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中国,存在两套完整的信仰体系:官士阶层信历史,为了青史留名可以牺牲生命;民间百姓信奉鬼神,所谓“离地三尺有神明”。当今社会值得追问的是:那个离地三尺的神明哪儿去了?我们为什么离灵魂越来越远?
所有的宗教最终成了“商品拜物教”
不干正事,假货泛滥,追求神通,高人频现,成名无底线,虚假捐献,为富不仁,社会诚信差——此为无信仰社会的八大标志。
史学家章立凡说:“如今,我们信仰宗教带着强烈的功利色彩。求佛保佑升官发财,我就给你香火钱给你塑金身,这是跟佛神做交易。诚信、道德体系在这个社会不复存在,一切向钱看。”
落马官员不信佛但拜佛,明星扎堆拜佛,佛成为很多人的护身符,救命草。
佛教信仰的逐渐“回暖”,似乎是应对信仰缺失的一个“良策”。
改革开放后,我们经历的世界是一个“去魅”后“再入魅”的过程:世俗化将伟人搬下神坛经历了一个“去魅”过程,现在,消费主义令人们“再入魅”——人们虽然有了越来越多的自由,比如时间、金钱和产品,但都被无穷无尽的奢望和消费欲所吞没。传媒正是造就这些超级欲望的原凶。世俗化之后社会又有了新的宗教——商品拜物教。
中国式信教:得意时信儒教,失意时信佛教
南怀瑾曾答记者,文化是个什么东西?文化是个空洞的名词。衣食住行,坐卧起念而已。做人和生活比读书更大。最怕读书读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有人拒绝网络,一心向佛;有僧人(北京龙泉寺方丈学诚法师)开博客,在僧俗之间建起“传道、授业、解惑”的网络道场,“在今天,玄奘大师、鸠摩罗什大师、鉴真大师也会开博客”。
“信仰虔诚与否,都是心的问题,而不看外在形式。佛教信仰虔诚度主要表现在有没有正知见,深信业果,而不在烧的香价格高低。烧香也不需要烧很多,三支就够了。”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指出,通过算命、兜售佛菩萨像以求供养等都属于“邪命”,是不正当的生活方式。
拜佛的人是坚定的信徒吗?未必,鲁迅说:中国人自然有迷信,也有信,但好像很少“坚信”。他说中国人相信人的命运是上天注定,但又觉得有方法可以转移命运。既不坚信,所有做了亏心事的人自是认为能通过捐钱、捐物、烧高香等方法消灾减难,改变厄运。
孔子被重新扶起,寺庙亦涅槃重生,但遗憾的是中国人的信仰仍和过去一样摇摆。林语堂说,中国人得意时信儒教,失意时信佛教。而在教义与己相背时,中国人会说,“人定胜天”。
真正的信仰危机,不在于“信仰缺失”,而在于,经常改变信仰。
所有的宗教最终成了“商品拜物教”
不干正事,假货泛滥,追求神通,高人频现,成名无底线,虚假捐献,为富不仁,社会诚信差——此为无信仰社会的八大标志。
史学家章立凡说:“如今,我们信仰宗教带着强烈的功利色彩。求佛保佑升官发财,我就给你香火钱给你塑金身,这是跟佛神做交易。诚信、道德体系在这个社会不复存在,一切向钱看。”
落马官员不信佛但拜佛,明星扎堆拜佛,佛成为很多人的护身符,救命草。
佛教信仰的逐渐“回暖”,似乎是应对信仰缺失的一个“良策”。
改革开放后,我们经历的世界是一个“去魅”后“再入魅”的过程:世俗化将伟人搬下神坛经历了一个“去魅”过程,现在,消费主义令人们“再入魅”——人们虽然有了越来越多的自由,比如时间、金钱和产品,但都被无穷无尽的奢望和消费欲所吞没。传媒正是造就这些超级欲望的原凶。世俗化之后社会又有了新的宗教——商品拜物教。
中国式信教:得意时信儒教,失意时信佛教
南怀瑾曾答记者,文化是个什么东西?文化是个空洞的名词。衣食住行,坐卧起念而已。做人和生活比读书更大。最怕读书读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有人拒绝网络,一心向佛;有僧人(北京龙泉寺方丈学诚法师)开博客,在僧俗之间建起“传道、授业、解惑”的网络道场,“在今天,玄奘大师、鸠摩罗什大师、鉴真大师也会开博客”。
“信仰虔诚与否,都是心的问题,而不看外在形式。佛教信仰虔诚度主要表现在有没有正知见,深信业果,而不在烧的香价格高低。烧香也不需要烧很多,三支就够了。”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指出,通过算命、兜售佛菩萨像以求供养等都属于“邪命”,是不正当的生活方式。
拜佛的人是坚定的信徒吗?未必,鲁迅说:中国人自然有迷信,也有信,但好像很少“坚信”。他说中国人相信人的命运是上天注定,但又觉得有方法可以转移命运。既不坚信,所有做了亏心事的人自是认为能通过捐钱、捐物、烧高香等方法消灾减难,改变厄运。
孔子被重新扶起,寺庙亦涅槃重生,但遗憾的是中国人的信仰仍和过去一样摇摆。林语堂说,中国人得意时信儒教,失意时信佛教。而在教义与己相背时,中国人会说,“人定胜天”。
真正的信仰危机,不在于“信仰缺失”,而在于,经常改变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