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j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围绕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阐述了四方面的问题: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设疑引趣,激发求知欲;②创设和谐课堂气氛;③做好导演、塑好形象;④指导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关键词:素质教育 设疑引趣 学习方法 良好习惯 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强调教育过程的优化和学生个体的主动发展。
  因此,实施素质教育要适应于未来发展的需要,使受教育者能更快、更好地接受人类文化遗产,更快地促使其社会化,这就需要我们教学工作者进行长期的艰苦探索、实践、改进,才能解决。
  语文教学既是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又是发展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的必要条件。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语文教师的重要课题,下面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谈一谈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设疑引趣,激发求知欲
  
  教育心理学理论表明:一个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设置悬念,创设诱人的情境,让学生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動机。
  课中和课后大胆质疑问难,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培养自主意识,对于内容较简单的课文阅读,要大胆放手,使学生树立“疑难能自己解决,是非能自辨”的信心,让学生反客为主,充当教师角色,促进学生认真地阅读课文;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质量。
  对于内容较复杂的课文,教师要想方设法以教材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去组织教学过程,多向学生提供一些使他们感到熟悉而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找到问题的答案。
  如在教(詹天佑)一课时,可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居庸关隧道采用的是什么开凿方法?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地势采用不同的开凿方法,这对塑造詹天佑的形象起到什么作用?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兴趣非常浓厚。通过讨论,各自得出不同的结论。
  有的说詹天佑是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人;有的说詹天佑是不怕困难的爱国工程师;还有的说詹天佑是第一位顶住压力修铁路的中国人,不怕困难,勇于进取。这些答案确实是孩子们自己眼里的詹天佑,使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真实想法和真实的表现,这样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
  
  我们经常说言传身教,为人师表,那是因为教师对学生有着其他人不可代替的影响力。情感也是如此,教师的情感态度会不知不觉的影响学生。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创设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保持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立体,使学生进入最佳的主体角色,达到教学双方的最佳和谐。
  教师除了靠语言点燃学生的激情外,还可以眼神和动作使学生体会到关爱之情,其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增强,就会自觉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因此,我们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性格、爱好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对真理的追求。”
  情感是智力发展的翅膀,积极的情感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由于对老师有某种成见,干脆放弃这门学科,相反,出于喜欢或敬佩,又常常对某老师所教学科产生一种莫名的学习动力。
  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由此看来,情感教学是不可缺少的媒介,师生间只有感情相通,才能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处于最佳状态,达到在愉悦的气氛中获取知识的目的。
  
  三、当好导演,塑好形象
  
  在语文课的教学中,许多文章里都有各种形象的塑造,这些形象都是通过语言描写来反映出来的,语言的生动、形象、逼真,不仅要在教师的口语中表达,更重要的是怎样使学生理解、想象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抽象的语言变成直观的形象。
  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我们要避免教师用自己的语言解读形象,应让学生走出“观众席”,走上“舞台”,当‘演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当好“主角”,教师当好“导演”,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切为了学生。
  如《田忌赛马》一课,第一场比赛,齐威王胜,田忌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得胜和失败后的两种不同心态,可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运用不同口气,在课堂上通过表演把齐威王得胜后的“得意洋洋”和田忌失败后的那种“扫兴”、“垂头丧气”都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印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表演力。
  
  四、指导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启迪我们,语文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更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教法和学法,必须同步,相互协调,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授之以渔”,就是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是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教师要推他们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去游,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其本事。
  因此,作为教师应把知识的学习与精神的构造结合起来,给学生动力而不是施加压力,给学生活力而不是束缚,给学生创造的引导而不是墨守成规,给学生足够的营养而不是增肥,给学生机会而不是现成的东西,这才是有眼光有作为的教师。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爱学习,指导学习方法,使学生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主动学习,这样在发展语言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化水平和语文素养。
  教师要善于把握各类文体的特点,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江苏省灌云县龙苴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地球上大气》一章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大气的组成和分层结构,大气的热状况,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各种气候的成因。此章内容多,知识量大,教学难点也多。特别是大气环流,各种气候的成因和特征以及在不同气候控制下的自然带的特点等问题,学生不仅不易理解,而且容易混淆。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突破本章的教学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录像、投影、黑板略图等多种媒体教学法,对“热带雨林” 、“萨瓦纳”、
期刊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后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会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他们一旦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愉快的学习,调动内在的潜能,主动地克服学习上的种种困难,感到学习语文是“自我需要”,变被动为主动,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前提    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
期刊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注意每一个学生,关怀每一个学生,并且以关切而深思熟虑的谨慎态度对待每个孩子的优缺点,这是教育过程的根本之根本”。  学生对某门学科是否感兴趣与其老师的态度和培养方向有关,老师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人,老师与学生同乐,老师从不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进课堂等这些因素都是让学生喜欢你,喜歡上你的课的理由!  关键词:学生 教学 亲和力    如果说态度能决定一切,那么我想兴趣应该就可以
期刊
内容摘要:近几年,对数学的应用性试题的考查,成为中考的热点,这些试题有的立足于生活,对传统问题设置创新情景,生动、形象、具体,增加了趣味性;有的紧扣社会热点问题,小到生产和生活中的细节问题,大到重大新闻事件以及环保、生态环境等。这些命题素材新颖,既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了解社会、认识世界,具有教育功能,又能促进学生用数学眼光分析社会现象,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立足 情景 趣味 细节
期刊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从学生时代就开始深入培养学生质疑精神,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不应是教师的“独脚戏”,激疑与质疑始终应该相辅相成,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语文课堂教学只有启发每位学生都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教学活动才能得到深入,素质教育才能得  到良性循环。    一、课堂教学“激疑”与“质疑”的必要性    有疑问才会有发
期刊
老师们常常把作文教学的痛苦和困惑,把老师怕教,学生怕写的尴尬,统统归罪于应试,直接把矛头指向高考和中考。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种误区,我们不能把二者完全对立起来,而是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快乐作文的理念,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作深入细致的反思。   自主是快乐作文的第一步   从信息论来看,作文是一个外界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编码、输出的过程。信息的输入是前提,加工是中介,输出是结果,而这个信息输
期刊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字、词、句、段,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须教其有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    一、让学生敢问    课堂上,教师必须放下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受着"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方法较死板,教学内容比较陈旧,考试以语法知识为主。教学中严重地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致使有些在考试中获得高分的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比较差。  大部分学生学了多年英语以后,仍失望地发现自己听不懂,说不好,读不快,写不出。由此看来,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难以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那
期刊
语文素质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但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在人类交往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无论是口说,还是笔写,都是要通过对其加以组织而成的。  反过来说,能否听懂别人的话,能否在阅读中迅速抓住文章的要点,也都是以自身的语言储存为基础的。只有不断熟悉语言,积累语言,才能把古今中外的语言精华据为己有。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积累的指导是不容忽视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期刊
在“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方程组”一节的教学中,如何寻找两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即求不等式组的解集,是本节教学的一大难点。由于学生的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差,很难从两个抽象的数字中寻救世主公共部分,因此很多学生往往凭感觉判断,极易出现错误,直接影响着本节的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准确迅速地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范围呢?实践证明,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授之学生以“渔”,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认为在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