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目标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何发挥课程思政的先行示范效应非常重要。文章从人力资源课程的特性入手,着重对“课程思政”实施的方法-路径-效果进行了探究和分析,以期为相关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改革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课程思政 人力资源管理 方法路径
自2014年上海教育界率先提出“课程思政”理念到今天,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已步入深水期。前不久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发挥各类课程的隐性思政教育功能,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近年,我国每年高考录取人数中一半左右是高职学生,加上高职院校规模持续扩大及百万扩招政策的影响,高职教育“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为国育才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因此,探寻高职课程与思政育人目标有机融合的问题也符合当前的社会要求和时代需求。
一、思政融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必要性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今年6月曾指出,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是专业学习。由此可见,扎实做好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工作势在必行。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具备课程思政改革先天性优势,因为思政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都是围绕组织中的“人”展开的。既然涉及到人就会涉及“立德树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工匠精神的培养,以及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塑造,与思政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同时,该课程强调的技并修,对实践技能的训练与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与实践精神,这与习总书记关于“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相关讲话精神相契合。
与此同时,调查发现,在我校工商管理学生中,理想信念淡薄、对未来欠缺职业规划、利己主义等问题较为突出,大部分学生存在随大流的心态,突出表现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畏难情绪,认为管理工作是高大上,不愿意踏实从事一线基层工作,不愿接受较低工资的情况屡有发生,这就在提醒我们,思政育人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思政融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路径-方法分析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与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要使思政育人目标和专业课程目标有效衔接,就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事而化,即要从人力资源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理念入手,找到其中内蕴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将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达到融盐入水、有味无痕的育人效果。因时而进,即要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时事动态,与时俱进,与“实”俱进。国内外的热点事件可以作为最佳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点,将其因时制宜融入课堂教学,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势而新,就是要把握本学科的专业发展趋势,而且要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做到应势而谋、顺势而为、推陈出新。
基于上述观念,我们重新整合和设置了教学过程及环节:每一板块由“知识技能点+思政点+实践点”构成,比如在工作分析模块,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工作分析的重要性,掌握工作描述和工作说明书的编写(知识技能点),着力塑造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强化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意识(思政点),以“向先进学习”为题,要求学生选择校园内某一岗位上的工作能手(如食堂、图书馆、安保等),开展工作分析,编写工作说明书(实践点);在员工招聘模块,引导学生了解我国选人用人的优良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思政点),以本地中华老字号为元素,设计招聘广告,撰写简历与模拟面试,评选出最佳面试官、最佳简历者和最佳面试者(实践点);在员工培训模块,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以及正确的岗位观(思政点),结合校企合作资源,选取企业实际案例进行角色扮演(产品推销、纠纷解决)(实践点)。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特色各异,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本课程采用多元化与特定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
每一教学模块选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概述(讲授法)、人力资源规划(调研分析法)、工作分析(社会调研法)、员工招聘(业务模拟法)、员工培训(角色扮演法)、员工职业生涯管理(讨论法)、绩效管理(案例教学法)、员工激励(文献查阅法)。同时结合O2O线上线下教学法,通过使用“职教云”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强化课堂提问、讨论、头脑风暴、小组PK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以任务驱动教学法贯穿每一教学模块,一项目设置一思政任务,在授课前通过任务清单发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主动学习、分析、讨论并形成成果。此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行动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总体上,以讲(讲授)、查(文献查阅)、做(社会调研、微视频)、演(讨论辩论)、练的形式,结合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线上线下的时间与空间,多维度齐头并进,助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考核方法的设计
课程思政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将抽象的对目标进行量化衡量和考核,需反复实践才能因课制宜。在人力资源课程的授课中,我们采用结构化考核方式来进行: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彰显学生主体地位,兼顾“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三方目标的考核。
在考核过程中,采取教师、小组成员、学生三方打分,从态度、知识、能力、素养四个维度进行测评。教师主要从学生的课堂出勤、作业提交、测验、任务完成效果进行打分,小组成员主要从学生本人的合作精神、积极主动、责任担当、时间观念方面做出客观评价,学生本人主要对自身素养的提升进行评估。
在学生自评价值素养提升模块,我们在每一单元都引入相应的价值观测点,评估引入课程思政后的成效。如人力资源规划单元,通过让学生制定所在学校社团或打工门店的短期人力资源规划书,請门店、社团负责人进行点评的活动,评估自身的规划意识和分析判断力;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单元,请学生围绕实现个人“中国梦”以及为社会作贡献,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书,评估自身的理想信念、社会责任以及职业规划意识;在员工激励单元,让学生查找浙江省支持年轻人创新创业的激励政策及措施,看学生的创业意识、奋斗精神和文化自信。在0—10分的区间,设置初分5分,由学生本人进行打分。 三、实施效果
(1)学有所成——通过“做中学,练中学”,专业知识日趋扎实,能力得以提升
每一板块项目化的实践,有效地起到了巩固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目标。学生普遍反映此方式虽然有一定挑战性,但确实起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校外双联动的作用。从学生任务完成度上会发现,大部分学生开始适应和喜爱这种方式,任务的完成度和完成质量都有了提升。
(2)学有所获——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锻炼,自我信心得到提升
沟通交流能力:根据学生课堂回答及反馈的频次、质量以及团队交流时的表现,结合学生问卷,发现大部分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有提升(包括积极性、表达能力等)。
团队协作能力:根据对学生团队项目的完成度和完成质量的测评,以及结合团队成员自评互评的结果,会发现部分学生在团队中的领导指挥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他们往往成为了团队的主心骨,但未来还需关注不同特质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问题。
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通过课堂内外教师的指导、反馈和引导,学生在对待课程及任务的重视程度、完成态度、参与性等方面都有所改善,也意识到这些软因素在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中的竞争力。从分析结果看,平时上课认真、完成任务积极主动负责的学生,其职业素养得到有效的锤炼,大部分学生部分素养较之前得以改善,未来需着重关注一些对自我要求不太高的学生,调动他们的内在动力。
(3)学有所悟——课程思政贯穿教学过程,德技并修目标得以实践
课程有机融合现代人文科学知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民族精神、爱国主义,重点讲好“中国故事”。从成效来看,首先,学生守时、按时完成任务等规则意识得到增强。其次,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有了明显提高。通过团队项目的合作,如访谈、调查、方案设计等,激励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通过多元、多阶的评价方式,激发起了学生内在的竞争意识。另外,学生的家国情怀得以培养,情怀格局得以塑造。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服务社会、实现个人价值的意识都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课程思政”建设,围绕的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它就是“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发展路径和方向,未来进一步引导学生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师生协作共同体,持续改进和优化课程教学设计,广泛深入地采取互动式、体验式的教学,并辅以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加以监督和保障,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義。
参考文献:
[1]况丽平..“课程思政”理念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育教学探讨[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0)
[2]陈柳源..“课程思政”理念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融合路径探索[J].高教论坛,2020,(8)
[3]马然.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对分课堂的“全方位育人”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20(6)
[4]周卓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的“课程思政”元素研究[J].商贸教育,2020(23)
[5]刘红..高职院校商科专业“.课程思政”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阐述———以《市场调查技术》课程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1(3)
关键词:课程思政 人力资源管理 方法路径
自2014年上海教育界率先提出“课程思政”理念到今天,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已步入深水期。前不久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发挥各类课程的隐性思政教育功能,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近年,我国每年高考录取人数中一半左右是高职学生,加上高职院校规模持续扩大及百万扩招政策的影响,高职教育“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为国育才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因此,探寻高职课程与思政育人目标有机融合的问题也符合当前的社会要求和时代需求。
一、思政融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必要性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今年6月曾指出,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是专业学习。由此可见,扎实做好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工作势在必行。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具备课程思政改革先天性优势,因为思政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都是围绕组织中的“人”展开的。既然涉及到人就会涉及“立德树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工匠精神的培养,以及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塑造,与思政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同时,该课程强调的技并修,对实践技能的训练与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与实践精神,这与习总书记关于“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相关讲话精神相契合。
与此同时,调查发现,在我校工商管理学生中,理想信念淡薄、对未来欠缺职业规划、利己主义等问题较为突出,大部分学生存在随大流的心态,突出表现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畏难情绪,认为管理工作是高大上,不愿意踏实从事一线基层工作,不愿接受较低工资的情况屡有发生,这就在提醒我们,思政育人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思政融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路径-方法分析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与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要使思政育人目标和专业课程目标有效衔接,就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事而化,即要从人力资源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理念入手,找到其中内蕴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将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达到融盐入水、有味无痕的育人效果。因时而进,即要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时事动态,与时俱进,与“实”俱进。国内外的热点事件可以作为最佳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点,将其因时制宜融入课堂教学,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势而新,就是要把握本学科的专业发展趋势,而且要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做到应势而谋、顺势而为、推陈出新。
基于上述观念,我们重新整合和设置了教学过程及环节:每一板块由“知识技能点+思政点+实践点”构成,比如在工作分析模块,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工作分析的重要性,掌握工作描述和工作说明书的编写(知识技能点),着力塑造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强化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意识(思政点),以“向先进学习”为题,要求学生选择校园内某一岗位上的工作能手(如食堂、图书馆、安保等),开展工作分析,编写工作说明书(实践点);在员工招聘模块,引导学生了解我国选人用人的优良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思政点),以本地中华老字号为元素,设计招聘广告,撰写简历与模拟面试,评选出最佳面试官、最佳简历者和最佳面试者(实践点);在员工培训模块,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以及正确的岗位观(思政点),结合校企合作资源,选取企业实际案例进行角色扮演(产品推销、纠纷解决)(实践点)。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特色各异,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本课程采用多元化与特定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
每一教学模块选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概述(讲授法)、人力资源规划(调研分析法)、工作分析(社会调研法)、员工招聘(业务模拟法)、员工培训(角色扮演法)、员工职业生涯管理(讨论法)、绩效管理(案例教学法)、员工激励(文献查阅法)。同时结合O2O线上线下教学法,通过使用“职教云”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强化课堂提问、讨论、头脑风暴、小组PK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以任务驱动教学法贯穿每一教学模块,一项目设置一思政任务,在授课前通过任务清单发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主动学习、分析、讨论并形成成果。此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行动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总体上,以讲(讲授)、查(文献查阅)、做(社会调研、微视频)、演(讨论辩论)、练的形式,结合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线上线下的时间与空间,多维度齐头并进,助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考核方法的设计
课程思政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将抽象的对目标进行量化衡量和考核,需反复实践才能因课制宜。在人力资源课程的授课中,我们采用结构化考核方式来进行: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彰显学生主体地位,兼顾“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三方目标的考核。
在考核过程中,采取教师、小组成员、学生三方打分,从态度、知识、能力、素养四个维度进行测评。教师主要从学生的课堂出勤、作业提交、测验、任务完成效果进行打分,小组成员主要从学生本人的合作精神、积极主动、责任担当、时间观念方面做出客观评价,学生本人主要对自身素养的提升进行评估。
在学生自评价值素养提升模块,我们在每一单元都引入相应的价值观测点,评估引入课程思政后的成效。如人力资源规划单元,通过让学生制定所在学校社团或打工门店的短期人力资源规划书,請门店、社团负责人进行点评的活动,评估自身的规划意识和分析判断力;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单元,请学生围绕实现个人“中国梦”以及为社会作贡献,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书,评估自身的理想信念、社会责任以及职业规划意识;在员工激励单元,让学生查找浙江省支持年轻人创新创业的激励政策及措施,看学生的创业意识、奋斗精神和文化自信。在0—10分的区间,设置初分5分,由学生本人进行打分。 三、实施效果
(1)学有所成——通过“做中学,练中学”,专业知识日趋扎实,能力得以提升
每一板块项目化的实践,有效地起到了巩固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目标。学生普遍反映此方式虽然有一定挑战性,但确实起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校外双联动的作用。从学生任务完成度上会发现,大部分学生开始适应和喜爱这种方式,任务的完成度和完成质量都有了提升。
(2)学有所获——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锻炼,自我信心得到提升
沟通交流能力:根据学生课堂回答及反馈的频次、质量以及团队交流时的表现,结合学生问卷,发现大部分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有提升(包括积极性、表达能力等)。
团队协作能力:根据对学生团队项目的完成度和完成质量的测评,以及结合团队成员自评互评的结果,会发现部分学生在团队中的领导指挥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他们往往成为了团队的主心骨,但未来还需关注不同特质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问题。
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通过课堂内外教师的指导、反馈和引导,学生在对待课程及任务的重视程度、完成态度、参与性等方面都有所改善,也意识到这些软因素在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中的竞争力。从分析结果看,平时上课认真、完成任务积极主动负责的学生,其职业素养得到有效的锤炼,大部分学生部分素养较之前得以改善,未来需着重关注一些对自我要求不太高的学生,调动他们的内在动力。
(3)学有所悟——课程思政贯穿教学过程,德技并修目标得以实践
课程有机融合现代人文科学知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民族精神、爱国主义,重点讲好“中国故事”。从成效来看,首先,学生守时、按时完成任务等规则意识得到增强。其次,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有了明显提高。通过团队项目的合作,如访谈、调查、方案设计等,激励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通过多元、多阶的评价方式,激发起了学生内在的竞争意识。另外,学生的家国情怀得以培养,情怀格局得以塑造。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服务社会、实现个人价值的意识都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课程思政”建设,围绕的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它就是“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发展路径和方向,未来进一步引导学生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师生协作共同体,持续改进和优化课程教学设计,广泛深入地采取互动式、体验式的教学,并辅以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加以监督和保障,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義。
参考文献:
[1]况丽平..“课程思政”理念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育教学探讨[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0)
[2]陈柳源..“课程思政”理念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融合路径探索[J].高教论坛,2020,(8)
[3]马然.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对分课堂的“全方位育人”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20(6)
[4]周卓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的“课程思政”元素研究[J].商贸教育,2020(23)
[5]刘红..高职院校商科专业“.课程思政”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阐述———以《市场调查技术》课程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