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似之似似之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l87270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不似之似似之”是石涛提出的重要美学思想。石涛突破束缚,将主观情感融入客观物象,贯山川之形神,在笔墨表现中也实现了造化万物“神”与“形”的高度契合。关键词:石涛;山水画;“不似之似似之”;形神观
  在中国绘画发展历程中,“似”与“不似”一直是衡量绘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在石涛的题画诗中有两处均写道“不似之似似之”,因其并未在画论中出现,所以给后人以探究意境的空间。黄宾虹谈“似”的时候说道:“惟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他探讨了绘画作品与物象之间的“为真画”的一个度,又道:“画贵神似,不取貌似。非不求貌肖也。惟貌似尚易,神似尤难。东坡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非谓画不当形似,言徒取形似者,犹是儿童之见。必于形似之外得其神似,乃入鉴赏。”“不似之似似之”对齐白石也有着极深的影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与石涛的“不似之似似之”中的主要艺术思想一脉相承。在《中国美学初步》一书中,作者将“不似之似似之”阐释为:“山水画当然要描绘客观自然景物,但是机械的模拟与刻板的复制,并不能成为艺术;只有‘不似似之’,着力表现客观自然景物的内在气韵,或者说,着力表现通贯自然万物、人类社会,乃至绘画艺术的宇宙生命力,才能够产生美的山水画。”对于石涛“不似之似似之”这一美学思想,还是要从他的思想理论体系和绘画作品出发,做进一步的探究。
  一、“超然象外”的形神论
  形神论起源于《庄子·齐物论》中的哲学理论,继而发展成为绘画史上文人思辨的重要概念,文人追求绘画中的气韵与笔墨趣味,以“传神”为清逸脱俗绘画的审美体现。在石涛的美学思想里,对“神似”与“形似”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更详细的阐释与完善。绘画概念中的“神似”是画家赋予客观物象的主观情感。而绘画中的“形似”是指物体的客观存在。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中指出“形”与“神”是从属关系。文人画家认为“形”与“神”是相互依存而非对立的,两者的自然融合才能成就高境界的画作。绘画中“神”需要依附“形”的存在而存在。脱“形”谈“神”亦可谓空谈。
  石涛绘画理论在画坛上的影响经久不衰,“不似之似似之”作为他山水画理论的中心思想对后人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的“似”与“不似”理论就是从“形”与“神”发展来的。石涛认为“治形则无迹”,力求绘画作品要传神而非只关注形似。石涛对“不似之似似之”的形神论给出他的见解:“以一画测之,即可参天地之化育也。测山川之形势,度地土之广远,审峰嶂之疏密,识云烟之蒙昧。正踞千里,邪睨万重,统归于天之权、地之衡也。天有是权,能变山川之精灵;地有是衡,能运山川之气脉;我有是一画,能贯山川之形神。”在描绘山川之景的时候,不仅要摹写它的外形,而且要得山川之质,即自然中的气脉精神,笔墨之法与乾坤之理要融会贯通,这样描绘的山川神形俱得。
  “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在绘画的审美与理解方面,通常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画家在绘画中对“神”的表现也不尽相同。石涛对客观物象观察细致入微,以感受其本质精神,阐释了以形写神的创作法则。
  二、“造化自然”中“不似”与“似之”
  “应物象形”是谢赫“六法”中的一法,意思是画家所描绘的物象应和物象的本身形态相一致,这与石涛的“不似之似”这一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两者的观点并不矛盾,而石涛的这一理论更像是为“六法”所创。一则“似之”是指所描绘的客观物象不能脱离这个事物的原来面貌,而“不似”又是要求画者融入个人的主观情感,不能完全复制客观现实。石涛是第一个对客观事物和主观艺术进行理论概括的人。在其基础上,齐白石也提出了自己的作画理念,即把握似与不似的度,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介于两者中间为最佳。这一理念在石涛的题画诗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这里的“似”即“形似”,“变幻神奇”则是指参透乾坤变化之理,二者的结合诠释了他美学思想中“形”与“神”的依存性。另一诗云:“天地浑熔一气,再分风雨四时;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似似之。”这里的“似”即客观事物内在与外在的统一。如果只注重对事物外表的描绘,而忽视深入发掘事物内在的本质,这种“似”就只停留在表面,这种“似之”就不是石涛所指的“似之”。
  石涛的创作灵感来自对现实山水的真实感受。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用笔大胆活泼,收放自如地描绘出山川之质。对“不似”“似之”两者之间的平衡进行了完美的掌控,并将其灵活运用于处理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他的美学理论绝非空谈,在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其作品有着值得探究的艺术深度与价值。以他晚期的山水作品《设色云山图》为例,在这幅作品中,石涛没有具象地描绘任何一座山峰,而是從他独特的审美视角,凭借对自然风景的真切感受,大胆突破传统的构图方式,采取“截断式”构图方法,直抒胸臆,对山川进行情感加工,描绘了山川的氤氲变化,给人以大气磅礴、苍浑有力的直观感受。前景中的松针直收眼底,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用松针映衬云雾,使画面增添了一种层次感与生机。在这幅作品中,石涛用墨的浓淡变化表现了山川的神韵,用笔对山川外形稍加勾勒,并以墨色渲染。整幅作品看似毫无章法,仔细观察,笔墨之间实有法度,很好地把控了“形”与“神”之间的关系,即“似”与“不似”之间的关系。画中的山峰既具有客观物象的外形,又兼备山川之质的神韵,贯以山川之形神,也就是对石涛“似”的最好解读。
  三、“法无定相”下的山水画笔墨表现
  笔墨作为绘画创作的常用手段,不仅可以传达作品的精神内涵,而且可以作为讲述作品构图的艺术语言。笔墨在石涛的绘画艺术中极为重要。石涛在《画语录》中阐述了笔墨的内涵。在其画论之中,石涛提出了在用墨中会出现一些问题的原因,并紧接着提出一些加以改进的理论阐述。“古之人有笔有墨者,亦有有笔无墨者,亦有有墨无笔者。”他阐述了导致其现象的问题所在:“非山川之限于一偏,而人之赋受不齐也。”他指出,这些笔墨的不足,是因为艺术家对绘画艺术的体会与感悟不同而导致的。针对这一问题,他又提出:“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意思是笔墨不仅仅是一种绘画技法的表现,如果想提高画家的笔墨技法水平,必须注重生活和蒙养。所以在石涛的观念中,笔墨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还要在其中融入画家的主观情感,将自然的景观进行再塑造,使之成为一种生动的艺术形象。由此看来,石涛在笔墨语言上也存在着“形”与“神”的思辨。
  点是中国绘画中用来描绘山石、苔藓、草木,增强所描绘物象的厚重感,或者增强空间感的重要绘画技法。与其他画家不同的是,石涛将点法看作创作中的一种重要技法而不是一种辅助作画的技法。点在中国传统作画中往往是不受画家重视的,而石涛对这一技法描述得极为详细。他在一则画跋中说:“古人写树叶、苔色,有深墨、浓墨,成分字、个字、一字、品字、厶字,以至攒三聚五;梧叶、松叶、柏叶、柳叶等垂头、斜头诸叶,而形容树木山色、风神态度。吾则不然。点有风雪雨晴四时得宜点,有反正阴阳衬贴点,有夹水夹墨一气混杂点,有含苞藻丝缨络连牵点,有空空阔阔干燥没味点,有有墨无墨飞白如烟点,有焦似漆邋遢透明点。更有两点,未肯向人道破:有没天没地当头劈面点,有千岩万壑明净无一点。噫,法无定相,气概成章耳。”可以看出石涛反对受缚于摹写物象的“形”而提出点的技法不仅是一个技术层面上的问题,更是融入了作者个人的情感,甚至达到了与“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境界。石涛对于点的运用可谓出神入化,在其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搜尽奇峰打草稿》和《泼墨山水卷》。从《搜尽奇峰打草稿》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以干笔皴法为主,皴法细腻而不失苍劲。点法以枯点和浓点点苔为主要表现方式,点的数量极多而不失变化,有浓淡干湿。其中浓点多用于山石转折脉络处,淡点多没于皴笔之间,用来加强山石的厚重感和体积感,给人一种山川层叠厚重、树木苍劲深远之感。《泼墨山水卷》中传达出用笔肆意洒脱、不拘泥于章法、酣畅淋漓而生动灵活之感,其点法也变化多样,例如大小浑点、干湿点、浓淡点等。尤其是浓墨大浑点在画中的运用别具一格,精彩至极,辅以灵动鲜活的线条交相辉映,显得尤为出彩,体现了石涛艺术的生命力。笔墨的表达与情感的抒发浑然天成。“点”法是石涛与山川相融以表达客观物象之“神”韵的艺术创作手法,由此可看出石涛追求变法,勇于让艺术从生活中脱胎换骨。
  通过以上对石涛绘画理论与作品的探究,我们可以看出,“不似之似似之”是指融入画家个人的主观思想情感,兼备形神写照,意在突出画家主观情感的表达,而非对映入眼帘的客观事物进行简单复制。绘画作品兼顾“神似”与“形似”,非专工于“形”而置“神”于不顾,亦非空谈其“神”而脱离其“形”。来源于自然而不拘泥于“形”,超于自然而又不失其“神”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
其他文献
关键词:波臣派;曾鲸;巴洛克;鲁本斯;线  在绘画创作中所呈现的线性轨迹,具有运动感,并形成一条变化的“线”。“运动”无疑具有“速度”和“方向”的特征,这些存在于绘制行为过程中的特征又很容易转换成对情绪和理念的表达,并或多或少地呈现在绘制行为的结果中,画面上所有的元素共同完成对作品“空间”①的营造并构成一件作品,进而成为一个地方、一个时代文化表征的承载元素。事实上,创作中要表现对象结构在一个空间中
期刊
陈志精  陈志精,1949年8月生于上海,浙江上虞人。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供职于池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共党员,政协池州市第一届、第二届委员。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安徽省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池州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原池州地区美术家协会主席、书法家协会主席,池州市美术
期刊
方琼,1987年生人,祖籍甘肃通渭。2017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为李可染青年画院青年画家。2016年作品《一相无相》入选“‘工’在当代——第十届全国工笔画展”;2017年作品《慈悲》获“梦的起点——全国首届学院派优秀毕业生作品展”潜力助学金奖;2020年作品《梦之翼》入选“品真格物——第二届全国青年工笔画展”(获中国美术家协会入会资格),《小九》入选“第十一届全国工笔画作品展”(获
期刊
20世纪50年代是一个满怀希望的时代,是一个信念与信仰并行的时代,百废待兴,文艺家们自觉地投入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用各自的方式参与到“旗帜”和“理想”的形象塑造中去。其中,画家们也纷纷以手中的画笔回顾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唱响了慷慨激昂的英雄颂歌。王盛烈1957年所作的中国画作品《八女投江》正是在此情境下诞生的美术经典之一。  王盛烈是20世纪东北地区中国画界的代表画家。他早年曾学习油画,并曾于194
期刊
王涛|著名画家、安徽省书画院原院长  我与陈志精相识在20世纪70年代,从1972年开始,将近半个世纪了。志精是很内秀的一个人。从艺术上讲,他是个很好的版画家。他当年创作的很多版画,我认为在当时安徽的版画界是很优秀的作品,很突出。他又画了中国画,也洋洋大观。在他的作品中,我看到很多的山水,包括秋浦河的山水。他的一张大画上,一条船的结构,他都研究得很深。我就感觉到,他做学问很精到。我看了以后,深受启
期刊
沈光伟  沈光伟,1950年出生于山东省潍坊市。现为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顾问、花鸟画艺委会名誉主任,山东画院艺委会副主任,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山东省中国画专业学术委员会顾问。2017年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艺术突出贡献奖。  几年前,欣闻光伟君喜获山东省政府“泰山文艺奖”艺术突出贡献奖,真为他感到高兴。去年,听说他身体欠安,便多了一丝牵挂。庚子
期刊
朱立梅  朱立梅,六安市金安区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政协书画研究院理事、安徽省青年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六安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作品多次在省展、市展等各项展览中入展、获奖。近几年入展情况:2020年入展“书圣故里·中国临沂”中国书法临书大会作品展;2019年入展“中国书法·年展”全国楷书作品展;2019年入展全国第六届妇女书法篆刻展;2018年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学成果展
期刊
内容提要:曹学俭是晚明重要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书法家。清兵破南明后,曹学俭自杀殉国,与黄道周同被称为明末双忠。曹学俭行草自书诗《题玉融塔寺南亭》卷存两件。本文作者根据行笔、钤印及清道光状元林鸿年的鉴定、收藏、钤印、题签等多方面的信息,鉴别“听松阁本”为真迹。由于清早期禁曹学俭著作达100年,此五首自作诗尚未见于目前出版的曹学佺诗集,故此卷存世对研究曹学佺诗作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曹学佺;林
期刊
顾大可  顾大可,别署未济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院特聘书法家,无锡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无锡市滨湖区书法家协会主席,西神印社常务副社长。  印人顾大可,今时实难得。  丙申之夏,惠山画展之闲,得百草园刘石峰兄荐引,造访太湖之滨未济堂——顾大可先生寓所,见其刀痕笔迹,识得狂心笃意,稍有云林风,只是堂中佳物狼藉,想来不似当年清闷阁。归来心意未平时,得句相寄:  湖滨四月草生香,  闲
期刊
宋新涛  宋新涛(1930—1998),山东莱阳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山东纺织工学院实用美术系主任、教授,青岛画院院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文联副主席,青岛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宋新涛先生是20世纪青岛乃至全国举足轻重的写意花鸟画家,也是伴随新中国的成立而成长起来的画家。他把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儒家的士人精神有机地融合,形成了强气、重品、尚雅的个人绘画风貌。宋新涛先生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