给杜甫,有吃有喝,还有仆人。杜甫就是在这写下了著名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这期间他还吃到了一种叫“槐叶冷淘”的小吃,据说是用槐叶榨汁,并与面和在一起,看上去就是富贵人家闲来无事吃的小零嘴,其实大有讲究。在唐的礼典规定里,夏日的宴会中,皇家御厨大官所供应给官员的食物中,即有此味,甚至要动用到冰窖,可见原为宫廷食品。
“潦倒的”杜甫吃完这道宫廷名菜后,甚至发出了“如果君王也能吃到这个该多好”的感慨。可见杜甫的生活还比较优越。不过杜甫似乎并不太喜欢这样寄人篱下的生活,因为觉得被人养着挺丢面子的,故而他还是选择了离开。
流落湖南的时候,杜甫似乎做过一阵子郎中,据说在长沙的时候,因为没人接济自己,杜甫经常带着儿子从船上到城里卖药,借以维持生活。最后,他死在湘江的一艘小船上,是因为暴食胀死、还是肠胃炎暴毙、或者落水而死,各有说法。他最为得意的儿子宗武似乎并没有得到什么遗产,甚至杜甫的遗骨在岳阳停留了43年,才被孙儿带回故乡。
他诗文中所提到的“家产”、“薄业”,并没有下文,在那个年代,唐朝正在每况愈下,谁还会关心京城里杜甫的那些产业呢?
唐朝诗人富豪榜
王勃:不但写得快,而且文辞华丽。请他写文章的人很多,因此,他家里“金帛盈积”。
李邕:文章好,书法更是一流,朝廷中的达官贵人和各地寺庙,纷纷拿着金钱请他写文章。李“受纳馈遗,亦至巨万”。《新唐书》本传上说,当时大家公认,自古以来,因为写文章获得钱财之多,没有人可以比得上李邕。
韩愈:很多人找他写墓志铭,因此收入很丰厚。韩愈写了一篇《平淮西碑》,唐宪宗将这文章的一块石刻赏赐给韩弘,韩弘就馈赠韩愈500匹绢。韩愈写了《王用碑》,王用的儿子馈赠韩愈一匹带鞍的宝马和一条白玉带。韩愈生前好友刘禹锡在他的悼文中这样写道:“公鼎侯碑,志隧表阡,一字之价,辇金如山。”
皇甫湜:他为裴度写了《福先寺碑》,裴度赠送给他车马缯彩已经很多,但是皇甫湜仍然很不满意,说:“碑文三千字,每个字三匹缣,给得也太少了!”裴度于是笑着送给他九千匹绢。
白居易:白居易的诗歌远销朝鲜,朝鲜商人曾拿着卖高丽参所得的钱向白居易购买诗歌新作。白居易跟元稹结交数十年,情逾兄弟。元稹去世之后,其家人请白居易撰写墓志铭。写好之后,元稹家要馈赠白居易奴仆、车马、绫罗绸缎以及银制马鞍、玉带等物,价值六七十万钱。白居易力拒。但几次三番都无法推脱,不得已,白居易只好接受下来,再转赠给了一座寺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