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航母试验的舆论引导谈起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q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7月27日,在中国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我首次正式对外发布航母建设有关信息。一时间,“中国航母”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和网络搜索的热门词语。此次航母信息发布后的舆论引导力量集中、基调适度、柔中带刚,既很好地营造了主流舆论、鼓舞广大群众,也呈现出低调适度的特点,避免了因为不必要的炒作而授人以柄,深入研究分析其技巧策略,对于我们将来做好各种重大武器装备试验舆论引导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一、充分发挥国内主流舆论
  引领作用中央和军队媒体发挥引导作用
  航母建设信息发布后,各中央和军队主要媒体紧紧围绕“我国改建航母用于科研试验和训练”这一主旨,正面解读阐释,积极回应关切,通过权威报道、专家访谈、发表评论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设置议题,进行深度报道和舆论引导。例如,《人民日报》策划推出了《五问中国航母》专版,强调“改造废旧航母是由国情决定的”,“拥有航母有利于保卫我国的海上安全”。新华社连续播发稿件,称“维护全球海洋安全,中国迈出发展航母步伐”、“中国安全与发展需要航母”。解放军报配发了评论员文章《和平发展的积极举措》,通过连线专家的形式进行正面解读,指出“在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只有中国没有航母;在‘金砖四国’中,也唯独中国没有航母”,“即使未来发展航母,中国也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而是意味着对世界和平承担更大的责任”,等等。
  军事专家阐释解读恰当到位
  一批来自海军和军队院校的专家学者分别做客中央电台“国防时空”、中央电视台“防务新观察”和国防部网站“嘉宾访谈”等栏目,以非官方的身份和视角着重向国际社会说明我建设发展航母的目的和用途,强调我建设发展航母对维护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的积极意义,强调我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不会改变,适度批驳“中国军事威胁论”等,积极扮演“意见领袖”和“把关人”的角色,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从航母信息发布后一段时间看,国外媒体在报道我航母信息时纷纷援引新华社、《解放军报》等主流媒体消息,基本认同我改建航母主要用于科研训练,大多认为形成实际战力尚需时日,猜测性、负面报道数量不多,客观成分比重较大,没有形成对我污蔑攻击的“靶心”效应。可见,在当今社会舆论流越来越多元多样的情况下,发挥好我权威媒体和意见领袖的作用,不但能影响国内公众认知、调节社会舆论,还能有效开展对外宣传,扩大我方声音,抢占国际话语权的先机。
  二、平衡报道,分散焦点
  媒体、公众对敏感话题关注度不聚焦才能有效避免成为舆论和炒作的热点。此次我航母信息发布后,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外媒体企图再炒“中国军事威胁论”,甚至与南海问题、东海问题、台海问题等挂钩,对这些负面议题的化解与反制,各媒体没有意气用事、与其论战,而是采取以柔克刚的办法,分散关注点,淡化影响度。一是内容上“淡化政论、强化科普”。此次航母信息发布后许多媒体不设刺激性议题,不作渲染性报道,而主要集中在宣介航母知识、解读航母战例、回顾航母发展历史上。有的从知识性、科普性角度介绍了当今世界正在服役的10艘航母基本情况,开阔了读者的视野;有的回顾了航母百年发展建设的历程、航母经典战例、航母武器配置及设备等常识,引发广大受众的学习军事知识热。二是策略投放观点。针对舆论可能出现的“航母无用论”、“航母威胁论”等偏激观点,有的媒体通过揭秘美、俄、英、法等大国,以及印度、泰国等亚洲国家发展航母,暗示全球大国都在竞相建造航母,中国发展航母并不是“独树一帜”,而是符合全球海军发展趋势;也有的通过分析我周边国家和地区不断加强海军力量建设,策略地释放了“中国需要航母”的观点立场。三是巧妙安排报道。文章标题的构思、采访题目的策划、报道版面的设计,都是非常巧妙的议题设置方式,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舆论引导。比如,有的电视和广播等媒体通过主播引导式提问,使受访嘉宾始终围绕我需要重点释放的信息进行解读,确保了访谈节目的质量和效果;有的平面媒体通过采取“标题设议题”的形式,先入为主,每个标题实际就准确反映了一个核心议题;还有的通过版面设计的方式很好地起到了平衡报道的作用,如《参考消息》在8月2日的《军事瞭望》中既摘登了外媒评论我建设航母是“战略防御从近海转向太平洋”的报道,同时又在同一版安排了《美军欲拉盟友网上封堵中国》、《印空军参谋长誓言“推动现代化”》、《俄黑海舰队将新增十二艘舰艇》,以及吃韩国印尼合作研发隐形战机》等报道,引导读者客观地看待中国军事装备的发展。
  三、聚焦恶意言论实施精确反击
  针对外界一些恶意的讽刺、中伤,据理批驳是理所当然的,但同时,也应尽量避免出现“某国家”、“某媒体”等含糊不清的表述,不但无法给予有力回击,还可能造成“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局面。例如,针对日本官房长官枝野幸男所谓“中国军力动向不仅让日本,也让围际社会担忧”,以及其防卫大臣北泽俊美所谓中罔建造航母的汁划“总体上没有透明性”等别有用心的言论,解放军报第一时间刊登了《日本政要“忧”从何来?》的评论文章,点对点地进行了舆论反击。首先,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阐明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用铁的事实说明中国现在不称霸,即便发展壮大后也不会争霸称霸。其次,揭露日本既没有在“二战”结束后认真清算自己发动侵略战争的历史,自身还大力发展军力,试图突破“和平宪法”的约束重整军备。再次,讽刺日本一面对某个大国的巨额军费、驻军日本、动辄使用武力没有“感受到威胁”,一面又对我仅仅是“利用一艘废旧航空母舰平台进行改造,用于科研试验和训练”而叫嚷“中国威胁”。最后,剖析日本舆论的深层次原因。这篇报道,一针见血地驳斥了日本某些高官混淆视听、“抹黑”中国的伎俩,采取“精确打击”的方式开展了舆论斗争。
  所谓的“中国军事威胁论”也不是铁板一块。对此,对外传播中的舆论引导要大张旗鼓、针锋相对,也要在反驳时注意就事论事,是哪国的媒体、政要,就说是哪国的媒体、政要,不要一股脑说成“西方某某”,扩大打击面,也缺少说服力。
  四、释放信息,为重大武器装备的后续建设营造客观理性的舆论认知氛围
  一是客观分析我航母而临的各种困难。《国际先驱导报》刊登题为《我们对航母未来风险有准备》的文章,强调“任何装备的发展都是有困难、有风险的”,“我们的舰上设备是全新的,可靠性有待检验,人员训练也可能会有失误。我们对这些困难和风险有技术和心理准备。”《东方早报》等媒体也分析到,我国军工发动机研制仍是发展瓶颈,航空技术储备薄弱带来了舰载机之间适配技术的问题,打造现代海军的技术和工业能力特别是动力系统仍然不足,指出航母建设不可一蹴而就,从下水到组建完整战斗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二是综合介绍世界各国的前车之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军事频道等通过回顾航母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问题、发生过的故障甚至事故,说明航母及其配属武器装备的使用是一件复杂性、危险性很高的行动,可谓是给将来航母训练和建设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前给观众打了个“预防针”。三是引导受众正确看待航母作用。
  由此可见,在重大武器装备试验的舆论引导中,适当地以“两面提示”的方法说明可能存在的缺陷和风险,既可以使民众在心理上不会因为过高期待而产生落差,也能引导国内外受众对可能出现的负面信息和外界的舆论攻击产生一定的“抵抗力”,保持对我武器装备发展的理性认知。
  责编:贺潇潇
其他文献
期刊
提要:目前农机型号众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农业机械,可以有效地节约资源和资金。文章从目前农业机械优化选型的研究状况出发,提出运用支持向量机和模糊神经网络对农机进行组
我想就上午几位嘉宾的交流的话题做一些个人的回应,即兴讲一讲欧洲媒体应该有的中国观问题。  这是我第一次来奥地利,心情非常激动。在我眼里,奥地利是一个充满浪漫、文明与古典气息的国度,而不仅仅像刚才Vospernik女士说的,“奥地利在中国人眼里只是一个陈旧的博物馆”。我的这种想法可以代表着相当一部分中国人对奥地利的积极看法,事实上,中国人对整个欧洲的看法都相当积极。据相关调查,74.1%的中国人对欧
作为跨国界的生产要素,国际资本流动的本性其实就是逐利避险。文章构建中国国际资本流动与中美两国利率差、通货膨胀率差、汇率变动以及资产价格差、经济增长率差异、经常项目
随着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城市群间为克服资源约束对经济发展的阻制效应会展开对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争夺,这虽然符合竞争的法则,但也存在着演化为恶性竞争的可能。文章运用静态
刚刚过去的2009年,如果被称为是中国的“智库年”,似乎也不为过。从年初开始,被中央政府钦点成立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汇政、商、学三界,强势重磅登场。接下来的“全球智库峰会
针对机械零部件日益复杂的服役环境引起的磨损失效和材料失效等问题,迫切需要制备高耐磨材料并提高机械部件的抗磨减摩等性能。氧化物陶瓷具有高硬度、高熔点、高化学稳定性
随着DG(Distribution Generation,分布式电源)在配电网中渗透率的逐步提高,配网的功率流向、单相接地故障下的短路电流特性等问题也随之复杂。DG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中低压
本文简要论述了国内采用的三种主要桩基动测法,即脉冲响应法、水电效应法和机械阻抗法.对它们的原理、方法和优缺点作了说明和比较.指出机械阻抗法是目前较好的一种动测方法,
会议
文章分析了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相互促进关系,认为智慧城市专项规划在规划体系中不仅弥补了总体规划对智慧城市系统性研究的缺失,也丰富了专项规划的编制类型和内容,同时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