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小的时候,祖父和父亲闲时就喜欢教我们念一段顺口溜:沉水下面三座庙,新庙了新庙,旧庙了旧庙,老庙了老庙。我和哥哥、姐姐总是念不到第三遍就舌头打转,然后在笑笑闹闹中铭记了一个已在祖祖辈辈心目中溢彩流芳的地名——沉水。
后来,听更多的人神彩飞扬地说起沉水,眉飞色舞地赞叹沉水,每每,眼前便浮现出夷江碧水如练,柔情环绕着青山良田,日夜吟唱的锦秀画图;浮现出丰姿绰约的船娘一手撑腰,一手摇浆,披一身晨晖的如梦倩影;浮现出老渔翁江边独钓,缓缓吞吐烟锅里的袅袅心事,超然世外的悠然心境……沉水好啊!未去沉水,心已依依,梦已依依……
今年秋风送爽的一天,我与好友终于迫不及待地踏上沉水这方热土,去领略早已在梦里邂逅千回的山水胜景。
眼前的沉水,比梦里更美。虽然只是新宁县的一个村落,但抬眼望去,上至车头村,下至满竹坪,夷江如秀美村姑的一腔情思,七弯八拐,九曲回肠,清波荡漾,缓缓东流,如诗如画;沿江两岸,山如斧削,巍然挺立,如男人不屈的腰板;近处山坡连绵的脐橙树硕果累累,像一个个红灯笼挂起山里人的希望;远处片片碧绿的的翠竹随风歌吟,吟唱着山里人的向往……而百十户人家的座座农舍如颗颗珍珠,就那么自然地散落在这锦秀山水之中……
山奇水秀,山环水绕,山水生情,这就是沉水。难怪著名作家林家品先生游览沉水时,留下了“这里比阳朔还美”的千古慨叹!
沉水的山水美,沉水的传说也很美。很久以前,天生异相且得异人传授的伍公,是朝廷刚正不阿的重臣,遭奸相弄权排挤而厌倦官场生涯。在与奸相斗智斗勇得胜之后,他辞职回乡,途经此处,沉醉于美丽的山光水色而定居在此。变成草民的伍公继续在民间除暴安良,济弱扶贫,生是善人死成灵佛,百姓对伍公感恩戴德,金塑其像,建祠供奉,善良百姓祈求有求必应。一次,当地发大水,西岸旧祠成了水湖,而伍公佛像却出现在东岸。重建的祠庙里,伍公享受着百姓的祭奉,护佑一方生灵,沉水由此而得名。
像此类的胜迹和传说,还有很多:黄龙柳山中的彭公祠、乌鹿庙、铜鼓寨是佛文化遗产;峰佳山、黄龙古街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据考证,陈毅元帅的祖籍就在黄龙的峰佳山。一处名胜有一段传说,一处古迹有一个故事……
我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塞林格
世上总有一颗心在期待、呼唤着另一颗心。——塞万提斯
我与朋友驾着敞篷的木船在那梦幻的河流上漂行,木船犁出一片雪白的浪花。两边田禾稻香,木瓦楼房,半匝篱笆,水鸟细吟,站在船头,用眼睛闲闲地读去,心就生出一种散淡的境界。
船行江中,突然从对岸传来一个村姑优美的歌声:
口唱山歌把哥听,
看哥知情不知情。
点灯还要双灯草,
唱歌还要哥接音……
醉人的山歌,近处的鸟啼,远处的溪流声,还有那农家小院隐约飘来的犬吠,仿佛是一曲悠扬的田园交响曲。
水在景中偎,景在水中立。两岸的风景和清澈的水勾曲相连,互为依存。望去像一幅绝妙的画卷展开,呈现出一种心醉的柔媚和婉约。
沉水因景而美丽,景让人浮想联翩。
沉水因水而传扬,水让人流连忘返。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里?眉眼盈盈处”。宋人王观这阙山水词,用来描述沉水恰到好处。
一阵晚风吹来,惊醒了我迷蒙沉醉的梦。身在这悠远柔媚的水乡里,我很想下辈子变成一只小鸟,选一片竹林,或一处幽境,或一株河岸的柳树,筑一个小小的鸟巢,就这么安详地敛翅栖息在这里!
——【节选自《邵阳城市报》】
【简要赏析】
本文是篇短小精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全文按照时空顺序,移步换景,虚实结合,将眼前美景和想象、传说结合在一起,比较完美地写出了沉水之韵,作者无限向往之情。
【考点精练】
1联系全文,列举“沉水情韵”的表现。
2有人说:作为游记,前两段似乎多余,你如何认为?
3作者引用伍公定居成佛的传说,有何作用?
4探究:试从情与景的角度,剖析作者的写作思路,谈谈本文如何有力表现文章中心的?
【参考答案】
1.溢彩流芳的地名,如诗如画的锦绣山水,美丽的传说名胜,醉人的村姑山歌。
2.不仅不多余,反而是作者独具匠心之笔,通过少时念诵的顺口溜和别人赞叹引起的美好想象,强烈表达了对沉水美景的向往之情,收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奇妙效果。
3.一方面,表现了沉水自然风光的美丽,百姓对除暴安良、济弱扶贫美好社会的向往;另一方面,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神话色彩和文化品位,从而增强了散文的感染力。
4.答题要点:本文的中心在于通过对沉水所见所闻所感的描写,表现了对沉水自然风光、淳朴民风、天人合一美景的赞美和留恋之情。为此,作者在记游以前,先写沉水地名的传奇色彩,他人的极力赞美,自己的美好想象等虚景,表达“未去沉水,心已依依,梦已依依”的向往之情;接着,作者正面描写所见的真实美景,记述了优美的民间传说,再正面描写村姑优美的情歌,由实到虚,由虚到实,虚实结合,多层次地写出了沉水的自然美、传说美和人情美,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深蕴其中;最后,作者通过自己渴望变成一只小鸟,筑巢栖息于此,直抒胸臆,充分表达了无限的热爱、依恋之情,呼应开头,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
责任编辑 刘静
后来,听更多的人神彩飞扬地说起沉水,眉飞色舞地赞叹沉水,每每,眼前便浮现出夷江碧水如练,柔情环绕着青山良田,日夜吟唱的锦秀画图;浮现出丰姿绰约的船娘一手撑腰,一手摇浆,披一身晨晖的如梦倩影;浮现出老渔翁江边独钓,缓缓吞吐烟锅里的袅袅心事,超然世外的悠然心境……沉水好啊!未去沉水,心已依依,梦已依依……
今年秋风送爽的一天,我与好友终于迫不及待地踏上沉水这方热土,去领略早已在梦里邂逅千回的山水胜景。
眼前的沉水,比梦里更美。虽然只是新宁县的一个村落,但抬眼望去,上至车头村,下至满竹坪,夷江如秀美村姑的一腔情思,七弯八拐,九曲回肠,清波荡漾,缓缓东流,如诗如画;沿江两岸,山如斧削,巍然挺立,如男人不屈的腰板;近处山坡连绵的脐橙树硕果累累,像一个个红灯笼挂起山里人的希望;远处片片碧绿的的翠竹随风歌吟,吟唱着山里人的向往……而百十户人家的座座农舍如颗颗珍珠,就那么自然地散落在这锦秀山水之中……
山奇水秀,山环水绕,山水生情,这就是沉水。难怪著名作家林家品先生游览沉水时,留下了“这里比阳朔还美”的千古慨叹!
沉水的山水美,沉水的传说也很美。很久以前,天生异相且得异人传授的伍公,是朝廷刚正不阿的重臣,遭奸相弄权排挤而厌倦官场生涯。在与奸相斗智斗勇得胜之后,他辞职回乡,途经此处,沉醉于美丽的山光水色而定居在此。变成草民的伍公继续在民间除暴安良,济弱扶贫,生是善人死成灵佛,百姓对伍公感恩戴德,金塑其像,建祠供奉,善良百姓祈求有求必应。一次,当地发大水,西岸旧祠成了水湖,而伍公佛像却出现在东岸。重建的祠庙里,伍公享受着百姓的祭奉,护佑一方生灵,沉水由此而得名。
像此类的胜迹和传说,还有很多:黄龙柳山中的彭公祠、乌鹿庙、铜鼓寨是佛文化遗产;峰佳山、黄龙古街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据考证,陈毅元帅的祖籍就在黄龙的峰佳山。一处名胜有一段传说,一处古迹有一个故事……
我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塞林格
世上总有一颗心在期待、呼唤着另一颗心。——塞万提斯
我与朋友驾着敞篷的木船在那梦幻的河流上漂行,木船犁出一片雪白的浪花。两边田禾稻香,木瓦楼房,半匝篱笆,水鸟细吟,站在船头,用眼睛闲闲地读去,心就生出一种散淡的境界。
船行江中,突然从对岸传来一个村姑优美的歌声:
口唱山歌把哥听,
看哥知情不知情。
点灯还要双灯草,
唱歌还要哥接音……
醉人的山歌,近处的鸟啼,远处的溪流声,还有那农家小院隐约飘来的犬吠,仿佛是一曲悠扬的田园交响曲。
水在景中偎,景在水中立。两岸的风景和清澈的水勾曲相连,互为依存。望去像一幅绝妙的画卷展开,呈现出一种心醉的柔媚和婉约。
沉水因景而美丽,景让人浮想联翩。
沉水因水而传扬,水让人流连忘返。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里?眉眼盈盈处”。宋人王观这阙山水词,用来描述沉水恰到好处。
一阵晚风吹来,惊醒了我迷蒙沉醉的梦。身在这悠远柔媚的水乡里,我很想下辈子变成一只小鸟,选一片竹林,或一处幽境,或一株河岸的柳树,筑一个小小的鸟巢,就这么安详地敛翅栖息在这里!
——【节选自《邵阳城市报》】
【简要赏析】
本文是篇短小精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全文按照时空顺序,移步换景,虚实结合,将眼前美景和想象、传说结合在一起,比较完美地写出了沉水之韵,作者无限向往之情。
【考点精练】
1联系全文,列举“沉水情韵”的表现。
2有人说:作为游记,前两段似乎多余,你如何认为?
3作者引用伍公定居成佛的传说,有何作用?
4探究:试从情与景的角度,剖析作者的写作思路,谈谈本文如何有力表现文章中心的?
【参考答案】
1.溢彩流芳的地名,如诗如画的锦绣山水,美丽的传说名胜,醉人的村姑山歌。
2.不仅不多余,反而是作者独具匠心之笔,通过少时念诵的顺口溜和别人赞叹引起的美好想象,强烈表达了对沉水美景的向往之情,收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奇妙效果。
3.一方面,表现了沉水自然风光的美丽,百姓对除暴安良、济弱扶贫美好社会的向往;另一方面,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神话色彩和文化品位,从而增强了散文的感染力。
4.答题要点:本文的中心在于通过对沉水所见所闻所感的描写,表现了对沉水自然风光、淳朴民风、天人合一美景的赞美和留恋之情。为此,作者在记游以前,先写沉水地名的传奇色彩,他人的极力赞美,自己的美好想象等虚景,表达“未去沉水,心已依依,梦已依依”的向往之情;接着,作者正面描写所见的真实美景,记述了优美的民间传说,再正面描写村姑优美的情歌,由实到虚,由虚到实,虚实结合,多层次地写出了沉水的自然美、传说美和人情美,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深蕴其中;最后,作者通过自己渴望变成一只小鸟,筑巢栖息于此,直抒胸臆,充分表达了无限的热爱、依恋之情,呼应开头,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
责任编辑 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