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数学课堂促进自主学习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514409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要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技能,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就对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现实出发,加强实践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是实现《数学课程标准》目标,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以新理念为指导,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做了尝试,师生双方受益非浅。
  一、营造情场——让“情感”在课堂上涌现
  (一)让“爱意”充满课堂
  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有活力,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可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把你的想法说给老师听听。”“你说对了,说得很好。”……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有了自主的学习和发展。
  (二)让“爱意”激发“学困生”
  孩子之间智能是有差异的,事实上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学好数学。教师一定要客观地对待这种差异,对学生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评价,更不能横向比较,必须看到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起点,每个学生只要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就应该给予肯定,就应该承认他是能行的。例如,班级的“学困生”,由于基础太差,在课堂上,我经常有意把比较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回答,让他们觉得自己还行,从而增强求知欲望。每堂课都表扬到每一位孩子也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我经常在学困生的作业本上,与他们进行“书面私聊”:“最近你的数学成绩进步很大哦,真不错”;“昨天你上课回答的问题非常完整,继续发扬”!“这次小考你进步很快哦,加油!等评语。”就这样小小的评语在师生的心灵间架起了爱的桥梁,增强“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
  二、激发动手——让“智慧”在指尖上跳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动手操作既可以开发大脑,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又能让学生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的内化,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学习技能的提高,从而达到智慧的生长和创造力的凸现。
  (一)在知识的生长处,实施动手操作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旋图,这个螺旋图中布满很多的结点,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如果当这些结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9 3=12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动手操作。
  (1)9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另一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2)3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另7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3)如果要你摆出15根小棒,要求一眼就看出多少根,你认为应怎样摆?有多少种摆法?通过以上在知识的生长处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学生能自己总结出这题的多种算法和摆法。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凑十”规律的认识,而且对以后学习多位数加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在智慧的发展处,加强动手操作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使学习具有意义,就要让整个人(包括情感、认知等)投入学习活动,而不能让学习活动成为只是“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重点就是要指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学习中“成了一个完整的人”,从而促进学生智慧的健康发展。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预习:①用什么办法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②如果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然后让学生拿出先准备好的萝卜和小刀,引导学生对照教材,切一切,拼一拼,想一想,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讨论、总结。学生经过亲身体验,共同探索出了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内在联系,得出不变的有:体积、底面积、高等;变了的有:侧面积、表面积、底面周长等。不仅如此,学生还能轻而易举地说出增加的表面积就是长方体左、右两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体底面半径与高之积的2倍!学生思维的火花自然而然地爆发出来。
  教学中这样安排,除了能对学生新旧认知进行有效的整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外,还渗透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以及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正是学生的智慧发展之源。
  (三)在思维的发散处,开展动手操作
  创新能力来自于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能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在思维的发散处,开展动手操作。
  例如:在学习了梯形面积以后,提出这样一道题:请你用橡皮筋在自制的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图形。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反复操作,共围出的图形有:①长方形有4×3、6×2、12×1;②平行四边形有12×1、6×2、4×3、1×12、2×6、3×4;③三角形有6×4÷2、8×3÷2、4×6÷2、12×2÷2、3×8÷2等等。还有学生围出了梯形的面积也是12平方厘米,如:(1 7)×3÷2、(2 6)×3÷2、(1 5)×4÷2、(2 4)×4÷2等等。通过这简单的操作,学生不仅牢固地掌握了这些已学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进一步悟出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特征:面积应是两个相关长度之乘积。在此,我又提出一些问题:“你们刚才围出的图形中是否包含了已学的所有图形?”“为什么没有包含正方形?”“如果要围成正方形,其条件应怎样改?”学生都能回答这些问题,然而它又把学生的思维向更高的层次推进了一步,使学生的思维在这里再次得到发散,进一步得到升华。
  三、联系生活——让“数学”在实践中延伸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同时可以把数学学习由课堂转向生活,不但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让“数学”从生活中产生
  教学中,能让学生从生活中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凭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对数学进行解释。这不但给学生创造展示个性的舞台,而且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在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时,课前让学生从生活中搜集有关百分数的信息,(如:洋河酒的酒精度是28%,黄金的纯金度是99.99%,牛奶中含钙量占0.1%,衣服的标签上写:棉54.6%、氨纶23.7%、涤纶21.7%。……等等),从这几条信息中,由于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喜好不同,从生活的不同方面进行搜集,在搜集中发现百分数原来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应用广泛,是一种常见的数。这为新知的学习起着良好促进作用,从无意识学习向有意识发展,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要我学”变“我要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让“数学”走进生活
  教师是数学活动的设计者,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有限的数学知识放到现实的生活情境中,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生动。如,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后,师设计这一题:“小华的爸爸想在商场里买酒,看到三种酒的酒精度如下:白酒52%、红酒12%、啤酒3.1%,请你帮小华的爸爸选择一下,哪种酒不易喝醉”。让学生体会数学来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新课标的实施下,建构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师不仅要深刻理解新理念,而且以新理念为指导,在课堂中做到适时、适人、合情、合理进行有效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一步提高新课程实施能力。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其他文献
Profile Prof. FANG Chun-hui, as the Second Grade Professor and Doctoral Supervisor,was born in Xianyang City, Shaanxi Province, China, in 1957. He was admitted
占据小学语文课文半壁江山的略读课文,承载着由精读到自读的过渡任务,是学生通过阅读实践,主动将“知”向“行”转化的最好训练基地。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要力求在有限的时间里取
建立了一种科研用室内珊瑚养殖中新生长珊瑚培植方法,解决了养殖珊瑚中新生长珊瑚样品的培植和采集问题。按照所改进的珊瑚养殖技术和建立的新生长珊瑚培植方法,完成了在不同
失败与成功是学习的孪生兄弟,它们都如影随形。所以我们数学教师要善于提炼蕴含于错误中的教学资源,使学生感悟到,犯错误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尝试的过程,是一个走了点弯路的探索过
随着2011年可汗学院传入中国,国内迅速兴起了微课"热",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对微课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并积极投身到微课教学实践中。但伴随着教学尝试的不断深入,一些问题也
铯作为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碱金属,具有优异的光电性能,在催化、光电、磁流体发电和医药等很多领域应用广泛。本文使用t-BAMBP/磺化煤油体系对溶液中微量铯进行萃取,用盐酸进
摘 要:在新课改的理念教学中,科学探究是以实验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是促进学生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在试验教学中创造好条件,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关键词:化学教学;能力培养;科学探究  在化学新课程改革中,实验教学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一个“会”字,即学生要会设计实验,会做实验,会用实验。通过中学化学实验教
以聚二甲基硅烷为原料,热分解得到液态聚碳硅烷(LPCS);然后与四甲基四乙烯基环四硅氧烷(D4^Vi)反应,合成了液态聚碳硅烷(LPVCS)。利用FT—IR、TG、XRD等分析手段对LPVCS及其陶瓷产物的
以过氧化氢和冰醋酸为原料对八乙烯基倍半硅氧烷(POSS)进行环氧化反应,制备了环氧乙烷基乙烯基POSS,考察了过氧化氢和冰醋酸的配比对参加反应的乙烯基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