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风雅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hong_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摄影创作难在出新,尤其是当所有的题材都已被拍摄过;摄影创作难在用心,用心之后,你会发现最简单的一枝一叶,也能焕发出不同寻常的灵动之美。
  ——编者
  在我镜头中的植物,都是那些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植物,它们有的生长在路边,有的躲在小区树阴之下,有的被遗忘在公园的角落之中,它们的生长环境非常恶劣,却有一股顽强勃发的生命力。


风雅之二    池海波 摄

  拍摄这些植物,首先是要具有发现的能力,其次是要用影像的魅力提炼植物的风雅韵味,美化生活。一幅上乘的植物作品,需要情节、细节,需要影调、意境,需要寓意、哲理,需要诗情、画意,需要起伏、高潮……植物的轮回,就像是一位老朋友,告诉我路该怎么走——跟着季节走,不怕千变万化,但要有耐心,你要的东西,它一定会突如其来。拍摄植物,虽然是常见题材,但成功率却并不高。所以说,首先要能让自己的內心激动起来,激动万分地想象才能表达自我的心弦。自己的心才是灵魂的居所。于是眼睛一亮,发现它们抖落一身枯萎,开始接受生命的考验,不畏四季,不为当初,尽情挥洒自己的笑容,让葱茏的年华在四季中浅行流淌。
  我曾经在境外做过10年的商业广告摄影,那种拍摄是被动的、需要按照客户的要求来完成的。后来,我拍了不少唯美的风光照片参赛,尽管得了不少奖,但感觉还是不能打动自己。直到开始拍摄植物,我才感觉到自己是用心在拍。那些无名的植物,春夏秋冬,花开花落,被凋零过,被无视过。植物的生长由它自己掌握,而植物的画面,由我来拍摄,则要创造出青翠欲滴、轻纱缭绕和赏心悦目的影像。我希望通过高调的影像来表现这些植物的精神和精华,在构图上做到寸寸看景、寸寸构图。拍摄时,尽量避开一些摄影爱好者喜爱的早晚光线,而是利用散射光拍摄,有时还要特地等上一会儿,待一阵轻风刮过才按下快门。


风雅之三    池海波 摄

  植物摄影是摄影人的品位体现,在植物面前,我常常问自己,你是否放弃过没有可能的可能,你是否不相信这种细微的可能。我希望这些影像能做到独家、独幅、独创。


风雅之四    池海波 摄

  拍摄植物,需要把握时机、尊重生态,同时在创作中不断否定自己。不断寻求新的突破,而且还需要不断努力来达到更高心境,才能做到真正的返璞归真、影像随性。
  拍摄贴士
  常用拍摄器材:宾得645Z相机,镜头以35mm、200mm、300mm为主 ;哈苏H5D机身,镜头以28mm 、300mm为主。
  拍摄时,尽量采用散射光,无需辅助反光板等道具。尽量选择茂盛、密度大的植物;拍摄时曝光补偿减一挡;后期调整时经可选颜色中选择黑色、减去黑色部位,之后还原保留部分色彩进行调整,达到预期效果即可。
其他文献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之前一直在采用索尼微单TMA7RM2进行创作,小巧和出色的画质非常符合我的人文纪实拍摄题材。索尼全画幅微单TMA7RM3发布之后,我有幸第一时间拿到这款相机行走孟加拉创作,拍摄了这批照片。  在拍摄过程中,我深切体验到这款相机的优秀品质和索尼黑科技的强大。索尼全画幅微单TMA7RM3出色的功能及小巧便携的机身,可靠、多用又灵活,满足了摄影师对操控、速度、画质和续航等多方面的要求
期刊
路易斯是杂志的“老作者”,作为曾经的职业摄影师,他几十年来游走世界,拍摄大量各国的风景和人文照片。如今,他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整理历年作品方面。他觉得自己还不能退休,并希望通过对旧作的整理,发掘新的价值,无论那是来自市场的还是心灵的。这些布拉格的照片,是他历年到访这座传奇城市所拍摄照片的一部分。照片之外,他的文字也帮助我们体会这位摄影师的观看视角。  ——编者  也许你会带着完美的爱情来到这个城市,然
期刊
亨利·卡蒂埃·布勒松的决定性瞬间  事实本身无趣,事实背后的观点才重要。对于摄影来说,就是照片发出的召唤。有的照片犹如契诃夫或者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短小精悍但蕴藏整个世界。  ——亨利·卡蒂埃·布勒松  亨利·卡蒂埃·布勒松(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是摄影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师之一,也是在大众社会层面最著名的摄影师。他的经典作品数不胜数,“决定性瞬间”的摄影理
期刊
“废墟”在东西方艺术中都是一种重要的题材,从古典时期延绵至今不曾断绝,作为客体的废墟屹立如故,作为概念的废墟则在历代叙述中套上层层累加的含义。  废墟几乎从来都是一种隐喻,摄影也不会放过这个主题,不过与传统艺术相比,摄影的关注更多转向现代文明的遗迹。后工业时代里,除了源于传统艺术的浪漫主义视角,摄影以另一些角度观看现代文明的起落:个人经验的寻找与塑造、个体与集体的记忆交错、意识形态对社会的改造、自
期刊
在世界现代建筑领域,苏联现代主义建筑是重要的一脉,  具有广泛影响,在互联网时代中,  一批荒废的苏联现代主义建筑则成为世界各地青年艺术家的灵感来源。  北京姑娘杨潇在谷歌地图上标注了大量苏联建筑,然后一趟趟专门飞过去,  在深夜里钻进遗迹,用光绘的方式拍摄。  她习惯在让一个人进入画面,与建筑对视或融为一体,  有时候那个人就是她自己。建筑的巨大轮廓映衬着小小的身影,  似乎瞻仰与献祭的仪式,连
期刊
学者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里的“疑”既是一种思考与质疑的态度,也是一种提问与争辩的能力。学习、提问、置辩、释疑,然后觉悟,最终获得学习的进步。  只是,提出问题似乎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但凡各类摄影讲座、论坛,大多会在结束前留下若干时间用于互动提问。对于主讲人来说,这个过程原本应该是最活跃热烈的时段,但却往往会遇到“没有问题”的尴尬,以致有些主辦方不得不事
期刊
葉婷婷是浙江台州的一名公务员,如今是两个孩子的母亲,2010年起,他开始用相机拍摄自己的家庭,六七年下来,积累了几万张照片。2016年他参加了省内的摄影工作坊,在导师沈珂的指导下,她重新审视这些照片,以新的方式进行选择,选出的照片以“短暂的亲密”、“成人世界的影子”、“走出童年”和“终将离别”等章节构成,以叙事诗的方式表达了年轻母亲面对女儿成长时的复杂情感和心绪。2013年7月23日,家里,刚满十
期刊
雷金纳德·凡·戴·威尔德  的废墟探险摄影  无名与未现的事物总是对我们有不可否认的吸引力。  在这个不停变化的世界上,  有些地方不可避免地从我们的视线与记忆中流失。  作为一名旅行者,  雷金纳德·凡·戴·威尔德(Reginald Van de Velde)  围绕全球的荒废之地旅行,  他的作品展现医院、修道院、电站、城堡等  建筑废弃后的场景,  试图捕捉这些地方超越时空的魅力。  ——编
期刊
无锡太湖畔有一处胶片工厂遗址,企业搬离仅六年,  自然已经重新占领了这片厂区。摄影研究者王海宝曾在胶片厂工作,他找到曾在这家企业任摄影师多年的张争鸣,两人合作完成了对工厂遗址的视觉研究。  几十年前拍摄的老照片,与在同一位置用大画幅相机拍摄的现状形成对比,  展览主题落在自然与人的关系。更打动我们的,可能是因为,  这是两个老“胶片人”用摄影进行的一次回望。  ——编者工厂车队的修车房  处无锡太
期刊
王小林  一幅幅精美的摄影作品美在于严谨的技术控制,使结像、构图、影调、色彩等诸方面得以呈现,同时,需要有生动的定格,生命的律动和美轮美奂的凝结。王小林的作品有着严谨的技术把控,有着澎湃的激情,有着涌动的灵感和对生活的熱爱,所以他所拍摄的内容不拘泥于题材,不受限于形式。对美的追求,激励着他的创作热情。日出明月山 王小林 摄/尼康D3,24-70mm镜头,光圈F11,速度1/8秒山村初秋 王小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