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屯风,移民黔中的江淮老汉族

来源 :旅游新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etty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重山,《搜狐新闻》、《今日头条》、携程旅游等平台自媒体,天涯社区旅游达人。自助旅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中国社会科学报》《羊城晚报》《环球人文地 理 》《风景名胜》《神州民俗》等多家报纸和旅游摄影杂志特约撰稿人,已出版《伊朗,五月的蔷薇》《去印度,与诸神同行》《去缅甸 ,带上佛的微笑》《奔向湄公河》《背包东南亚》等系列图书,与人合著体验式旅行笔记《悠然三明》。
  贵州安顺市西秀区及平坝、镇宁等地,有二十余万特殊的汉族人。很多消失已久的老汉族风俗,在这里依然存在;许多已经不熟悉的老汉族文化,在这里成为常态。遍布黔中的屯堡,见证了六百年前大明帝国的军魂,这就是『大明屯风』。
  图说:
  01. 本寨是坚固的石头城,依山傍水,地势开阔
  02. 老汉族女子服饰特色是“两个坠坠、一条穗穗,两个嘴嘴”,即耳坠、腰带和尖嘴翘头的绣花鞋
  蓝色长衫的种田人,曾是军人世家
  出安顺城东行15公里,即到西秀区七眼桥镇,此地有著名的“云峰八寨”。其实,这里遍布四十余个保存完好的明代屯堡村寨,构成屯堡文化村落群。当然,各地都有“三胜”“八寨”“十景”之类的雅称,似乎唯有如此才能体现当地的文化内涵。这里虽名为云峰八寨,但就近只有云山屯和本寨,我姑且先游览这两个村子了。
  出租车将我放在云峰屯堡文化博物馆门口,便离开了。博物馆是一座新建筑,占地十余亩,分室外展区、室内展区、地戏石雕艺术墙、屯堡文化墙四部分。室内展区由“调北征南”“定居黔中”“江淮余韵”“大明遗风”四个馆组成。博物馆以文物、油画、雕塑、图片、沙盘、实景再造等形式,浓缩了六百余年的屯堡历史,展示了大明屯堡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程。
  当年,朱元璋为统治南方,命大军驻留当地,又强行将中原、湖广和两江地区的部分工匠、平民及犯官等迁至黔中一带居住,名曰“移民就宽乡”,也就是“定居黔中”。定居黔中的百姓将士以江淮人士最多,他们把江淮文化传统和建筑风格也带入黔中,形成独有的“江淮余韵”。随着历史的变迁,江淮后人将明朝时期的语言服饰、民居建筑及娱乐方式等文化习俗一直沿袭至今,繁衍出“屯堡文化”,成为明朝历史的活化石。
  当年的安顺是进入滇边的咽喉,古代西南经济大动脉“滇黔古驿道”上的重镇,而屯堡就像撒出去的钉子,非常时期可聚而成铁。所谓“屯堡”,“屯”是军事驻地,“堡”为居民居所。后来南泥湾的“三五九旅”,再后来新疆的“生产建设兵团”,都有“戍兵屯田”的影子。
  博物馆的讲解员是穿着明代汉族服饰的年轻姑娘,解说专业细致。“迨制既废,不复能再以军字呼此种人,唯其居地名未改,于是遂以其住居名而名之屯堡人。”这姑娘就是屯堡人,自称是来自江淮的“老汉族”。我由她带着参观完毕,问清去云山屯村的路线,便挥手告别。
  槛前春色秦淮柳,阁外秋声黄山松
  所谓“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说的就是贵州。今晨烟雾迷蒙,空气湿漉漉的,似乎能拧出水来。通向云山屯的路比较平整,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要不是周围高耸的电线杆子,看到高悬“大明屯风”的招牌,走进挂着“屯堡驿茶”的木头亭子,真让人以为穿越到了大明。亭子旁边还有个木头搭就的瞭望台,就像头戴斗笠的老人守望着他的子孙。
  走过简陋的山神庙,拾级而上,便是村口广场。朝外有座古色古香的四角凉亭,柱上有联:“槛前春色秦淮柳,阁外秋声黄山松。”当年他们从富庶的江南来到这里,不论春花还是秋月,又岂能与秦淮的烟柳画桥相比?槛前阁外,草木萧疏,重峦叠嶂,这副对联实在很不应景,但对应时人心境,像自我解嘲式的调侃,又如永远扯不断的乡愁。
  再上几级台阶就是前屯门,正中是砖石砌成的四角飞檐城楼,上面各挂着两盏大红灯笼,拱形大门上方有繁体的“云山屯”匾额。而后面的建筑和山体,在缭绕的云雾中若隐若现,宛如神仙居处。从前屯门入寨,即进入“屯堡一条街”。街道狭窄,由青石板铺设而成,可供两辆马车并行。两边有许多小巷巧妙地与各户的三合院、四合院、碉楼等连接,形成了攻防相济的通道。青石古道被分成三段,从前屯门往前,首段建筑遗迹以明朝为主,中段为清朝建筑,而末段则是民国及以后所建,所以又叫“明清一条街”。
  在云峰八寨中,云山屯是“商屯”。所谓商屯,也叫盐屯,是由盐商组织建立并用所产谷物向政府换取“盐引”的屯堡。当时的食盐由政府专卖,“盐引”就是取盐凭证,相当于我们当年使用的“布证”“油票”等。村子里人声岑寂,略显清冷。街边有“天然居”“云山驿馆”之类的客栈,门窗紧锁,悄无声息。青石板铺成的古道有些湿滑,几只花母鸡咕咕叫着,时而探头张望,时而跑来争食。
  街道中段有个场坝,左侧是六角古戏台,对面有财神庙。庙祝说许多人家已经搬到外面,所以显得冷清。戏台边有路直上云鹫山,山顶云雾缭绕,看不清真面目。回首望去,才发现云山屯村地势险要,如人的眼睛,三面环山如眼睑,中间云鹫山为眼珠。三面山和云鹫峰夹峙而成的弓形驿道,就是“屯堡一条街”。前后两个城门皆用巨石垒成,辅以三四人高的城墙,上有炮眼和垛口,在制高点设哨所。可以说,这是冷兵器时代最完备的防御体系。
  俯瞰院落屋舍,虽然是江淮风格,但居民就地取材,房顶使用当地的薄石片呈菱形铺就,整齐而富有韵律,相对于江南的婉约,这里的建筑线条则显得粗硬。
  登上云鹫山,叩拜玉皇阁
  半山崖壁有洞府,内供骑着肥猪的笑和尚,让人忍俊不禁。穿过“接引亭”,依照“接引佛”的指点,很快来到山门。山门口有“飞來石”,岩缝清泉流淌,终年叮咚,供僧人香客饮用。进门就是山顶寺庙——云鹫禅院,始建于元朝末年,传说当时只有师徒二人,在山顶搭建茅屋为庙,供奉佛祖及观音。
  明清时期,几经扩建,最初的茅屋才有了寺庙的样子。僧人历尽辛苦,在山顶拱石桥上建成玉皇阁。玉皇阁是三层重檐歇山顶建筑,供奉玉皇、王母及其麾下诸神,是当地香火最盛的古寺。禅院古朴典雅,更兼文人点染,遂成黔中盛景,也是方圆百里的佛事文化中心。每年正月初九、六月十九,朝山拜佛的信徒络绎不绝,蔚为壮观。   原想登云鹫而小黔中,但雾锁关山,只看到阁外的葱葱树木和隐隐峰峦。来到大雄宝殿,禅院的哑巴僧人正在接待香客。殿后的巨钟为某企业捐赠,我轻敲了几下,嗡嗡作响。几个香客正在拍照,其中有位穿着明代汉族服饰的中年女士,我好奇地问她:“这种服饰是不是只有节日期间才穿?”答曰:“随便什么时候想穿就穿啊!”他们眼中的寻常事,我却如此好奇,男主人不禁笑出声来。
  屯堡人的服饰以青蓝为主,女装沿袭明代的“凤阳汉装”,非常讲究。屯堡未婚女子称“小娘娘”,梳长独辫,衣服色泽亮丽;已婚女子称“大娘娘”,头发挽成圆团罩于脑后;媳妇戴白头巾,婆婆戴黑头巾。老汉族女子服饰用当地话说是“两个坠坠、一条穗穗,两个嘴嘴”,即耳坠、腰带和尖嘴翘头的绣花鞋。起初,绣花鞋的尖嘴翘头里藏有利刃,可防敌人近身。衣饰都带着血腥气,可见乱世的妇女,命运何其悲壮。
  图说:
  05. 大门红灯高悬,有精雕细琢的垂花门楼,房间镶嵌华美的隔扇门窗、额枋、门簪和各类石雕器件等
  06. 07. 本寨更具江淮余韵,在寨里穿行,如闯进桃源
  古风犹存的石头寨
  步行二十分钟到本寨,这里却热闹非凡,游人如织,锣鼓喧天。原来正值纪念活动,跟随身着老汉族服装的妇女来到广场,看各屯各村的歌舞比赛。比赛倒没什么看头,除了花俏别致的“凤阳汉装”,节目多为自行编排的集体舞蹈和流行歌曲。
  本寨是坚固的“石头城”,是调北征南时期的军营,地势开阔,依山傍水。外围是高而厚的石头墙,里面的石头院落一座连着一座,看似独立的“八字四合院”,以曲折的“丁”字形巷子连接,各家又有暗门相通,更兼错落有致的七座碉楼,形成堡垒森严的军事防御体系。
  沿着巷子参观保存完好的院落,分明就是江南风格:大门红灯高悬,有精雕细琢的垂花门楼,房间镶嵌华美的隔扇门窗、额枋、门簪和各类石雕器件,以及江南民居的“四水归堂”的住宅布局等。散落村内的七座碉楼以北斗七星之数布局,多为四棱锥形,内部五层,各层有瞭望口和射击孔,设兵器架。从最高层的射击孔望出去,屋舍俨然,鳞次栉比,左右峰峦叠嶂,村前溪流婉转,如线条硬朗的钢笔画。
  说实话,本寨更具江淮余韵,村口的三汊河风光迤逦,岸边的杨柳已经蓓蕾初绽,带着春天的气息。如今的江淮之于大明,只有历史的記忆,而屯堡人却保留了完整的明代江淮遗韵,古风犹存。在寨里穿行,如渔人闯进桃源,仿佛时光倒流,与历史对话。走出村口时,雾已经散去,田陌乡间的油菜花次第开放,再过几天,大概就要遍地金黄了吧!
其他文献
许村有“徽州第一进士村”的美誉,历史上先后共出进士48人,为徽州古村落之最。村落采用传统的风水学理论,整个村落布局保留着“临水而建,双龙戏珠,倒水葫芦”的基本风水。2006年,许村古建筑群(15处)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村落履历】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歙县许村镇  村落建成年代 据记载,许村源于东汉,到了唐朝末年,户部尚书许儒为避战乱徙居于此,嗣后人丁兴旺,改名“许村”。  传
期刊
水峪村是北京最美的乡村、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古宅、古碾、古中幡并称水峪村的“三绝”。全村沿一条西北东南向的沟岩分布,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一条S型的青石砌成的古道贯穿全村,村落呈圆形,面南朝北,依山而建,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村落履历】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  村落建成年代:据《获鹿县志》记载,水峪村建村最早可推至元末明初。  传统建筑数量:600间、100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
期刊
开阳堡四面城墙,仅在城南侧开城门一处,城门上下为青砖和条砖垒筑,至今仍是出入的主要通道。开阳堡内的街区为井字结构,分为9个部分,史称“九宫街”。目前,街区还保留着“乾三连”和“坤三连”的格局,其他街道仍能看到依照八卦图建造的一些痕迹。2012年,开阳堡被国家住建部评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村落履历】  地址: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浮图讲乡  村落建成年代: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载,开阳堡即战国时期赵
期刊
后沟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村庄建筑沿河岸依山势而建,保留了砖窑三合院、四合院、独立式窑洞等大量古建筑,以及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村中精巧别致的古戏台、观音堂、菩萨殿,堪称北方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村落履历】  地址: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东赵乡村落建成年代: 后沟村起源无证可考,从考古发现的一块唐代墓志铭可推算建村约为公元819年。  传统建筑数量:后沟村的民居为穴居和半穴居的窑洞,院
期刊
寒残一叶,旅行家、摄影师、自媒体人。新浪微博签约自媒体,搜狐旅游金牌自媒体人,携程网签约摄影师,中国摄影师协会会员。今日头条、网易号、凤凰号、企鹅媒体、一点资讯、北京时间、UC云观、百度百家等自媒体人。携程网、途牛、去哪儿、驴妈妈、同程旅游、艺龙网旅行家。新浪网、凤凰网、网易名博。乐途旅游、博客中国、青驿网专栏作家。  培田客家古村落位于福建省闽西连城县宣和乡境内,是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民
期刊
在历史的长河中,古村落是无可替代的人文豐碑,这些古村落依旧保留着原生景象,村民们过着古朴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着时光的流逝,成百上千年的历史印迹正在慢慢地消失:有些古村落因地处偏远而逐渐没落消亡;有些古村落的大多数村民纷纷离开世居的村落,村中只有老弱妇孺留守;还有些古村落虽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种种原因,依旧荒凉破落……古村落的保护日趋迫切,本期专题特选取20个全国即将消逝的古村落,将
期刊
『世外桃源』是一個梦,一个遁世隐居的梦。从东晋陶渊明开始,一梦千年。如今,『桃花源』已是一种情结。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散落着众多的古村落,因地理环境、自然风光、人文风俗的丰富多样而表现得各不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人间的净土 、心灵的家园,给世人编织着一个个『桃源梦』。  如果你渴望寻找一个恰似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向往的理想景观——『桃花源』,那么,请前往这里吧——明月湾、查济、白哈巴、犀牛寨、樟
期刊
渼陂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东南部富水河畔,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这里汇发达的古代商业文明以及红色文化于一体。规模宏大的明清建筑,鳞次栉比;数不清的石刻、木刻、彩绘、楹联、牌匾、雕屏,无不隐含了庐陵人非凡的智慧和生活趣味,折射出庐陵文化的精深博大和熠熠风采,更记录着这块红土地的沧桑岁月。  【村落履历】  地址: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文陂镇  村落建成年代:南宋初年  传统建筑数量:全村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3
期刊
【摘要】首先对相关理论与概念进行分析界定,这是研究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问题的基础性工作。论文通过系统阐述产业集聚理论、区域发展理论和旅游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然后对产业集聚、产业集中和产业集群进行较为全面的系统比较和关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的概念和内容,划分旅游业集聚类型。同时,又根据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内涵,比较分析了旅游业集聚与旅游产业集群、非旅游业与旅游业集聚、旅游流集聚与
期刊
青瓦、粉墙、栗色窗,天井、内廊、对称房……这就是位于重庆涪陵西南的大顺村特有的移民建筑群。自明清时代起,南北方的居民不断移民入川,不但带来了各地的生活方式,更是为远在涪陵西南的大顺村带来了闽、粤、湘、鄂、渝、黔、滇等地的特色建筑元素。  【村落履历】  地址:重庆市涪陵区大顺乡  村落建成年代:早在东汉时期已有人类居住,明清时因大顺兴场而得名。  传统建筑数量:大顺乡境内现有保存完好的碉楼、土楼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