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向数学”课程总目标包括三个方面:1、数学的知识和技能目标。指那些在数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相互联系的概念和技能,是活动需要完成的终极目标。2、过程能力与方法目标,是指运用怎样的策略方法获得数学知识。3、学习品质目标,指兴趣、动机、求知欲,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社会交往等。
【关键词】数学活动目标认识物体图形归类
一、前言
如何在数学活动中贯彻落实数学目标呢?下面我就以“通向数学”小班上学期课程中的数学活动《分饼干》(按形状归类)为例,从三个目标任务入手,通过阐述基本教学流程,来具体谈一谈数学教学目标的贯彻。
本节活动的具体学习目标的达成有三条预设:1、认识物体的形状特征,能正确命名圆形、正方形、三角形。2、能按形状标记对图形进行归类。3、对图形归类的活动感兴趣,专心完成自己的活动。其操作的基本要求是:幼儿能够排除图形颜色的干扰,按底纸上图形的标记,挑出相同形状的图形归在一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把理解“按形状标记对图形进行分类”这一操作规则作为完成本活动核心目标的抓手。
二、目标任务
2.1认识物体的形状特征,能正确命名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正确命名的意思是指学会用正式的几何图形名称来指称图形。这就需要幼儿从物体外部明显的形状特征来认识图形。之前的课程中我们仅仅把图形作为大小分类发热材料或者把图形当做接龙的简单图符,都没有正式要求幼儿去说出正确的图形命名。当把这些具体图形呈现在孩子面前时,有孩子会把圆形说成圆圆的,正方形说成方方的或方块,在以前的课上是允许的,但从这节课开始,孩子们要学会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进行正确的命名。活动过程的一开始就进行提问,请幼儿说一说“厨师做出来的饼干是什么形状的?”,通过个别幼儿指认,然后集体指认,从中找出错误回答并进行纠正。“派派放在三个盘子里的饼干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图形饼干为什么要这么放呢?”这一系列的提问和梳理过程,包括在操作交流中的引导提问都贯彻了这一目标,直接对孩子的错误表达进行纠正引导,并能正确命名,为以后的操作交流奠定了基础。
2.2能按形状标记对图形进行归类。
要求幼儿能根据底纸上盘子中的图形饼干标记,把相应形状的图形饼干归置在一起。由于分饼干是根据外部标记提示来进行的,所以本课的操作为“归类”。本课设置了两个操作活动,一个是“分饼干”,另一个是“装饼干”。前者是根据操作底板上的图形饼干提示进行形状分类,通过实物“饼干”进行“图形饼干”的分类,后者是前者经验上的提升,先让幼儿插上形状标记,再根据标记来对图形进行归类,把图形放到相应的分类盒里。通过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不同的活动,这样就让幼儿在操作中实现了对图形特征的抽象。孩子在活动操作中会出现把图形混放或漏放的现象,我从旁指导时会再次纠正,“这是什么形状标记啊?要把哪种形状的饼干放进去啊?”让孩子通过操作再次巩固图形命名,这就同时贯彻了目标一和目标二的要求。
2.3对图形归类的活动感兴趣,能专心完成自己的活动。
首先,教师扮演成一位厨师,以情境导入目标任务:帮助厨师分一分这些图形饼干。这一导入不仅烘托出活动的有趣之处,还间接引发了孩子对活动的兴趣。其次,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不仅能把形状相同的图形饼干归在一起,还能尝试做成夹心状,孩子的热情在学做夹心饼干时被彻底点燃。做夹心饼干虽然不是这节课的重点,但是设置这个环节是有一定意图的,其目的一是为了提高幼儿操作的情趣。第二是为了在图形归类活动中增加一些操作技能上的难度,这里不仅仅要求孩子对图形的观察,还要注意图形颜色成ABA的模式呈现出来,这样就可以让能力强的幼儿进行高一层次的水平发展。第三是还隐含着为了今后颜色AB模式的学习做了铺垫的意图。如果有个别幼儿如果通过指导还是不能拼出夹心饼干,不强求,可以放到课后再次进行探索,让孩子自己从尝试中寻求经验的累积。
三、分享与反思
最后是本课“分享与反思”这一结束环节,教师落实目标的任务是: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按形状标记对图形进行归类”的活动规则。我采用讨论交流的形式,通过请个别幼儿上来继续完成分饼干的操作,全体集中对某位幼儿的操作结果进行讨论、纠错,来进一步认识图形特征、明确图形归类的操作规则。我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留心观察、有意识地选择归类中有错误的个别幼儿的操作结果,用一些开放性的提问来引导幼儿进行讨论:“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小朋友的饼干放得对不对啊?”引导幼儿共同检查,能力强的幼儿能很快得指出错误,我就进一步地提问:“哪里错?怎么错了?”促使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认知策略,在集体交流中思考解决策略时听取借鉴同伴的经验。这一过程不仅巩固加深了幼儿对图形归类的感受和体验,而且也使其认识目标能力得到提高。集体检查后,请幼儿自己上台来调整,专心完成操作,培养幼儿对待数学的严谨态度。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目标,前期备课时,教师不仅要深入地揣摩这节课的数学内容,还要细细地去备孩子,也就是提前设想孩子在活动中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这样不管是材料上还是活动规则的交代上,都有所注意或侧重,为更好地落实课程目标做进一步的规划。比如说,做夹心饼干的活动,肯定对孩子来说是个难点,我提前准备了一些真实的夹心饼干,给幼儿看一看,让幼儿理解三层饼干的上、中、下关系:第一,每个夹心饼干都是三层;第二,每层都是相同形状的图形;第三,上下两层是相同的颜色,中间是不同的颜色。这样给孩子铺垫一下前期的经验,给他们呈现一个具体的形象的夹心饼干,给孩子一个经验的支架,降低了操作的难度。针对班里不同孩子的发展水平,要进行分层指导。首先,对于不理解规则的幼儿,要进行了跟进式提示,对于已经理解规则,但由于自己比较马虎的孩子,出现漏放或者个别放错的现象,我就稍微提示了一下,让其自己纠正;这样根据孩子的差异情况,进行不同指导,孩子通过这个活动过程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这也正是通向数学课程所一直强调的“让老师的教建立在每个孩子学的基础之上”。
四、结束语
幼儿园数学活动是实现数学目标的手段,数学活动目标也反映了教师对幼儿数学活动的基本价值取向。教师不仅要在活动中落实数学知识目标,更应该渗透数学过程能力目标和学习品质培养目标,组织具体的数学活动时,潜心研究目标在每一个环节的落实是不可缺少的。
参考文献
[1]从理念到行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行动指南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关键词】数学活动目标认识物体图形归类
一、前言
如何在数学活动中贯彻落实数学目标呢?下面我就以“通向数学”小班上学期课程中的数学活动《分饼干》(按形状归类)为例,从三个目标任务入手,通过阐述基本教学流程,来具体谈一谈数学教学目标的贯彻。
本节活动的具体学习目标的达成有三条预设:1、认识物体的形状特征,能正确命名圆形、正方形、三角形。2、能按形状标记对图形进行归类。3、对图形归类的活动感兴趣,专心完成自己的活动。其操作的基本要求是:幼儿能够排除图形颜色的干扰,按底纸上图形的标记,挑出相同形状的图形归在一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把理解“按形状标记对图形进行分类”这一操作规则作为完成本活动核心目标的抓手。
二、目标任务
2.1认识物体的形状特征,能正确命名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正确命名的意思是指学会用正式的几何图形名称来指称图形。这就需要幼儿从物体外部明显的形状特征来认识图形。之前的课程中我们仅仅把图形作为大小分类发热材料或者把图形当做接龙的简单图符,都没有正式要求幼儿去说出正确的图形命名。当把这些具体图形呈现在孩子面前时,有孩子会把圆形说成圆圆的,正方形说成方方的或方块,在以前的课上是允许的,但从这节课开始,孩子们要学会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进行正确的命名。活动过程的一开始就进行提问,请幼儿说一说“厨师做出来的饼干是什么形状的?”,通过个别幼儿指认,然后集体指认,从中找出错误回答并进行纠正。“派派放在三个盘子里的饼干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图形饼干为什么要这么放呢?”这一系列的提问和梳理过程,包括在操作交流中的引导提问都贯彻了这一目标,直接对孩子的错误表达进行纠正引导,并能正确命名,为以后的操作交流奠定了基础。
2.2能按形状标记对图形进行归类。
要求幼儿能根据底纸上盘子中的图形饼干标记,把相应形状的图形饼干归置在一起。由于分饼干是根据外部标记提示来进行的,所以本课的操作为“归类”。本课设置了两个操作活动,一个是“分饼干”,另一个是“装饼干”。前者是根据操作底板上的图形饼干提示进行形状分类,通过实物“饼干”进行“图形饼干”的分类,后者是前者经验上的提升,先让幼儿插上形状标记,再根据标记来对图形进行归类,把图形放到相应的分类盒里。通过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不同的活动,这样就让幼儿在操作中实现了对图形特征的抽象。孩子在活动操作中会出现把图形混放或漏放的现象,我从旁指导时会再次纠正,“这是什么形状标记啊?要把哪种形状的饼干放进去啊?”让孩子通过操作再次巩固图形命名,这就同时贯彻了目标一和目标二的要求。
2.3对图形归类的活动感兴趣,能专心完成自己的活动。
首先,教师扮演成一位厨师,以情境导入目标任务:帮助厨师分一分这些图形饼干。这一导入不仅烘托出活动的有趣之处,还间接引发了孩子对活动的兴趣。其次,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不仅能把形状相同的图形饼干归在一起,还能尝试做成夹心状,孩子的热情在学做夹心饼干时被彻底点燃。做夹心饼干虽然不是这节课的重点,但是设置这个环节是有一定意图的,其目的一是为了提高幼儿操作的情趣。第二是为了在图形归类活动中增加一些操作技能上的难度,这里不仅仅要求孩子对图形的观察,还要注意图形颜色成ABA的模式呈现出来,这样就可以让能力强的幼儿进行高一层次的水平发展。第三是还隐含着为了今后颜色AB模式的学习做了铺垫的意图。如果有个别幼儿如果通过指导还是不能拼出夹心饼干,不强求,可以放到课后再次进行探索,让孩子自己从尝试中寻求经验的累积。
三、分享与反思
最后是本课“分享与反思”这一结束环节,教师落实目标的任务是: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按形状标记对图形进行归类”的活动规则。我采用讨论交流的形式,通过请个别幼儿上来继续完成分饼干的操作,全体集中对某位幼儿的操作结果进行讨论、纠错,来进一步认识图形特征、明确图形归类的操作规则。我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留心观察、有意识地选择归类中有错误的个别幼儿的操作结果,用一些开放性的提问来引导幼儿进行讨论:“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小朋友的饼干放得对不对啊?”引导幼儿共同检查,能力强的幼儿能很快得指出错误,我就进一步地提问:“哪里错?怎么错了?”促使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认知策略,在集体交流中思考解决策略时听取借鉴同伴的经验。这一过程不仅巩固加深了幼儿对图形归类的感受和体验,而且也使其认识目标能力得到提高。集体检查后,请幼儿自己上台来调整,专心完成操作,培养幼儿对待数学的严谨态度。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目标,前期备课时,教师不仅要深入地揣摩这节课的数学内容,还要细细地去备孩子,也就是提前设想孩子在活动中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这样不管是材料上还是活动规则的交代上,都有所注意或侧重,为更好地落实课程目标做进一步的规划。比如说,做夹心饼干的活动,肯定对孩子来说是个难点,我提前准备了一些真实的夹心饼干,给幼儿看一看,让幼儿理解三层饼干的上、中、下关系:第一,每个夹心饼干都是三层;第二,每层都是相同形状的图形;第三,上下两层是相同的颜色,中间是不同的颜色。这样给孩子铺垫一下前期的经验,给他们呈现一个具体的形象的夹心饼干,给孩子一个经验的支架,降低了操作的难度。针对班里不同孩子的发展水平,要进行分层指导。首先,对于不理解规则的幼儿,要进行了跟进式提示,对于已经理解规则,但由于自己比较马虎的孩子,出现漏放或者个别放错的现象,我就稍微提示了一下,让其自己纠正;这样根据孩子的差异情况,进行不同指导,孩子通过这个活动过程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这也正是通向数学课程所一直强调的“让老师的教建立在每个孩子学的基础之上”。
四、结束语
幼儿园数学活动是实现数学目标的手段,数学活动目标也反映了教师对幼儿数学活动的基本价值取向。教师不仅要在活动中落实数学知识目标,更应该渗透数学过程能力目标和学习品质培养目标,组织具体的数学活动时,潜心研究目标在每一个环节的落实是不可缺少的。
参考文献
[1]从理念到行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行动指南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