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内容,在该课程讲授中阐明中国梦、解读中国梦是《纲要》课老师的重要责任。回顾中国近现代的奋斗历程,结合史实,阐明中国梦是民族梦、人民梦和世界梦是《纲要》课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 《纲要》;中国梦;民族;人民;世界
【中图分类号】G6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4-00-02
自习近平同志提出中国梦以来,“中国梦”已成为一个拨动人心弦、激动人心灵、振奋人心劲的词汇,而中国梦的展现恰恰源自于中国近代的苦难历程,源自于中国近代百年来中华儿女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的求索历史。解读中国梦就不得不回顾中国近代史,所以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阐述中国梦责无旁贷。
(一)结合中国近代百年奋斗历程,阐明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是中国梦。“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这有两层背景:一是中国曾经的辉煌,二是中国近代百年的苦难。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未曾中断过的文明,直到18世纪末期,中国的经济规模仍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国历史上傲踞群雄的地位,是今天中国人仍引以为傲的资本。每个中国人,无时无刻不梦想着汉唐盛世,独领风骚。然而近代以来,在西方坚船利炮的侵略下,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苦难、付出了重大牺牲,辉煌不再,尊严难立,中国人从此开始了百年“中国梦”的辛苦求索、艰难追寻。从康有为、梁启超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到孙中山、黄兴振兴中华的辛亥革命;从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的建立,“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萌发、形成于近代耻深痛极的中国梦,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首先是强烈的忧患意识伴随始终,无论是谭嗣同“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哀恸,还是秋瑾“拼将十万头颅血,誓把乾坤力挽回”的决绝,都体现了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关切与焦虑。这种忧患意识,决定了“中国梦”是“大”梦,它不单是个人主义的奋斗历史,更是整个国家和民族死中求生的血泪史。其次是坚定的民族自信。有着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无论面对怎样艰难困苦的局面,终将会转危为安、再造辉煌。梁启超脍炙人口的《少年中国说》写于风雨如晦的1900年,他坚信“与天不老”、“前途似海”的“少年中国”中奖到来;中华民族复兴思潮勃兴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存亡续绝的历史关头的“九一八”事变后,并一直延续至20世纪40年代。各种“复兴中华民族”的期刊、专著、丛书、团体组织乃至运动,层出不穷,虽然他们的立场和背景不同,切入问题的角度和领域不一,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声音:抗战到底,中华民族才能走向复兴。此时的中国共产党人也发出自己有力的声音:“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终于找到一条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道路,书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由于曾经积弱贫穷,大多数中国人的心中都积攒着一股悲情和希望民族振兴的强烈愿望,这是“中国梦”的民族集体心理基础。这样的民族集体心理基础无可非议,而且十分正当,任何一个有过与中华民族一样遭受奴役历史的人们,都应该可以感同身受。这不仅是一个国家的梦,而且是一个民族的梦。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梦”的提出,有助于凝聚十四亿中国人的心,甚至有助于凝聚全球华人的心。
(二)结合中国近代精英对中国道路的艰辛探索,阐明中国梦是人民梦。中国梦不是精英梦、权贵梦,而是人民梦。回顾历史,挽救民族危亡,不能仅仅依靠少数精英,而必须有待全体中国人的觉醒并为之奋斗。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无法认识到这一点,无法认识到人民的伟大力量,康有为寄希望于帝王之家,奔走于权贵之门;孙中山也将人分为“先知先觉”、“后知后觉”和“不知不觉”三等;蒋介石在民族存续关头,强调的是“必有少数的政治家和学者兴起,来担当这扭转乾坤的责任。[1]”错误的结论导致了错误的道路,他们最终被历史和人民所抛弃。
中国共产党彻底颠覆了近代以来的精英本位观,鲜明提出了人民本位、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人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历史的真正主人。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需要去教育和领导人民,但从未以精英自居凌驾于人民之上,而是强调要当人民群众的学生,从阶级立场到思想感情都实现了根本的转变——站到人民大众一边。就像毛泽东所说,辨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看他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的关系如何。”面对甚嚣尘上的精英至上论,中国共产党人掷地有声地质问:谁是民族的主体?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劳动民众,还是高高在上的“少数人”?只有正确解答了这个问题,才能正确回答民族力量之所在,才能解释中华民族衰而复兴、亡而复存的悲壮历史。人民大众与少数精英,究竟谁是国家的主人?谁是民族命运的决定者?“这就是我们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关于中国之命运问题上的根本分歧点。[2]”
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真正依靠人民,并随时接受人民的检验。实现民族复兴既是占据了道义制高点的口号,更是对提出这一口号的政治力量更高的道德要求,人民会根据自身幸福感的增减,根据政治力量言行是否相符等具体指标,来判定其能否担当这一历史重任。在领导中国人民寻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以行动证明自己是“对国家尽其至忠,对民族行其大孝”的楷模。
共产党人基于对客观规律的深刻把握,以无数仁人志士的流血牺牲,将民族复兴之梦逐渐变成了实实在在可以感受、触摸的事实。虽然民族的振兴是每一个中国人或华人的内在愿望,虽然以儒家思想的精髓来看,先有大家后有小家,只有民族复兴才能带来人民幸福,但以现代文明的观念来看,民族振兴的最后落脚点,却是人民的幸福,套用一句流行语,就是人民幸福指数的上升。显然,人民幸福不但是物质层面的,同时也包括精神层面的。现阶段和未来中国的发展目标,尤其是除了经济发展的硬指标外,包括法治环境、人民权利、政府为公在内的所有的软环境,都属于“中国梦”的一部分,甚至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用通俗的话来说,只有这个国家的绝大多数人都感到,生活在这片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所谓的“中国梦”才有意义。从这个意义说,在“中国梦”的概念里,民族振兴只是手段和途径,人民的幸福、安康、社会公平、政治清明、法治健全、人民权利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才是“中国梦”的终极目的。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梦”可以是中国的国家梦,也可以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梦,但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是,她应该是全体中国人和华人的人民梦。 (三)结合中国文化史、近代外交史,阐明中国梦是世界梦。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曾精辟地分析过大国与小国的不同:“小国的目标是国民自由、富足、幸福地生活,而大国则命定要创造伟大和永恒,同时承担责任与痛苦。”我们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特别是拥有过辉煌历史的大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也意味着对世界、对人类承担更大的责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决不是要恢复古代中国鼎盏时期的疆域版图,而是要使中华民族跻身于先进民族行列,为人类作出贡献的份额尽量扩大。
中国梦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特质就是“和绥四方,礼通天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推崇“和”,“和”是指事物各个方面的均衡与协调,是中国人的一种价值追求,常与“中”相提并论。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但中国文化中的“和”不是完全一致的和,不是调和,而是承认差异和矛盾的“和”,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通过“执中”或“守中”,也就是适可而止的做法,来达到“和”的理想状态,这就是儒家所倡扬的和谐之道。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就是因为传统文化中有着相当完备的仪礼思想和礼制设计,孔子特别强调学礼、知礼,并认为礼是做人的根本。所谓“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恭、慎、勇、直这些品格都必须建立在“礼”的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更是千百年约束中国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国传统的“和”、“礼”,不同于西方富于侵略性的殖民文化,这也决定了中国梦不同于西方梦,中国梦所塑造的是新时代东方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崭新形象。中国梦不排斥美国梦、欧洲梦,而是将自己作为丰富多彩的世界中的一员。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国作为世界大国,不仅要实现自身的现代化,更要帮助其他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不仅要成为世界强国,还要寻找到维护自身地位、生活水准尊严的非零和之路,实现“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从而彰显中国和平发展的普遍关怀与世界意义。
从近代历史可以看出,中国和世界是一体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中国梦不仅仅是中国人自己的梦,更是世界梦。中国梦丰富了人权的内涵,人的幸福、价值与权利,从而在人权上烙下了鲜明的中国特色而非西方非普世价值;中国发展模式和中国道路的选择,诠释了大国发展的新内涵,从而在现代化、全球化上打上了中国印记而非西方的话语垄断;中国在世界担负的国际责任,作出的国际贡献,拓展了国际关系内涵,从而在国际体系、国际规范上印上了中国特色而非西方规范的简单延伸。中国梦圆就是以中国梦实现世界梦,并为世界提供“源于中国且属于世界”的器物、制度以及精神公共产品。因此,中国梦在复兴中国的同时,也开启了全新的世界梦的时代。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中国梦圆,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回顾中国近代百年奋斗史,中国人已走过“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看如今改革开放创新历程,中国人正跨越“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展望未来,“中国梦”又引领着中国人迈向“长风破浪会有时”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蒋中正:《中国之命运》,正中书局1943年普及本第60版,165-168
[2]陈伯达《评《中国之命运》与介绍《中国之命运》》,牡丹江书局翻版,第7页
【关键词】 《纲要》;中国梦;民族;人民;世界
【中图分类号】G6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4-00-02
自习近平同志提出中国梦以来,“中国梦”已成为一个拨动人心弦、激动人心灵、振奋人心劲的词汇,而中国梦的展现恰恰源自于中国近代的苦难历程,源自于中国近代百年来中华儿女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的求索历史。解读中国梦就不得不回顾中国近代史,所以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阐述中国梦责无旁贷。
(一)结合中国近代百年奋斗历程,阐明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是中国梦。“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这有两层背景:一是中国曾经的辉煌,二是中国近代百年的苦难。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未曾中断过的文明,直到18世纪末期,中国的经济规模仍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国历史上傲踞群雄的地位,是今天中国人仍引以为傲的资本。每个中国人,无时无刻不梦想着汉唐盛世,独领风骚。然而近代以来,在西方坚船利炮的侵略下,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苦难、付出了重大牺牲,辉煌不再,尊严难立,中国人从此开始了百年“中国梦”的辛苦求索、艰难追寻。从康有为、梁启超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到孙中山、黄兴振兴中华的辛亥革命;从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的建立,“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萌发、形成于近代耻深痛极的中国梦,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首先是强烈的忧患意识伴随始终,无论是谭嗣同“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哀恸,还是秋瑾“拼将十万头颅血,誓把乾坤力挽回”的决绝,都体现了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关切与焦虑。这种忧患意识,决定了“中国梦”是“大”梦,它不单是个人主义的奋斗历史,更是整个国家和民族死中求生的血泪史。其次是坚定的民族自信。有着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无论面对怎样艰难困苦的局面,终将会转危为安、再造辉煌。梁启超脍炙人口的《少年中国说》写于风雨如晦的1900年,他坚信“与天不老”、“前途似海”的“少年中国”中奖到来;中华民族复兴思潮勃兴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存亡续绝的历史关头的“九一八”事变后,并一直延续至20世纪40年代。各种“复兴中华民族”的期刊、专著、丛书、团体组织乃至运动,层出不穷,虽然他们的立场和背景不同,切入问题的角度和领域不一,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声音:抗战到底,中华民族才能走向复兴。此时的中国共产党人也发出自己有力的声音:“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终于找到一条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道路,书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由于曾经积弱贫穷,大多数中国人的心中都积攒着一股悲情和希望民族振兴的强烈愿望,这是“中国梦”的民族集体心理基础。这样的民族集体心理基础无可非议,而且十分正当,任何一个有过与中华民族一样遭受奴役历史的人们,都应该可以感同身受。这不仅是一个国家的梦,而且是一个民族的梦。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梦”的提出,有助于凝聚十四亿中国人的心,甚至有助于凝聚全球华人的心。
(二)结合中国近代精英对中国道路的艰辛探索,阐明中国梦是人民梦。中国梦不是精英梦、权贵梦,而是人民梦。回顾历史,挽救民族危亡,不能仅仅依靠少数精英,而必须有待全体中国人的觉醒并为之奋斗。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无法认识到这一点,无法认识到人民的伟大力量,康有为寄希望于帝王之家,奔走于权贵之门;孙中山也将人分为“先知先觉”、“后知后觉”和“不知不觉”三等;蒋介石在民族存续关头,强调的是“必有少数的政治家和学者兴起,来担当这扭转乾坤的责任。[1]”错误的结论导致了错误的道路,他们最终被历史和人民所抛弃。
中国共产党彻底颠覆了近代以来的精英本位观,鲜明提出了人民本位、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人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历史的真正主人。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需要去教育和领导人民,但从未以精英自居凌驾于人民之上,而是强调要当人民群众的学生,从阶级立场到思想感情都实现了根本的转变——站到人民大众一边。就像毛泽东所说,辨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看他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的关系如何。”面对甚嚣尘上的精英至上论,中国共产党人掷地有声地质问:谁是民族的主体?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劳动民众,还是高高在上的“少数人”?只有正确解答了这个问题,才能正确回答民族力量之所在,才能解释中华民族衰而复兴、亡而复存的悲壮历史。人民大众与少数精英,究竟谁是国家的主人?谁是民族命运的决定者?“这就是我们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关于中国之命运问题上的根本分歧点。[2]”
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真正依靠人民,并随时接受人民的检验。实现民族复兴既是占据了道义制高点的口号,更是对提出这一口号的政治力量更高的道德要求,人民会根据自身幸福感的增减,根据政治力量言行是否相符等具体指标,来判定其能否担当这一历史重任。在领导中国人民寻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以行动证明自己是“对国家尽其至忠,对民族行其大孝”的楷模。
共产党人基于对客观规律的深刻把握,以无数仁人志士的流血牺牲,将民族复兴之梦逐渐变成了实实在在可以感受、触摸的事实。虽然民族的振兴是每一个中国人或华人的内在愿望,虽然以儒家思想的精髓来看,先有大家后有小家,只有民族复兴才能带来人民幸福,但以现代文明的观念来看,民族振兴的最后落脚点,却是人民的幸福,套用一句流行语,就是人民幸福指数的上升。显然,人民幸福不但是物质层面的,同时也包括精神层面的。现阶段和未来中国的发展目标,尤其是除了经济发展的硬指标外,包括法治环境、人民权利、政府为公在内的所有的软环境,都属于“中国梦”的一部分,甚至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用通俗的话来说,只有这个国家的绝大多数人都感到,生活在这片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所谓的“中国梦”才有意义。从这个意义说,在“中国梦”的概念里,民族振兴只是手段和途径,人民的幸福、安康、社会公平、政治清明、法治健全、人民权利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才是“中国梦”的终极目的。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梦”可以是中国的国家梦,也可以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梦,但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是,她应该是全体中国人和华人的人民梦。 (三)结合中国文化史、近代外交史,阐明中国梦是世界梦。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曾精辟地分析过大国与小国的不同:“小国的目标是国民自由、富足、幸福地生活,而大国则命定要创造伟大和永恒,同时承担责任与痛苦。”我们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特别是拥有过辉煌历史的大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也意味着对世界、对人类承担更大的责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决不是要恢复古代中国鼎盏时期的疆域版图,而是要使中华民族跻身于先进民族行列,为人类作出贡献的份额尽量扩大。
中国梦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特质就是“和绥四方,礼通天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推崇“和”,“和”是指事物各个方面的均衡与协调,是中国人的一种价值追求,常与“中”相提并论。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但中国文化中的“和”不是完全一致的和,不是调和,而是承认差异和矛盾的“和”,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通过“执中”或“守中”,也就是适可而止的做法,来达到“和”的理想状态,这就是儒家所倡扬的和谐之道。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就是因为传统文化中有着相当完备的仪礼思想和礼制设计,孔子特别强调学礼、知礼,并认为礼是做人的根本。所谓“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恭、慎、勇、直这些品格都必须建立在“礼”的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更是千百年约束中国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国传统的“和”、“礼”,不同于西方富于侵略性的殖民文化,这也决定了中国梦不同于西方梦,中国梦所塑造的是新时代东方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崭新形象。中国梦不排斥美国梦、欧洲梦,而是将自己作为丰富多彩的世界中的一员。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国作为世界大国,不仅要实现自身的现代化,更要帮助其他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不仅要成为世界强国,还要寻找到维护自身地位、生活水准尊严的非零和之路,实现“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从而彰显中国和平发展的普遍关怀与世界意义。
从近代历史可以看出,中国和世界是一体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中国梦不仅仅是中国人自己的梦,更是世界梦。中国梦丰富了人权的内涵,人的幸福、价值与权利,从而在人权上烙下了鲜明的中国特色而非西方非普世价值;中国发展模式和中国道路的选择,诠释了大国发展的新内涵,从而在现代化、全球化上打上了中国印记而非西方的话语垄断;中国在世界担负的国际责任,作出的国际贡献,拓展了国际关系内涵,从而在国际体系、国际规范上印上了中国特色而非西方规范的简单延伸。中国梦圆就是以中国梦实现世界梦,并为世界提供“源于中国且属于世界”的器物、制度以及精神公共产品。因此,中国梦在复兴中国的同时,也开启了全新的世界梦的时代。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中国梦圆,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回顾中国近代百年奋斗史,中国人已走过“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看如今改革开放创新历程,中国人正跨越“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展望未来,“中国梦”又引领着中国人迈向“长风破浪会有时”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蒋中正:《中国之命运》,正中书局1943年普及本第60版,165-168
[2]陈伯达《评《中国之命运》与介绍《中国之命运》》,牡丹江书局翻版,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