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人为本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123stud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本质是强调“以人为本”。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需要在和谐校园建设中,正确认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职工的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当前需要从师生关系、育人环境、人文精神教育、民主平等的管理氛围等角度,“以人为本”地促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关键词]和谐校园以人为本建设
  [作者简介]张祚键(1969- ),男,南京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及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论与实践。(江苏南京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7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建构和谐高校使命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项目编号:07SJD710021)和“构建和谐校园中学生党建工作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SJD71002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0-0046-02
  
  大学精神实质上就是一种终极关怀和人文关切。大学最根本的职能是培养人。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促进其和谐发展是大学的使命。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建设和谐校园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和谐发展的人才。高校管理人员是和谐校园建设的组织者,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其贯彻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和谐校园建设的成效,高校管理者在组织实施和谐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贯彻落实到管理工作的实践中去。
  
  一、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人本视角
  
  和谐校园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并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育人活动的良好状态。和谐校园是一种以校园为载体的各种教育要素全面、自由、协调和整体优化的育人生态环境,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和睦融洽为核心的校园育人氛围,是对以育人为中心的学校教育活动发生良性影响的条件的总和。具体来说,高校和谐校园包括组织结构的和谐、学科专业的和谐、校园文化的和谐、校园环境的和谐、人员群体的和谐等方面。其中,教育活动主体的和谐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和谐校园建设以学校的教育活动为中心进行,师生员工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体,所以,以师生员工为主体的人的和谐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人的和谐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大学校园群体的和谐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整体性。和衷共济、融洽默契,它是群体和谐的首要特征。这种整体性,不仅仅是表面的、浅层的、物化的,更是内在的、深层的、精神的,突出表现为群体之间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相容性。“和而不同”、和平共处。这种相容性建立在彼此尊重、互相信任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大学校园内生活的群体在工作性质、知识层次、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各种差异,要实现和谐相处,必须彼此相容、相互尊重、互相信任。整体性和相容性是大学校园群体和谐的两个支点,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同时,人自身的和谐又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前提,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强调人自身的和谐。儒家强调要通过正心、诚意、修身来规范人的行为。孔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精神生活,特别是在于人有道德,所以儒家以“仁爱”为中心,推演出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把培养有道德的人作为学问的根本,认为这是社会稳定和谐的根基。道家也主张以谦下不争、清静无为的方式来达到人的身心和谐,认为有了和谐的人格,就能消除自我的痼弊,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执的心境去看待一切。总之,人自身的和谐,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到融入群体、融入自然和社会。要实现人的和谐,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就高校和谐校园建设而言,以人为本就是要做到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发挥好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根本的整体效应。要处理好教职工与学校管理队伍的关系,处理好人的发展与事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学生培养中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关系、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学校一切管理活动都要围绕如何育人、识人、选人、用人、留人而展开,在管理工作中不能“见物不见人”,而应该做到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和重视人的发展,目的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搞好学校的各项工作,培养合格人才。
  
  二、正确理解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以人为本”
  
  管理理念是管理者对所从事的管理活动的理性认识。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管理系统内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内的“人”的认识。高校和谐校园建设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校内各类人员进行全面分析,合理定位,才能形成对管理活动的理性认识,有效地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1.正确认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包括德、智、体等方面,但关键是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要有利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二是办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而非教师。正如南开大学原校长母国光院士所说的:“因为有学生要上学,才办学校,并不是为了养教师,才办学校,招学生。”在学校讲“以人为本”,绝不能只针对教师或教职工,首要的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2.正确认识教师与职工的关系,确立教师的主力军地位。教师是从事教学工作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实施者,是学校办学的主要力量。职工所从事的管理、后勤等工作,主要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在高校必须确立教师的主力军地位,在制定有关政策时优先考虑教师,这是办好教育、发展学校本身的需要。
  3.正确认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确立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从组织系统的角度看,管理干部具有组织赋予的职权,在学校各级居于决策、指挥、协调、控制的地位,对实现办学目标起主导作用。教职工是被管理者,为实现办学目标,具体从事教学、科研和办事、服务工作。从管理活动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就是权威与服从的关系。但是,我国的《高教法》规定:“高等学校实行民主管理。”教职工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受支配者,他们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是推动办学目标实现的动力所在。由于高校知识操作的复杂性和智力活动的个体特征,教职工能否以主人翁的精神,发挥主观能动性,直接影响办学目标的实现。
  4.正确认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立人发展的终极目的地位。人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每个人都有追求个人发展和自由幸福的需要。教育的功能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教育通过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一定素质的人走进社会,担任一定的社会角色,起到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高校办学应该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满足包括教职工在内的社会成员的需要作为基本出发点。
  
  三、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人本途径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它贯穿于和谐校园建设的决策、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职能活动中,体现在学校办学目标的选择、学校管理方法的运用、学校管理绩效的考评等多个方面。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要贯彻“以人为本”,就是要秉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把它贯彻到人才培养、教职工队伍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等办学实践中去。
  1.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学校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学生的基础、留住学生的纽带。师生间心与心的碰撞、沟通,是师生关系和谐的基础。因此,要教育和引导教师用爱心打开学生的心灵,用尊重架起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在教育中,教师要因势利导,因人施教。明确自身的角色,做促进者、引导者、指引者。教师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主体,自身健康的人格、渊博的学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来自于不断的自我磨炼、自我提高,也在不断的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教师要用渊博的学识给学生以人格陶冶,以高尚的情操、儒雅的修养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滋润”。教师的人格是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石,教师应以博大的爱心来启迪学生的心灵,用真诚的态度赢得学生的尊敬。只有具备宽容的人格魅力,才能构建真正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和谐的师生关系更要体现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压力、外界因素的诱惑及人际关系的不协调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引起高校学生心理失衡甚至产生心理疾病。因此,在高校建立心理辅导站,开设心理咨询,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
  2.形成和谐的育人环境。和谐的育人环境首先是要实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运行,其次是要保证学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和谐的育人环境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这就要求高校教育的各个子系统全面协调、充分发展、良性互动和整体优化。不仅要求学校德、智、体、美、劳“五育”要和谐发展,各门课程之间、各个教学环节之间要相互匹配,各种教育资源要合理配置、和谐利用,而且要求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环境要相互衔接、和谐结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要和谐互动、教学相长,只有这样,受教育者的身心和个性才会全面和谐发展,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著名权威报告《学会生存》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这应该成为高校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
  3.重视人文精神教育。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无论何种语境和时代,“人”都是人文精神永恒的本质要素。因此,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法的运用、教育评价标准的制定都必须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生命的完整和谐发展为宗旨。在教育内容上,要加强人文课程建设,宣扬人文课程的重要意义并将其作为学校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教育方法上,提倡和重视开放性的讨论、体验和反思。人文知识的特点决定了人文课程的教学不同于科学课程,它需要一种自由开放的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自由思考、自由讨论、增进多元理解、加深体验、深刻反省,以获得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全面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人与社会的共同和谐发展。在教育评价上要以促进个体发展为目的,建立全面的、个性化的评价标准。确立发展性评价理念,为个性的健康成长构建良好的环境。
  4.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事业。母爱给孩子以生长的生命,师爱给学生以发展的生命,大学应有大爱。各级领导干部要积极搭建民主平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让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让教师感到“家”的温暖,不以行政命令压抑教师的个性,让教师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的舒展。在教学活动中,学校要给教师充分的自主权,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支持教师进行教改实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教师时时刻刻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教师应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为学生的学业成才、健康成长、精神成人和事业成功无私奉献。人与人之间,对别人多一点尊重、多一点爱心,对自己也会多一点自律、多一点修养,校园和谐就在每个人的身边。
  
  [参考文献]
  [1]陈言,叶朗.人文精神的坚守与呼唤[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01-02.
  [2]母国光.我对大学教育的理解[J].高等教育研究,2000(4).
  [3]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其他文献
介绍道口防护系统与自动栏木机的边界关系,以既有产品及相应标准简要分析自动栏木机应具备的几种基本功能及安全功能,针对国内和国外的既有自动栏木机产品的功能比较,为铁路
课后的学习中如果能够加强团结协作,分小组进行课后复习,对数学的学习也是有很大好处的。
苗条、扁平的柄是在海洋的容器的轨道录音机的关键部分。然而,在它被用机器制造以后,柄的轴的笔直经常超过标准大小。它的精确不持续很长时间,这也被发现了。在这些问题的彻底的
Array calibration is important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In this paper, fast calibration methods for a ULA's gain and phase errors both in far and near field
采用微观水驱油模型实验测得西峰油田庄19井区长82储层26块样品的渗透率、水驱前含油饱和度以及在不同注入倍数、不同注入压力下的剩余油饱和度和驱油效率,以此参数为基础,应
2007年11月。笔者有幸获得一次省教育厅组织的为期一个月的中职旅游类骨干教师赴英考察学习的机会,下面就中英职业教育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和体会。从世界范围看,当今各国职业技
随着高考招生多元化理念的确立以及相关招生政策的出台,尤其是2003年教育部允许部分高校进行自主选拔学生以后,仅凭笔试成绩作为高考录取依据的方法正在悄悄发生着变化,自主招生
Chebyshev 多项式广泛地在许多地里被使用,并且在数字计算通常用作功能近似。在这篇论文,越过四个象限的推进器性质的 Chebyshev 多项式表示起初被给,然后, Chebyshevpolynomial
A novel initiative mating device, which has four 2-degree manipulators around the mating skirt, is proposed to mate between a skirt of AUV (autonomons underwat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