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测试心率和练习密度,发现数据背后存在的三个普遍性问题,在对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三个观点:根据大课间活动情况安排教学内容;运动负荷不足的教材要选择“高负荷教学法”;遵循“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
关键词:心率;练习密度;心率曲线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4-0065-02
不久前,笔者在杭州听了几节体育课。在课中通过测试发现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下面对这些问题进行剖析。
一、根据大课间活动情况安排教学内容
现象:教师A执教“上步掷垒球”。被测学生的课前心率为160次/分钟,但教师还是执行预设的准备活动,结果这些学生的心率在本课一直是150次以上。
分析与对策:众所周知,学生的心率整堂课保持在150次以上,会导致其过度疲劳,影响主教材的学习,甚至会损害身体健康。经了解,课前学生的心率高是大课间活动所致。其实,该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为此,笔者建议:
首先,教师要知道大课间后的体育课不同于其他时间的体育课。大课间后的体育课,学生的课前心率普遍比较高,而其他时间的体育课,学生课前的心率一般处于安静时的水平。
其次,教师要科学设计大课间后的体育课。按上课学校来分,教师上课分为校内课和校外课。在校内课中,教师一般了解学校大课间的内容和学生的运动负荷,因此,可根据学生比较疲劳的特点,在准备活动设计“集中注意力”游戏,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喘息,然后再做一些专门性的准备活动,让学生尽可能精神饱满地进入基本部分的学习。像本堂课,课前脉搏达到160次/分钟,教师可先组织学生做诸如“抓手指”等游戏,然后组织学生活动各关节及关节周围的韧带。这样既激发了兴趣,降低了心率,而且活动了肢体。在主教材的选择上,考虑到大课间后学生的身体和神经比较疲劳,建议采用球类等学生喜欢的内容,以再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在大课间后的体育课“课课练”的内容安排上,笔者建议不要与大课间的内容相同。如果是校外上课,组织者最好不要安排大课间后的体育课。如必须安排,上课教师须提前了解借班学校大课间的内容和运动负荷,然后再进行科学设计。
二、运动负荷不足的教材要选择高负荷教学法
现象:“上步肩上屈肘(单手掷垒球)”课的练习密度为38%。其中,准备部分的练习密度为80%,主教材的练习密度为11.25%,“课课练”的练习密度为52.63%。
分析与对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新授“上步肩上屈肘”,按理练习密度不高。但该课的练习密度却达到38%,究其原因,一是在准备和结束部分采用集体练习;二是“课课练”选择了全体学生参与的游戏。该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运动负荷不足的教材可选择“高负荷教学法”。
“高负荷教学法”是指有利于提高运动负荷的教学方法。高负荷教学法包括:(1)集体练习法。就是全班学生一起练习的方法。在准备部分、课课练、结束部分和基本部分中尽可能采用集体练习法。(2)循环练习法。如,在山羊分腿腾跃教学中,我们一般将学生分成四组,这样势必站的人多,练的人少,假如在每组增加一个跳“人羊”练习,要求每组学生循环练习跳“人羊”和山羊,无疑增加了课的运动负荷。(3)多分组法。它是指利用多分组提高运动负荷。(4)教材搭配法。如果主教材运动负荷不足,教师不妨选择运动负荷高的内容作为辅教材。在上述案例中,“肩上屈肘”搭配“网鱼”游戏,效果很好。(5)增加法。主要指增加器械重量、远度和高度,以提高运动强度,增加运动负荷。(6)附加法。即附加条件法。如蹲踞式跳远教学中,要求练习的学生跑步返回队伍,要求等候的学生原地模仿摆臂动作等。(7)一场多用法。即整堂课一个场地,一个队形。(8)精讲多练法。精讲要把握三个关键:讲关键点,讲关键时间,讲关键语言。
三、遵循“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
现象:“立定跳远”课的平均心率为126次/分钟,心率曲线是前高后低,最高心率为168次/分钟,出现在第5分钟,此后逐渐下降。
分析与对策:研究表明,课的平均心率最好在130次/分钟,心率曲线有标准型、双峰型、前高后低和前低后高型。本课的心率变化曲线是高峰在前型,从形式上分析,该课的心率曲线较合理,但细分析却有问题,正规的前高后低型,最高心率应出现在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大概时间是17~20分钟,而该课的最高心率出现在第5分钟,此后逐渐下降,说明本课的准备部分运动负荷大,这易导致身体疲劳,影响基本部分的学习。从“健康第一”的角度出发,体育教学必须遵守“人体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在该案例中,笔者建议省去快节奏的韵律操,直接进行专项准备活动。这样既遵循“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又能活动肢体,避免伤害事故发生。
关键词:心率;练习密度;心率曲线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4-0065-02
不久前,笔者在杭州听了几节体育课。在课中通过测试发现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下面对这些问题进行剖析。
一、根据大课间活动情况安排教学内容
现象:教师A执教“上步掷垒球”。被测学生的课前心率为160次/分钟,但教师还是执行预设的准备活动,结果这些学生的心率在本课一直是150次以上。
分析与对策:众所周知,学生的心率整堂课保持在150次以上,会导致其过度疲劳,影响主教材的学习,甚至会损害身体健康。经了解,课前学生的心率高是大课间活动所致。其实,该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为此,笔者建议:
首先,教师要知道大课间后的体育课不同于其他时间的体育课。大课间后的体育课,学生的课前心率普遍比较高,而其他时间的体育课,学生课前的心率一般处于安静时的水平。
其次,教师要科学设计大课间后的体育课。按上课学校来分,教师上课分为校内课和校外课。在校内课中,教师一般了解学校大课间的内容和学生的运动负荷,因此,可根据学生比较疲劳的特点,在准备活动设计“集中注意力”游戏,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喘息,然后再做一些专门性的准备活动,让学生尽可能精神饱满地进入基本部分的学习。像本堂课,课前脉搏达到160次/分钟,教师可先组织学生做诸如“抓手指”等游戏,然后组织学生活动各关节及关节周围的韧带。这样既激发了兴趣,降低了心率,而且活动了肢体。在主教材的选择上,考虑到大课间后学生的身体和神经比较疲劳,建议采用球类等学生喜欢的内容,以再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在大课间后的体育课“课课练”的内容安排上,笔者建议不要与大课间的内容相同。如果是校外上课,组织者最好不要安排大课间后的体育课。如必须安排,上课教师须提前了解借班学校大课间的内容和运动负荷,然后再进行科学设计。
二、运动负荷不足的教材要选择高负荷教学法
现象:“上步肩上屈肘(单手掷垒球)”课的练习密度为38%。其中,准备部分的练习密度为80%,主教材的练习密度为11.25%,“课课练”的练习密度为52.63%。
分析与对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新授“上步肩上屈肘”,按理练习密度不高。但该课的练习密度却达到38%,究其原因,一是在准备和结束部分采用集体练习;二是“课课练”选择了全体学生参与的游戏。该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运动负荷不足的教材可选择“高负荷教学法”。
“高负荷教学法”是指有利于提高运动负荷的教学方法。高负荷教学法包括:(1)集体练习法。就是全班学生一起练习的方法。在准备部分、课课练、结束部分和基本部分中尽可能采用集体练习法。(2)循环练习法。如,在山羊分腿腾跃教学中,我们一般将学生分成四组,这样势必站的人多,练的人少,假如在每组增加一个跳“人羊”练习,要求每组学生循环练习跳“人羊”和山羊,无疑增加了课的运动负荷。(3)多分组法。它是指利用多分组提高运动负荷。(4)教材搭配法。如果主教材运动负荷不足,教师不妨选择运动负荷高的内容作为辅教材。在上述案例中,“肩上屈肘”搭配“网鱼”游戏,效果很好。(5)增加法。主要指增加器械重量、远度和高度,以提高运动强度,增加运动负荷。(6)附加法。即附加条件法。如蹲踞式跳远教学中,要求练习的学生跑步返回队伍,要求等候的学生原地模仿摆臂动作等。(7)一场多用法。即整堂课一个场地,一个队形。(8)精讲多练法。精讲要把握三个关键:讲关键点,讲关键时间,讲关键语言。
三、遵循“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
现象:“立定跳远”课的平均心率为126次/分钟,心率曲线是前高后低,最高心率为168次/分钟,出现在第5分钟,此后逐渐下降。
分析与对策:研究表明,课的平均心率最好在130次/分钟,心率曲线有标准型、双峰型、前高后低和前低后高型。本课的心率变化曲线是高峰在前型,从形式上分析,该课的心率曲线较合理,但细分析却有问题,正规的前高后低型,最高心率应出现在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大概时间是17~20分钟,而该课的最高心率出现在第5分钟,此后逐渐下降,说明本课的准备部分运动负荷大,这易导致身体疲劳,影响基本部分的学习。从“健康第一”的角度出发,体育教学必须遵守“人体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在该案例中,笔者建议省去快节奏的韵律操,直接进行专项准备活动。这样既遵循“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又能活动肢体,避免伤害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