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和2D腹腔镜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的疗效分析

来源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a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3D和2D腹腔镜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17年12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行腹腔镜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44例患者行3D腹腔镜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设为3D腹腔镜组;48例患者行2D腹腔镜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设为2D腹腔镜组。观察指标:(1)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2)术后药物敏感试验及病理学检查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出院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8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1)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9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无中转开腹和围术期死亡患者。3D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穿孔处取病理学检查组织时间、穿孔修补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分别为(60±8)min、(36±6)s、(137±12)s、(9.0±2.2)mL、(23.8±2.8)h,2D腹腔镜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70±9)min、(39±6)s、(143±14)s、(10.3±2.5)mL、(25.9±4.8)h,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95,2.779,2.215,7.740,2.570,P<0.05)。3D腹腔镜组患者术后3例发生并发症,分别为肺部感染、局限性肺不张、谵妄;2D腹腔镜组患者术后2例发生并发症,分别为肺部感染、心力衰竭。发生并发症患者均予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0,P>0.05)。(2)术后药物敏感试验及病理学检查情况:两组患者腹腔积液细菌培养均为阳性,并获得相应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穿孔处病理学检查均未发现恶性肿瘤细胞。(3)随访情况:84例患者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1~1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个月。随访期间无相关并发症发生。

结论

与2D腹腔镜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比较,3D腹腔镜手术同样安全可行,且手术时间、穿孔修补时间、穿孔处取病理学检查组织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均优于2D腹腔镜手术。

其他文献
期刊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是多因素导致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IBD治疗方法以内科药物治疗为主,外科手术治疗主要解决并发症,干细胞治疗IBD及其并发症逐渐被指南认可。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具有免疫调节及促进上皮重建作用的间充质干细胞可应用于IBD及其并发症治疗。笔者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自身临床实践,就目前间充质干细
溃疡性结肠炎(UC)的外科治疗日益得到重视,全结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已成为标准手术方式。急性重度UC是治疗的难点,常用策略为激素治疗观察后再决定是否行转化治疗,而其中重症UC(CUC)由于病情危重,常合并凶险性大出血、中毒性巨结肠或结肠穿孔等,其处理更加紧迫和复杂,因此对于外科手术和围术期管理要求更高。目前外科医师在面对CUC时,应采用何种外科策略尚缺乏统一规范,结合文献资料和临床体会,笔
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单克隆抗体的出现为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带来了福音。然而,目前关于抗TNF-α制剂对于狭窄型克罗恩病的用药指征和确切效果均存在争议。有研究者认为狭窄型克罗恩病患者使用生物制剂后出现肠梗阻和肠穿孔的风险增高;但也有观点认为两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其根本问题在于抗TNF-α制剂只针对炎症,不能抗纤维化乃至改变克罗恩病的远期结局。为了避免和预防肠梗阻和肠穿孔发生,临床IBD医
内镜技术作为消化系统疾病重要的诊断技术在临床上应用已有近70年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及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消化内镜不仅作为诊断工具在临床普及应用,在治疗技术上的发展也日新月异。除了传统治疗技术逐步完善外,不断有创新性的新技术相继问世,如消化道出血的内镜治疗、消化道病变内镜切除及缝合、胆胰疾病的微创诊断与治疗等,目前已成为消化系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21世纪以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医工结合理念的深
重症溃疡性结肠炎病情危重,盲目依赖药物治疗可能导致延误手术时机,增加重症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死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重症溃疡性结肠炎病死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在于把握好手术时机,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及时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结合患者病情、临床症状、血液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内镜检查等指标综合判断手术时机。
目的探讨肠外瘘患者确定性手术前非甲状腺疾病综合征(NTIS)对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4月至2016年11月解放军南京总医院收治的264例行确定性手术治疗的肠外瘘患者(181例甲状腺功能正常和83例NTIS患者)的临床资料,行确定性手术治疗后86例患者发生SSI设为SSI组,178例患者未发生SSI设为无SSI组。观察指标:(1)术后发生
目的分析影响克罗恩病肠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239例克罗恩病行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均行肠切除术。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随访情况。(3)影响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4)影响患者术前贫血的临床因素。采用门诊或病房接诊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为术后30 d内切口感染情况。随访时间
腹茧症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系统紊乱的腹膜疾病,是由一层增厚的腹膜包裹或部分包裹小肠引起的急、慢性肠梗阻疾病。其发病原因及机制尚未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结果证实。腹茧症的临床特征缺乏特异性,容易造成误诊、漏诊,治疗上尚未形成完善的诊断与治疗规范。随着CT检查、腹腔镜等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腹茧症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有所提高。虽然保守治疗可以延缓腹膜硬化进程,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手术治疗仍为腹茧症患者
目的比较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与腹腔镜辅助胃肠间质瘤手术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收治的98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98例患者中,45例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胃肠间质瘤手术,设为机器人组;53例行腹腔镜辅助胃肠间质瘤手术,设为腹腔镜组。手术由副主任医师以上级别医师施行。肿瘤直径<5 cm的胃间质瘤行楔形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