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梅立:善待别人,善待自已

来源 :糖尿病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60052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是一位性格开朗、乐观向上、身患糖尿病18年的病友;她从容应对糖尿病,并在教师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此,她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并被授予“五一”奖章、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在初秋的一天清晨,记者刚刚走出河南省漯河火车站的出站口,就发现不远处有一位丰姿秀逸的中年女士微笑着向记者招手,由于此前记者已经在网上见到了她的照片,所以,记者一眼就认出了她。她就是本文的主人公——蒋梅立女士。
  寒暄过后,记者心里嘀咕,怎么一点儿也看不出眼前这位光彩照人、谈笑风生的大姐是一位糖尿病病友?记者随蒋女士上了车,爽朗、健谈的她就此打开话匣子聊了起来,聊了一路竟没有聊到正题上去,记者几次想切入正题都被她打断了,记者忍不住问道:“您患糖尿病多长时间了?”“18年了。”她若无其事地答道。
  她接着说:“我整天乐呵呵地过日子,多数时间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病人,我对战胜糖尿病信心百倍。仔细想想,我还应该感谢糖尿病,因为糖尿病使我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平和的心态。我教过小学、初中、高中语文,也算是一个知识女性。我的人生信条是:坚定、宽容、乐观;善待别人,善待自己,快乐过好每一天。18年来,在社会上,好心人帮助我,亲友们关照我,我感恩戴德回报社会。在单位,领导关心我,同事们抬举我,我不用扬鞭自奋蹄。在家里丈夫关爱我,儿子孝敬我,我相夫教子,乐于奉献。总的来说一句话:我天天生活在幸福和快乐之中。”
  车子停下来,记者来到了她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奖状和一摞摞荣誉证书,其中最耀眼的就是1995年获得的“全国优秀教师”荣誉证书和奖章。再往下看,还有“五一奖章”、“拥军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等,记者粗略估算,各种荣誉证书足足有三四十本之多。记者刚刚落座,她就滔滔不绝地讲述起18年来走过的抗击糖尿病历程。她将这18年的体会归纳为如下四点:
  
  吃一堑长一智,不乱投医
  
  18年前,我33岁,也就是1987年5、6月份,开始出现多饮、多尿、消瘦等各种不适症状。那时我在一所小学教书,每天等不到放学时间就饥饿、口渴难耐。实在挺不住了我才到医院去做检查,当时化验血糖是10.OmmI/L。那时候我还不知道找正规医院的专科医生去看,而是相信某些非专科医生或江湖郎中的话,胡乱治疗,走了一段弯路。就这样治疗了三个多月,我的血糖从10.OmmoI/L窜到了15.3 mrnaI/L,体重也由105斤下降到8 7斤,整个人瘦得皮包骨似的,几乎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我清楚地记得,那年的9月24日.终于出现了严重的酮症酸中毒,昏迷中我被送进了河南省医学院(现河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也就是9月24日,在我发病3个多月后,扎上了第一针胰岛素。住院40天,医生们为我制订了食谱,调整了胰岛素剂量,也使我掌握了部分有关糖尿病的知识,使我的身体恢复了原状。
  出院后.我严格按照医生给我制订的食谱吃饭,按医生给我调整的胰岛素量打针。通过那次磨难,我不再相信广告上说的“x x x能治愈糖尿病”,也不再去“验证”亲朋好友送来的偏方、秘法。因为我已经明白,糖尿病就是:病人自身生产的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需要补充外来胰岛素,也就是说像汽车油料不足时一样,要到加油站加油。况且糖尿病病人“加油”(注射胰岛素)是在自己家里,多方便呀!
  
  相信科学,认认真真治病
  
  18年来,我遵循坚定、宽容、乐观的人生信条,清清白白做人,兢兢业业工作,认认真真治病。也许是由于本人性格决定,我对待工作特别执著,而对待治病也像对待工作一样认真、执著。
  
  大大方方注射胰岛素。18年来,无论在家还是外出,无论是节假日还是亲友聚会,我都不会忘记按时注射胰岛素。我现在经常外出参加各种会议和学习班,不论是在火车上、汽车上、飞机上,还是在宾馆里.甚至是卫生间或大庭广众面前,我都坚持按时注射胰岛素。
  
  吃喝有节,生活规律。我每天主食五两左右.早上不足1两半,中年、晚上各2两。基本上不吃零食、不吃甜食、不吃过咸的和油炸的食品,基本做到挡住诱惑,不贪、不馋、不懒。十几年来,我每天早晨坚持喝一大杯凉开水,无论春夏秋冬,晚上坚持用温水泡脚。应该说糖尿病使我养成了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兢兢业业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18年来,由于我兢兢业业工作,先后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师、省拥军模范、市优秀共产党员(每年度),市五一劳动奖章、市行业明星、市计划生育先进个人、市优秀工会干部、市优秀妇联女干部等称号。
  
  精神饱满,快乐每一天。我常想,既然苦也是一天,乐也是一天,何不快快乐乐地生活呢I我知道虽然做家务不能替代锻炼.但如果把做家务当成一种乐事、趣事,也是一种别样的锻炼。看着自己清洗得干干净净的蔬菜、收拾得窗明几净的家、井然有序的办公室以及洗得干干净净的衣服,一种成就感、幸福感油然而生。每当看到这些,我会感受到我是单位的主人,是家庭的好主妇。我不是旁观者,不是路人,更不是委靡不振的病秧子。我是一个心理健康、身体微恙的正常人。
  
  掌握知识,记好监测日记
  
  对付糖尿病除了相信科学、不乱投医、控制饮食、心理平衡外,我个人体会还要注意学习掌握新的糖尿病防治知识,平时多看些相关书籍和杂志,尽可能多地获得一些有关糖尿病的知识,这对控制好糖尿病大有裨益。我认为在与糖尿病抗争过程中,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健康。
  我从1987年9月24日住到省医学院后就开始记糖尿病病人监测日记,病情不稳定及住院时天天记,平时断断续续记,比如什么时候感冒了,什么时间做手术了,什么时间血糖高了,什么时间发生了低血糖,吃了什么东西,什么时间得了什么病、服的什么药等等,我都一一记在监测日记上,一来自己可以经常翻翻看看,回忆一下走过的路程,总结经验,避免失误。二来也为医生给自己看病治疗提供参考。从1 987年9月24日至今,我已经断断续续地记了好几大本监测日记了。
  
  心态平和,看固定医生
  
  生活中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而不尽人意恰恰才是生活。人吃五谷杂粮,不可能不生病。有病并不可怕,关键看你怎么对待,生病了要心平气和,泰然处之。我遇事想得开.不钻牛角尖,能善待别人、善待自己。我常想,世上每个人,亲戚也好,朋友也罢,每个人出身不同,家教不同,个人素质差异很大。所以,每个人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截然不同,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他们。所以,对别人的缺点和不足要有容人之量。同时,还要有乐观向上的性格,遇事多往好处想,不以恶意猜测别人,与人为善,心态要平和。
  同时,我很爱交朋友,交各行各业的朋友,尤其是爱交医生朋友。我认为得了病,不要今天找这个医生看,明天找那个医生看,要固定一个自己信得过的、有治疗糖尿病经验的医生。多年来,我就是一直找漯河市医专附属医院的徐大夫看病,她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擅长糖尿病的治疗,并且她还经常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进修、学习,主治疗糖尿病方面很有造诣。如今,也既是我的医生又是我的好朋友。
其他文献
初次认识李广君老先生是在一次糖友联谊会中,李老表演了他自编自演的单口相声,在一逗一捧中李老的幽默诙谐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记者才了解到,台上风趣幽默的李老已是74岁高龄,而且已用胰岛素治疗了11年。11年间他没有被糖尿病压倒,反而能登台表演、出书办画展,越活越年轻,是什么精神在鼓舞着他呢?带着敬佩之心记者登门拜访了李老。  和蔼的李老瘦瘦的,笑容可掬的样子让记者感觉特别亲切,茶几上早已备好的热
期刊
第三段五劳七伤向后瞧        动作1.缓缓吸气,随吸气两手臂在意气的带领下环抱于胸腹交接部位。(如图3—1)  2.缓缓呼气,随呼气两手十指在剑突下鸠尾穴外的1 0厘米处交叉,待呼气足后接下。  3.缓缓吸气,随吸气两手十指紧握,两脚十趾向下用力抓地,头向左后方平瞧,待气吸足后接下个动作。(如图3—2)  4.缓缓呼气,交叉之十指放松,抓地之十趾放松,头转向正前方,全身都放松。(如图3—3)
期刊
在2005年年底北京市糖协的联欢会上,相声“如此神医”是最受观众欢迎的节目之一。这段相声的作者就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离休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宋严。他也是位患糖尿病20年的老糖友。本刊特在新春时节刊出,让广大糖友开心一乐,寓教子乐,同时也可以自演自乐。  甲:哟!老没见了。  乙:别提了,忙!  甲:忙着发财呢!  乙:忙追悼会呢!  甲:哟!您的朋友……  乙:没有。  甲:那你忙活谁的!  乙
期刊
婚姻生活有“七年之痒”之说,我和我所佩带的泵进入了第7个年头。但我们的七年之“痒”应该是七年之“养”。泵“养育”、“养护”我,让我“养气”、“养神”,使我身体保持有利“养分”。而经过近7年的磨合、适应,我与泵的关系也更融洽、和谐。每年体检,我的血压、胆固醇指标都正常,眼底无病变,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定量小子7.5毫克,三个月化验一次的糖化血红蛋白也基本在7%左右,这都是血糖控制基本达标的较好结果。
期刊
糖尿病的有关实验室检查,主要用于糖尿病的筛查、诊断和分型,医生根据检查结果可以了解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状况、评价治疗效果以及在早期发现糖尿病并发症。但是很多新病友拿到化验单之后,面对着那些晦涩难懂的化验项目和化验数据,常常感到如同天书一般。下面就为新“糖友”们破解隐藏在化验单里的那些秘密。  1.血糖(GLU):临床上所说的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空腹血糖(FPG)的正常值为3.9~6.1mmoI
期刊
谈到糖尿病的治疗,越来越多的患者意识到“五驾马车”(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糖尿病教育及心理治疗)、糖尿病自我监测的重要性,而糖尿病自我监测能准确、及时了解血糖水平、及时发现高血糖和低血糖,并根据血糖调整饮食、运动和药物,掌握治疗的主动权。大量研究证明强化糖尿病监测和治疗可明显减轻糖尿病的严重后果。  医生一般建议1型糖尿病患者每天4次测试,2型糖尿病患者每天2次测试,如此推算,一位50岁时
期刊
胰岛素泵又称为持续胰岛素输注泵,是为模拟自身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使血糖获得理想的控制而设计的智能式输注装置。1993年国际卫生协会发布了为期10年的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CCT)结果,证明在糖尿病的治疗中使用胰岛素泵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胰岛素分次注射,其血糖更平稳,并发症减少60%~76%。此后,使用胰岛素泵成为医学界公认的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的首选方式。几年前,由于胰岛素泵高昂的价格使其
期刊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全身进行性内分泌代谢疾病,而持续性的高血糖将导致一些组织器官代谢异常,随之出现的就是可怕的并发症。目前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是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之外,严重威胁中国人健康的疾病,据有关数据统计:因糖尿病引起的失明比一般人多10~23倍;糖尿病性坏疽和截肢比一般人多20倍;糖尿病并发的冠心病及中风比一般人增加2~3倍;糖尿病导致的肾功能衰竭比一般肾病多17倍;此外,糖尿病并发的重症感染、酸
期刊
引言:虚假广告害人不浅,谁的责任?    近年来,无论是电视。报纸这样的传统媒体,还是网络这样的现代传播工具,都充斥着各种“降糖药”、“降糖保健品”的广告,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其中,不乏夸大宣传,甚至滥竽充数者。不少病友相信了广告上的宣传,购买了假药,上了当。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50万人服用不该服用的药物,其中因轻信虚假广告而服用假降糖药的糖尿病病友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  不知各位病友有没有
期刊
糖尿病目前是一种终身性疾病,许多患者不堪其苦,有病乱投医,频繁地更换医生,希望能有“奇效”发生。殊不知,这样做的弊端很多。本期《封面人物》文尾向大家提出了这样一个建议:糖尿病患者看病要尽可能地固定医生。  患者看病固定医生有几大优势:  防止误治。比如有的患者对某种药物过敏,或服用某些药品时会产生较大不良反应而必须同时配合以其他治疗,如果。医生熟悉您的病史和体质,就会找到最好的治疗方案,降低不必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