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分析

来源 :湖北教育·科学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eg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科学教学中常常有一种倾向,课堂上学生体验和实践常常比较充分,但是对科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梳理不够,对概念的层次性认识不够,科学概念建构过程方法简单、形式单一,制约了高效优质课堂的形成和发展。在《摩擦力的秘密》一课教学中,笔者对建构科学概念的实践研究与效果反馈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以期对科学概念建构途径寻求不同的探索和思考。
  一、基于图片建构科学概念
  教学回放:
  教学开始,为引出“摩擦力”概念,教师首先出示图片:一个箱子放在草坪和柏油路面之间(如图1所示),提问:如果让你推动箱子,你会选择哪种路面?
  
  图1
  学生做出猜测并说出理由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图2指出摩擦力的位置。
  
  图2
  之后,教师给小组发放更多生活事例图片,组织学生讨论摩擦力产生的位置、因素等,再通过小组交流、师生互动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因素有哪些,并绘图理解“摩擦力”。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研究摩擦力的功过以及减小摩擦力的方法等。这样,学生对“摩擦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建构就很充分。
  由于受时间、空间和感官的限制,科学课上的许多科学概念难以通过实物模型获得清晰的感性认识。在明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状况下,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简单情境,通过画图等方式帮助他们直观获得基本的科学概念内涵,再通过实物举例说明等方式拓展概念的外延,就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建构科学概念。
  二、基于数据建构科学概念
  教学回放:
  在开展实验研究路面状况不同、其他条件相同时摩擦力有什么不同时,学生得到如下数据:
  [ 摩擦力(N) 桌面上 0.2 0.2 0.2 0.25 0.2 0.2 0.21 毛巾上 0.9 0.3 1.1 0.7 0.4 0.4 0.6 ]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数据,他们发现在桌面上运动产生的摩擦力都比在毛巾上运动的摩擦力小,并意识到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是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之一。教师又引导学生关注到物体在毛巾上运动产生的摩擦力数据并不接近,让他们思考: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数据背后有什么问题?
  科学课堂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从而让他们发现数据的重要特点及相关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能促进他们建构并理解科学概念。
  基于数据,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更多相关问题,如一个物体运动,另一个物体不运动,它们之间能产生0.6 N的摩擦力,那么不运动的物体向相反方向运动,摩擦力可能会变大还是变小?如果在移动的火车上和地面上同样拉动箱子,摩擦力大小会不会不同?如果朝相同方向同时拉动地毯和茶几,与只拉动茶几而地毯不动产生的摩擦力会有什么不同?等等。这样,教师通过指引学生从数据出发,联系更多的生活场景,促进他们对摩擦力概念的建构。
  三、基于证据论证建构科学概念
  1.注重个体论证
  教学回放:
  学生在形成摩擦力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引导他们对概念中重要的词汇进行体验和反复讨论,使他们真正明白“一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运动”“接触面”“阻碍运动”“力”等词汇的含义,并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强化。
  在认识摩擦力的产生需要“两个以上物体”时,教师引导学生体验用手在桌面上搓动,感受手心与桌面的“接触面”上有“力”的存在,且手心皮肤有“阻碍向前运动”的作用。
  教师引导每一位学生理解摩擦力概念的载体,要求他们学习使用相关词汇和表达,让个体参与讨论和论证活动,并使个体论证不断修正和补充,丰富对概念的理解,促进对概念的建构。
  2.注重集体论证
  教学回放:
  在摩擦力概念建构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围绕实践开展个体论证活动外,还要让他们经历较完整的集体论证活动:
  学生基于对“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假设猜想活动,制订对比实验计划,学习使用测力计得出测量结果,使用计算机记录、汇总和展示数据,寻找数据间的关系;
  在应用证据得出解释时,学生对“相同条件下在接触面粗糙的地方摩擦力会大一些”这一解释进行案例分析,论证冰雪路面对小车行驶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课堂上,学生针对同伴提出的各种信息进行比较、评价,判定哪個解释的证据更加充分并合作探寻最佳解释,想办法用证据证明自己的想法,挑战不同的观点或支持某一观点等,都是常见的集体论证活动。开展集体论证时,学生使用逻辑推理、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实现对概念的完整建构。
  四、基于评价建构科学概念
  教学回放:
  在教学的最后,教师出示几道相关的“应用题”:
  题一:在照片中标注出产生摩擦力的位置。
  教师找学生向全班说明图片中产生摩擦力的位置,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质疑,了解学生对科学概念的认知水平。
  题二:阅读案例(图片),指明摩擦力的功与过,并说明理由。
  阅读案例并分析摩擦力的功与过,旨在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作出解释,这是对科学概念掌握情况的检测和评价。再结合“在冰雪路面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拓展概念的外延,考查学生掌握概念的效果和应变力。
  题三:下图水中的白色物体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这一题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它能对学生整个单元科学概念的学习进行全面了解,考查科学概念的建构效果。
  评价不仅能了解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掌握情况,还能促进他们丰富概念,形成体系,并通过与相邻的、相反的、并列的、从属的概念体系进行比较与整合,抽象出科学概念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训练学生认识科学概念的过程和方法。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
  教育局教研室(030001)
其他文献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声音的特性,提高探究意识和兴趣,我们设计了一些拓展性活动来帮助学生感受声音、感悟声音。  声音拓展性课程设计的演变  声音的拓展性课程设计,源于一次偶然。在执教《声音》单元《声音的变化》一课时,我特意布置了一个制作小乐器的任务。因为课堂中讲到了控制水杯的水量来改变声音的方式,还有把管子截成长短不同的方式来改变声音的方法,我认为学生也会这样去试试,制造出不同的声音。结果第二天就
【摘要】就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情况而言,想要切实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还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在原有的管理体系上进行完善。本文浅析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优化管理效率的措施。  【关键词】科学管理;档案管理;重要作用  档案是记录个人、团体、社会等行为活动的重要形式。从古至今,档案记录工作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形式,如绳结法、刻木法、甲骨等,发展到以文本记录和电子记录为主的档案记录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出现了电子档案,一方面给档案管理的创新和提升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就迫切需要提出新的对策来完善。为此,本文以同类研究中鲜见的社会冲突论为理论视角,力图在社会整体的发展中,探索电子档案的发展与困境。  【关键词】电子档案;发展;困境  档案是指人们在各项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各种形式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是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它是社会整体的重要
在教学《苹果为什么会落地》一课后,我们发现活动设计与教学实际情况出入较大。教师对学生判断的“理所当然”,影响了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导致学生在实际学习中要经受不小的挑战。如何准确而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该设计怎样的探究活动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走向成功?教师只有做实这些“精致化”工作,才能帮助学生搭建“脚手架”克服困难,引导他们有效地参与探究活动。  一、探究活动与教学目标
《溶解》一课是湘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奇妙的水》单元中的内容。本课先让学生猜想清水里能否“藏”东西,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接着,通过对比观察盐、沙子、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情况,让学生初步了解溶解过程。再用同样的实验方法“观察身边的其他物体在水中的变化”。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能更好地理解溶解的本质,关注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见过溶解现象,甚至亲手做过,他们对溶解有
空气占据空间是空气的一个基本性质,本课是从《认识空气》一课中延伸出的内容。  学生在本课以前并没有直接涉及到“占据空间”这个概念,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是“占据空间”。由于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教师要通过有递进关系的几个实验,借助其他可见媒介,让学生由浅入深地不断感知,才能让他们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概念,初步理解物质不能同时占据同一空间。教师可以设计实验让学生具体感知,空气被密封
哪个孩子不喜欢仰望夜空?哪个孩子不被夜空的美妙景象所吸引?他们都畅想着有一天能登上宇宙飞船,去银河系遨游。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设计了《吸管火箭》单元。在这一节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制作吸管火箭并挑战发射,比较谁设计的火箭飞得更远。本课适合四到五年级的学生。  在这一单元学习中,学生要學会控制和操作变量,他们要测试吸管火箭,评估每个变量,决定理想的飞行模型。这一过程将会深深吸引学生,他们会研究所收集的
2016年10月,在桂花飘香的杭州,笔者有幸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第四届中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及名师论坛”,学习了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名师展示的课堂教学和教学成长感悟,很受感动,感慨颇多。  我国当前小学科学教育所受到的重视与支持程度,与21世纪科技发展对科学教育的要求是不匹配的。看到诸多非理科专业出身的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名师,长期坚守在小学科学教师这一岗位上,通过不断地学习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
教学分析  《地图》是鄂教版《科学》教材六年级《我们居住的星球》单元的第三课,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大小、表面情况,知道了地球仪的主要标志和功用后,进一步引导他们了解地图的主要标志和功用,借助地图进一步认识地球,亲自绘制地图,经历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由对地图要素的模糊認识转化为理解地图的三要素,从而对地球以及如何在图上表现地球状况有更全面的了解。  在日常生活中,六年级学生虽然有很多机会接
《水结冰了》一课希望学生通过观察水结冰的实验过程,知道当环境温度低于零摄氏度,水的温度下降到零摄氏度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固体状态,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要想让学生建构这样的科学概念,必须引导他们通过严谨的科学实验,采集、统计、分析实验数据才能达成。  在教学中,我按照教材上的方法与步骤,指导学生展开实验,采集到如下数据:  以上数据表明,大多数数据不能说明“纯净水在一个标准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