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艺术点亮思维

来源 :戏剧丛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1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9月21日-30日,由山东省文化厅主办,山东省艺术研究所、山东省电影学校承办的“2011全省编剧培训班”在山东省电影学校成功举行。这次培训班是省文化厅继举办2010年地方戏音乐创作培训班、2011年全省地方戏中青年演员比赛、全省地方戏青年演员培训班后,采取的又一个加强戏剧创作人才培养,推动戏剧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举办本次培训班旨在通过集中学习,全面提高我省中青年创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创作水平。在山东省着眼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省之际,在山东省即将举办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之际。在文化体制改革呼之欲出之际,高瞻远瞩放眼未来,举办这期培训班,为山东戏剧艺术事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做好人才储备,意义非同一般。
  来自全省10个市以及3个省直艺术单位的22名少壮派编剧带着自己的剧本参加了这期培训班。山东省文化厅艺术处对这期培训班做了周密的布置和细致的安排,陈鹏副厅长就这次培训班的方案提出了具体要求,并给学员们做了题为《关于戏剧创作中的美学问题》的专题讲座,拉开了本期培训班的帷幕。
  一、名家讲座开阔视野
  本次培训班是近年来省文化厅组织举办的规模最大、任课老师规格最高的一次编剧培训活动。培训班历时10天,先后安排了10场名家讲座,内容广泛,涉及编剧、舞美、导演、戏剧理论等多个领域。
  文化厅副厅长、戏剧美学硕士生导师陈鹏强调戏剧作家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面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要肩负起剧作家的责任,发出自己的声音,推动文化建设文明进程。戏剧作品要具有思辨性哲理性。以此为出发点,陈鹏先生从戏剧作品的时代背景、戏剧情境的导火线、情致、戏剧灵魂四个角度展开讨论戏剧创作中的美学问题,高屋建瓴地提升了学员们的理论素养,充实了学员们的理论知识。
  享誉全国的著名戏曲编剧郑怀兴先生具有丰富的写作经验,他平易近人地从一个编剧过来人的角度畅谈了其40多年的编剧经历和创作体会,在其乐融融的交流中,让学员们感悟到为兴趣写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现在就要讲讲关于戏剧理论是如何祸害人的”,中国戏曲学院教授、研究所所长、文学博士傅谨先生的一番尖锐而又实在的开场自立刻吸引了学员们的注意,随后他以漫谈的方式跟学员们讨论了写人还是写事、戏剧作品的卖座与叫好的关系、当代戏剧的观演方式等诸多当下的热点戏剧问题,带给学员们深深的思考。题,带给学员们深深的思考。
  “编剧写作时,也要具有舞美意识。”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副教授、中国当代著名女性舞美设计师边文彤女士结合自己的舞台设计案例,从舞台美术如何准确传达剧本气质、如何解读剧作精神、如何与剧作风格样式有机统一三个方面,作了生动而全面的探究。令学员们耳目一新。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卢昂教授以这句话来形容编剧与导演的微妙关系,幽默而贴切的表达让学员们眼前一亮。他以“导演构思与导演创作”为题,结合自己的导演的桂剧《大儒还乡》、梨园戏《董生与李氏》、吕剧《补天》、话剧《菩萨岭》,从导演需要具备的素养、导演创作的途径、导演样式的创作、编剧如何熟悉导演思维等维度展开阐述,开阔了学员视野,让学员们回味无穷。
  国家一级编剧、原湖北省文化厅副厅长、湖北省文联主席沈虹光女士以《我的写作与学习》为题,从动作三要素、人物的任务、客观真实与主观真实的关系、写戏与经济等几个方面,谦逊而认真地给学员们上了一堂编剧技巧课,深受学员喜爱。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博士生导师王安奎先生以近几年戏曲创作的趋同化问题人手,以趋同化的背景恰是建立在大家努力追求个性与创意的悖论展开,深入探讨了戏曲艺术的个性追求。同时就学员们提出的现代戏创作、地方院团改制等疑问,做了严谨的分析和解答,并由此上升到我们民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建立、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弘扬等层面,带给学员更宏阔的思维。
  “人物什么该唱?当语言表述达不到表意时唱,不疼不痒的唱干脆别唱。”著名戏曲音乐家、原山东省吕剧院院长栾胜利先生的一席话,中肯而受用。唱词如何写、何时写、哪里该写,栾胜利先生的课正好解答了青年戏曲编剧学员们一直萦绕心头的这些困惑。栾胜利先生没有讲枯燥的戏曲作曲理论,而是从小处人手,循循善诱地从编剧与作曲存在的分歧开始谈起,具体地从如何确定音乐主题、塑造音乐形象、确定哪段叙事、哪段抒情、哪里需要对唱、核心唱段如何安排等方面给学员们答疑解惑。栾先生的讲座犹如天降甘霖,一下子浇醒了青年戏曲人的心,让学员们高呼过瘾。
  “遇到一个题材,要找到一个比较新的角度。让人高看一眼的角度才动笔。同时,发现戏剧题材,要注重书缝里的文章。题材也要适合韵文来表现,符合戏曲的歌舞诗表现。”成就卓越的剧作家陈亚先先生就是从以上如何发现戏剧题材,作品的视角开掘与舞台表现三个方面给予学员们睿智的点拨。
  国家一级导演陈贻道先生从一个导演的角度由浅入深地谈了四个问题:一剧之本、作为导演喜欢什么品格的剧本、戏曲剧本的结构特点、戏曲艺术的美学定位。这四个方面一脉相承,学员们受益匪浅。
  二、名师讲评点亮思维
  本期培训班的22位学员,都是从全省遴选出来的优秀编剧。他们都具有一定的剧本创作经验,都有自己创作的戏剧剧本。本期培训班特地邀请了著名剧作家刘桂成、孟令河、王新生分组为学员进行了长达27课时的作品指导,目的是为了让培训更富有成效,使学员能够在一段较为集中的时间内,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进一步丰富自己,迅速提高自身素质和编剧理论水平,尽快地成长为山东编剧队伍的中坚力量。
  刘桂成先生衷情历史剧创作,对历史剧深有研究,在历史剧创作方面,建树颇丰。其创作的历史剧《春秋霸主》、《大明贤后》等屡获全国大奖。本期培训班,刘桂成先生首先以历史剧题材的发现与开掘为核心做了精彩的讲座。然后针对六个学员的六部历史剧题材作品《蒲松龄》、《田横与丽娘》、《李白》、《乌三娘》、《孟尝君》、《和亲轶事》单刀直入地提出剧本存在的最大问题,并给学员们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蒲松龄》一剧要写出人物的内心追寻;《田横与丽娘》要交代丽娘爱上田横的根由,理由要充分征服观众;《李白》写人物的一生驾驭起来有难度,可抓住其中一点详写;《乌三娘》要言明除了编织了一个离奇故事,作者要表达什么;《孟尝君》要找到让孟尝君站立起来的事件和矛盾;《和亲轶事》中主人公成为文成公主缺乏行为。
  孟令河先生擅长现代戏创作,他创作的现代戏《情祸》、《苦菜花》等斩获多项国家大奖。本期培训班,孟令河先生首先给学员的几部现代戏作品《古槐树下》、《城市村官》、《大山深处》、《大爱无疆》等做了中肯的评价,然后详细解析了其创作的吕剧现代戏《苦菜花》,从故事架构、场次安排、人物关系编织、人物出场顺序、悬念营造等方面,手把手地教给学员们如何驾驭一部大戏作品。
  王新生先生作为原滨州戏剧创作室的主任,创作了一批 脍炙人口的戏剧佳作,如《红雪》、《冬枣红了》、《草民老冤蛋》等。因其常年扎根基层,生活阅历丰富,本期培训班,王新生先生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首先给学员们上了一堂如何从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挖掘题材的课程,然后细致入微地从人物塑造、主题立意、系扣解扣等角度,对学员作品《小刺球儿》、《迷失的田野》、《回门三叩》等给予了指导。
  “老师们的建议提的太好了,我一下子打开了思路”,“原来总觉着剧本有毛病,但自己怎么找也找不出来,经老师们这么一说,顿时豁然开朗了”,“就这么改,改好了再拿给老师看”……听完老师们的点评,学员们兴奋地议论着。其中一位学员的话概括的非常贴切:“仿佛一个在黑暗中走路的人,突然有个人给了根火柴,四周一下子亮了,心也跟着亮堂了。”
  三、名剧观摩点燃激情
  本期培训班,恰逢第18届中日韩戏剧节暨第4届山东国际小剧场话剧节在济南举办,文化厅艺术处精心协调,组织学员们观摩了话剧《我这一辈子》、《书香茶楼》、《隐婚男女》,同时还观看了“栾胜利、高鼎铸作品演唱会”。
  “这演员、让人佩服!”、“咱回去也搞个小剧场戏曲吧”、“人家民营剧社都敢干,咱更应该拿出勇气,回去自己排。”看完北京名戏坊工作室的独角戏作品《我这一辈子》,学员们感慨万千,信心倍增。一个民营剧社敢于将老舍先生的名作压缩成一个半小时的独角戏,演员一个人撑起这么长时间的演出,这期间还要频繁换装。他们这份对戏剧发自肺腑的热爱,极大地感染了学员们,点燃了学员们蠢蠢欲动的创作激情。
  十天的培训时间转瞬即逝。结业典礼上,学员们依依不舍,畅谈着培训班的收获和感激。学员们都深深感到,经过此次培训不仅使大家在戏剧编剧知识上得到了充实和更新,更重要的是使大家拓宽了视野,打开了思路,给未来的创作指明了方向,解决了创作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创作理念得以提升,坚定了自己的创作信心。学员们一致对省文化厅给予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表示感谢,并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多读书,多看经典剧作,多与专家、同学进行交流,努力在量的积累中完成质的飞跃,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编剧。
  诸位专家也对我省举办此次编剧培训班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山东能够拿出人力、财力举办这样的培训班非常有远见;专家在看过我省年轻编剧的剧本后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山东的青年编剧基础很好,很有发展潜力。
  省文化厅领导非常重视此次培训活动,副厅长陈鹏用“信心大增、各得其所、戏在戏外、贵在坚持”总结此次培训班的成果,寄语培训班学员要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用心思索,认真加以领会,将理论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力争尽可能多的汲取老师们的艺术智慧,坚定目标信念,真正使自己在艺术素养、艺术水平上有所提高。创作出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艺术作品,为推动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让艺术点亮思维,祝愿学员们的艺术之路走向光明走向成功!
其他文献
最近几年,早就跻身先进行列的东营市吕剧团,事业发展更加迅猛。艺术生产高产丰收,演出市场持续活跃,知名度、美誉度也不断提升。圈内人士纳闷,是什么原因让东营市吕剧团保持如此活力和发展态势,他们有什么经营管理的灵丹妙方?  我们常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这几年,就因为东营市吕剧团有了一位明明白白的带头人,才把剧团调理得秩序井然,蒸蒸日上。就是他,以学者的修养参与管理,以教育家的经验凝聚人心,以大文化
期刊
张春秋是梅派艺术优秀传人,曾因主演现代戏《红嫂》而家喻户晓,她在京剧艺术的弘扬和传承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她从六岁登台。经历科班砺炼和旧社会多年的流动演出,终于在新中国成立后,破茧成蝶,成为党的优秀文艺工作者。张春秋多才多艺,戏路子宽广,文武兼备。她不仅能唱青衣,同时还能演花旦、武旦、刀马旦。并能反串小生、老生甚至花脸。这些从幼年打下的坚实功底显然为张春秋学习并传承梅派艺术提供了充足的可以凭借的条件
期刊
越剧源于浙江嵊州,兴于上海,由最初流行于田头街坊的落地唱书,逐渐演变成戏曲形态,经过百年风云,发展成饮誉海内外的中国第二大地方戏曲剧种。然而,在社会环境和其他文化的挤压下,越剧与其他大多数的地方剧种一样,陷入了山重水复的境地。2006年。产生刚好百年的越剧被列入了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越剧艺术又进入了柳暗花明的妙境。然而,百年寿辰也只是烈火烹油,一时繁华。新时期越剧遭遇发展困境。是不争的事
期刊
萨特是二十世纪具有世界影响的法国哲学家、小说家、戏剧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萨特代表性的存在主义哲学观念被彼时的中国文化社会语境所刻意“选择”,言必称萨特几乎成为当时中国的一种文化时尚,而在萨特庞大的存在主义哲学体系中,所谓的“自由选择”又被选择性剥离了出来。然而,作为标语用途的“自由选择”是容易理解的,但是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关键词语的“自由选择”则是繁复艰深的,如果哲学层面上的自由选择真是那般易解的
期刊
戏剧是文学四大文体之一,和小说、诗歌、散文具同样的文学质素特征。包括借助纸质和网络载体传播方式在内。但戏剧又具独特的传播方式:在剧场舞台实现其艺术生命力。因为它并非单一文艺形式,而是综合性艺术:如表演(歌剧、戏曲还含音乐、声腔等)艺术、造型艺术(布景、道具、服装等等)、音像艺术(灯光、音响效果、伴奏)等等。长期以来,戏剧所综合的各种艺术质素得到长足发展。然而甚至某些优秀剧目仍有显得苍白单薄者。原因
期刊
——关于作品  《赵氏孤儿》一经出世,即屡经搬演,有戏曲、话剧、电影、电视、歌剧等多种形式,究其原因,实唯经典,就如同莎士比亚的剧作,多少年来万千次的被世人搬演。所谓经典,就是科学地创造并制定了艺术密码,创作者只要正确地“破译”这一密码,作品就一定能够通达人性的幽谷,撼人心肺,情动于衷。  今天,我们以歌剧的形式来再次演绎它。我一直觉得,《赵氏孤儿》一剧是最适合以歌剧的形式来演绎的,因为它极其饱满
期刊
自山东夺得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承办权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十艺节各项筹备工作全面展开,扎实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前期筹备,奠定坚实基础  省委、省政府对十艺节筹备工作高度重视,2010年4月成立了十艺节山东省筹备委员会,由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任主任,其他成员包括省直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各市按照有关要求,也积极组建了十艺节领导机构和办事
期刊
时间荏苒。不知不觉,《戏剧丛刊》已经创刊30周年了。《戏剧丛刊》是与时俱进的30年,也是戏剧创作和戏剧评论获得丰收的30年。回顾30年走过的风雨历程,感慨良多。  历程就是程序。程序对了,也就对了;程序错了,也就错了。《戏剧丛刊》所走过的3Q年历程,有喜也有忧,但是成绩是主要的。自2004年8月,我离开《戏剧丛刊》后,新任社长和主编带领戏剧丛刊杂志社的全体同仁,使刊物越办越好,特色也越来越鲜明,这
期刊
2011年9月9日至10月22日,第18届中韩日(BeSe.To)戏剧节暨为十艺节喝彩2011第四届山东国际小剧场话剧节在美丽的泉城济南精彩绽放。  “两节”期间,来自亚洲6个国家和地区的17个文艺团体和文化机构为泉城观众奉献了17台34场优秀小剧场话剧,为山东观众带来了一场戏剧盛宴。  中韩日(BeSeTo)戏剧节于1994年7月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国际剧协韩国中心和日本利贺铃木剧团(SCOT)共
期刊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决策,那么,作为民营剧团,如何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为社会主义百花园增添一缕芳菲?他们有什么需求、有什么期盼?记者带着这个命题,驱车三百里。走访了淄博市鲁艺吕剧团。  一、把戏送到老百姓家门口  鲁艺吕剧团组建之初,团长路晓荣和演员们就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  去那里演?他们通过走访基层群众和演出市
期刊